第五辑施肥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4&A=3&rec=85&run=13

人粪尿 30年代,多与圈肥同栏沤制。晒干砸碎铺施或以耧耩施。少数农户
单积晒成粪干作追肥用。1956年前后,有单积尿肥浇小麦者,亩浇千斤产量可提
高一倍。1963年后,多数单积人粪尿,建池发酵后使用。1964年多用以配造“四
合一”肥料。80年代多用作经济作物追肥,并改干施为液态施用。
圈肥 30年代圈肥多下栏发酵后施用。作基肥也作追肥。建国后,随着大耕
畜的增加,圈肥施用量逐年增加。1949年平均亩施千斤左右,1957年平均亩施两
千斤左右。 60年代到70年代, 平均亩施5000斤左右。70年代末,小麦追肥推广
“三肥”(圈肥、磷肥、氮素化肥)下地,三者按一定比例混合后施于小麦行间或
套种行内。80年代,大力发展养殖业,圈肥增多,1985年,平均亩施圈肥6500斤。
炕洞土 历来,民间有灶后垒炕习惯,几年后拆炕即可作肥料。一盘炕出土
肥2000~3000斤,作为基肥或玉米、高粱追肥,效益显著。
湾、塘泥 建国前施用者少。1956年前后,开始挖湾、塘泥,凉干捣碎,于
耕前铺施,可提高地力,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70年代扩展到挖磨道、碾道、渗
坑土、鸡窝、圈底、厩舍、老屋,老墙。
草木灰 建国前,农家多把草木灰与圈肥沤在一起,因而造成其氮和钾成份
的损失。50年代末提倡草木灰单积、单施,多用于小麦返青后。亩撒50斤左右,
对提高小麦抗倒伏、耐旱能力,有明显的作用。80年代多用于蔬菜栽培。
“四合一”肥 1963年引进制造方法。即用人粪尿与耕畜粪和土 (还有的加
烂麦糠) ,按比例加水混拌后,堆成锥形堆,用泥密封发酵而成。施入地中对培
养地力,有较大作用。1982年后,废此造肥方法。
沤草绿肥 50年代中期始行。利用夏季高温,把杂草铡碎,混和厩肥人尿拌
匀,堆起四周以泥密封,顶部呈平底盆形,加水沤制,旬月即成。60年代沤料又
加入了紫穗槐,70年代又加入麦糖、麦稂,施用对培肥地力作用明显。1982年后
沤肥者少有。
饼肥 30年代,多用于菸草的基肥和追肥。也有作小麦追肥者。建国后,主
要用于菸草栽培。1954年国拨菸草用豆饼5638吨。1965年,国拨菸草用豆饼2492
吨。70年代后,复合化肥代替了饼肥。80年代,又有人把饼肥用于西瓜、菸草种
植,获优质高产之利。
豆肥 建国前后,有把大豆煮熟晾干作播种小麦种肥者,一般亩施30斤左右。
也有人用于玉米追肥。60年代又有用以作玉米种肥者,或把炒过的大豆作西瓜、
西红柿的追肥,也效益显著。
绿肥 1965年种绿肥作物11200亩, 种类有:苕子、豌豆、绿豆、田菁、草
木樨。1982年后,无人再种。
菌肥 1956年用花生根瘤菌拌种栽培花生1000亩, 获增产15%的成果。1970
年起,自产“5406”菌肥,1976年自产磷细菌肥使用。
秸杆还田 1974年始行,秋种前每亩撒施500~800斤麦稂或铡碎的玉米秸于
地内,深耕翻下,改良土壤理化性状,培肥地力,增产效果明显。后在部分社队
推广,平均亩施1600斤左右。1981年,改秋季一次“还田”为夏、秋两次“还田”。
此后秸杆还田面积逐年扩大,到1985年,“还田”面积累计达90多万亩。
化肥 1923年美国人在孙娄乡东安次村用化肥栽培菸草,德国人来推销“狮
马牌肥田粉” (硫酸铵) ,因增产效果明显,使用者日多。但土地出租者认为:
“肥田粉”奢拔地力,反对施用。后人们逐渐少用。40年代,日伪也推销过“肥
田粉”(硫酸铵),除农场和稻改田外,民间少用。
建国后,1953年起大力提倡施用化肥。当时的氮素化肥有“硫酸铵”,磷素
化肥有“过磷酸钙” 。1955年1~5月,全县销售“硫酸铵”740吨,主要用于小
麦追肥。至60年代初,推广施用的氮素化肥有“硫酸铵”、“硝酸铵”、“尿素”、
“硝酸钙”;磷素化肥有“过磷酸钙”、钙镁磷;钾素化肥有“硫酸钾”、“氯
化钾” 。1964年开始施用“氨水”。1965年引进了N、P、K、复合肥。70年代,
化肥品种又增加“碳酸氢铵” ,年总使用量达13931吨。80年代,“尿素”用量
大增,1980年平均亩施240斤(按实物用量):“过磷酸钙”总用量达26534吨,钾
肥总用量541吨,复合肥总用量1166吨。1985年,氮素化肥用81524吨 (按实物用
量) ,平均亩施283斤;“过磷酸钙”用25228吨;钾肥用1163吨;复合肥用3909
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