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辑治山改土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4&A=3&rec=84&run=13

治山 较大规模的治山活动,始于1970年。是年,王寨公社整修梯田1600亩。
1971~1972两年间,冬春均全区统一组织力量治山,共建成梯田2878亩。1974年
后,治山向更深处发展。是冬,出动万名劳力,建成梯田2000亩。1975年冬,建
成梯田1.4万亩。 其中边河一个公社, 就出动劳力3000名, 建成梯田2500亩,
1976年冬, 组织力量治理凤凰山, 环山建梯田2000亩。 全区建成梯田1万亩。
1977年冬至1978年春建成梯田7900亩。至此,区内山丘区小块地片均连成了较大
地片。并多数配建了灌渠。
改土
1.深耕改土。1936年前后,农田一年一次耕刨,时在秋种前或开春后。深度
在13~16厘米左右。
建国初期,用畜力耕地者增多,耕深达16厘米。1956年,高级农业社土地连
片,耕地用改良犁,耕深达16~20厘米。
70年代后,以机耕为主,耕深24~28厘米,打破了原犁底层,改善了土壤的
物理性状,提高了土地肥力。
2.整地改土。1956年,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土地连成片,为整平土地创造了有
利条件。 本着小动大不动的原则。进行小面积整平,共计整平45.76万亩。使之
大部可以水浇。
1958年,过深的翻地。打乱了土层。结果事与愿违。
1964年起,以社、队为单位,进行渠、路、林网统一规划。以县、社路为经,
机耕路为纬,划方整地,渠井配套。此后,年投工二百万个(包括农田水利用工),
15年实现了耕地成方,渠井配套,排灌结合的规划。建成旱涝保收田46.23万亩。
1979年,全区土壤普查(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 ,一、二级地33.35万亩,占
耕地面积的50.6%; 三级地27.88万亩,占耕地面积的42.3%;四级地4.67万亩,
占耕地面积的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