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良种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4&A=3&rec=83&run=13

粮食作物良种
1.小麦。建国前后,当地良种有“白秃头”、“红秃头”、“半芒”、“一
撮毛”、“红转芒”、“大王白”、“紫麦挺”等。
1968年,光明大队技术队,从省农科院的杂交材料685005的后代中选育出新
良种, 称“淄选2号” 。 耐大肥大水,高抗倒伏,比“矮济6号”增产29.7%。
1974年推广12万亩,1975年扩大到24.6万亩,并传播到区外,1984年淘汰。
1982年区良种场利用有性杂交幅射选育出新良种“齐城115系”。高抗倒伏。
1983年、1984年试验,比“济南13号”增产7.321.2%。1985年被引种到河北、河
南、陕西、安徽等省的74个县,合计种植16万亩。区内推广万亩。
1951年起,先后引进的良种有:
齐大195。 1951~1952年引进,抗旱抗黑穗病,不抗倒伏,比当地良种增产
15%。最大推广面积20万亩(1956年) ,1957年后,只在孙娄、孝陵、高阳、苇河
一带的旱地里少量种植。
泗水三八。1951年引进。秸硬耐水肥,耐冻性差,比当地良种增产10~15%。
年最大推广面积15.8万亩(1954年)。
蚰子麦。1951年引进。早熟。秸矮抗倒伏,耐冻性差,比当地良种增产15~
20%。年最大推广面积14.5万亩(1957年)。1962年,只有少量种植。
红扁穗。1951年引进,杆壮抗倒状,耐条锈病,成熟期稍晚,比当地良种增
产25%。年最大推广面积5万亩(1954年),60年代淘汰。
碧蚂一号、碧蚂四号。1954年引进,较耐肥、水和锈病。比“红秃头”增产
15%,年最大推广面积分别是21万亩(1958年) 和18万亩(1957年)。1965年后逐步
淘汰。
黄县大粒半芒。 1954年引进,比“红秃头”增产10%,不抗杆锈并迟熟。最
大推广面积2.5万亩(1955年)。遂即淘汰。
泰农153。 1956年引进,秸硬耐肥抗条锈病和杆黑粉病,不耐旱。比“红秃
头”增产15%。年最大推广面积2.6万亩(1961年)。60年代逐步淘汰。
济南2号、济南4号。1962~1963年引进,在傅家和光明技术队试验,秸较硬,
耐肥水,抗锈病,分别比“碧蚂四号”增产15%和27.5%。年最大推广面积分别为
25万亩(1965年)和11万亩(1967年)。1975年后少种。
济南8号、济南9号。1966~1967年引进,经试验,均比“济南2号”增产15%,
年最大推广面积分别为8万亩(1968年)和9万亩(1969年)。1973年后少种。
矮济6号。 1968年引进,抗倒伏,晚熟。比“济南9号”增产10%。年最大推
广面积13万亩(1973年)。1975年淘汰。
北京8号。1970年引进,比“济南8号”增产5~10%,年最大推广面积8300亩
(1973年)。1977年淘汰。
石家庄五四。1970年引进,植株较矮抗倒伏力强,比济南8号增产15%。年最
大推广面积3万亩(1973年),1975年后,只有小面积种植。
鉴46(昌潍5号)。1968年引进,1969年西周大队技术队试验栽培,亩产860斤。
全县推广后,年最大种植面积10万亩(1975年)。1978年后少种。
昌潍9号。1972年引进,1979年推广面积达10万亩,后逐步淘汰。
红蚰包、白蚰包。1970年引进,秸杆坚韧,抗倒伏,不抗条锈病,比“矮济
6号”分别增产29.4%和28.6%,年最大推广面积分别为10万亩(1973年) 和23万亩
(1975年)。1978年后少种。
济南10号。1972年引进,年最大播种面积10万亩,1977年后淘汰。
白粒高三八。1974~1975年引进。抗冻性能较差,比“矮济6号”增产15%。
年最大推广面积6.5万亩(1976年)。1977年淘汰。
泰山1号、泰山4号。1972~1973年引进,耐肥、水,抗倒伏,抗锈病。分别
比“矮济6号”增产31.4%和27.8%。年最大推广面积分别为18万亩(1977年)和8万
亩(1976年)。1981年后少种。
鲁滕1号(2411)。1971年引进,抗倒伏,易染散黑穗病,1975年淘汰。
昌乐5号。 1975年引进,比“泰山1号”耐旱,增产15%。多在旱田推广,年
最大推广面积3万亩(1974年)。
泰山5号。 1976年引进,比“泰山1号”增产20.1%。年最大推广面积13万亩
(1980年)。1984年淘汰。
济南13号。1976年引进。粒大而重(千粒50~60g) ,抗倒伏抗锈病,比“淄
选2号”增产10~20%。年最大推广面积20万亩(1985年)。
昌潍20号。1977年引进,最大播种面积达8.4万亩。1982年后少种。
辐63。1979年引进,产量低于“济南13号”但早熟3~5天。年最大推广面积
19万亩(1983年)。
桓群四号。1979年引进,较耐旱,在山区旱田推广,年最大种植面积近万亩。
鲁麦一号。1983年引进,适应性强,抗赤霉病,1985年推广面积达3万亩。
科红一号。1983年引进,较耐旱,增产潜力大,一般亩产600~700斤。1985
年推广面积2300亩。
自1956年以来,还引进了“平原50”、“济南10号”、“阿富”、“阿勃”、
“辉县红” 、“辛石三号”、“石家庄五二”、“76281”、“石早”、“反修
一号”。这些品种到1985年均已淘汰。
2.玉米。当地良种有:
黄玉米。半硬粒型,亩产150斤左右,多夏播,最大年播面积8万亩(1956年)。
白玉米。产量高于“黄玉米”,但质量较差,年最大播种面积2万亩(1957年)。
以上品种1958年后逐步淘汰。
淄单1号。 1970年光明大队技术队用“525”作母本”,“威591”作父本杂
交育成。1971年由24个单位示范试验,平均比“新单1号”增产10.8%。1972年起
全县推广,1977年种植面积达4.3万亩。1978年后,逐年少种。
自1954年起,先后引进的良种有:
金皇后。 1954年引入, 比“黄玉米”增产15~20%。最大年推广面积5万亩
(1957年)。1958年后少种。
白马牙。 1955年引进, 比“黄玉米” 增产20%, 年最大推广面积3.8万亩
(1960年)。1962年后,逐步淘汰。
坊杂2号。1956年引进,县农场试验,产量高于“金皇后”20%。生长期短,
适于夏播。年最大推广面积7万亩(1957年)。60年代后少种。
白头霜、大粒红。1957年引进。产量与“金皇后”相近而生长期较短。年最
大推广面积分别为1.5万亩(1957年)和2万亩(1958年)。1962年后逐步淘汰。
益站11号、41号、46号。1957年引进,年最大推广面积均不超过两万亩。60
年代后淘汰。
齐玉24号。 1956年引进。产量比“黄玉米”高25%,1958年起全县推广,最
大年播面积6万亩(1961年)。1962年后少种。
龙口红骨头。 1957年引进,产量较“金皇后”增10%。早熟适于夏播。最大
年播面积1.8万亩(1959年)。1962年后逐步淘汰。
双跃3号、双跃35号、双跃150号。1962年引进。经试验比“金皇后”增产20
~30%。年最大推广面积前者6万亩 (1965年) 。后二者均为3.4万亩(1965年) 。
1970年后逐步淘汰。
罗409。1962年引进,经试验比“金皇后”增产22%。1964年起全县推广。年
最大推广面积2.8万亩(1965年)。1970年后少种。
新双1号。 1964年引进, 经试验比“金皇后”增产13.2%。年最大推广面积
3.8万亩(1966年)。70年代后淘汰。
华威 (华160×威20) 。 1965年引进,1968年试验比“双跃3号”增产23%。
1969年起全县推广,年最大播种面积12万亩(1969年)。1975年后少种。
新单1号。 1968年引进,比“双跃3号”增产20%左右。1969年起全县推广,
年最大播种面积14万亩(1975年)。1978年后淘汰。
新跃1号。1969年引进试验,产量与新单1号相近。1971年起全县推广。年最
大播种面积10.2万亩(1973年)。1975年后少种。
群单105号。1972年引进,产量比“新单1号”高27.5%。年最大推广面积8万
亩(1973年)。1978年后淘汰。
郑单2号。1974年引进,试验最高亩产达870斤。1975年起全区推广,年最大
推广面积17.3万亩(1980年)。1981年后逐步淘汰。
鲁单3号。1974年引进,年最大推广面积1.1万亩(1978年)。1980年后少种。
鲁三9号。 1975年引进, 试验最高亩产达894斤。 年最大推广面积7.5万亩
(1978年)。1980年后少种。
百农双1、中单2号、博单1号。1976年引进。年最大推广面积分别是1.2万亩
(1978年),4000亩(1979年),3.4万亩(1979年)。1981年后少种。
丹玉6号。1976年引进,年最大推广面积6.2万亩(1981年)。1982年后淘汰。
丰单1号。 1976年引进,经试验比“郑单2号”增产26.7%。年最大推广面积
19.3万亩(1981年)。1982年后少种。
烟三6号。1976年引进。1978年推广面积达1.2万亩。后少种。
淄单3号。1977年引进,经试验比“郑单2号”增产20%。1978年起全区推广,
年最大推广面积1.1万亩(1979年)。1980年后少种。
鲁原单4号。 1977年引进,1979年起全区推广。年最大推广面积7.68万亩。
(1982年)后淘汰。
鲁单36号、鲁原单1号。1977年引进,经分点试验。比“郑单2号”增产19.8
~27.4%。1979年起全区推广,年最大推广面积分别为2.5万亩和1.6万亩(1981年)。
聊育5号 (鲁玉3号) 。1980年引进,经试验比“鲁原单4号”增产15~18%,
1984年推广面积达10万亩。后逐年减少。
鲁玉2号(掖单2号)。1981年引进,试验比“丰单1号”增产20~30%。1982年
大面积推广,最高亩产达1084.9斤。1985年推广面积14万亩。
烟单14号。1981年引进,经试验比“丰单1号”增产15~22%。1985年推广面
积达6.7万亩。
1981年,还引进了“鲁原32号”、“菜农4号”、“昌单4号”,截止1985年,
这些品种年最大推广面积均不超过5万亩。
1985年, 引进丹玉11号,种植5000亩;鲁单37号,种植3000亩;推广鲁玉7
号,种植3.3万亩。
自1967~1977年, 曾五次派人去海南岛培育玉米良种。获得“新单1号”杂
交种、“淄单1号”杂交种,繁殖了“525”、“517”、“C103”、“华风100”、
“威591” 、 “Va35”、“凡35”、“威风322”、“威风324”、“自330”、
“获白”等自交系。
3.谷子。建国前,当地良种有:“阴天旱”、“刀把齐”、“六十日还仓”、
“一窝猴”、“独根红”、“金毛纲”、“梧桐白”、“母鸡嘴”、“红粘谷”、
“黑栗子”。
1950年起,先后引进的良种有:
燕大八一一。1950年引进,经县农场试验比当地良种增产15~20%。1956年,
推广面积达2.5万亩。1957年后,逐年少种。
1953年引进了“华农4号”,经试验比当地良种增产25.5%。1957年推广面积
2.8万亩。1959年后逐年少种。
1963年引进“231” 。1964年引进“平阳谷”,经试验分别比当地良种增产
10%和15%,年最大推广面积均未超过3000亩。
1965年引进了“昌潍633”、“昌潍62”。经试验比当地良种分别增产12%和
14.5%。年最大推广面积均未超过4000亩。
1973年引进了“昌潍69” 、“柳条青”,经试验比当地良种增产10%左右。
年最大推广面积均不及2000亩。
4. 高粱。 建国前后当地良种有:“打罗锤”、“竹杆青”、“黑萼子”、
“黄萼子”、“老来白”、“黄罗伞”、“竹叶青”。
1964年引进“香高粱”、“抗蚜2号”、“熊岳253”,经试验比当地良种增
产12~15%。 1965年起,分别在部分大队推广。年最大推广面积分别是1200亩,
2400亩(1966年)。3200亩(1967年)。
1965年引进“鹿邑歪头” , 试验比当地良种增产17%, 1967年推广面积达
7300亩,后逐年减少。同年还引进了“冻高粱”,经试验,比当地良种增产27.5
%。1966年起,全县推广。
1966年引进“遗杂5号” 、 “遗杂7号”,经试验,分别比“冻高粱”增产
71.7%和69.6%。年最大推广面积均不过两千亩。1978年后少种。
1967年引进“沈杂1号” 、 “反修19号” ,经试验分别比“香高粱”增产
23.7%和18.5%,但质量差,1972年后逐步淘汰。
1971年引进“原杂10号”、“原杂11号”、“原杂12号”、“原杂14号”,
均产量较高。“原杂11号”平均亩产达1123斤,但质量差。1977年即被淘汰。
5.大豆。建国初期。种植较为普遍的当地良种有:“平顶黄、“爬蔓青”、
“牛毛黄”、“当年陈”、“四粒黑”、“白花质”、“小金黄”。
1958年引进“红油豆”,产量比“平顶黄”高10%。年最大推广面积2500亩,
1965年后少种。
1963~1966年, 先后引进了“莱芜黄”、“齐黄1号”、“舒兰红豆”。一
般比当地良种增产10%左右。 年最大推广面积分别为3500亩 (1964年) 、5000亩
(1965年)、4600亩(1967年)。1973年后少种。
1972年引进“丰收黄” , 经试验, 平均亩产306斤,且早熟。适于夏播。
1976年起全区推广。
1973年引进“向阳1号” 、 “跃进4号” ,经试验平均亩产分别是392斤、
413.3斤。1975年起,全区推广,年最大面积分别为1.2万亩 (1976年) 和5400亩
(1976年)。
1976~1978年,引进“文丰5号”、“东懈1号”,产量稍高于“向阳1号”,
1979年全区推广,截止1985年,年最大播种面积分别为3800亩和8300亩(1982年)。
1983年引进: 吉林18、吉林13和齐黄4号。1985年,种植面积分别达到2000
亩、500亩和2000亩。
6.地瓜。当地无传统良种。1954年引进“胜利百号”,亩产鲜瓜3100斤,比
当地品种增产34.7%。1958年种植面积最大,达5万亩。1978年后少种。
1957年引进“北京553” 、“华北117”,试验比“胜利百号”增产15.7%和
20.5%。年最大推广面积分别为3000亩和5000亩(1960年)。1965年后少种。
1960年引进“52~45”,经试验出苗早,结瓜紧凑,夏种比“胜利百号”增
产18.7%。1962年起推广,1964年种植面积达6万亩。1972年后少种。
1965年引进“济南红” ,比“胜利百号”增产19.6%。1966年起全县推广,
1968年栽培面积3万亩。后逐年减少。
1974年引进“南京九二”、“青农一号”,经试验高抗根腐病,比“胜利百
号”分别增产21.5%和20.3%,年最大推广面积分别为4.8万亩(1976年) 和3600亩
(1977年) 。 是年还引进了“济薯一号” ,经试验比“胜利百号”增产22.7%。
1976年起在部分社队推广。
1975年引进“烟薯一号” ,试验比“胜利百号”增产22.4%。1977年栽培面
积达1.6万亩。后逐年少种。
1978年引进“徐薯18” , 在山区公社试种, 比“胜利百号”增产28.6%。
1979年从肥城县运来种苗推广,1980年栽培面积最大,计2万亩。
7.水稻。当地传统良种有“长芒”(适于深水栽培)、半芒(适于浅水栽培)两
种。 40年代,引进“银方主”,亩产600斤,1960年淘汰。后又引进“芦芋”,
生长期短,抗旱抗倒伏,出米多。随稻田干涸而绝迹。
经济作物良种
1.菸草。无传统良种。1952年引进“小黄金”、“富子47”、“牛津三号”。
试验表现抗病、 高产。一般比当地品种增产20~23%。1956年起全县推广,年最
大推广面积分别为5万亩(1955年)、1.2万亩(1956年)、1.8万亩(1956年)。同年,
还引进了“牛津一号”、“牛津四号”、“马尚特号”。试验表现比当地品种增
产18.4~25.3%。 1956年起全县推广, 年最大推广面积分别达3万亩、 2.6万亩
(1956年)、3.2万亩(1957年)。
1957年引进“山东多叶”、“益杂三号”,经试验亩产分别为382斤、220斤,
高于当地品种90斤以上。 1958年起全县推广,年最大推广面积分别达3.4万亩、
8300亩(1958年)。同年还引进了“巴黎包皮”、“云南包皮”,试验表现抗病高
产。1958年起全县推广。年最大推广面积分别达4000亩、2500亩(1959年)。
1959年引进“大耳筋”、“大黄金”,经试验亩产分别为330斤、283斤。在
部分社队推广。年最大推广面积分别达2200亩、4300亩(1962年)。同年还引进了
“大白筋” ,质量好,抗病力强。1961年推广面积曾达1.2万亩。“香料烟”也
于是年引进,试验表现产量、质量均差,无推广价值而淘汰。
1962~1965年,先后引进“大金星”、“金星6007”、“乔庄多叶”,经试
验表现抗病高产。年最大推广面积分别为3.6万亩(1965年)、6.5万亩(1966年)、
1.4万亩(1967年)。
1976年引进“单育一号” 、“g28”,1977年起推广,年最大推广面积分别
达3500亩(1977年)、1500亩(1979年)。
2.棉花。建国前“斯字棉”称良种。1956年引进“岱字棉(岱字15号)”。60
年代引进推广“高密933” ,70年代引进推广“徐州1818”,80年代初引进推广
“鲁棉1号”。
3.芝麻。当地良种有“霸王鞭”、“大把杈”、“一条鞭”。到1985年底,
未引进外地品种。
4.花生。建国前当地良种主要有“一窝猴”、“小花生”。1963年引进“伏
花生”,试验表现抗旱、较耐肥、适应性强。70年代末引进“花28”、“花11”。
1980年后引进“海花1号”,1984年引进“莱农10号”、“徐州684”、“徐州系
1号”。到1985年,总栽培面积8091亩(其中海花1号占1500亩)。
5.蔬菜。大白菜。建国初期当地良种称“一叶包”。50年代末起,先后引进
“日本五号” 、“青杂中丰”、“鲁白一号”、“鲁白二号”、“山东3号”、
“山东4号”、“山东7号”。
黄瓜。建国前当地良种有“大把杈”、“地黄瓜”。建国后先后引进“宁阳
大刺”、“北京大刺”、“青岛叶儿三”、“长春密刺”、“津研一号”、“津
研二号”、“津研五号”、“津研四号”、“津研六号”、“津研七号”、“鲁
春32”、“鲁春26”。
西红柿。无当地良种,建国初期传入“美红”、“粉红”,60年代多种植。
后又先后引进了“摩雷33号”、“青农21号”、“大青皮”、“矮红金”、“济
南粉红”。1980年后,先后引进“早粉2号”、“青早红”、“春魁”、“早魁”、
“早丰”、“加拿大8号”、“齐研矮粉”、“青葱3号”、“北京早红”、“丽
春”、“强力米寿”、“强丰”、“特罗皮克”、“历红二号”、“弗洛雷德”。
菜花。无当地良种,建国后先后引进“瑞士雪球”、“法国雪球”、“美国
雪球”、“耶尔富”等。按生长期分:有“50天菜花”、“60天菜花”、“70天
菜花”、“80天菜花”、百日菜花”和“120天菜花”。后二者适于春栽。
茄子。 当地良种称“大紫袍” 。70年代以来,先后引进了“徐州长茄”、
“济南长茄”、和早熟品种“济南小长茄”。
韭菜。 当地良种称“大马兰” 。1978年后,先后引进了“寿光独根红”、
“汉中独根红”。
6.西瓜。建国前当地良种主要有“大籽西瓜”、“核桃纹”。70年代末开始,
先后引进了“蜜宝”、“富士光”、“琼酥”、“家宝”、“中育六号”、“郑
州三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