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考证文选(下)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4&A=3&rec=769&run=13

八仙戏的起源与形成
徐 舫 李 淦
在古齐都临淄东部(今淄博市临淄区皇城乡)流传着一种地方戏曲,它的渊源,
当地传说不一,有的说,五路口村叫牛羔庄时,由山西发来一名配军,此人带御
赐小勺一把,可以在集市上粜粮人的口袋里,任挖一勺粮食,糊口度日,温饱之
余,常演唱消遣,群众听来悦耳,请他教唱,传下了此戏;有人说,此戏是一个
天津人传授,与那个配军无关;还有人说,清朝康、乾时代,一邦江苏举子,进
京科考路过此地,在街头“搬板凳”(摆地摊),笙笛伴奏演唱,人称“高腔”,
群众喜爱,请他们传教,学下了此戏。当时叫不出什么戏,因演出此戏时,惯例
先演《八仙庆寿》,群众称之为“唱八仙”,习呼成名,就定名为“八仙戏”了。
我们沿传说寻踪觅迹,查阅了有关资料,从八仙戏的渊源,剧目,曲牌等方
面进行考查
,基本查清了他的起源和形成过程。

流传时间和传授人

五路口村于子芳现存有清同治八年(公元一八六九年)《八仙戏》手抄本一部,
据此可以肯定,此戏传入该村的时间当在同治八年之前。关于该村称羊羔庄的时
间, 传说相当久远: 韩信封三齐王时,曾泛这一带有“三羊、二马、一羊羔”
(三羊指东南羊、 西南羊、北羊村,二马指大马岱庄、小马岱庄,羊羔即指羊羔
庄) 。现在该村村委大院中存断碑一截,上刻“大明山东省青州府临淄县敬信乡
鹿端社羊羔庄,岁在庚申(公元一五)。”清康熙十一年(公元一六七三)临淄
县志载有羊羔庄社。临淄区地名办公室关于该村名称的说明文字写道:过去该村
历年农历十一月初八有六天羊羔大会,影响及百里以外,南到沂蒙,北至黄河岸
边,都有人来此交易羊羔。大会期间,有戏剧演出,还有赛马活动。此庄因以得
名羊羔庄。后(约清中叶) ,羊羔大会逐渐败落,取意村西头五路交叉(通往羊口
的官道,通青州、无棣、临淄县城的大道) ,更名五路口村。据此,我们不仅可
以清楚地知道,羊羔庄之称,延续达两千年之久。我们还可以知道,这里自古以
来便是交通要道,贸易集镇,商贾、艺人云集之地。又据调查,这里还有棋布的
寺庵。该村的菩萨庙,有三个庭院,常往尼姑四人;大型龙王庙,年年香火盛行。
村东南二华里有蓬松寺,庙地一百三十余亩;村西北六华里,有铁佛寺,铁佛庄
因以得名,可见其规模之大。所以,这里也是云游僧、尼落脚之地。这就是外来
艺术形式首先在这里流传的地利条件。
从以上资料分析可以看出,羊羔庄之称,文字记载最晚见于康熙十一年,八
仙戏抄本现在见到最早的是同治八年,该抄本目录下写“重录”二字,可见前此
还有抄本,不过已经失传。结合当地群众传说,我们认为,八仙戏于清中叶传到
这里,是可靠的。
关于传授人,从这里一直是贸易集镇的具体条件看,不可能发配犯人到此服
役。以小勺任意挖粮食之说,也没有查到可靠史料。元曲《盆儿鬼》第三析,张
古有词:“幼年为开封府做过五衙都首领,老年包侍制着我柴市里讨柴,米市
里讨米济养自己。”由此看来,那时无人济养的老年公差,执老爷之命,是可以
到市上任意讨柴要米的,但这决不是服役配军可享受的待遇。“江苏举子”之说,
也值得推敲。谁都知道,康、乾时代的举子,已是属于老爷行中人,怎么会结帮
街头演唱呢! 此说很可能是“梨园子弟”之误。从这里是商贾艺人集散,云游僧
尼往来的条件看,从打地摊演出,持勺讨粮的做法分析,说传授者是江湖艺人、
过路尼僧,较为准确。事实上,非艺人难以做到成本大套地传授剧目,而僧尼化
缘,当地风俗确实是持勺、瓢或笸箩。

源在那里?

群众传说,此戏来自西,来自北,来自南。据我们考证,由西来之说较为可
靠。根据有二:
其一,现存同治八年抄本,录戏八出。第六出目录后有“新续”二字。这就
是说前六出是原有剧目。五路口村老演员于万秋(一九一年生)说:“当时还有
《烧海》一出,因犯本村龙王庙之忌,停演失传。”这样,当时流传的当是七个
剧目。即:《赴晏》(又称《八仙庆寿》)、《烧海》、《白虎岭》、《万寿山》、
《白云洞》、《贾家庄》、《寻经》。经查对,《赴晏》与蓝关戏《祭庙》相同,
《烧海》 也是蓝关戏的主要剧目之一。 关于蓝关戏,丁博民、詹仁中两同志在
《蓝关戏音乐介绍》中说:“蓝关戏是鱼鼓戏的发展。它是随着道教自西向东发
展而随之流传的。”八仙戏和渔鼓有亲缘关系,在当地也可找到证据。八仙戏中
八仙的姓氏,不同于其他剧种的八仙姓氏,也不同于蓬莱仙阁的传说。其中没有
曹国舅,而有一位品玉箫的徐圣公。淄博市周村区流传着一出“杂耍”地摊演出
的《八仙过海》,它的八仙人物中没有曹国舅,而有一位徐茂公,看来与八仙戏
中的八仙人物有近似之处。《八仙过海》中,张果老唱道:
张果老,手段高,
简板打,渔鼓敲。
驴在水上撒欢叫。
昔踏赵洲桥歪了,
今天东海浪里漂。
安然稳步过得妙……
这段唱词,完全表露出了它渔鼓遗响的身世。
其二,以音乐寻源。八仙戏的《耍孩儿》,不同于蒲松龄俚曲的《耍孩儿》,
也不同于柳子戏的《耍孩儿》,而与晋北道情的《耍娃子》相似。这是否就可以
说明,它也象蓝关戏(渔鼓) 那样,是随着道教自西向东流传而来的呢?当地名士
郑春海(一九四年生)说:他二十来岁时,常与郑辛庄关帝庙的住庙道士刘同庚、
曹村庵尼姑李师傅在一起吹笛击节,演唱八仙戏。这说明八仙戏确实也在寺、庵
中流行着。
此外,它在流传中,还受到了其他艺术形式的影响。如它的不见于小说《西
游记》而取材于唐僧取经故事的《白云洞》,在山东古老剧种柳子戏里可以找到,
柳子戏《白云洞》描述王振东邀表弟兰云章一起赴京科考,兰云章半路得病,王
振东去请医生时,兰云章被妖怪灵英子掠去。经孙悟空救援,才得脱险。八仙戏
《白云洞》从两位公子上路演起,情节、结局基本一样。
我们把以上各点连接起来,蓝关戏(渔鼓)、晋北道情、山东柳子、当地“杂
耍”(渔鼓)。可以清楚地看到,八仙戏与“道情”、“渔鼓”有着一定的血缘关
系,在流传中受到了柳子戏和当地民间艺术形式的影响,发展而形成了新的剧种。

剧目

八仙戏的剧目,除以上提到的七出之外,现已知道的传入临淄后新增加的有
十三出。即《毒敌山》、《高老庄》、《洪江口》、《双叉岭》、《闹沙河》、
《火云洞》、《陈家庄》、《黑风洞》、《阴雾山》、《黄花观》、《刘全进瓜》、
《无底洞》、《离中离》。这些剧目,有的是移植,有的是续编,除《离中离》
外,均为《西游》故事,续者欲囊括全部《西游记》的用意是明显的。
全部剧目,从整体看,分《东游》、《西游》两大部。内容精华与糟粕并存。
《赴晏》充满着轻松愉快的情趣,给人以幻景般的美感;《洪江口》,表现了龙
王知恩图报,帮助陈光芯除掉了图财害命霸人贤妻的水贼;《白云洞》描写孙悟
空救人降妖的故事;《陈家庄》,写唐僧请来观音菩萨降服了食生害命的鲤鱼精,
为一方百姓除害消灾,有一定的劝善惩恶意义;《黑风洞》描述贪僧图宝害命而
恶果自食;《高老庄》的降妖道人被妖所食,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贪僧伪道的丑
恶面目;《离中离》是清童生于汉章一九三年创作的。写猪八戒拐骗荷仙姑去
了青岛。剧本已失传,收得轶词一段:
不耍济南,
先去青岛胶州湾。
找个事情干,
就有大银元。
有吃又有穿,
闲逛戏院,
何必在这里唱八仙。
从这段唱词可以看出,作者对军阀混战时期,不少青年妇女被拐走当了姨太太的
社会现实,所持的批判态度。
另一方面因这些剧目均取材于神话故事,通篇菩萨、真人、精灵、妖怪,故而也
有其宣扬佛力道法,散布迷信和“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思想的消极面。如《刘
全进瓜》游十八层地狱的情节,荒诞、迷信、恐怖。《白虎岭》唐僧上场念道:
天地原是一座房,
酒色财气里边藏。
有人跳出墙界外,
便是长生不老方。
《闹沙河》中孙悟空唱道:
纵斛斗,起云端,
来到了,迦逻山。
世人那得到此间。
虽然乾坤无有二,
紫竹林里另有天。
《寻经》中,猪八戒唱道:
清茶味正美,
淡饭气更长,
受了佛家戒,
推倒恩爱堂。
这字里行间,都渗透着崇佛颂道的思想。再从一些戏的情节组织上看,这种
倾向更为明显。如孙悟空有本事闯天宫闹龙宫,阎王爷也怕他的金箍棒,但在妖
怪精灵面前,却往往力不能支,只有请观音菩萨或经观音指点,转请某真人,某
大仙,才能制服对手。《火云洞》的红孩儿,《陈家庄》的鲤鱼精,《黑风洞》
的熊罴精,《黄花观》的蜈蚣精,《毒敌山》的蝎子精,孙悟空用尽机关,也奈
何不了他们。而这些食人子女为害一方的精怪,一经观音菩萨或某真人某星宿降
服点化,便立地成佛:红孩儿跟观音去做了童子,熊罴精做了守山大神,鲤鱼精
回了遥池,蜈蚣精被毗蓝婆带走,蝎子精随昴宿星归位去了。真是罪孽如海,回
头是岸,皈依吾佛,立成正果。

艺术特色

八仙戏源远流长,更因受到不同地区人民生活的影响,文、俚、僧、俗各阶
层人们的加工、丰富、发展,因而形成了它雅俗并存的艺术特点。有些文词通俗
而有文采,俏丽而不失质朴。如《高老庄》猪八戒变生后的唱段:
携手相搀,
二人闲游到花园。
和风解人倦,
色色景物鲜
桃李花争艳,
蝴蝶翩翻。
百转黄鹂遥呼唤,
玉楼人醉杏花天。
孙悟空变旦后的唱段:
巧计所生,
摇身变个女花容。
绕行循花径,
打探妖行踪。
柳腰舞春风,
袅袅婷婷。
恰似貂婵妲己容,
故意散步到凉亭。
这样充满诗情画意的词,和以委婉舒展的曲牌,《烛影飞》,声情并茂,十
分感人。
有的剧目,则字里行间则散发着泥味土香,充满了生活气息。如《寻经》中
猪八戒的唱段:
猪八戒,笑嘻嘻,
锅下腰,使力气,
因为挣妻嘴拱地。
桑棵挂得耳朵肿,
碰上楂子嘴没皮,
喷呀喷呀喘粗气。
猪八戒拱了多时,
二亩地还有八厘。
接下来,猪八戒与女子的对白,更是方言俚语,活泼风趣。如女子嫌八戒拱
得不深,说:
恁拱得象葱沟子一样“净浅浅”!
八戒要歇一会,女子不同意,两人争辨起来:
女 你拱就拱,不拱咱就铁匠挑炉散火(伙)!
戒 你吃灯草灰啦,说话这么轻巧。
女 我背着石头驾云根里就没点轻巧意思。
戒 那是在子上睡的话头爽着呢。
女 老和尚面还不知爽啥味呢。
戒 我,我给你个拙老婆摊煎饼一耙子捣个稀糊烂。
女 你和了面做“咕楂”不擀(敢)!
戒 我“呱啦鞭”赶牛赶(敢)得你哞哞的。
要不是来自民间的群众创作,很难有这样通俗、生动、形象的俚闾语言。但
也有个别的剧目,语言生扯硬拉,艺术上显得粗糙。如《高老庄》孙悟空捉妖纵
身而去后,唐僧和员外竟说出这样的话:
员外 眼望旌节旗,
唐僧 耳听好消息。
他们在盼孙悟空归来时,又说:
降妖无音信,
何时奏凯还。
这些话既不符合人物的身份,也脱离了剧本的规定情境。还有一种情况,一
段词多剧目通用,形成了套子,如唐僧上场唱的:
急奔路程,
身离东都去取经。
盼佛心太盛,
速奔西天径。
急急趱行,
国家尽忠。
那时方显唐僧正,
前行来到大山中。
《高老庄》、《白虎岭》、《万寿山》、《贾家庄》、《寻经》等,唐僧上
场,均用这一段词。显然是江湖艺人“念篇子”,用“套子”的痕迹。
八仙戏在当地是从地摊演出或口头说唱发展而搬上舞台的。故没有多少复杂
的表演程式。现在我们看到的表演,多半是搬上舞台后,他们请“灯腔”或京剧
艺人给“拉场子”时,吸收的京剧或“灯腔”的表演程式。化妆、服装也多模仿
京剧,因而没有明显的个性特色。

音乐

八仙戏的音乐,属曲牌体,形式比较原始、简单。流传到五路口村后,随着
武打场面的增加,笙笛伴奏之外,又加了唢呐,并吸收了兄弟剧种的部分锣鼓点。
它的曲牌原有:〔烛影飞〕、〔耍孩儿〕、〔桂枝香〕、〔好佛(号佛)〕、
〔混江龙〕、〔皂罗袍〕、〔步步紧〕、〔点绛〕等八支。这些曲牌,调式、旋
律、节奏各具特点。在演出时各曲牌单独使用,无相互转换或连套的情况。演唱
时不分角色行当,同曲同调。其中〔步步紧〕、〔点绛〕和京剧的相同,〔皂罗
袍〕已失传,现只就〔烛影飞〕等五支曲牌,进行分析,介绍:
〔烛影飞〕。是一首八乐句宫调式曲牌。唱词句式排列:第一句二、二,第
二句二、二、三,第三句二、三,第四句二、三,第五句二、二、三,第六句二、
二,第七句二、二、三,第八句二、二、三。第一句散唱,旋律较平稳,级进下
行,句尾八度大跳,用假声,很有特色。从第二句上板,旋律平稳舒展。该曲牌
还注意了运用乐句长短变化,音域变化(大跳),加衬词拖腔及重复核心唱词的手
法,使演唱富有变化。是八仙戏最多使用的曲牌。
〔耍孩儿〕,是一首八乐句羽调式曲牌,其乐句较短,节奏紧凑,长于叙事。
第二句是第一句严格地重复,这样处理,使音乐主题鲜明、突出,先声夺人,给
人以深刻的印象。第二乐句的第二拍,用了一个别致的四分休止符,与第一句既
重复又有区别,匠心独具。另外“5353”六次出现。这种多次运用重复的手法,
在较原始的戏曲曲牌中, 也是不多见的。结尾音落在属音“3”上更为罕见。这
种处理手法给人以“似完未完,余味无穷”的感觉。其唱词排列是:第一句三、
三,第二句三、三,第三句二、二、三,第四句二、二、三,第五句二、三,第
六句三、二、三,第七句三、二、二,第八句三、二、二。这也是八仙戏多用的
曲牌。
〔桂枝香〕。是一首散板徵调式曲牌。长于叙事和抒情。演唱时以唢呐伴奏,
所以又叫“喇叭曲”。旋律采取级进上行和级进下行的手法,给人以稳定感。此
外,多处运用同音反复的手法,给人以较深刻的印象。他的唱词句式是:第一句
二、二、四,第二句三、二、二,第三句三、二、二,第四句二、二,第五句三、
二、二,第六句二、二、四,第七句三、二、三,第八句二、二、三。
〔好佛(号佛)〕。是一首上下句式的宫调曲牌。旋律进行无大起大落。夹说
夹唱,上句叙事,下句念佛的处理方法,使它生动鲜明,特点突出。本来在旋律
发展中最忌平铺,上下句均落调式主音也有乏味之嫌。但该曲的妙处却恰在于此。
用在猪八戒的唱段里,正可刻划猪八戒愚蠢、简单、笨拙的形象。曲牌结尾部分,
连续四次抢板,闪板处理,更把一个碰得焦头烂额、心烦意乱的艺术形象,表现
得淋漓尽致,活灵活现。
〔混江龙〕 。 是一首散起散收,上下句式的徵调式曲牌。与〔烛影飞〕、
〔桂枝香〕对比,不难看出,该曲的首句是〔烛影飞〕首句的变化再现,尾句是
〔桂枝香〕尾句的原型。中间部分两个乐句的反复,用了新的材料,而这新材料
又在多次反复中得到了强调,从它唱词的句式看,也说明了这一点,第一句三、
二、二,第二句三、二、二,第三句三、二、二,……直到第八句,依样不变。
八仙戏在淄博市临淄区五路口村,流传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但仍孤据一点,
究其原因有二:一是因剧目全系取材神话故事,内容单调又距群众生活较远,不
易流传;二是曲牌演唱、填词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不易教学。
建国后,人民政府重视稀有剧种的抢救、发掘、整理工作。一九五五年临淄
县文化馆创作了现代八仙戏《两个苫子》,经地区选拔参加了山东省第一届戏剧
创作会演。1959年该村创作了现代八仙戏《一罐铜钱》,参加了昌潍地区会演。
但因两次革新尝试,都没有突破性的出新,故对该剧种的发展影响甚微。一九五
六年,山东省戏曲研究室对该戏进行了第一次发掘,抄录了部分剧本。1978年与
1985年,临淄区文化馆与市戏研室又对该戏进行了两次发掘,取得了较为完整的
资料。
附曲牌(略)
(原载山东省艺术研究所《艺术论坛》)
1986年第1期

临淄历代修志述略
刘绍华
临淄作为齐国的京都, 时间长达638年,可谓历史悠久的文明昌盛之邦,然
而有关临淄的志乘之作,除《齐记》、《齐乘》几种外,专编的临淄县志却不多。
从目前所掌握的资料看,临淄县纂修地方志,始于明朝嘉靖年间,至中华民国之
朝,共编六部县志,即明嘉靖《临淄县志》、清康熙《临淄县志》、清乾隆《续
修临淄县志》、清光绪《临淄县志》、《临淄县乡土志》、民国《临淄县志》。
其中正式刊印者只三部, 即明嘉靖《临淄县志》 、清康熙《临淄县志》、民国
《临淄县志》。
明嘉靖《临淄县志》,主要纂修者有葛臣、李春阳、韩超然、张奇、赵以祥
诸人,故世称葛李志。葛臣,原籍河南固始县,曾任过高苑知县,后定居临淄,
他除撰修临淄县志外又著有《龙池解》。李春阳,字平野,临淄曹村人,嘉靖时
贡生,少年时聪 敏好学,很受当时临淄知县冯舜渔的赏识,擅长写诗作赋著文,
曾任河间通判。韩超然,临淄龙池人,明嘉靖年间举人 (民国九年的县志上说是
贡生) ,做过山西蒲县知县,政绩甚著,著作有诗集《宦游录》。张奇,岁贡,
诗与文章写得不错,曾任过河南固始县丞。赵以祥,也是贡生,曾在外地任过县
主簿。他们编修的县志,清代就轶失。朱作肃在康熙十一年的县志序言中说,明
志“牌章散失,间有存其残篇者,而漶漫弗堪,前后难稽”。近两年,临淄区志
办公室曾到上海、北京、武汉等地的图书馆中查询,均无此书。据清康熙《临淄
县志》记载,明嘉靖《临淄县志》的特点是:(1) 对星野、物产、风俗记得比邓
志为详;(2)多立外传,“邑中德列载,不下数十百人,志同家乘,有美无刺”;
(3)山川、古迹、人物诸志,正文中间杂小字,作为考证、注释、评论;(4)将管
仲、晏婴等人,列入名宦,将荀卿一类列在儒林;(5) 正文中所夹杂的小字,不
少于20万言。
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1年)《临淄县志》由县令邓性主持编修,吴建极、李
焕章、朱作肃、于际飞编纂,世称邓志。邓性,江西南昌人,赐进士及第。吴建
极,陵县人,当时任临淄县儒学训导,他担任修志副总裁。李焕章,字象先,号
织斋,乐安(今广饶县)人,他是邓性特地聘请来修志的。朱作肃,临淄朱台庄人,
顺治丙戌(1646年)科举人。于际飞,号愚山,临淄东门人,县附生。参与这次修
志的,还有阅稿者6人,校勘者85人。
这次修志,距清政权进入北京不到30年,故朱作肃在序中说“时际鼎革”。
明末战乱后,临淄缺乏修志资料,似乎人才也难找,所以邓性带了礼品去乐安聘
请李焕章。他们修志进度挺快,李焕章在序中说:“念昔人十年而成一赋,犹籍
人谋,至今日,寸管日著万言,但凭腹鹄。汇兹全帙,期只三旬。”此足见修志
之艰难,工作之紧张,当然也难免有自诩之嫌。
清康熙《临淄县志》共分十六卷,约十多万字。目前此书,于外地图书馆中
尚能见到,但多是漫漶不清。青州市第一中学图书室藏有一部,系木版印刷,纸
张变黑变脆,不胜翻检;1983年,临淄区志办公室从上海图书馆找到一部,将全
书拍成照片,但多半不可辨认;1984年冬,又去北京图书馆,用两部相参照,抄
回一部;1985年,又从湖北省图书馆复印三部回来,不过,这底本系毛笔手抄,
书中多处标注“残缺”字样,可见抄者所据原本已残损,而且缺序言,少目录,
无卷之三。1987年,淄博市志办公室,又在这复印本的基础上,据北京抄本补全,
到山东省图书馆加以校核,再次复印,临淄区始有几套全本。
清乾隆《续修临淄县志》为邑廪生崔道南所撰,故世称崔志。崔道南,字鹿
门,临淄城北许家屯人。他好古博览,读书若遇疑难处,即向名者请教,即使相
距百里,也不辞路远。他写文章专摩仿寿光县安致远,写作志、传、诔文极多。
他对邓志很不满意,认为其中疏陋之处太多,于是自己续修县志,共四卷。县志
写成,未刊印也未外传,直到舒孝先修志时,认识了崔道南的后人崔题鹤 (曾参
与修撰民国九年的临淄县志) ,才看到了这续修的四卷《临淄县志》。舒孝先认
为崔志比邓志要详备,但还属草创之作,尚须修饰润色。这部县志,自舒孝先修
志后便失佚了。
清光绪年间,乐安人宋木舟与临淄王焯编撰的《临淄县志》,世称宋志。
光绪初年,宋木舟曾主持编修乐安县志,因乐安县南与临淄接壤,采访资料者有
集到不少关于临淄的资料,对此,宋木舟感到丢掉太可惜,自己又无力再编临
淄县志,便带了资料来临淄找王焯,王焯早就感到邓志只剩残简,编修临淄
县志实属必要,见宋木舟找上门来,自然高兴。于是两人着手修志,书未写完,
宋便作古;书成之后,由王珍藏。舒孝先修志前,去拜访王焯。王即把邓志连同
宋志一并交出,舒孝先修完志后,宋志便失传了。
《临淄县乡土志》撰于1908年(清光绪34年),作者边凤岐,字岫双,拔贡,
临淄西关人。当时,他与于子春同为西关初等小学教员。是年6月,知县郑斗南,
邀边、于二人至县署,委二人编写临淄县乡土志及民情风俗调查,回校后两人分
工,边凤岐负责乡土志。着手编写时,全县已找不到一部较全的县志,又来不及
调查,只得参阅《青州府志》及于子春所编《临淄县乡土教科》,一月完成。因
系光绪皇帝明诏编修,故也视作一部县志。
《临淄县乡土志》其稿本藏山东省图书馆。《临淄县乡土志》写成后,并未
刊行,只是誉抄上报,故鲜为人知。1983年,临淄区志办公室借得一抄本,据以
抄得一小楷本。因原抄本字迹潦草,文字脱漏、标点错乱,字词讹误之处甚多,
故临淄区志办公室抄本,未为尽善。
《临淄县乡土志》约2300字,分作12篇,顺序为:历史、政绩录、兵事录、
耆旧录、氏族、宗教、实业、地理、道路、物产、商务、编后语。该书提纲挈领,
文字简明,如人物,略古详今,或简介、或仅及名字,或仅书其名,或于名后注
明采自何书。山川、道路、物产等记述稍详,可谓是一部简明方志。
民国九年所修的《临淄县志》,主修者为县知事舒孝先,安徽省黟县人,举
人出身。参加编纂者,王焯,举人出身,曾任广东省新安知县,担任这次修志
的鉴定员。崔象,清光绪年间副贡,知识面广,担任修志总编辑。边凤岐,于
允恭等6人辅助, 另有采访员40余人。这次修志,资金赖县里修文庙的余款,地
点在城隍庙东的金姑祠, 时间自民国八年十一月至次年初秋,共8册35卷,约20
万字,由城里华兴石印局承印。
民国《临淄县志》,在体例及内容取舍上,均较邓志有所创新,新设志目有
金石志、实业志、交通志;袭用旧名而内容有更新者有学校、经政;舆地志删除
星野用经纬度,灾祥志不载地震及符瑞事;忠节、学行的概念有改变,改方技为
艺术。但是,志书的编修者,毕竟是前朝遗民,他们修志的目的,是为了“使官
斯土者,得而观之”,“以为施行政教之准”。所以,对过去统治者肯定的人和
事,还是照录旧书,称农民起义军为“匪”为“盗”,对忠于封建帝王者褒扬,
视国民革命军为异端,入志的节妇烈女达一千余人。主编者的矛盾状态在书中有
明显表露。这一点,崔象直言不讳,在序文中说:“因思共和开幕矣,非复崇
尚专制之朝;新学日昌矣,非复研究帖括之时。使编辑悉从旧例,则时髦病其迂
腐; 抉旧道德之藩篱,从新世界之学说,则耆旧訾其偏激。然则若之何而可也?
曰:折衷于新旧之间,不偏不倚而已。”
临淄的旧县志,是我们了解临淄过去情况的宝贵资料,对于今日振兴临淄经济,
编写临淄新方志,都有重要意义,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整理,以广流传和利用。
(原载《淄博史志》1988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