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近现代人物传略(下)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4&A=3&rec=760&run=13

路宝祥 (19061958)临淄区路山乡陈家庄人。1919年,北高阳村郭锡金成立
“祥”字京剧班,从潍县请来老京剧艺人郭连禄为教师。13岁的路宝祥投班学艺,
得艺名“宝祥”。他苦学苦练,二年出科,文武兼优,犹如铜锤花脸著称。与福
祥、来祥、迎祥、兰祥、奎祥、祯祥等,同为祥字班的主要演员。除在本县庙会
集镇公演外,还应邀去益都、临朐等地演出。
由于他戏路宽、功底厚,临淄早期的京剧班、社多聘他任教。1950年,临淄
县成立“新声京剧团”,他仍应聘任教师。
路宝祥一生献身京剧艺术事业,名扬烟台、惠民、昌潍地区。他多次任教,
造就了一批批京剧演员,散布在临淄和外地区。
郑 俊 (18771961)又名郑殿甲,临淄区齐陵镇郑家沟村人,是近百年来,
临淄地区最负盛名的木工之一,人称“大木匠”。1950年,曾作为工界代表,出
席临淄县各界人民代表大会。
郑俊出身贫寒,早失父母。14岁就从驻佛店村李杰学习木工。出徒后,便携
领两个幼弟走街串巷,以木工为生。
在长期实践中,郑俊运用绳墨规矩的基本原理,锐意刻求,不断探索,使他
在木工工艺上,多会多能。由檩、梁、门、窗等房建粗活,到桌、椅、橱、柜等
家具细活,甚至民族风格的刻龙雕凤等精巧工艺,他都妙手自成。
1920年,益都火柴公司初建,匠工云集,不下百十。郑俊破衣残帽也杂处其
中。初,人不屑一顾,及至身手一试,便夺众目;再而谋议掰划,无不仰服。厂
方开玩笑地说:“别看棉袄穿的破,离了他,活还干不成呢! ”于是,用为“作
头” , 自是艺名大振。益都城关各名门巨宅,建厅、起楼,大多聘他为匠首。
1942年,齐陵镇柳店村新建“佛爷庙”,殿门中间扇上的立体工艺“二龙戏珠”,
众多匠工无敢问津。郑俊胸有成竹,着手而成;姿态对称,腾跃逼真。二十年来,
栩栩如生,观者络绎,无不叹服。
郑俊对木工操作严肃认真,力求从精美耐用中维护信誉。榫头榫眼的扣合,
是木家具质量的重要标志。无论方榫、圆榫、斜榫、车盘的四开扣榫或是方桌的
三尖扣榫,都能精确严密,经久不脱动。民国二年、四年(1913、1915),他给西
辛庄小学和郑家沟小学制作的课桌、课凳,二十五、六年后,桌腿断了,凳折
了,但仰榫仍完好如初。他制作的方桌,敢于绳拴一腿拖拽里许。
郑俊出身农民,深知农田操作疾苦。他着意于犁、耙、耧、木轮推车等大型
农具的改制。经他投的犁、盘的耙,插的耧和木轮推车,无不灵便适用。他对车
轮的制作,人称“一绝”。从车轴、车、车辐的选材、加工到三者的扣合,都
妙用独到,使浑然一体,坚固耐用。郑俊一生热爱木工,又以木工传家。他教会
了两个弟弟和两个儿子及长孙,并收徒传艺,为临淄一门三代木工世家之一。
姚宾才 (18901967)临淄区齐都镇田家村人。出身贫穷,家传“掌面罗”技
艺,15岁起,便以此谋生,历游各地。1905年,在烟台见到德商“仁德”洋行经
营的花边与临淄生产的棒棰长条花边相似。一时,顿生慧心,后与洋行联系,签
订了供料加工的合同。姚宾才回到临淄,在西关创办了“益成祥”花边庄,并聘
请了铁佛庄画师李相艮为其绘制图样。他经营手段灵活,业务发展很快。不久,
加工人员便遍及临淄四乡。他是临淄地区,1895年以来继鲍洛三、王连经、毕车
氏之后,经营花边业的第二代。
棒棰长条花边,俗称“兰轩”,图案虽有单稀、打结、松翅、三角、花、鸟、
虫、鱼等,但式样只限长条带形,仅供用于衣裙台布的镶嵌。1930年,姚宾才从
“仁德洋行”引进了一张花边大套的图样照片和一件样品。经过李相艮、崔立奎、
齐文明等匠工,历时三年地显微放大,拆解剖析,反复试织,终于制成了花边大
套两件(18×45和72×108) 。打破了长期的带形规格,完成了临淄花边的历
史飞跃。此后,李相艮又在单一黑线基础上多次翻新图案、更新花样。为了大力
发展和推广花边大套,姚宾才雇用一批女工习学织作技艺。艺成,姚宾才又带领
其中一二十人去寿光县牛头镇传技授艺,并在那里开设花边加工厂,邀镇长马保
三任名誉厂长,为发展寿光县的花边生产奠定了基础。
1935年,“益成祥”花边庄和“仁德洋仁”正式签订来料加工合同。因为临
淄县归属青州府,故定名“青州府花边大套”,由于它针法密致,玲珑剔透,除
镶嵌服饰外兼有用作台布、钢琴罩、沙发靠背、坐垫、床幔等多种用途。故深受
外商欢迎,它作为临淄的著名特产,半个多世纪以来,享誉国际市场。
徐轶千 (18961969)名家驹,临淄区齐都镇长胡同村人。1924年,北京师范
大学数学系毕业。先后在河南省第三师范、第四师范、武汉大学附属中学任教。
1928年8月,任山东省立第四师范(校址益都) 校长,直至1937年冬,日军入境,
历时9年。
1935年,徐轶千受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派遣去欧西各国考察教育。他对德国的教
育体制尤为推重并钦佩希特勒的独裁政治。回国后,在四师公开阐扬这一观点,
并表示要做四师的希特勒。1935年冬,北平学生的“一二·九”抗日爱国运动波
及全国。四师学生也集会游行,反对南京国民政府的不抵抗主义,喊着“停止内
战,团结抗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口号,到了益都火车站,向日本侨民
示威,散发了宣言书。当学生回校后,徐轶千立即布告教育厅的谕令,提前放寒
假,强令学生离校。此后,四师学生的民主爱国活动屡受压抑。
1938年2月, 日军入境。徐轶千率部分师生南下流亡,辗转河南、湖北、四川。
四师一再并入国立湖北中学、 国立第六中学。1940年4月,徐轶千受任山东省益
都区(辖八县)教育督导员。10月,由重庆返回山东省政府鲁北行政公署驻地垦利
县境八大组。目睹国民党山东保安部队时与八路军三支队有磨擦战斗,不忍同室
操戈,为敌所乘。曾建议行署主任何思源和中共清河区领导协商合作,共同对敌,
并愿做个和事人从中斡旋。后因日军扫荡,和谈中止,徐亦去鲁南安邱县开办山
东省政治学院。1943年春,国民党山东省府迁安徽阜阳,学院随同迁往。1945年
9月,徐轶千改任国民党山东省干部训练团教育长。1947年1月,转任国民党山东
省抚恤救济委员会主任委员,并被选为国民政府召开的国民代表大会代表。1948
年,出任国民党山东省府委员兼教育厅长。秋,随国民党败退去台湾。1969年,
死于台湾省台北市。崔士杰 (18881970) 字景三,临淄区齐都镇西古城村人。
1905年,东渡日本留学。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后返国。参加蓬莱、黄县革命
军。次年2月12日,南京临时中华民国政府与清廷达成协议,清帝溥仪宣布退位,
民主共和政体建立。崔士杰自感学力不足,又返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深造,终获博
士学位。1971年归国,任山东省外交特派公署第二科科长。1919年,以“帮办”
衔参予接收青岛及胶济铁路主权的中日谈判。1923年,出任上海华丰纱厂经理,
开始涉足民族工商业。1920年,转任陇海铁路徐州办事处处长。国民革命军北伐,
冯玉祥驻军徐州,用为日文翻译。1928年5月3日,日军进占济南,外交特派员蔡
公时被惨杀。崔士杰与黄郛临危受命代表国民革命军与日本交涉,继由冯玉祥推
荐代蔡公时任山东省外交特派员。与日公使重光葵谈判一年,终于达成日军撤离
山东的协议。山东省府由泰安迁回济南,崔出任工商厅长,因收回胶济铁路著有
劳绩,兼任胶济铁路管理委员会委员,中日合作胶济铁路理事会理事。1930年,
山东省府改组,外交特派公署撤销、工商厅长易人,崔士杰另任鲁、豫、陕、甘
四省视察员,仍兼胶济铁路管理委员会委员和铁路中学校长职务,直至1937年冬
日军入境。
崔士杰着意发展民族工业,在济南创办仁丰纱厂,并任董事长。1955年,该
厂转公私合后,始因年老退休。
著有《中国黄河沿岸之利用》一书,另有《濯沧斋》一、二集,内收录诗歌
五百余首。
边树生 (19481970)临淄区路山乡东召口村人,临淄区第四中学高中部毕业。
在校时曾任班长和共产主义青年团支部副书记。 1968年3月入伍。在部队,他从
严要求自己,进步很快。一年,被提升为班长。1970年下半年,他们班接受了一
项大修坦克的任务。他身体力行,吃苦在前。坦克内的高温作业,曾使他连续昏
到三次。这日,他正在精心工作时,突然乙炔回火,爆炸迫于一霎。他为了保全
战友和国防物资,箭步上前,意图扑灭火焰。不幸乙炔瓶爆炸,壮烈牺牲,时年
22岁。
边树生牺牲后,在解放军内外引起强烈反响。他生前所在部队追任他为中国
共产党党员,和一等功臣。《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全国各地日报都刊载
了长篇通讯,报道他的事迹。中共济南军区委员会、中共山东省委员会分别作出
决定,号召全省军民向边树生学习。
李人凤 (19111973)原名李本厚,临淄区北羊乡南卧石村人。
“本厚翰苑之才,文思隽永劲丽,秉内慧外朴之质,赋持重谦虚之性,……
好学进步较快,前途不可限量。”这是人凤幼年在广饶县封庙小学读书时,老师
对他的赞语。
1929年,人凤考入山东省立第四师范,在这里他受教于进步教师马石庵 (即
马千里) ,由之接触了马列主义理论书籍,萌发了革命救国的夙愿。他参加了共
产党的外围组织“反帝大同盟”、“互济会”、“左翼作家联盟”,并担任四师
“左联”的支部书记和学生自治会会长。他通过自治会组织工农夜校、读书会、
讲演会,宣传抗日救国的革命道理。1931年清明节,他作为马石庵的助手随同去
济南出席了山东省“左联”会议。李人凤积极领导学生运动的爱国活动。招致了
国民党益都县当局的注视。1932年秋,他被迫离校到临淄县立第一小学教书。年
底,国民党又通令缉捕,他只得避匿农村亲戚家。1933年冬,为了寻找革命出路,
经友好同学王景陈介绍,去西安杨虎城部任军需员。次年,回临淄、任教西关小
学,1937年暑假后升任校长。
人凤学识渊博,教学有方,深受师生爱戴;在社会上,他急公好义,遇事敢
任,所以也团结了校外大批知名人士。在教学、治校百忙中,他主编《临淄周报》
为传播新文化新思想而致力。
1937年“七·七”事变后,人凤以西关小学为基地,与李曦晨、陈梅川、崔
栋生等人组织了临淄人民第一支抗日武装临淄县青年学生抗日志愿军训团。1938
年1月5日,他率领这支诞生不久的年轻队伍,在辛店车站以西胜利地伏击了沿胶
济铁路东进的日军先遣分队,打响了清河平原抗日第一枪。为了扫除抗日道路上
的障碍,他果断地解除了冀鲁别动纵队第二梯队司令部的武装,赶走了司令王尚
志,继而又围歼了陈瑞符部。1938年7月7日,李人凤领导的抗日武装,改编为八
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三支队第十团,李人凤任团长。十团作为三支队的主力
团之一,转战于淄博山区和清河平原累立战功。他亲自指挥的岳家庄伏击战和胶
济铁路破袭战(淄河店至普通一段)都给日军以重大杀伤。
1938年10月,十团驻扎苇子河一带。国民党山东保安十五旅、十六旅、二十
四旅及八旅,共一万之众,四路进兵,以假道苇子河收复临淄城为名,欲图消灭
十团。人凤洞察其奸,临危不惧。一面严阵以待,一面正告对方:“贵部果然抗
日,无任欢迎,且将率部相助。临淄境内不乏通城大道,何止碍于苇河? 如欲制
造反共内战,苇河虽小,尚可一战!”保安各旅知不可犯,只好相率散去。
1939年9月,三支队奉命整编,李人凤晋职三支队副司令员。
1940年下半年以后,李人凤从事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工作。历任清河区行署专
员、渤海行政公署副主任、主任。他在任渤海行署主任期间,领导广大人民群众,
消除匪患,挖掘抗日沟,建设交通网。日军扫荡时,他动员群众埋粮、填井、空
室清野,有力地配合部队赢得了历次反扫荡的胜利。解放战争时期,李人凤领导
渤海区人民正确地按照中共中央的方针政策,开展土地改革运动;组织群众垦荒、
灭蝗、治理黄河、兴修水利,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并通过各种渠道发展工商业,
繁荣渤海区的经济。他还领导各级政府动员青年参军,组织民工支援前线。1947
年,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时,渤海区成了华东的总后方。在人力、物
力上积极支援了华东战场。为此,曾受到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的嘉奖。1947年
冬,康生来到渤海区,大搞所谓“搬石头”运动,人凤受到打击。1949年春,人
凤带病随军南下,参加了解放和接管上海的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凤历任华东行政委员会农村水利部副部长、水产
管理局局长、地方工业局局长。1954年调北京后,历任国务院地方工业部工业局
局长、私营企业改造办公室主任、轻工业部部长助理。
1959年,就在人凤专志经济工作的时候,“反右倾”运动来了,以莫须有的
罪名,把他打成所谓“轻工业部反党宗派集团副首领”。“文化大革命”中,又
被扣上“翻案” 、 “特务”等罪名,再次撤职并被关押,人身备受摧残,直至
1973年6月8日迫害至死。
折戟沉沙刃未销,珠还合浦凤还巢。
磨得铁肩担道义,千锤百炼非徒劳。
这是人凤1959年身处逆境时的自勉诗。他虽长期蒙受不白之冤,但无论在撤
职、降级或下放劳动时间,他都始终以革命利益为重,能上能下,坚定自信,乐
观地生活、热情地工作。
粉碎“四人帮”后,中共中央为人凤平反昭雪,恢复了名誉。轻工业部在怀
念他的悼词中说:“李人凤同志是党的优秀党员、好干部,是无产阶级的忠诚战
士。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是鞠躬尽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
一生。”
刘书汉 (18931977)字墨仙,临淄区皇城乡石槽盛村人,是临淄地区对革命
卓有贡献的爱国士绅。他广有土地兼营商业但为人通达,急公好义。1920年,与
本村于梦尧等人创办石槽盛高级小学,为发展地方教育做出了贡献。
1937年秋,日军大举入侵。北羊乡南卧石村爱国士绅李墨轩组织抗日武装,
刘书汉即以银洋五百元赞助,并多方划策搜罗枪支,还发动本村有志青年拖安林
等七、八人入伍,使李墨轩很快拉起了百多人的临淄第三大队第三中队。
在八年抗日战争时期,他一直热情支援抗日战争。他利用合法的社会地位和
商业渠道,经常穿越日伪封锁线,把火柴、煤油、纸张、医药、马匹等物资输往
抗日根据地。1942年7月,益(都) 寿(光)临(淄)广(饶)四县边区特务大队,急待
恢复发展, 但缺武器弹药。刘书汉利用多种社会关系,为部队买到驳壳枪3支,
手枪子弹3000发,受到中国共产党四边县委书记李荆和的多次接见。1935年6月,
日伪军在石槽盛村安了军事据点。刘书汉周旋于伪军队长和伪二区区长之间,了
解敌情,不时送出敌伪出动情报,让抗日军民警觉应变。有次,石槽盛据点的伪
军在大蓬科村,捕获了四边县特务大队长陈景三等三人。刘书汉得知后,给伪中
队长送去了四两鸦片烟土,托词“亲戚”,“保”了出来。
敌伪据点就与刘书汉家对门,而且日军一个小队就住在刘书汉家西宅院内。
敌人扫荡,情况紧急了,县、区的革命领导人员,便隐蔽在他家里。当时有人说:
“刘墨仙先生的北室是两个天下。外间是敌占区,里间是解放区;院子里,是你
来我去的解放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刘书汉被选为临淄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临淄
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临淄县人民委员会委员。1977年病逝,享年84岁。
崔秀英 (8931977) 女,临淄区敬仲镇毛家屯村人。夫家姓朱,所以人们习
惯地称她朱大娘。
1938年秋,崔秀英在共产党组织的领导下成立了毛家屯妇女救国会。在当时,
是临淄地区较早的村妇救会之一。她带领本村妇女开展募捐劳军活动;做军鞋、
军袜支援前线。部队过往时,组织妇女烧水做饭,洗缝衣服。
1941年春,原临淄县独立营长王砚田叛变投敌,临淄的抗日形势急趋恶化,
战斗部队转移,党组织和人民政权机关的活动,由公开转入地下。中共临淄县委
员会书记杨三友,公安局长张汉卿及孙鲁参等领导干部,依旧坚持在白兔丘、苇
子河一带开展工作。崔秀英的家便作为他们秘密活动的据点和联络站。她经常为
他们站岗放哨,递送情报。日伪在西苇子河村安了军事据点,给党组织的革命活
动带来了很大不利。崔秀英出进苇子河村,利用多种社会关系获悉敌人动向,使
县委机关免受损失。
1943年11月20日(夏历10月22日) 晚,杨三友等6位领导人来到崔秀英家里集
会,夜深没来得及转移。第二天早上,伪军突至包围了宅院,杨三友在突围中负
伤被捕,送押临淄城里狱中。崔秀英的儿子被抓往苇子河据点,家里的财物被抢
光,房子被烧光,崔秀英因一早就去了姬王村集上,才幸免于难。
家毁了,财物荡然无存了,儿子被抓走了。天大的灾难没有动摇崔秀英的革
命意志。她孑然一身,靠卖“零剪”为生,并以此为掩护继续为革命工作。
1951年10月1日, 崔秀英作为老革命根据地的代表,去北京参加了首都国庆
大典,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张默生 (18951979)原名张敦讷,张中立长子,临淄区敬仲镇呈羔村人。
默生自幼受父亲影响,便笃志力学,执着追求。1924年,国立北京师范大学
文学部毕业。先任教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并兼齐鲁大学讲师,后去河南淮阳师范、
河南大学。 1928年8月,回到山东,历任曲阜师范校长、济南高级中学校长、烟
台中学校长。1936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聘为编辑。1946年9月,出任复旦
大学教授。 1946年8月,去四川,历任北碚相辉学院文史系教授兼系主任、重庆
大学教授、四川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1952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7年,
被错划为“右派”,1966年强令退休。“文化大革命”中,再次浩劫,勒令回校
审查,监督劳动四年。1979年8月,二十年冤案获得改正;9月27日,病逝于成都。
终年84岁。
默生从小口吃,见人不能出一语,故名“讷儿”。父亲忧其难能成材,常叹
息说:“讷儿口讷,人拙口讷,将来何以舌耕唇耘?!”默生暗地自恨,他下定决
心:“勤能补拙。不学会说话,无颜面再见堂上。”至北京后,发愤读书外,苦
练发音,学语言技巧,广求演说术书籍,并交一口齿伶便同学为“杠友”,朝夕
辩练。如是两年,谈吐畅健。父喜极泪下。
张默生一生有两爱。一爱学生,一爱书。爱生,胜如家人。贫穷者,周济;
后进者,竭诚辅导;超见卓识者,多方奖掖。故任教以来,学生敬仰,访者不绝,
却由此招来横祸。张宗昌督办山东军务时,竟以“赤化”罪名,全省通缉,迫使
他离职去河南。他爱书成癖,把读书求知看作是最大乐事。他反对流览,讲求精
读。他常说:“读书者,必爱书,爱书者,必惜书,慢待前人作品,怎为求知者?”
他惜时如金,分秒不弃,家人聚谈,寥寥数语,即去书室;偶而上街,也止书店、
书摊。
他政治上崇尚民主,学术上主张自由思考。1930年,他任济南高中校长时,
广泛延揽进步人士,如楚图南、胡也频、董每勘等人任教。当获知省当局前来搜
捕时,又甘冒风险,掩护他们出走。
张默生一生致力于“先秦诸子”和传记文学的研究。先秦诸子中,尤对“庄
子”有独到研究,成为国内屈指可数的“庄学”泰斗。从《庄子》中,他发现和
认定三种文体:寓言、重言、卮言,是全书的管钥。他说:“《庄子》三言,犹
《诗经》之兴、比、赋。读《诗》而不明兴比赋难获诗人之旨;读《庄子》而不
明寓、重、卮,亦难窥《庄子》真义。”他所著《庄子新释》既陈各家之说,又
敷个人新见。传记文学方面,他力排旧格,以《态学》出版。他一生著述甚多,
除上述《庄子新释》外,还有《先秦诸子文选》、《老子章句新释》、《墨子精
选读书》、《韩非子新编》、《王大牛传》、《异行传》(一、二集)、《默僧自
述》、《耶稣与墨翟》。
王月村 (19091981)女,名景娥,临淄区皇城乡崖付村人。“五·四”运动
以来的科学民主思潮,和新文化的传播,使幼年时代的王月村就愤世疾俗,敢于
向旧礼教抗争。不留发辫、不缠足;女子也要读书、妇女也要走向社会。她冲破
封建家庭的重重阻力,由临淄县立女子高等小学而青州仓傲女子学校,终至山东
省立第四师范。1934年暑假后,实现了她走向社会的初愿,开始执教于临淄县立
闻韶小学。在那时是临淄地区屈指可数的女性教师。
从小学时代起,在进步教师于德温、朱岫荣的影响下,她就萌生着民族意识,
孕育了爱国主义的火种。“五·卅”、“五·三”、“九·一八”、“一·二八”,
一年数度的国耻纪念日活动都激励着王月村暗自以身许国。1937年秋,日军侵华,
大片国土沦于敌手。 王月村毅然于1938年2月,投身临淄第三大队。先作医护工
作,后作抗日宣传工作。1939年开始从事妇女运动的领导工作。历任博山县妇女
救国联合会主任、鲁南区妇联主任、清河区妇联主任、山东省妇联副主席、主席,
并被选为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第一届执行委员、中国共产党山东省委员会委员、
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山东省人民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政治协商会议第
四届常务委员。1958年,整风补课中,被错划为“右派”,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
1965年4月, 改正错案后,任山东省商业厅副厅长。1981年2月6日病故,终年71
岁。
徐志芳 (18921981)女,临淄区皇城乡荣家庄人。
1938年秋,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三支队十团在皇城一带辟建抗日根据地,
相继在各村组织抗日团体,建立抗日政权。在旧社会苦多恨深、年已48岁的徐志
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担任了本村支部书记和妇女救国会会长。从此,开始了她
抗日革命生涯。她动员青年参军参战,组织妇女缝军衣、做军鞋,布置儿童站岗
放哨……
1940年以后,日军推行其所谓“强化治安”,对抗日根据地不断“扫荡”,
又在皇城乡的石槽盛、店子、于家庄等村设立军事据点。共产党所领导的抗日机
构不得不转入秘密。从此,徐志芳的家便成了党组织在敌占区的秘密联络点。相
炜、李荆和、王效禹、杨三友、王乐三、霍慎斋、郑俊斋、许明江、张汉卿等许
多党政军领导干部都是她家“过客”或在她家长住养伤治病,并受到她的精心护
理。
1941年8月, 临淄二区区长张闵斋正在她家养病。一天,突然石槽盛村伪军据点
里的两个汉奸来荣家庄催粮索款。一阵敲门声过后,越墙来到院里。徐志芳急中
生智, 立刻把张闵斋拥入蚊帐, 蒙上被子,略事布置,便笑吟吟地走出来说:
“两位老总呀,俺儿媳妇刚‘月子’三天,日子浅怕冲,大家都不吉利呀! ”一
个家伙一探头,瞥见了炕前的尿布、尿盆、捂起鼻子,二话没说便拉着另一个走
了。汉奸走后,徐志芳对张闵斋说:“好险哪! 咱们又脱过了一场灾难。”张闵
斋微笑着说:“这不是灾难,而是大喜事啊!”,“大喜事?”徐志芳不解地问。
“您刚添了个孙子,就当区长,这不是大喜事吗? ”张闵斋风趣地说罢,两人相
视大笑。从此,“革命的妈妈”成为徐志芳的代称传开了。
徐志芳一家五口,都献身革命,是临淄地区著名的“革命家庭”和“一门双
烈”家庭。
丈夫荣延宝是党的通讯员,经常伪装成推车夫,把机密情报嵌于车轴内,往
来于小清河南北广大地区。
长子荣子修、 次子荣子敬,都为民族的解放事业捐躯。女儿荣金芝从9岁起
就是徐志芳革命活动的助手和耳目。13岁便入渤海军区棉纺厂工作,18岁入党,
历任妇联主任、连指导员,因长期艰苦斗争,积劳成疾,年仅33岁,便以身殉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徐志芳积极参加乡、区、县各级政权的建设工作。
从1953年,她被选为人民代表,出席历届区(县)人民代表大会。1981年3月病逝,
享年88岁。
崔英顺 (19521981)临淄区敬仲镇白兔丘村人。1969年,临淄第七中学初中
部毕业。 1970年1月,应征入伍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侦察连。入伍后,他虚心学
习,刻苦训练,勤奋工作,第二年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当战士,是优秀战士;
当班长,是模范班长,所在的班连续四年被评为先进班。1975年,在桂林召开的
侦察兵训练现场会上,他这个班受到总参谋部情报部首长的赞扬,称他是侦察分
队中不可多见的班长。当排长时,带头苦练泅渡,全排只用15天就突破了徒手游
万米、武装泅渡5000米的大关。因此,他被军党委命名为“标兵排长”,全排两
次荣记集体三等功;他当连长、言传身教,身先士卒,变后进连队为先进连队。
在部队的十一年中,他先后两次抢救战友,三次抗洪救灾,四次抢救落水群众,
二十五次完成特殊侦察任务。为保卫祖国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做出了出色的贡献。
为此,他八次受到团和军的通令嘉奖、记三等功两次、记二等功两次。
1981年5月, 保卫边境法卡山战斗就要开始,他一连收到了两封“父病重,
速归”的电报,他没有动摇参战的决心,他在给弟弟的回信中附诗道:
军营练兵正忙,怎赏故乡月光? 胸怀报国有志,难尽儿女衷肠。沙场号角吹
响,我有热血一腔。戍边何惜捐躯,非为百世流芳!
到中越边境后,他带领连队冒着敌人的炮火和地雷爆炸,执行着潜伏、侦察、
排雷、 捕俘等任务,为部队行进开辟了30多公里的十一条通道。不幸,于6月24
日, 他去361高地执行捕俘任务时,误触越军地雷,光荣牺牲,年只29岁。军党
委为了表彰他的英雄事迹,再次追记他为二等人民功臣。
阎冠五 (18911982)名东铭,字冠五,临淄区齐陵镇后李官庄人。曾任中国
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军马研究所研究员、军事医学科学院学术委员。为继承和发
扬我国中兽医学遗产,提高中兽医的诊疗水平,他终生不懈,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他的手稿《中兽医诊疗学》、《痊骥验方》,经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
所等单位整理出版为《阎冠五中兽医诊疗集》。
冠五出身农村,自幼受父兄影响,16岁就侧身家畜的诊治活动。以后就决然
放弃了小学教师的职业,专攻牛马经,从事了中兽医的研究和实践。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后,他在本村创办了龙池区兽医联合诊所。由于成绩卓著,1956年9月,
他作为山东省中兽医代表, 参加了全国民间兽医座谈会。1957年2月,入伍总后
勤部军马研究所。1960年12月,任研究员。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使他的足迹遍
及于甘肃、内蒙、东北、河北等广大地区。经他培育成才的中兽医科研人员遍布
全国、全军。国家和人民为了表彰他的劳绩和贡献,总后勤部政治部授予他“二
等功臣”的光荣称号。1961年10月1日,被特邀参加首都国庆大典观礼。1962年3
月1日,军事医学科学院聘他为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
阎冠五对祖国中兽医经典著作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对传统的阴阳五行、脏象、经
络等学说和四诊(望、问、闻、切) 检查,八证(正、实、热、表、邪、虚、寒、
里) 辨证的理论,作了若干验证和补正工作。他在辨证论治方面有独到见解。他
认为诊、断、治疗,三者必须紧密配合,“无正确之诊,则无正确之断,更无正
确之治疗”。他认为八证各证不是孤立的,因为畜体是有机的统一整体。因此,
他主张必须从整体观念出发,从互相制约、互相统一的角度
诊断,辨证论治。他善于“望诊”,尤重“察色”;在用药方面,他力主精简、
味专量大。他把辨证论治的理论、实践,由牛马而延及虎、豹、鹿、象等野生驯
养动物,也无不奏效。尼泊尔王国赠送我国一只珍兽犀牛,染病不起,北京动物
园中八十多名专职兽医,束手无策,阎冠五经治而愈,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当面
称赞并手赠精制烟具一套。
1964年5月,年已75岁的阎冠五退职回籍。他虽病老体衰,仍把光热献人间。
昌潍地区中兽医培训班、昌潍牧校,都常年设有他的讲座。“文化大革命”的十
年浩劫中,他以“反动学术权威”迭受冲击。身处逆境也没有中止他为邻近各村
的耕畜救死疗伤。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更加振奋了年
近90岁的阎冠五。他抱病着手整理他积七十年实践经验的“牛症验方”五十四例。
但是壮志未竟,1982年便溘然长逝,享年91岁。
王顺才 (19631983)临淄区孙娄乡高娄店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孙
娄乡乡办企业有机化学工厂糠醛车间粉碎组工人。 1983年8月25日上午10时,为
抢救失身跌落泵房蓄水池的工人王宝明而光荣捐躯。
王顺才牺牲后,在临淄区和淄博市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淄博日报》1984年
4月26日, 在第一版刊登了王顺才的英雄事迹。共青团淄博市委员会和临淄区委
员会分别追授他“优秀共青团员”的光荣称号。中国共产党临淄区委员会和共青
团淄博市委员会先后作出了“向优秀共青团员王顺才同志学习的决定”,在全市
全区开展了学习王顺才的活动。
王顺才从读小学到高中毕业,年年都是“三好学生”。担任过班长、少年先
锋队中队长、劳动委员、体育委员、生活委员并加入了共青团,参加过区召开的
“学习英雄人物、积极分子代表大会”。他读小学四年级和初中时,就曾先后两
次抢救过落水儿童邵长军和赵义。 1981年8月入有机化工厂后,连续两次被厂内
评为先进工作者。厂内男职工的理发,几乎全由他业余承担,就在他献身的前一
天在家歇班时,他还在门外路边为村里人理发。他20岁短暂的一生,竭诚服务、
无私献身的精神,给人们留下永远的哀思。
杨三友 (19071984)临淄区皇城乡大马岱村人。1937年秋,芦沟桥事变后,
他就在近村组织抗日救亡团。 193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代中共临淄二区
委员会民运委员、组织委员、区委书记。1942年7月,中共山东分局党校结业后,
升任中共临淄县委书记兼县大队政治委员,领导临淄县人民进行了坚苦卓绝的斗
争,长达四年之久。
时为临淄形势最恶化,革命斗争最为艰苦的年代。杨三友在极端恐怖危险的
环境下,依然往来于敌人腹脏地区,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开展斗争。1943年11月
20日,杨三友在敬仲镇毛家屯崔秀英家主持会议,突遭伪军包围,负伤被捕,关
入临淄城里监狱。
入狱后,他化名钟平,一次又一次地胜过敌人的审问。他在狱中表现了共产
党人特有的战斗核心作用, 教育团结了同监难友,决定暴动越狱。1944年4月×
日,在党组织的内外策应和革命群众的积极帮助下,成功地进行了临淄历史上规
模最大的53人越狱壮举。
杨三友出狱后,仍任临淄县委书记,直至1946年他调。1949年春,随军南下
去浙江,历任衢州市公安处长、马鞍山市管理局长。逝前为浙江省人民政府管理
局长。
李铁锋 (19171984)原名李俊明,博兴县西关人。抗日战争初期曾一度化名
冯仲平,后改称“铁锋”,寓志以钢铁的意志完成民族先锋之大业。
1937年暑假,铁锋毕业于高苑五县联立师范(亦称高苑简易乡村师范),1938
年7月参加革命工作。1941年去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学习。8月,加入中国共产
党。1942年5月,学习结业后,初任中共临淄县委员会特派员,转任长(山)桓(台)
县民运部长、桓台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长(山)、桓(台)、临(淄)、益(都)四县
边区行政联防办事处主任。1942年7月,调任临淄县长兼县大队长。1948年10月,
升任渤海区第四行政专员公署副专员。 1949年2月,随人民解放军南下去浙江省
温州地区,先后担任副专员、专员、地委书记、温州市长、中共温州市委书记等
职务,并被选为中共浙江省委员会第四届委员。1977年12月,调浙江省农业大学
任党委书记。1982年10月,改任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秘书长,逝前
为浙江省文化教育卫生计划生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李铁锋任临淄县长的七年时间里,也正是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最为艰苦
的年代。1941年春,临淄县独立营长王砚田率部叛变后,为虎作伥,配合日军的
“强化治安”运动,到处设防立据点,迫使抗日力量转入地下。李铁锋身处险境,
出生入死,卓绝地坚持边沿区、敌占区的游击战斗,开展“反蚕食”的斗争,组
织力量不断拔除敌伪据点,打开新局面,被誉为“模范县长”。
解放战争时期,李铁锋在中共中央“一切为了胜利,一切为了解放全中国”
的号召下, 为支援前线日夜操劳。 三年中,临淄县有五千多名青年踊跃参军。
1947年,临淄县民工担架连,随军(华东野战军第七纵队)行军作战九个月,荣获
“渤海担架团钢铁二连”称号,全连有80%的人员立功受奖。
李铁锋无愧为钢铁意志的民族先锋。1943年12月15日,他身陷日本张店宪兵
队三个多月,他和渤海行政公署公安局长李震视死如归,利用一切机会,进行有
理有利的斗争。敌人得知他是“县长”一级人物,自然“另眼相待”,先派叛徒
王三子以探望为名作劝降,李铁锋厉声斥退;初审时,敌人想用慑心战术吓倒他,
先当面严刑一同被俘的战士,铁锋当即直前断喝道:“与他们无干,一切由我负
责,要审先审我吧! ”敌人的心计落空了,几名同志免受摧残,敌人又拿出锤子
和钉子, 示意如不屈服便要手钉铁钉。 铁锋见状,立即把手摊放桌面,喊道:
“钉吧,钉吧! ”敌人取出纸笔要他写出渤海区的军政情况。他回狱后,挥洒千
言,阐述了侵略战争必败,反侵略战争必胜的道理。敌人软硬兼施,均未得逞,
只好以长期监禁折服他。后经渤海区党组织多方营救,始于1944年获释出狱。李
铁锋坚贞不屈的精神,受到了山东省行政委员会以“秘字第十三号嘉奖令”的通
令嘉奖。渤海区行政公署并训令各级政府向所属干部传达,向其学习。
1966年开始的“十年浩劫”中,李铁锋横遭诬陷迫害,两次被开除党籍,其
中一次合并开除政籍,多次批斗,强迫放牛劳动,甚至株连家属,使他曾两度负
伤致残的身体更加病衰。1977年12月,中共浙江省委平反了铁锋的冤案。1984年
1月25日,在中共浙江省委整顿党风学习会上,因脑溢血,溘然长逝,终年67岁。
陈梅川 (19091985)原名陈德良,曾化名崔广居,临淄区齐陵镇薛家庄人。
1931年山东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毕业后,历任临淄县立白兔丘小学、闻韶小学、西
关小学校长和县立初级中学庶务主任,是临淄地区三十年代教育界著称人士。
1937年10月,他在共产党员李曦晨的策动下,和爱国志士李人凤、崔栋生等
一起, 组织了人民抗日武装临淄县青年学生抗日志愿军训团。次年2月,加入中
国共产党。军训团在战斗中逐步发展壮大,由临淄三大队改编为八路军山东人民
抗日游击三支队第十团, 梅川任二营营长。1939年7月,陈梅川奉命筹建临淄县
抗日民主政府, 初任秘书科长兼县大队长。1940年5月继任县长。他因势施政,
推行了“合理负担”的征收政策,他不拘旧章,创办了流动训练班,培训了乡村
基层干部。广泛发动群众,建立群众抗日团体。宣传贯彻新的政策法令。不到一
年时间,完善巩固了临淄人民政权。1940年6月5日,《群众报》专题报道了他的
(崔广居县长)施政事绩,成为清河地区县政建设的榜样。
1941年后,他先后升任清河专员公署教育处副处长、副专员、渤海公学校长、
渤海行政公署调查研究室主任。1948年9月济南解放后,任济南市副市长、市长,
后调中共山东省委员会统一战线工作部副部长、省政治协商委员会副主席、省人
民委员会副秘书长。在任山东省根治海河指挥部指挥兼党委书记时,不顾年老体
弱,亲临施工现场,与群众在一起,赢得了人民的爱戴,为改变鲁北地区的自然
面貌,付出巨大努力。1982年12月离休,1985年4月4日病逝于济南千佛山医院,
终年76岁。 附:
徐振中 (19121949)原名徐安成,益都县朱良镇人,朱良镇高等小学毕业。
1929年,北洋军阀孙殿英部路过朱良,徐投入该部军官学校,一年后逃回,后开
“大中书店”兼营自行车行。1938年春,以抗日为名,随其族弟徐琳组织益都县
抗日自卫军第一大队。徐琳任大队长,徐振中任第一中队长。不久,徐振中自行
投靠国民党第五战区游击队第二十二支队司令侯耀亭,任第一大队长。同年夏,
徐又脱离侯部,与岳效鹏、王敬轩等小股部队组成益北抗日游击大队,自任大队
长。后遭国民党军杜华梓、王葆团等部的倾轧,乃率所部投靠国民党山东保安十
五旅旅长张景月,任五团一营营长。
从1938年7月, 中国共产党益都县委员会就派彭飞、李荆和、于海东、陈乙
斋等共产党人前往徐部,对徐进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教育和争取工作。1940年
4月, 徐同意接受共产党领导,将所部编入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不意隔夜
变心, 率部据守臧台,高唱曲线救国论调。10月9日,三支队副司令员杨国夫率
部讨伐。臧台一战,徐振中仅率40余人逃出,继续流窜于益都北部和临淄东部各
村, 强征壮丁, 扩充武装。1941年冬,被张景月升任为二团团长兼临淄县长。
1943年, 徐振中为了进退有靠, 参加了日军济南宪兵队特务组织“白铁社”。
1945年8月, 日本刚宣布无条件投降,徐振中率部由寿光护送国民党山东省政府
主席何思源前往济南。此后,被何思源和国民党第二绥靖区司令官王耀武以“将
才”相许,备加赏识,晋衔少将,连续擢任为警备四旅旅长、新编三十六师副师
长、益寿临广边区警备司令、山东省保安六旅旅长、山东第十行政区专员兼保安
司令、济南城防司令等职。1948年9月24日,解放济南时被俘。
从1940年起,徐振中不断配合日军“围剿”益寿临广四县边区抗日根据地,
疯狂屠杀抗日志士及其家属,声言“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漏走一人”。仅1941年
一年,就在益寿县东朱鹿村制造大惨案5起。杀害中共清东地委组织部长李寿岭、
中共普寿县委组织部长刘旭东、宣传部长张鲁泉等革命干部和抗日家属200余人,
其中7户被杀绝。到1948年2月的八年中,四县边区被他杀害的革命干部和群众近
2000人,被绑架毒打无算,被逼流离失所农民1000余户,4000余人。1946至1948
年,徐振中两次占据临淄,共杀害革命干部、群众454人;他积极推行保甲制度,
对人民施行法西斯恐怖统治;疯狂抓丁抢粮,全县被抓走青壮年2850人,抢走牛
马猪驴480头,粮食3000万斤。为此,受到王耀武的嘉奖。
1949年8月2日, 益寿县人民政府遵奉渤海行政公署“法字第102号”指令,
在益都县阳河镇召开了万人公判大会,将徐振中枪决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