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丧葬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4&A=3&rec=744&run=13

汉族丧俗 旧习,木棺、土葬、重丧仪,“入土为安,厚葬为孝”。
以姓氏或家族立墓地。富户大家,兴为老人未逝先修寿坟。坟有:“窜棺”
(将墓穴修成一小型宅院, 四壁饰以彩绘或砖刻人物、花鸟,下棺时用擂木将棺
送入墓穴内),“金井子”(四面石壁),“四架楼子”(以砖刻厅房楼阁镶于四壁),
“前后楼子”(只前后壁镶有砖刻)等等不一;贫家以青砖石灰砌坟,称“白灰条
子”,或以土坑埋葬,称“黄金填坟”。棺木也有多样:以松木做成者均称“松
条”,分“四、五、六” (底厚四寸、帮厚五寸、盖厚六寸) ,“六六到底”,
“八仙”(以八块木头做成) ,“三独”(底、帮、盖均为独木) ,“一杠子”
(多页板材做成)等;用梧桐木做帮,枣木做底,楸木做盖者称“铜帮、铁底、银
秋盖”;穷家小户用“复刃板”(板材一边厚一边簿),俗称“薄皮子”。人死后,
先为其遗体洗脸、洗脚、理发,然后着棉衣(不扣钮扣)、棉鞋、棉帽,口内含珍
珠或硬币,用白纸盖脸,置灵床上。头前设供桌,点常明灯,供面条、小米饭各
一碗, 筷子直插于碗内。 长子面西南为死者“指路”后,直系子女去土地庙送
“倒头浆水”。以白纸剪成纸条(称长钱)挂在大门口一侧(男左女右),用白纸封
门。第二天讣告亲友,门口挂“招魂宝幡”,院内扎灵棚,设供桌,子女麻衣素
服致哀,亲戚、乡里吊唁。傍晚送“二遍浆水”,焚化纸轿、纸马、纸箱,有的
还焚金山、银山于土地庙前,返回即盖棺入殓。
殡期不一,“少亡”当日或隔日殡葬,老丧,殡期定于入殓后次日、五日不
等,半月以上者也有。殡葬日前一天,孝妇、孝女去坟中“煎糕”,意在为死者
温炕。发殡当天,大门外设两桌,一张称福利桌,用收锞仪;一张置鼓乐班。院
内灵棚内供死者的牌位,大门内告丧棚内贴告丧牌,大门口挂“招魂宝幡”。早
饭时阖家致哀,称“参灵”。同在灵棚内吃一餐水饺,叫“吃团圆饭”,并边吃
边填满“献食罐”。早饭后,孝子与家丁、赁铺人员一起去茔地看坟,称“辞灵”。
回来后,孝子跪于灵棚内,恭候亲戚、友人祭吊;孝妇孝女守在灵屋内,接待来
吊女客,女客给孝妇孝女钱表示抚慰,称“收头钱”。
午饭后发丧。抬夫起棺称“起灵”,全家男丁跪拜灵前致哀,家丁砸一饭碗
于灵前;女辈随棺后放声大哭,出院门棺木置灵舆(俗称架子)上,起舆时,长子
摔瓦,次子摔碎原放在灵前烧化纸钱的乌盆,称“摔劳盆”。灵舆经寨门或十字
路口,均停步但不落地。亲朋设“迎门祭”、“路祭”祭奠。若二老尚存一人,
孝妇孝女送到庄边路口即脱孝衣返回。灵舆到茔地,孝子、女婿同祭,祭罢,女
婿把“献食罐”放入坟龛内,落棺成坟。次日黎明孝子沿街到送锞仪的人家门前,
扣门呼“谢客”。第三天上坟添土,称“圆坟”(淄河东称“拂三”),丧礼告成。
有的富户大家,称其家资增加一些仪式。如“铭旌”,延僧尼诵经超度亡魂;发
殡以狮豹、麒麟、“大人”、童男童女为仪仗,祭棚成套:大门外扎“骑门山子”,
沿路扎“上棺棚”、“迎门祭棚”,“路祭棚”、“墓祭棚”等。清末北高阳大
户西六合出大殡,有两台戏对唱,各式棚连续8华里长,送殡孝子孝女全乘轿车。
1949年后,殡葬礼仪中逐步剔除了迷信成份。1955年前后,遇有丧事的人家,
只是为死者着棉衣、帽,入棺成殓,亲朋邻里送锞仪,或摆供品奠祭,一般不焚
香,只叩头。第二天或第三天送往坟地埋葬。坟多四壁砖砌,简朴坚固。
1966年秋,除烈士墓外,旧坟一律平毁,同时以自然村为单位统一划墓地,
不分姓氏、家族,同葬一处,称“公墓”。提倡平地深埋,不留坟堆。1975年起,
推行火化。废除传统殡葬仪式,提倡开追悼会。建大队(村)纪念堂,存放骨灰盒。
1981年后,农村有的人家亡人火化后,捧骨灰盒回家祭吊,因而设祭、收锞仪,
挽帐之风逐渐抬头。因吊唁后,要把骨灰盒送往田间自选地方深埋,故扎纸马、
纸汽车、纸柜、烧化纸钱等旧俗也随之复活。1982年,区民政部门,进行丧葬改
革大检查后, 情况有所好转, 全区302个出现新坟头的大队,209个全部铲平。
1984年后,一般不为死者举行追悼会,只是亲属佩戴黑纱,亲戚、邻里送花圈、
挽帐,灵前致哀,与遗体告别后,火化。骨灰盒存火化场或放于村纪念堂。1985
年底,区内村建纪念堂有58处。
回民丧俗 人死后,以清水为其遗体净身,然后用开凡(白布裁成)裹严,行
入塔布(木质长匣)中。倡速葬,一般两、三天内发殡。由其亲人送塔布到墓地,
将死者遗体头北脚南安放墓穴中,以土填平筑坟。次日早起,其子女请阿訇到坟
前诵经(走坟),至七日止。大礼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