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辑货币与钱范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4&A=3&rec=720&run=13

贝币 贝币,古代称贝化(货),是夏、商、西周三代重要的物品交换币制。
现馆藏40余枚,均系仿制的骨贝。其规格、颜色、工艺制作虽然各异,但都以自
然海贝实物货币为模本,正面中间刻一规矩正直的竖通直沟,竖沟两旁为贝齿纹。
这些仿制骨贝,多是从齐故城制骨作坊遗址中出土的。1964年在淄河东岸于
家庄南的春秋墓中,还出土过铜制贝币(藏省博物馆)。
齐刀币 齐刀币,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铸造的流通货币。据文献记载有六种,
现收存五种,278枚。
(1) 、齐之法化5枚。长18厘米,最宽3厘米,重50克左右。刀身边缘隆起,
断缘。刀面模铸阳文“”,背面分别铸有“”等字样。系春秋
时期之货币。
(2)、节墨之法化4枚。长18.5~19厘米,最宽3厘米,重50.6~56克。断缘。
刀面为阳文“”,背面分别铸有“、、”等字样。系春秋时期
齐灭莱国后,在即墨铸造的货币。
(3)、安阳之法化5枚。一般长18.9~19厘米,最宽3~3.1厘米,重48~52.1
克,断缘。刀面阳文“”,背面分别铸有“、”等字样。系春秋
时期齐灭莒后,在安阳铸造的货币。
(4)、齐建邦法化,又称齐造(返)邦法化2枚。长18.3厘米,最宽3厘米,
重50克。 孤部外缘隆起而不断, 刀面为阳文“”,背面分别铸有
“、”字样。此刀币最罕见。铸造时期有三种说法:一说姜太公初封齐地建
国,铸此币以示造邦或建邦;二说齐桓公称霸后,铸此币纪念其祖先建邦;三说
田氏代姜氏为国君,铸此币表示建邦纪念。从此币的形制和制作艺术来分析,后
种说法较可信。
(5) 、齐法化,292枚。一般长18~18.5厘米,最宽3厘米,重47~52克,弧
部边缘不断。刀面为阳文“”,背面分别铸有“、、、、、、
、、、、、、、、、、”等字样。此币制造较粗糙,出
土地区广,数量多,据考证系战国时期的货币。
燕刀币 燕刀币又称小刀币,是燕国铸造流通的货币。据文献记载燕币有三
种,临淄境内发现两种,148枚。
(1) 、尖首刀币。1975年于齐都镇西石桥村出土80枚。长14~16.5厘米,宽
1.9~2.2厘米,重15.3~18克。刀身外缘隆起,断于柄处。一般模铸一字,在面
部或背部, 分别有 、、、、、、、等17种字样。此币没有统
一面文,是燕国在战国时期还没有统一铸币权的反映。尖首刀的出土,对研究齐
燕两国的政治、经济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2)、明字刀币。1979年12月于齐都镇谭家庙村出土6枚,1985年河崖头村西
出土7枚。 长12.8~13.5厘米,宽1.6~1.9厘米,重14~19克。从面文上可分为
两类,一为“”,其特点是字形圆转而小,属燕国铸造;另一类为“”,其
字外笔方折下垂,而且长、大,称齐明刀币。相传燕国乐毅伐齐,占领齐地之后,
应军费所需而在齐地铸造的燕刀币。
化圜钱 圆形、方孔、外有郭(框)。曾出土六化、四化、化三种,
“文化大革命” 期间失散,现仅存六化二枚、四化一枚。直径3.5厘米,重
10.7克。系战国末期齐襄王复齐之后,铸造的一种货币。古代“”字为二十朋
贝之意,即一化圜钱与一枚刀币的价值相等,而重量只有齐刀币的三分之一或
四分之一。这样币料减轻,币值增大,而且方孔圜钱又便于携带和计数。所以说
这种货币的铸造和使用,是我国货币史上的一大进步。
齐刀币钱范 1970年以来,在齐国故城小城南部,铸钱遗址中曾多次出土齐
法化钱范,共8件三种。
(1) 、残长10厘米,宽13.2厘米,厚3.6厘米,仅存刀柄模3件。范上端刻有
一个总流槽和一注口,总口下分三个支流,分别与每枚刀文的环部相通。在分流
右侧有一“W” 符号。范物背面有食、中、四、三个指印的抠手。此范为灰色夹
沙陶质。
(2) 、残长质14厘米,宽8.6厘米,厚3.2厘米,为灰色夹沙陶质。正面有平
行两枚“齐法化”钱模,左一枚残长12厘米,宽3厘米,阴刻反书“、”,
柄宽1.5厘米, 有阴刻平行竖线二条;右一枚,模残长13.2厘米,有阴刻“、
、”。
(3)、残长8厘米,宽9.5厘米,厚1.5厘米,为红色夹沙陶质。存刀币头二枚,
右枚长7厘米,宽2.3厘米,为刀币之背面,背上部有阴刻,中部阴刻,下部
阴刻“上”字;左枚,残长5厘米,宽2.2厘米,背上部阴刻,中部阴刻,下
部阴刻士。
半两钱范 西汉时期,临淄仍是铸钱地之一。已发现西汉“半两钱范”三种。
(1)、范身呈长方形,长26.5厘米,上宽14厘米,下宽13.5厘米,厚2厘米。
中间有注铜液长槽, 注槽左右各有两行并列的半两钱模,每行8枚。范面左上角
有一阴刻“T”形符号。
(2)、范长27厘米,上宽12.3厘米,下宽11.6厘米,厚1.8厘米。注铜液槽偏
左,左二行,右一行,每行8枚半两钱模。范左上角阴刻“×”形符号。
以上两种钱范,均系滑石质,1978年于河崖头村南、村西出土。
(3) 、钱范稍残,长22.3厘米,宽8.5厘米,厚2.5厘米,为滑石质。注槽居
中,钱模二行,每行7枚。1985年10月,于齐都镇西石桥村北出土。
五铢钱范 范长26厘米,宽8厘米,厚0.8厘米。注槽位于中部,两侧各一行,
每行7枚。钱模直径2.6厘米,阴文反书“”二字,有内外廓。范右边上部与
后部各有半个圆柱形合范榫。从钱文字特点分析。应为东汉早期五铢钱范。1982
年,于齐都镇永顺村南出土,共两方,其形制基本相同,均为铜质钱范。
“大布黄千”母范 1984年出土于齐故城大城北部。范模为方形,8×8厘米,
铜质。四周有略外翻缘,似方形铜盘状。内有阳文正书“”币形两枚,
一正一反,彼此相背。两钱形中间有一凸出的偏圆柱,与范缘相齐。范母正中有
凸起直线,由圆柱通上下,将范分为左右两方。右面一枚的上、下、右部有三个
三角形的榫;左面一枚的上、下、左部有三个三角形的铆。
此范为“阳文母范”,即铸造钱范用的模子,亦称“模子的模子”,这说明
铸钱技术有进一步的提高。
“大布黄千”,是汉代王莽新朝时期六泉十布中的布钱之一。
五行大布钱范 残长23.8厘米, 宽12厘米,厚1.8厘米,石质。中有注槽,
范模两行,每行7枚,刻有“五行大布”四字。左上角有0合范符号。属北周时期。
于齐故城内出土。
数字铜钱 1975年齐故城南商王庄出土。 钱面数字从“第一” 依次排列至
“第三十三”。中间缺第十、第十六。均为方孔圆形,内外有郭,背面平。面文
右为“第” ,左为数,径一般为3.4~3.5厘米。方孔正面内郭1.2厘米,背面方
孔不规正。 重量一般在1113克。最轻者8.1克,最重者13克。此钱之用途迄今未
有统一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