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青铜器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4&A=3&rec=717&run=13

盂 高43.5厘米,口径62厘米,重35.5公斤。腹部铸两个杵形把手(失一),
饰波状纹和窃曲纹。 其年代属春秋时期。1982年9月,由省文物主管部门定为全
国一级文物藏品。
1964年,临淄齐故城大城东北角河崖头村东,淄河西岸一处土崖塌陷,发现
此盂及簋、壶等铜器十二件,由临淄文化馆收存,1975年移交区文物管理所。此
盂,是近年来山东出土铜器中最大的一件,经省博物馆略加修复后,参加省文物
展览。发表于1972年《文物》第五期。
簋 (1) 、1964年和上述盂同时出土于河崖头村东淄河西岸。高21.4厘米,
腹深13厘米,口径19厘米,底径24厘米,最大腰围77厘米。侈口,束颈,鼓腹,
圈足,腹两侧有龙形耳,形体基本相同者四件,此乃之一。
(2) 、1984年出土于齐故城东北部的东古城村西,子母敛口、鼓腹、兽首附
耳,盖上有圆形把手。圈足上有三个半圆形。盖沿、口沿皆饰窃曲纹,圈足饰重
环纹,足饰兽面纹,通高20厘米,口径13.5厘米。同时出土簋二件,此乃之一。
为西周时期陪葬物。
鬲 1984年出土于葛家庄。侈口,圆唇,分裆,三袋足,鼓腹,颈下和腹上
部饰窃曲纹。高17.5厘米,口径18.5厘米。系春秋时期的炊具。
(1)、1984年出土于东古城村。通长27.5厘米,流长5厘米,腹宽12.7厘米。
三蹄足,足高3厘米。流为虎首,水从虎口出。卷尾。系春秋时期的舀水器。
(2) 、1979年出土于窝托西汉墓。瓢形、平底、流微翅,中部略窄。器体后
部有一环钮。口全长37.5厘米,宽24厘米,高11厘米。腹外刻:“六斤二两”,
“食官”。
鼎 (1) 、人形足鼎。半圆形,深腹,两侧各有一环耳,人形足,作跪状,
双手置于膝上。盖微隆,上有四个环钮。腹、盖饰谷纹,上涂绿色,底有烟炱痕。
通高13厘米,口纵11.6厘米,横11厘米,腹深8.2厘米,足高3厘米。1964年出土
于河崖头村。系春秋时期的炊具。
(2) 、乳钉纹鼎 通高17.4厘米,腹深9厘米,壁厚0.3厘米,最大腹围67厘
米,小蹄足。平口,口沿下有凸形半圆槽,腹侧双环耳。盖微拱,上有三个倒立
小蹄形钮,可倒置。腹、盖共饰乳钉76枚,取梅花桩式排列。属春秋时期器物。
1973年于齐故城北褚家庄出土。
(3) 、轮式盖钮鼎 通高29厘米,口径20.5厘米,腹深15.4厘米,最大腰围
77.5厘米。 圆腹,蹄足,盖微拱,有两圆提手,子母敛口,附双耳,耳高7.3厘
米,宽5厘米,腹部以弦纹、索纹隔成两个纹饰带;盖以弦纹隔成两个纹饰带。
出土于河崖头村。属春秋时期物。
(4) 、国子鼎 高33厘米,口径34厘米,足高11厘米,鼎盖较平,盖面微上
鼓。中间有半环形钮及三个长方形钮。子母口,腹壁较直,中部有突出弦纹一周。
腹底近耳附三个蹄形足,直耳按于器口两侧,器壁较厚,形制庄重大方。制作精
细。器盖及内底各铸阴文“国子”二字。
1956年在齐故城南尧王庄西出土。 同墓出土国子鼎8个,豆6个,壶2件。时
代属春秋晚期。藏于省博物馆。
舟 1966年4月,在东申家桥出土形体基本相同的舟二件。其一,方圆直口,
六棱形环耳,盖微隆,上有四环钮,高14厘米,口径20.3×16.1厘米。其二,形
体略小,盖上三环钮,高12.5厘米,口径15×12.6厘米。是战国初期盛食物的器
具。
敦 1966年出土于东申家桥村,同时出土两件,形制相同,球体素面,腹底
与盖上都有三环钮,口两侧环耳。口径14.7厘米,通高17.4厘米,系战国时期盛
谷物的器具。
1979年, 于窝托西汉墓陪葬坑出土。通高37.5厘米,口径15.2厘米,重7.3
公斤。素面,器壁较薄。小口,短颈,鼓腹,平底。上腹部饰一对铺首衔环,外
腹镌刻铭文:“齐大官畜人”、“下米”等。同时出土十件,此乃之一。据考
证为西汉王室用物。
瓿 敛口,卷沿,鼓腹,饰一对尺形把手。高14.5厘米,口径15厘米,腹径
16.5厘米,底径11.7厘米,于河崖头村东出土。系西周时期的食器。
钫 1979年,窝托西汉墓陪葬坑出土钫三件。此系其中之一,通高42厘米,
口径11.7厘米。素面,顶盖,上有四个云形环钮,缘下微敛,子口。钫口微侈,
方唇,鼓腹,腹饰一对铺首衔环,方圈足。盖缘镌刻:“左三斤六两”。
1984年冬,于东古城村西西周墓葬出土。器呈椭圆形,似两半球体合成。敛
口,小翻沿,鼓腹,平底。腹的长边一侧有一环耳,腹的两短边各有一小系钮,
口沿下饰夔龙纹一周。高8.5厘米,口径10.2×8厘米。系西周时期的一种量器。
嵌银牺尊 长46厘米, 高28.3厘米,重6.5公斤。仿牛形,昂首、竖耳、偶
蹄。由头、颈、体、盖分铸组成。首体结合处在颈上端,合缝痕被项圈自然遮掩。
项圈宽1厘米,嵌16枚椭圆形银珠(失10枚) ,鼓起如铃。盖为一扁咀长颈禽,禽
颈反折,喙竖贴背中,巧成半环形盖钮。颈部以银丝嵌成方格纹。禽的两翅平展,
尾羽挺秀, 羽翎均以孔雀石铺填。口角左右错银丝两道,各嵌8枚银质星点。头
顶及双耳间至鼻梁上端镶嵌绿松石。眼球着墨精石(失一) ,两眉宇间嵌7枚相等
的长方形绿松石块。除腹部外,通体以粗细相间的金银丝嵌饰为几何云纹。设计
新颖,工艺娴熟,是战国时期嵌金银工艺的佳品。
1982年7月17日, 齐中华于商王村西取土时在一墓葬中发现,送区文物管理
所收藏。1982年,由省文物主管部门定为全国一级文物藏品。
铜镜 (1)、错银铜镜 直径29.8厘米,厚0.7厘米。嵌金银镶绿松石,其年
代属战国时期。1964年于商王村出土。
镜钮与一般在中心者不同,以三环钮呈鼎足之势立于镜周。构图作四等份,
饰云纹,在粗线条的云纹上错以金丝,地嵌绿松石,还嵌有银质乳丁九枚 (失四
枚)。乳丁的安排,在穿过圆心的四条等分线上,均可以找到三枚。镜体的圆形,
饰纹的方形,钮的三角形,三者之间的关系处理的非常匀称得当。制作精工华丽,
图案结构严谨,是古代艺术珍品,现藏省博物馆。
(2) 、 龙纹矩形铜镜 1979年于窝托西汉墓陪葬坑出土。长115.1厘米。宽
57.7厘米,厚1.2厘米,重56.5公斤。背面饰龙纹图案,花纹凸起1毫米,线条刚
劲流畅。边缘饰连孤纹。四角及中间有五个拱形三弦钮,钮长5厘米,宽3.5厘米,
高3.2厘米。柿蒂纹座,中间饰龙纹,是国内少见的大型铜镜。
(3) 、四神规矩镜 直径16厘米,窄边,桥形钮,柿蒂纹钮座。座有三层正
方形, 正方形内刻十二支铭文。正方形外为“T”“厂”形符号,十八枚乳钉和
神兽图案。边作云气纹和锯齿纹,铭文在花边和动物图案之间。铭文:“□□作
镜真大好,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
高子戈 长29厘米,援长12厘米,内6.5厘米,宽2.7厘米,胡5厘米,阑5.8
厘米, 重150克。有长方穿四,阑侧二,援后上角一,内中一穿。援近穿处有阴
文“高子戈”三字。1970年出土于敬仲镇白兔丘村高墓附近。高子,名,谥
敬仲,春秋时世为齐卿,实为桓公内主。“高子戈”,应为高子之兵器。
1982年8月, 由省文物主管部门定为全国一级文物藏品,现藏于区文物管理
所。
(陈)氏戈 长23.5厘米,援14.5厘米,平均宽6厘米,内长8.25厘米,宽4.2
厘米, 胡3厘米,窄式阑长4.5厘米。有“”形二穿,内有径2厘米的圆穿和蘑
菇钉式一穿。 内近阑处有“”字,援中有长4.7厘米的形镂孔印记。此为征
集品,出土地点不详。
青铜车马器 1965年,在齐故城大城东北部,东古城村出土一组西周时期的
青铜车马器,共13件,包括车辔、辖、毂、和车饰及马衔。各部件和夔龙形饰
件,为阴铸,内镶嵌绿松石。
带钩 (1)、嵌金丝钩 钩通长9厘米,青铜质实体,嵌以金丝云纹。钩处云
纹构成禽眼嘴纹饰,造型小巧精致。其工艺作风,当属战国之物。
(2) 、丙午钩 长16厘米,表面浮雕禽兽纹饰。其一端,镂一勾嘴长冠,双
爪抱鱼体,翅从肩部伸出似鹰鸠;另一端则镂一双爪撮鱼尾,口含料珠,腿腋部
伸出双翅似恐龙。背嵌金质“丙午钩口含珠手抱鱼”铭,通体嵌以金丝银线。这
件玲珑剔透,富于层次的作品,就其铭文书写特点,当为汉代工艺品中之上乘之
作。
上述两件带钩,均系七十年代征集品,出土地点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