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陶瓷器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4&A=3&rec=716&run=13

觚 1973年薛家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中,具有代表性的两件:其一,
为红陶觚。高17厘米,口径11厘米。泥质红陶,喇叭形口,四壁较薄,平底,底
径7.5厘米。
其二, 为灰陶觚。高21厘米,口径10厘米,底径7.5厘米。泥质磨光灰陶,
喇叭形口,扁钮状足,腹饰压纹和谷弦纹。
1983年桐林田旺龙山文化遗址出土, 通高115厘米,口径44.5厘米。下部是
,上部为甑,连为一体,并有器盖。大口、圆唇、折沿,沿内有浅槽,束颈鼓
腹,下收为细腰。腹部有几条凹弦纹和五条刀压式的附加堆纹。横把手二。大袋
足、肥颈,尖足。细腰处内有带孔的箅子,尖足处各有一条竖附加堆纹。系夹沙
灰陶。 同时出土同式的大小3件,此乃最大的一件,也是迄今为止全国出土的陶
中最大的一件。该器一次蒸煮的饭食,足够十几人同时用餐。这对研究古代父
系家族的兴起,有重要科学价值。
白陶 1983年桐林田旺龙山文化遗址出土,通高30厘米,子母口,粗颈,
流似鸭嘴,斜向上沿部有一凹槽,并有带钮形的盖,颈下部两侧各有三个铆钉式
小乳钉,把手宽大,袋足肥大,分裆较高,尖足,薄胎,白陶。
红陶 1983年桐林田旺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系细泥,磨光红陶。沿部有浅
凹槽,细长颈,流上斜,直口,圆唇,粗束把手,颈部有三条凸弦纹,实心柱形
足,通高35.5厘米。
罐形鼎 1983年桐林田旺龙山文化遗址出土,通高23厘米,圆唇,沿外敞,
束颈,鼓腹,有五条凸弥纹,小平底,鬼脸形足,夹沙灰陶。
黑陶盆 1983年桐林田旺龙山文化遗址同时出土形制相同、大小依次的盆三
件。其中一件高11.2厘米,口径38厘米,敞口,圆唇,沿上有浅凹槽,底向内微
凸,底内中心有二环形纹。
鬲 1983年桐林田旺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系夹沙灰陶,高18厘米,口径15厘
米。侈口,方唇,三袋足,饰绳纹。
豆 齐故城内出土,系战国时期陶制食器,高25.3厘米,盘径21厘米,盘深
2.9厘米,柄径6.6厘米。柄上有戮记铭文:“城阳弗”。此器制作美观实用。反
映了当时席地而坐的生活习惯和制陶技术水平。
彩陶壶 1977年, 辛店电厂出土, 系战国时期陶制盛液体食物的器具,高
37.5厘米,口径15厘米,底径15厘米,有盖,盖饰四花瓣。彩陶壶造型别致,反
映了战国时期的艺术水平。
彩陶鼎 1977年,辛店电厂工地战国墓地出土。通高28.5厘米,腹径27.5厘
米,腹深12厘米。三雀形足,覆盘形盖。全身以白色、深黄色作底,绘红黑色图
案。
花纹砖 出土于齐故城内桓公台附近,系汉代建筑材料,灰陶质,长45.2厘
米, 宽42厘米,厚4.5厘米,雷纹,古朴而典雅,反映了当时建筑方面的工艺水
平。
瓦当 多出土于齐故城内,安平和高阳故城遗址也有少量出土。系春秋战国
至西汉时期的建筑材料。已发现饰纹瓦当百余件,现收存90余件,主要有四种类
型。其一,树木双兽纹半瓦当,半径10厘米,中间饰树纹,两则为马、龙、虎;
其二,树木卷云纹半瓦当,半径8厘米;其三,树木双目纹半瓦当,半径7厘米;
其四,树木双禽和千秋万岁瓦当。这些瓦当造型生动,精巧雅致,饰纹独特,具
有东方艺术特点。
宋瓷碗、盘 1978年12月,于齐陵镇淄河店西南,胶济铁路复线工程施工中,
发现一大型白釉瓷缸,内叠放整齐的瓷器一宗,共68件,系宋代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