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台基遗址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4&A=3&rec=696&run=13

齐国故城内外,有多处夯土台基,是当年齐国的宫室建筑基址或是离宫别墅
的遗址。筑台是春秋时期较普遍的习俗,齐国所筑之台见于记载的,有《左传》
提到的坛台、遄台;《管子·山至数》中涉及的栈台、鹿台;《晏子春秋》中所
记载的路寝台、长康台等。筑台的用途,除供王侯登高玩赏以外,还用于观天象,
备攻守、聚财富、会欢宴等。现存者主要有桓公台、雪宫台、梧台、遄台、台
等。至于史书上提到的长台、三归台,群众传说的故城东淄河两岸对峙的晒台、
钓鱼台、城内的听事台、玄武台等,已无从查考。
桓公台 桓公台,俗称“梳妆台”、“点将台”。位于故城小城内北部偏西,
西距小城西墙300米。 现高14米,地下夯土基呈长方形,南北长86米,东西宽70
米。 台顶有两层,东、西、北三面陡峭,南坡稍缓。东、北两面150米之外有河
沟(排水道)围绕。
1981年,市、区政府拨款对桓公台进行了维修,围台砌石质两层台阶。外层
南北长102米, 东西为77米;内层南北长94米,东西为71米。1982年,于台前立
石质标志一座,由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书“桓公台建筑遗址”,并阴刻说明文字,
文谓:“此台秦汉时称环台;魏晋时人称‘营丘’。唐长庆年间,建齐桓公和管
子庙于其上,故名‘桓公台’”。
在桓公台周围有许多夯土基址,大部压在下层堆积以下的生土之上。从遗迹
考察,这一带存在着以桓公台为主体的大片建筑群,并在此多次出土铺地花纹方
砖、脊砖;以及着有树木双兽纹、树木卷云纹的全、半瓦当,应是宫殿建筑基址。
1972年, 省考古研究所曾于桓公台东北200米处,发掘清理了一处汉代宫殿
建筑遗址。
此外,在小城东北部,距桓公台1000米处,现存有6000平方米的夯土建筑台
基,后人俗称“金銮殿”,亦是宫室建筑基址。
遄台 亦名“歇马台”、“戏马台”。位于故城小城西侧,今齐都镇小王庄
南500米处,距故城近一公里处。现台高5米,南北长60米,东西宽50米。《左传》
有“齐侯至自田,晏子侍于遄台”的记载,与《晏子春秋》载“晏子与景公在遄
台辩‘和’、‘同’”二字之异,乃同一事。还传为齐国战马集结之处,又说齐
威王与田忌赛马之地。今台上遍植翠柏,挺拔蔽日。
梧台 位于齐故城西北约10公里, 今梧台乡梧台村北。 现台高28米,周长
220米。
梧台,是齐国宫室建筑中最大的一处夯土台基,当地人称“梧台山”。《水
经注》载:“楚使使聘于齐,齐王飨之梧台”,即此。民国九年《临淄县志》载,
台西旧有汉灵帝熹平五年(公元176年) 立的石碑,镌刻“梧台”二字,今碑已无
存。传说这里是齐国的议事宫室,后因此处多种梧桐树而得名。清代诗人赵执信
赋梧台诗:“城西万木入天风,雨送秋声过故宫,总是于今萧索地,当年那更树
梧桐”。
雪宫台 位于齐故城东门外,淄河东岸,今皇城乡曹村(原名雪宫村)以东。
现台高5米, 南北长30米,东西宽50米。据《临淄县志》载,它是齐国的宫外之
宫,因处齐城雪门外而得名。为齐王会见宾客、游乐、欢宴之处。《太平寰宇记》
有“宣王见孟子于雪宫”,即此。《晏子春秋》也有“齐侯见晏子于雪宫”的记
载。相传齐宣王时,钟离春冒死进谏,献治国之策,宣王见其贤,纳为正宫的故
事,也发生于此。
台 位于淄水东,今皇城乡石槽村中,处在纪国城内,故名台。现台
基呈椭圆形,高12米,直径15米左右。传为战国时看管粮仓之台,故又名“望粮
台”。据《临淄县志》(民国九年)载:“台在石槽盛村中,上有穴,深不见底,
崔志以为安平侯刘茂所筑,未知是否”。
韩信岭 位于故城大城东北部,今河崖头村西南二百米处。传说韩信王齐,
筑宫于此,故又名“韩信宅”。汉光武帝刘秀至临淄劳耿军,亦在此。如今是
一片地层复杂的高地, 基本呈正方形,高出地面约4米,四面有三层台阶,最低
层台阶边长约300米左右,占地约9万平方米。经钻探试掘,发现西周晚期、春秋、
战国至汉代的文化层,厚度一般34米,往往有45层堆积。并有居住、冶铁、炼铜、
制骨等遗迹,是齐国故城内文化堆积最早、最厚、最复杂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