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传染病防治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4&A=3&rec=621&run=13

常见传染病 历代天花年有发生,麻疹、流脑时有流行。1888年和1902年,
县内发生过两次大的疫病流行;1919年霍乱流行,召口、河崖头、泄柳店等村较
严重;1952年、1954年、1956年三次全境麻疹流行,由于抢救及时,未造成大的
危害;1966年曾流行麻疹;1967年流脑流行。1971年白喉病绝迹,1974年麻疹也
得到控制。1978年卫生部(78)卫防字第1202号文件指出“我国急性传染病有甲、
乙两类,共28种。”境内见者有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膜炎、麻疹、伤寒及副伤寒、
斑疹伤寒、猩红热、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炭疽、流感、疟疾,传染性肝炎、菌
痢和狂犬病15种。 1982年在边河公社初次发现流行性出血热, 1984年全区患者
254人。1985年基本消灭疟疾。

预防接种 1600年左右, 已有人使用人痘接种法。 1848年前后,顾曰琢著
《引痘略》一书,1915年前后种痘术逐渐推广。但由于痘苗缺乏,且价格较高,
故推广缓慢,一直不能控制天花的发生。1950年,县卫生部门,在全县范围内进
行了牛痘普种。 1952年,培训种痘员357人,预防接种员50人,除继续普种牛痘
外,还在车站、重点学校为儿童接种了白喉、伤寒、霍乱等疫苗。到1953年,已
接种14888人次。 1956年, 全县接种牛痘、 白喉、霍乱、伤寒、百日咳疫苗达
347948人次。1958年开始建立县、社、队三级医疗预防网。是年,消灭了天花、
黑热病、 霍乱。1963年秋,上自80余岁的老人,下至6个月的婴儿,普种牛痘,
共接种242182人, 占总人口的85%左右。1965年后,预防接种工作逐步转向了经
常化。1970年,卫生防疫站根据传染病的流行趋势和人们的免疫能力,以麻疹、
婴儿瘫、破伤风等为重点,全面普及预防接种。1979年全区实行计划免疫,对12
岁以下的儿童,进行调查、核实,每人建立一份完整的保健卡片。区卫生防疫站,
根据保健卡片记录的情况, 按排1年预防接种疫苗的种类、数量。儿童超过12周
岁后,抽出卡片另行存档。新增的儿童必须于当年补上卡片。从而可以正确地了
解每一个人的抗病免疫能力,为预防和消灭传染病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消灭传染病源 1950年起,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逐步改良了厕所、栏圈和水
井。加强了食品卫生管理。县医院设传染病病房。对不能集中而散居在农村的急
性传染病人,公社卫生院协同乡村医生安排好病人的隔离和防治。自1979年起,
各卫生医疗单位,一律执行一人一针管制,夏秋两季,均应时开设肠道传染病门
诊,备有抢救药品和器械,预防“02”号病的发生。
保护易感人群 1965和1966年,两次麻疹流行时,为易感儿服用贯众合剂、
紫草合剂,效果较好。1967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采用了服磺胺药,
用磺胺药液滴鼻喷喉等办法预防,也收到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疫情汇报 1950年,疫情由卫生协会会员每半月汇报一次。1954年起,疫情
由乡、镇联合诊所每10日汇报一次。1958年起,公社卫生院设专人负责汇报疫情。
1976年,各分院、公社卫生院设专人负责汇报疫情。1976年,各分院、公社卫生
院均设立了26人的社会卫生组,及时汇报疫情。为防止疫情迟报、漏报,区防疫
站定期对每个汇报单位进行三查、三对 (查门诊、病房、社会卫生组的传染病登
记;发病日期、确诊日期和报告日期) 。1980年后,疫情汇报被列为各医疗单位
的责任制内容之一。疫情汇报更趋制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