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发展概况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4&A=3&rec=563&run=13

1925年夏,由本县自筹资金,在县城原县仓廒旧址创办临淄县立初级中学,
于德恭为校长。每年招收学生1个班。1930年、1933年各招收初师班1个,附设于
校。 1937年4月,校址迁至县城东北隅城隍庙内。同年秋后,因日军入侵,学校
停办。 共招初中11级11班,毕业8级8班299人;招初师2级2班,毕业2级2班,67
人。
1940年夏,清河专员公署在本县二区郑家六端村,创办临淄抗日救亡中学。
陈梅川兼任校长, 副校长宋兰舟。招初中2个班,80余人,其中60多人经短期训
练后去鲁南,参加了“抗大”。同年秋,校址迁至王青屯、苇子河一带,坚持游
击教学。1941年春,因环境恶化,学校解散。
1943年8月,伪军王砚田部在东召口村创办召口中学,每年招收初中1个班。
1945年秋停办。
新中国成立后, 1952年8月,在辛店火车站南设立山东省临淄中学。招收初
中4个班,学生216人,董希峰为首任校长。1956年秋,在五路口村设立临淄县第
二中学,招初中4个班,学生216人。原临淄中学改为临淄县第一中学。
1957年9月, 孝陵乡、石羊乡、城关镇、北石桥乡及申池乡,各建民办初级
中学1处, 共招收7个班,学生350人。同期,县总工会在辛店筹建私立职工子弟
中学1处,招收在本县工作的职工子弟98人(后并于临淄一中)。
1958年8月,临淄三中和四中分别在南关村和桐林村建立,共招收初中6个班,
学生324人。临淄一中增设高中部,招收高中生2班90人,成为本县第一所完全中
学。南门村、朱台及东召小学,各增设初中班1个,共招收学生150人。
1960年秋,在淄河店东南设立临淄第五中学(时称益都县第十七中学),招初
中两个班,108人。全县五处中学,共有在校生2477人,比1957年增长58%。由于
数量上盲目增加,教育质量下降。
1962年,将临淄五中裁撤,其他中学采取少招生等措施,压缩学校规模。经
过调整,全县中学教育趋于稳定发展状态,到1965年,有完中1处,初中3处,在
校学生2087人,教职工157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普通中学教育遭到严重破坏。教育质量严重下降,学
校数量畸形增长。原公办中学普遍改为高中,路山、齐陵、敬仲、梧台、孙娄等
公社各自建社办高中。原农业中学大部改为全日制中学。1976年,全区公民办高
中达到55所,在校生7466人,初中115所,在校生23258人。与1965年相比,学校
处数增长40多倍, 在校生增长近9倍。普通中学的恶性膨胀,造成教育结构和办
学形式的单一化,造成教育内部、教育与国民经济发展比例的严重失调。为解决
师资来源,不得不层层拔高,很多学校出现高中生教高中,初中生教初中,甚至
某些学科由初中生教高中的现象。校舍、校具、经费严重不足,引起教育质量大
幅度下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着手对于普通中学布局进行调整。撤销了大部分
小学戴帽初中班,压缩联中处数和普通高中规模。区立十中和民办高中改为初中。
同时,进行了中等教育结构改革。恢复了部分农中,区立八中、七中先后改办为
农技中学,又在区立五中、十一中及南仇镇中学试办职业高中班。至1985年,全
区中学布局趋于合理、中学教育单一化的状况有了初步改变。
随着齐鲁石化公司等厂矿企业的建立,厂办中学逐步增多。截至1985年底,
已有齐鲁石化公司一、二、三、四、五中,辛店电厂子弟学校,第十化建公司学
校, 第二工程处第二子弟学校,胜利油田辛店大修厂学校等9处,共设高中42个
班,在校生1587人,初中77个班,在校生3284人,教职工总数554人。
自1955年至1985年,全区共培养初中毕业生105885人,高中毕业生31515人。
向大专、中专输送合格学生4498人,其中大专1588人,高中中专2304人,初中中
专60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