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类隶属演变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4&A=3&rec=5&run=13

临淄,历史悠久。早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以鸟为图腾的爽鸠
氏族部落,就聚居在这里。
虞夏及殷商时期,季、逢伯陵、蒲姑氏相继袭治于此。
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灭殷之后,推行封建制,封太公姜尚于齐地,建都
营丘。 延至六世胡公静,迁都薄姑以避东方莱夷的侵扰。公元前859年,七世献
公杀其兄胡公,返都营丘。因临淄水,故更名临淄。此后,临淄为齐都城,历时
638年。
公元前386年(康公十九年),大夫田和迁康公于东海,篡权自立,史称田齐,
仍都临淄。改邑为安平,改棘邑为画。公元前284年(赧王三十一年) ,燕将乐
毅陷齐七十余城, 唯莒、 即墨两城未下,临淄归燕属五年。公元前279年,田
单复齐,立襄王法章,返都临淄。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 ,秦推行郡县制,始置临淄县。属齐郡,治
临淄。秦楚争战之际,田氏宗人儋、假、市、都、荣、广、横七人迭王临淄。
西汉沿用秦制,仍置临淄县。公元前201年(高祖六年) ,再建诸侯王国,封
子肥为齐王,都临淄,从悼惠王始,历哀王、文王、孝王、懿王、厉王等,先后
皆治临淄。公元9年(新朝元年) ,王莽以临淄境内多齐王陵墓,改称齐陵县。公
元25年(东汉建武元年)复称临淄,再为汉齐国都。
三国时,临淄县属魏,隶于齐郡,青州刺史、齐郡太守仍以临淄为治所。
晋时, 临淄县属青州齐国。 临淄为齐王都,青州刺史亦始于此。公元311
年(永嘉五年),广县(今益都地)并入临淄县,青州治所移广固城。齐郡太守仍治
临淄。
东晋十六国时,公元323年,后赵破青州,临淄入于后赵;公元356年,前燕
克广固,临淄归前燕;公元370年,前秦灭前燕;公元394年,后秦代前秦;晋灭
后秦,改青州为幽州,设刺史镇广固城。后燕夺取广固建都,临淄为首邑,设都
尹。
南北朝时,临淄县先后属刘宋、萧齐、北魏、北齐。公元420年(刘宋时) ,
临淄县南境析立广川县,属广川郡;北境析立重合县,属渤海郡;西北境析立高
阳县,属高阳郡。其间,临淄县徙治东阳城(今益都北关),青州刺史同治于此,
而临淄故城犹为郡治。公元556年(南齐天保七年) ,临淄县与诸郡县俱废,唯存
高阳县,属齐郡,仍治临淄城。
公元596年(隋开皇十六年) ,撤高阳县,复立临淄县,并在其西北境立水
县,均属青州。公元605年,水县并入临淄县,县治所移于高阳废城,属北海郡。
公元621年(唐武德四年) ,复置水、安平二县,属青州。公元625年(武德八
年),安平、溡水俱废,而临淄遂为北海郡属邑,后改隶平卢道。
五代十国,仍沿用唐制。
北宋时,临淄县属青州,金时属益都府。金以前治所均在临淄。
公元1266年(元至元三年),临淄县并入益都县。公元1278年(至元十五年),
复置临淄县,属益都路。元末,临淄故城圮废,达鲁花赤李仲明于故城南隅,另
建新城。嗣后,临淄县署皆设于新城。
明清两代,临淄县均属青州府。
公元1912年(中华民国元年)废府、州、存县、道,临淄县隶属胶东道。1927
年废道制,
隶属于省。
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民党县政府撤离。临淄属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
清河行政区。
1938年10月,建立长(山)、桓(台)、临(淄)、益(都)四边县,临淄县西部村
庄属之。1939年10月,建立益(都)、寿(光)、临(淄)、广(饶)四边县,临淄县二
区及三区的淄河以东各村属之。 同时将广饶县三区划归临淄县管辖。1940年4月
益寿临广四边县撤销,其所辖的临淄地区复归临淄县。1942年,益寿临广四边县
第二次建立,临淄二区及三区的淄河东各村又归四边县。同时将二区划为东二区
和西二区。同年7月,将博兴县五区划归临淄县。1945年8月,益寿临广四边县撤
销,所属临淄地区重归临淄县。原广饶县三区,博兴县五区仍归原属。
1944年1月, 清河行政区与冀鲁边区合并,称渤海行政区。当时临淄属渤海
行政区五专署。
1945年10月至1948年12月属渤海行政区三专署,1949年1月至1950年4月属渤
海行政区清河专区。
1950年5月,清河专区撤销,临淄县划归淄博专区。
1953年7月,淄博专区改为淄博工矿特区,临淄划归昌潍专区。
1958年10月至1961年12月,临淄并入益都县,仍属昌潍专区。
1969年12月26日, 临淄划归淄博市,改为区制。1970年1月正式以临淄区名
义对外办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