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辑工艺品工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4&A=3&rec=154&run=13

民国期间,临淄日用工艺品有锡器、金银首饰、刺绣、苇编等数种,以锡器、
苇编最著名。民国九年《临淄县志》载:“城北锡工,素以巧闻,足迹遍登莱之
域。 ”1933年全县编苇者50余村,700余户,产苇7万余张,产值3.5万元。
1956年苇增至15万张。此后,因水位下降,原料不足,苇编衰退。
临淄的刺绣、发网也颇有名气,1916年韩效增的绣品,曾在全国国货展览会
上获三等奖; 胡英才的发网获一等奖。 机制绣品是建国后新发展起来的产业,
1981~1983年相继建立乡镇工艺品厂3家,职工87人,主要生产绣花枕套、墙围、
床罩等。 1984年因原料不足而停业2家, 只保留皇城乡办的临淄红光刺绣厂。
1985年, 该厂有职工49人,固定资产原值17.6万元,产值35.9万元,利润0.5万
元。
花边,是临淄的传统手工工艺品,从秦汉时期生产梭子长条花边起,一直沿
继到清朝末年,其生产历史已近两千年。19世纪80年代,从国外传来棒槌花边,
一时兴起,全县编织者不下万人。1920年,经营此业的花边庄有益成祥、义兴永、
德聚公、信昌4家,年产值约3000两白银。1930年开始生产“青州府花边大套”。
1933年从事生产者5000余家, 年产7万余件,产值约15万元。产品销往德、美、
日和东南亚各国,从此“青州府花边大套”驰名国外。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花
边生产中断。
建国后, 花边业得以复苏。1949年成立裕民、益民、利民、福民、建民5个
私营花边庄, 从事花边编织者8000余人, 年产值约15万元。经社会主义改造,
1956年由5个私营花边庄组成临淄花边供销生产合作社。 1958年,各人民公社设
花边供销点, 1965年从事花边的供销人员63人,产值101万元。“文化大革命”
期间生产下降, 1970年产值仅35万元,比1965年减少1.9倍。此后,生产开始回
升,质量不断提高。1978年,“青州府花边大套”被省轻工业局定为名牌产品。
1979年获省优质产品称号。1980年全国工商总局核准注册为“齐城牌青州府花边
大套”。1982年最高产值达318万元,此后因产品销路不畅,生产下降。1985年,
工艺品厂有职工63人,固定资产45.2万元,农村加工者1.35万人,产值80.9万元,
利润5.4万元。
临淄工艺品厂。系区属集体企业,位于齐都镇。厂区面积8377平方米,建筑
面积8108平方米。 1954年以白兔丘裕民花边庄为主组成花边生产组,职工6人,
产值15万元, 利润1.2万元。1956年改为临淄花边供销生产合作社,职工12人。
产值7万元,利润1.1万元。1958年增加绣花业务。1965年,花边社内的来料加工、
配套制图、烫刷、镶边等工序已完善,开始承担完整的成品生产任务。1970年改
称工艺品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