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山考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3&A=5&rec=85&run=13

(清]赵执信①
镇城②西十余里,有大山横亘,一方之望也。其来西南,自泰岱连绵将二百
里,至而特起,耸拔雄秀,俯视诸冈峦,无敢抗者。北下转西六十里为长白山,
形势仅相当耳,而彼称副岳,兹山名独不显。里俗呼为禹王山,余尝笑其不经。
今博考而细按之,盖所谓原山者也。
孔安国③《尚书? 禹贡注》④云:“淄、汶二水⑤,并出泰安郡莱芜县。”
《水经注》⑥同,而语尤详明,谓“淄水出莱芜县西南原山下,世谓之原泉⑦”。
今原泉为淄水西岸之村,余别墅在焉。去淄水之源尚五十余里,盖淄流至是而始
大也。 前、 后《汉书》、《晋书》并于“泰山郡莱芜县”下,注有“原山”。
《淮南子》⑨云淄水出饴山,原山之别名也。《魏书》“泰山郡”下无“莱芜”,
有“赢县”,其山名马耳山,亦谓原山之别名。意莱芜县自西汉以来,至是而始
废。县废而山名亦遂隐矣。《括地志》⑨则云:“淄州淄川县东北有原山,淄水
所出”。赢县,即今之莱芜县也;淄川,即今之淄川县也。淄州,盖其时分泰山
郡之地而设,唐宋皆不改。
唐杜佑《通典》⑩载“淄水”于“般阳县”下,而无山;《金史》、《宋史》
并无山,可谓漏略矣。元初,地入青州益都路。以故于钦《齐乘》⑾言:淄水出
岳阳山东麓,即古之原山也。钦殆未尝亲至其地。但因依郦注⑿,以原泉为泉河,
指岳阳为原山。而莱芜县故址在岳阳山下,北去原泉三里耳。《齐乘》不知,亦
钦之疏也。
近代《青州府志》云:出于万历年间冯宗伯琦⒀、钟司空羽正⒁之手,于镇
境山川,什(十)不存一。其原、饴、马耳、岳阳四山名,尽付乌有,似目中绝未
见。孔(安国《尚书·禹贡注》)、郦(道元《水经注》)以下,《齐乘》以前之史
志者,于村落溪壑,随意立名,直如梦中鬼语,贻误无穷。明代学者虽粗浅,料
二公决不至此妄,庸人无所忌惮,贻玷前贤,君子羞之。
本朝康熙初,闽人叶先登,自史官屡谪为青州通判,分隶来镇。有里中老书
生二、三人,共为《镇志》。其学谬,与《青州府志》彷佛耳。图镇境,于城西
作高峰,揭之日原山,而于诸书无所徵引。空言高唱,何以塞后人之口?
近见《莱芜县志》,于其城北之山,亦指为“原山”,竟不知其县为前代之
赢县也!不过,据《旧志》莱芜县“原山”之文,与蔡沈⒂注《书》何异?此其愦
愦,尚不中与于钦作奴,况其上者乎!
乡先达孙文定公⒃,病新志之陋,更为《颜山杂记》,云:“岱去长白二百
里,中间之山大于长白者多有,图经皆无专名”。盖为兹山鸣其不平也。公素称
博洽,其他著述, 颇引《水经注》,而于此,独茫昧不之考,殊不可解。盖其
书成于里居之后,以故相之尊,不复能涉历幽僻,惟寄耳目于其次子宝侗⑥。贵
胄疏庸,形于翰墨,无足怪者。前任青州太守张君,延名手重修郡志,又惧信其
宗人为巨公,荒秽、错乱,更甚于《旧志》。 可慨也!
比岁。有湖州老儒胡渭⒅者,著《禹贡锥指》,以《水经注》为主,而出入
穿穴于诸书,纤毫不遗。其言莱芜旧县之迹,宛如图画;其言原山,延袤⒆青、
徐之境,磅礴四县。[益(都)、淄(川)、章(邱)、莱(芜)],中间道里远近、向背,
其参互诸山,虽有别名,皆原山也。次第无少误者,土著之人所不及。衡之昔人,
唯(郦)道元可与雁行。孰谓古今人不相及哉。
余曾以暇日,策蹇⒇独出,由青石关至原山之极南,有分水岭,其水东流为
淄,西流为汶,迹甚分明。始信郦注之可贵尚,因叹著书之难。
夫山川传自往古,非如郡县城郭,历代数有迁改,名境混淆,何以三代以来
之名山,而泯灭以至于此!总由临文者信耳而不信目,任手而不任足。学术日疏,
文章扫地。
本朝奉谕旨修《一统志》,六十年而不成。籍使郦道元者主之,胡渭佐之,
于钦以上者为之翻阅、奔走,则煌煌大观,立见于盛世矣。自伤老病,恐未能待
也。
乃若“禹王”之名,出于荒伧村叟之口,不足与辨,每与儿辈以为笑柄。今
第辨正其大者云尔!
原载《续修博山县志·艺文志·考》
注:
①赵执信(1662——1744):清诗人。字伸符,号秋谷,今淄博市博山区城里
马行街人。清康熙进士,官至右春坊右赞善。因在“国丧”期间观演《长生殿》
被革职。他果王世祯的甥婿,论诗意见与之不合,作《谈龙录》,对“神韵说”
深表不满。诗风峻刻。许多诗篇如《氓入城行》、《吴民多》等,反映了当时社
会状况。著有《饴山堂集》,包括《饴山诗集》、饴山文集》、《声调谱》等。
②镇城:指颜神镇城,即今之博山城。
③孔安国:西汉经学家。武帝时任谏大夫。相传他曾得孔子住宅壁中所藏古
文《尚书》,开古文尚书学派,但为后来学者怀疑。又传他有《尚书孔氏传》,
经明、 清学者考证,定为后人伪托。
④《尚书》:又称《书经》,是儒家经典之一。《禹贡》,是《尚书》中的
一篇,作者不详,著作时代无定论。它把全国分为九州,假托大禹治水后的政区
制度。 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科学性很高的地理著作。 《尚书·禹贡注》,即为
《尚书孔氏传》中为一《禹贡》作的注解。
⑥淄水:发源于原山北麓,经莱芜县境流博山区境。自西而东,至谢家店北
折,入淄川,北经广饶、寿光等县,注入小清河。汶水:正流为“大汶水’’或
“大汶河”,发源于原山,合石汶、牟汶等支流,注东平湖,北入黄河。
⑥《水经注》:指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全书四十卷,以《水经》为
纲,作了二十倍于原书的补充和发展,自成巨著。记载大、小水道一千多条,一
一穷源竟委,无不繁征博引,是六世纪前我国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⑦原泉:现为博山区源泉镇政府驻地。其南三华里泉河村,系淄河水源之一。
⑧《淮南子》:亦称《淮南鸿烈》,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苏非、李尚、
伍被等著。《汉书·艺文志》著录内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内篇论道,外篇杂
说。现只流传内篇二十一篇。
⑨《括地志》:唐代地理著作,五百五十卷,又序略五卷。题魏王李泰撰,
实出于萧德言等人手笔。序略述历代沿革和唐初都督府区划。以后依唐时制度,
分叙各州山川、古迹等。多根据经传,并援引六朝舆地书籍以为佐证。
⑩《通典》:唐杜佑撰,二百卷。以大历元年(公元766年) 开始撰写,完成
于德宗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 ,记载历代典章制度的沿革。分为食货、选举、
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八门,每门又分若干子目,极有条理。于唐代叙
述尤详。
⑾《齐乘》:元代地方志。六卷。于钦撰。所叙以山东东西道宣慰司所辖益
都、般阳、济南三路为主,并附述古代曾为齐邑的高唐、禹城、长清、聊城、东
阿、临邑等县。内容分沿革、分野、山川、郡邑、古迹、亭馆、风土、人物等八
门。其子于潜有《齐乘释音》。清周雨塍有《齐乘考证》。
⑿郦注:指郦道元《水经注》。
⒀冯琦:字用韫,一字琢庵,明万历进士,累迁礼部尚书。有《北海集》、
《经济类编》。 “宗伯”是对礼部尚书的别称。
⒁钟羽正:益都人,字叔渭。明万历进士,除滑县令,行取给事中,累官工
部尚书,有《崇雅堂集》。 “司空”乃工部尚书的别称。
⒂蔡沈(1167~1230):南宋学者,字仲默,建阳人。曾师事朱熹。他用邵雍
《皇极经世》的所谓“先天数学”讲《尚书洪范》,认为天地、人物皆由数派生。
著作有《洪范皇极》、《书集传》、《蔡九峰筮法》等。
⒃孙文定公:即孙廷铨。博山城人,字道相,别字止亭。明崇祯进士。入清
后,累擢吏部尚书。康熙初,拜内秘书院大学士,卒谥文定。著有《颜山杂记》、
《汉史忆》、《归厚录》、《琴谱指南》、《南征纪略》等。
⒄孙宝侗:清,博山城人,字仲愚。诸生,孙廷铨次子。荫六品京官,不就。
著有《悖裕堂集》。
⒅胡渭(1633——1714):清代经学家,地理学家。初名渭生,字黜明,号东
樵,淅江德清人。曾与阎若璩等帮助徐乾学修《大清~统志》。撰《易图明辨》,
考定宋儒所谓“河图”、“洛书”之误。又撰《禹贡锥指》、搜集方志、舆图,
阐释《尚书·禹贡》,将九州分域、山水脉络的沿革、变化,详加说明。是清代
研究中国古代地理沿革的重要参考书。
⒆延袤:绵延连续。《史记·蒙恬列传》:“筑长城,因地形用险制塞,起
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
⒇蹇:跛足。《楚辞·七谏·谬谏》:“驾蹇驴而无策兮,又何路之能极?”
引伸指蹇驴或驽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