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城地名考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3&A=5&rec=83&run=13

北域城、东域城、南域城三个村相距咫尺之遥,成鼎足之势。北域城位于博
山城西北部三公里,现为域城镇人民政府驻地。根据当地民间传说,是清雍正十
二年建博山县时,县治所择地在域城,曾建北、东、南三个城门。后来因为这里
水源奇缺,很难辟护城河,所以才改迁县治于博山城。原来所建的三个城门的所
在地,由于人们建房垦田聚居,形成了北、东、南三个“域城”。
以上的传说, 很难置信。复据北域城小学现存的明万历二十二年 (1594年)
《重修观音庙碑记》镌有:济南府淄川县九图域城庄的宇样。又据该村72岁老人
李文卿讲:明洪武二年(1369年)《重修关帝庙碑记》(现碑已毁),也镌有“域城
庄”三宇。由此可知:远在明代以前,域城这一地名早已形成。
北域城的历史更久。该村西侧的《大明张公碑铭》(古篆文),村内1952年已
砍伐的唐槐,村东侧的古湾,天齐庙遗址等,都可证明建村很早。
为了弄清它的来龙去脉,对域城这一古老地名又重新进行深入地考证。
古代,全国共有三个绎幕县:一个在今江苏省;一个在今山东省北部平原县
境;另一个在今博山或淄川。那么。第三个绎幕县治所究竟在哪里? 一直是长期
没查清的悬案。《中国历史地图集》在博山、淄川两地边界标有“绎幕县”三字,
但却末标出县治位置。所以有人认为县治在今淄川昆仑一带。是不是如上所述,
我们又进行了如下考证:
南北朝时,宋武帝刘裕(420—423年)侨置清河郡,领贝丘、绎幕、隅、武城
诸县;北魏(534年)改刘宋侨置的清河郡为东清河郡,治般阳城。领县七:绎幕、
清河、榆、零、武城、贝丘、饶阳。当时贝丘县治在淄城。南距昆仑仅八公里。
两县治的侨置竟如此相近,而昆仑之西南又有十多公里的开阔地带,仅从距离上
看,绎幕的县治是不会在昆仑的。
《魏书.地形志》载:“东清河郡绎幕有陇水。绎幕为县(之)西北境,及济
南府淄川县西南境。 (绎幕)亦作陇水。”《续山东考古录·卷之三·淄川县》
载:“绎幕县,有陇水,县治当在西,或日在博山。详博山”。《续山东考古录
·卷之二·博山县》也载:“绎幕有陇水,疑(博山)县北境有其地”。
据多种资料证实,陇水不仅是孝妇河的古名,也是现在博山城的古名。在清
代以前,又长期作为颜神和颜神镇的别名出现在各种文史资料里。上面的引文里
提到的陇水,即指的博山,并把陇水也作为绎幕的别名。由此可见,绎幕县治,
侨置在博山西北不远的地方。
据《续山东考古录.卷三十七·杂考》载:“博山县西北路有三域城村,疑
侨绎幕县。见沿革”。
域城,北距淄川县城二十多公里,南瞰博山城近三公里,古代为鲁中山区去
省城济南之通途。这里东邻孝妇河,西依夹谷、猴子、东寨、歪咀诸山,群峰连
绵。所处地势较平坦,土质肥沃。在兵燹四起,社会动乱的南北朝(420—589年),
此地进可攻、退可守,乃兵冢用武之地,在此侨治绎幕县,是符合时势的。
《晋书·地理志》载:“绎幕,候相”。《山东通志·封建》载:“绎幕子
崔恬,道武帝(公元386—408年)赐爵”。南朝宋刘裕(公元420—423年)在今博山
西北部侨置绎幕县时,其侨治之地,也被称为诸候封域之城。这大概就是域城一
名的来历吧。
附:九图:旧时区划地方的单位名称。起源于明里甲。清南方各省、县以下
设乡,乡以下又设图,图下分十庄。九图域城庄,即第九图域城庄的简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