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怎样利用碑碣资料进行地名考证的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3&A=5&rec=82&run=13

中华民族既有悠久的文化历史,也有继承、发扬、保护祖国文化遗产的光荣
传统。尽管“文革”期间曾以雷霆闪电之势摧毁包括碑碣在内的各种文史资料,
但却并没有使它们“尽毁于一旦”。广大人民群众用掩盖、埋藏、转移等办法,
使部分碑碣较完整地保留下来,成了我们进行地名考证的珍贵资料。这里介绍一
下我们利用这一资料进行地名考证的情况和体会,谨就教于识者。

地名纪实的“佼佼者”

在《博山区地名志》中,我们共编入了各类地名五百多条。除少数古地名和
著名山川外,其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地名,是在历史、地理书籍中找不到有关考证
资料的。即便是地方志,也只不过是历代村名记载和少量重要地名的诠释,却也
远远满足不了对众多地名进行考证的需要。至于某些口碑资料,因年久日深,传
多讹误,又难全以为据。而各种碑碣,却为我们进行地名考证提供了较为广泛、
丰富、翔实的历史资料。正如古人所说, “碑碣谱谍,实古来考镜之具。世代
传言,亦后人凭藉之资,重且要也。”(《陈氏祖茔碑记》)
不少碑碣,为地名含义提供了原始资料。石门乡青龙湾村名的含义,众说纷
纭,莫衷一是。后从保藏完好的清同治七年(1868年)《龙祠碑》里,发现了这一
村名含义的确切诠释:“青龙湾者,淄、博两邑所属也。以龙名水,而即以水名
庄焉。庄西距河自风门,道蜿蜒而来,而是湾实当其冲;湾左右两峰对峙,上插
云霄,而倒影入水,俯视宛然,如青龙焉。”再如北博山乡有西、北、南三沙井
村,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续井碑记》载:“且夫凿井而饮,固农家三份造
井得水,亦理势之常也。而沙滩造井得之易者,三庄之义气也。为褒扬而志以沙
井。”
对一些地名的地理、历史特点及来历等,它们也有着较为详尽地记载。清乾
隆三年(1738年)《日汉昭碑》,这样介绍了山头镇冯八峪村的地理环境:“邑东
郊两山成峡处,为秋谷口。循麓东折,走不三里,名龙蟠峪。峪之中冷落孤僻,
居民鲜少。向夹有候神庙峙于峪口。”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重修洪济桥碑
记》载:“蕉庄桥者,北距(淄川)邑城三十五里,南瞰博山数里而遥折。而西为
省通道。桥长五丈有奇,高一丈五尺,孔有三,阔丈口。凡行旅商贾由北而南下
者,皆假途于兹。故是桥之兴废所关甚巨。然右界瑚山为范阳(河)之发源,每当
盛夏,水自山上来,势甚速,波利如刀……。桥之成,济世利人之业未有洪于此
者也。”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修路碑记》,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古代自博
山城通往西山深处的交通情况:“龙堂庄南隅,自古有深沟石濠,何异呼天梯石
栈也。况百步九折,崎岖难行……”。
大量的碑碣资料为考查建村年代及历史沿革提供了依据。 明万历四十五年
(1017年)《陈氏墓碑》载:”祖讳德才,明初自益都县岳阴庄迁于常山岭之阳定
居焉, 赐村名曰: 陈疃。 ” 李家乡苇园村《谭氏寿域碑》载:“清光绪元年
(1875年),族兄始自石门迁博,临接壤之兰竹峪垦荒为生。嗣此,族人逐渐自迁
居,相为依倚者。曾几何时,杳无人烟之区,今已俨然村落。”蕉庄村名的历史
沿革,历代碑碣记载更详。元至治二年(1322年)《瑚山玉皇庙四方塔碑》载村名
为“椒庄”(古五龙庄);清康熙九年(1670年)《公家泉碑》载名为“焦庄”;清
乾隆十七年(1753年) 《重修观音堂碑记》又复“椒庄”原名;清道光五年(1825
年)《重修玉皇庙碑记》演变为“蕉庄”,至今。
碑碣资料所涉及到的地名, 几乎是应有尽有。在我们所征集650块碑碣中,
有村碑八块,庙碑267块,墓碑(包括谱碑)272块,路碑八块,桥碑六块,山碑26
块,林碑、古树碑、泉碑、井碑、池碑、塔碑等63块。有关地名的记载,就不下
近千条,堪称为地名纪实的“佼佼者”了。

多研究它们的“弦外之音”

不可否认,有一大部分碑碣资料,并没有对地名的直接记载。但从它们所反
映的社会、历史现状中,却不难找到与地名有关的内在联系。因此说,多研究一
下它们的这种“弦外之音”,对深化地名考证是很有好处的。
宋宣和七年(1125年)《孝妇祠石碣》载:“淄川卫元度、王巨载,渤海任德
充,阳丘高择之,三城付子容,政和七年(1117年)三月十四日,同谒祠下。明年
二月十六日,巨载、子容同趋奉高,再谒祠下。”由此看来,连续两年“谒祠下”
(即今颜文姜祠)的付子容,其故籍“三城”是距博山不太远的地方,并是为博山
一带所熟悉的地名。经考查,“三城”乃北、南、东三域城的简称,付姓于唐代
己世居于此(北域城北侧平堵沟,古名付家庄,旧有付家林遗址)。这就证实地处
鼎足之势的三域城,于北宋年问已形成,并著称于一时。
位于博山区南部的南博山、北博山、石马一带,现存古碑碣甚多。 有南北
朝(公元420~589年)真武庙《六朝造像碑》、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黄红峪《重
修仙人洞古佛堂碑记》、金明昌三年(1129年)《大金开国碑》等。至于元、明之
间的碑碣、摩崖刻石就更多了。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兴隆观《迎真门石碣》
载: “孝妇乡、邀兔、博山、永空等社中有辰巳山峰……”早于这石碣437年的
黄红峪《古佛堂碑记》,镌有“大宋国淄州淄川县万年乡博山保石马泉村……”
地名。据此,原在北宋时,包括现在的南、北博山及石马一带,即已称为博山,
并为现博山区之腹地。当是时, 颜神店(今博山城)乃与博山建制平行一小区域,
至明代方发展为鲁中重镇。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立县时,以原博山故地为依据,
命名博山县。这不仅说明了博山县命名的由来,还反映了此地悠久的文化历史,
对这一带村镇地名的考证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元大德六年(1302年)《薛氏祖茔碑》载:“厥后,移家般阳之南,即今所居
颜神镇焉。易爨二十余宅,数百余口,皆祖德之所致也。……子孙辨其宗枝,邑
人咎其姓氏,采辑祥口,共得二十处。”由此看来,薛姓于元代初期,已是在颜
神镇一带拥有“数百余口”的大氏族了。但“易爨二十余宅”、“共得二十处”
是指的什么呢? 通过参阅《薛氏世谱》和深入实地考查,才证实所指乃颜神镇周
围的21个村落及城镇街道,这便为它们的建立年代提供了考证资料。

慎重处理它们与史、志等资料的矛盾

“地近则易核,时近则迹真”。碑碣资料多形成于当时、当地,甚至具体到
一个氏族、一个人名、一个地名等狭小的范围,又多有据可查。因此说,它们所
提供的资料,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可靠性。而史、志等资料的形成,则多与上述
情况相反,故以讹传讹的现象屡见不鲜。但从另一方面来看,碑碣资料多受狭隘
的、地方主义的、宗族观念的影响和束缚,并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使其在某
些方面并不完全符合整个社会、历史的真实。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在利用碑碣资
料进行地名考证的过程中,掌握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实事求是的原则,慎重地处
理它们与史、志等资料之间的矛盾,区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各种资料基本上达到完整、统一的,即予定论。明末兵部尚书翟凤忡之子翟
元会(绰号“翟三虎”) ,横行乡里,颜神镇世家子弟赵班玺(字受介,号余庵,
顺治乙酉进士,敕授文林郎河南道御史,钦命巡按四川、山西,诰授中宪大夫),
与之抗争,在今两平村划地为界,互不干犯。当时陪同赵班玺去翟府赴宴的有伊
洪衮(后随同赵班玺巡按四川)。以上历史人物及事略分别见诸于明、清两代正史、
方志及《两平世界碑记》、《伊家林谱碑》、《伊洪衮墓碑》等,记载虽详略各
异,但却无矛盾之处。于是,我们便以此为据来定两平、伊家楼 (伊洪衮在此建
楼前为伊家庄)两村名的来历。
各种资料均无实据者,则拟作悬案。夏家庄镇东南三公里良庄,山清水秀,
风景幽雅。民间流传为古代俞伯牙会钟子期处。1930年曾出土古篆村碑(现已毁),
正面镌有“集贤村”、反面镌有“高山流水”曲牌,似乎更证明上说之可信。但
从各种典籍中,却查不到任何证据。《苟子·劝学篇》:“伯牙鼓琴,而六马仰
秣”。《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 志在高山,钟
子期日:‘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日:‘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至于《吕氏春秋本味记》、《乐府解题》等书,虽所载略详于前者,但均不载俞
伯牙、钟子期究属何地人。明冯梦龙编《东周列国志》及话本小说《警世通言·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才假托故事发生在湖北马鞍山一带。类似上述“事出有因,
查无实据”的资料,我们只好拟为悬案,留待识者“揭谜”了。
资料各异,或实或虚;认真分析,去伪存真。域城镇一带,有墓碑证实,有
房姓于唐、宋之前就世居于此。此处又为南朝宋所侨置清河郡 (北魏改名东清河
郡) 绎幕县地。 《北史》、《北齐书》等史书均载唐室名相房玄龄的祖籍,如
其祖房法寿等为清南绎幕人。房玄龄父亲彦谦 (法寿玄孙) ,北齐亡,归隐平齐
(“平卢军齐州”的简称) ,即今山东省章邱县临济镇(原为济南郡临济县,唐初
为邹州治,唐武德八年属谭州,贞观三年属齐州) 。“今考章邱县县西南三十里
赵山下,有玄龄父房彦谦墓,其地北去隋临济县故城不远。” (《续山东考古录
·章邱县》) 又据历城县、章丘县地名普查资料载: 房彦谦(公元547—615年)
墓,在历城县西彩石村东北。墓高五米,直径15米,墓前有石碑《隋监察御史房
公彦谦墓” ,现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章丘县明水镇北6.6公里房庄,是房玄龄
的故居。但二十四史中的《旧唐书》、《新唐书》直到民国年间的《古今人名大
词典》、1779年新出版的《词海》等工具书和近年的一些地方出版物:均载房玄
龄为“齐州临淄人”。自秦初至清末的两千多年里,临淄从来没有属过“齐州”,
房玄龄在五世内的直系祖籍也没有在临淄的。 其墓葬在今陕西省礼泉县唐昭陵
(唐太宗墓)不远的地方,现所谓“临淄城南马村东房玄龄墓”,只不过是冢封土
已平的“纪念性墓葬”罢了。因此说,房玄龄为“齐州临淄人”乃“齐州临济人”
之误,其祖籍却是在南朝宋侨置的清河郡绎幕县,即今天的博山区域城镇一带。
据此,我们完全有理由把房家庄的建村年代上推到南北朝时期。
碑碣资料违背历史真实的,即予否定。博山城北三公里夏家庄,原名夏侯庄,
因夏侯氏始居于此,故名。村南侧《夏侯氏先茔碑记》载:“夏侯氏系明洪武三
年自冀州枣强县迁居夏家庄。”据此,当立村于明初。但是,有些文史资料却否
定了这一论断。宋陆游庆元四年(1198年)《渭南集·镇江府副都统厅壁记》载:
“州防御使、淄川夏侯君……余与夏侯君南北异乡,东西异班,出处壮老,异致
然。每见其抚剑抵掌,谈中原形势,兵法奇正,未尝不太息,恨不与之周旋于军
旅问也。”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毕际有《淄乘徵·夏侯》载: “夏侯君,吾
邑夏侯氏之闻人也,其人能与放翁(陆游)为友,当亦不俗。……夏侯氏世居颜神
镇北泷水东岸,名夏侯庄,吾邑夏侯氏之宗也。”根据上述资料,夏侯氏于南宋
前期已世居夏家庄,证实了《夏侯氏先茔碑》之讹误。于是,我们便把夏家庄的
立村年代比原来结论向前推进了近二百年。再如,清嘉庆八年(18O3年)《双峰山
碑记》,根据《金史·地理志》所载,说博山城西北十里夹谷山,“为孔子相鲁
定公与齐候会盟处”。清顾炎武《肇域记》载:春秋齐鲁夹谷会盟(公元前500年,
即鲁定公十年,齐景公四十八年) 处,在今莱芜县南三十里夹谷峡。根据多种文
史资料考证,顾说较为可靠,而《双峰山碑记》、《金史·地理志》所载却不够
真实,我们便对此持怀疑态度,暂不将这一历史事件载入《博山区地名志》。

淄博市博山区现存各种谱辑,碑碣统计表
┏━━━━━┯━━━━━━━━━━━━━━━━━━━┯━━━━━━━━━━━━━━━━━━━┓
┃ 项目 │ 现 存 各 种 谱 辑 │ 现 存 各 种 碑 碣 ┃
┃ ├───┬─────┬───┬─────┼─┬──┬──┬─┬──┬─┬─┬──┨
┃ 数目 │世 谱│ 族 谱 │家 谱│ 小 计 │村│ 庙 │ 墓 │路│ 桥 │山│其│ 合 ┃
┃ ├─┬─┼──┬──┼─┬─┼──┬──┤ │ │ │ │ │ │ │ ┃
┃单位 │部│卷│ 部 │ 卷 │部│卷│ 部 │ 卷 │稗│ 碑 │ 碑 │碑│ 碑 │碑│他│ 计 ┃
┠─────┼─┼─┼──┼──┼─┼─┼──┼──┼─┼──┼──┼─┼──┼─┼─┼──┨
┃ 白塔镇 │ │ │ 5 │10 │ 2│ 5│ 7 │15 │ 1│ 5 │ 8 │ │ │ │ 1│15 ┃
┠─────┼─┼─┼──┼──┼─┼─┼──┼──┼─┼──┼──┼─┼──┼─┼─┼──┨
┃ 域城镇 │ 3│ 9│ 7 │16 │ 1│ 1│11 │26 │ 1│30 │ 8 │2 │ 1 │1 │4 │47 ┃
┠─────┼─┼─┼──┼──┼─┼─┼──┼──┼─┼──┼──┼─┼──┼─┼─┼──┨
┃ 夏家庄镇│ │ │ 1 │4 │ │ │ 1 │4 │ │ 5 │1 │ │ │ │ │6 ┃
┠─────┼─┼─┼──┼──┼─┼─┼──┼──┼─┼──┼──┼─┼──┼─┼─┼──┨
┃ 福山镇 │ │ │ │ │ 1│ 1│ 1 │1 │ │ │2 │ │ │ │ │2 ┃
┠─────┼─┼─┼──┼──┼─┼─┼──┼──┼─┼──┼──┼─┼──┼─┼─┼──┨
┃ 山头镇 │ │ │ 2 │5 │ │ │2 │5 │ │110 │ 1 │ │ │ │ │111 ┃
┠─────┼─┼─┼──┼──┼─┼─┼──┼──┼─┼──┼──┼─┼──┼─┼─┼──┨
┃ 八陡镇 │ 1│6 │ │ │ │ │ 1 │6 │ │ │ │ │ │ │ │ ┃
┠─────┼─┼─┼──┼──┼─┼─┼──┼──┼─┼──┼──┼─┼──┼─┼─┼──┨
┃ 源泉镇 │ 1│2 │ 3 │5 │ │ │ 4 │7 │ │ 8 │5 │ │ │4 │25│42 ┃
┠─────┼─┼─┼──┼──┼─┼─┼──┼──┼─┼──┼──┼─┼──┼─┼─┼──┨
┃ 南博山镇│ │ │ 8 │40 │ │ │ 8 │40 │ │3 │47 │ │ │ │4 │54 ┃
┠─────┼─┼─┼──┼──┼─┼─┼──┼──┼─┼──┼──┼─┼──┼─┼─┼──┨
┃ 石门乡 │ 4│35│ 4 │8 │2 │2 │10 │45 │1 │ 4 │12 │2 │ 1 │ │8 │28 ┃
┠─────┼─┼─┼──┼──┼─┼─┼──┼──┼─┼──┼──┼─┼──┼─┼─┼──┨
┃ 蕉庄乡 │ 1│ 4│18 │55 │4 │18│23 │77 │1 │15 │21 │4 │3 │7 │1 │52 ┃
┠─────┼─┼─┼──┼──┼─┼─┼──┼──┼─┼──┼──┼─┼──┼─┼─┼──┨
┃ 岭西乡 │ │ │2 │6 │1 │1 │3 │7 │ │1 │18 │ │ │ │ │19 ┃
┠─────┼─┼─┼──┼──┼─┼─┼──┼──┼─┼──┼──┼─┼──┼─┼─┼──┨
┃ 乐疃乡 │ │ │ 4 │12 │1 │1 │ 5 │13 │ │ │2 │ │ │1 │ │3 ┃
┠─────┼─┼─┼──┼──┼─┼─┼──┼──┼─┼──┼──┼─┼──┼─┼─┼──┨
┃ 岳庄乡 │ │ │ 2 │12 │ │ │ 2 │12 │ │ │3 │ │ │ │ │3 ┃
┠─────┼─┼─┼──┼──┼─┼─┼──┼──┼─┼──┼──┼─┼──┼─┼─┼──┨
┃ 石马乡 │ 3│11│ 9 │21 │ │ │12 │32 │4 │ 29│83 │ │ │1 │2 │119 ┃
┠─────┼─┼─┼──┼──┼─┼─┼──┼──┼─┼──┼──┼─┼──┼─┼─┼──┨
┃ 崮山乡 │ │ │2 │5 │ │ │2 │5 │ │ 9 │9 │ │ │ │ │18 ┃
┠─────┼─┼─┼──┼──┼─┼─┼──┼──┼─┼──┼──┼─┼──┼─┼─┼──┨
┃ 北博山乡│ 1│5 │16 │66 │ │ │17 │71 │ │ 20│14 │ │ │3 │ │37 ┃
┠─────┼─┼─┼──┼──┼─┼─┼──┼──┼─┼──┼──┼─┼──┼─┼─┼──┨
┃ 郭庄乡 │ 1│6 │ │ │ │ │ 1 │6 │ │ 2 │1 │ │ │ │ │3 ┃
┠─────┼─┼─┼──┼──┼─┼─┼──┼──┼─┼──┼──┼─┼──┼─┼─┼──┨
┃ 下庄乡│ │ │5 │19 │ │ │5 │19 │ │ │12 │ │1 │ │1 │14 ┃
┠─────┼─┼─┼──┼──┼─┼─┼──┼──┼─┼──┼──┼─┼──┼─┼─┼──┨
┃ 池上乡│ 1│8 │7 │47 │6 │13│14 │68 │ │17 │17 │ │ │6 │2 │42 ┃
┠─────┼─┼─┼──┼──┼─┼─┼──┼──┼─┼──┼──┼─┼──┼─┼─┼──┨
┃ 李家乡 │ 1│4 │ 1 │1 │ │ │ 2 │5 │ │ 9 │8 │ │ │3 │15│35 ┃
┠─────┼─┼─┼──┼──┼─┼─┼──┼──┼─┼──┼──┼─┼──┼─┼─┼──┨
┃博山图书馆│ 2│6 │6 │34 │2 │8 │10 │48 │ │ │ │ │ │ │ │ ┃
┠─────┼─┼─┼──┼──┼─┼─┼──┼──┼─┼──┼──┼─┼──┼─┼─┼──┨
┃ 合 计│19│96│102 │366 │20│50│141 │512 │8 │ 267│272 │8 │6 │26│63│650 ┃
┗━━━━━┷━┷━┷━━┷━━┷━┷━┷━━┷━━┷━┷━━┷━━┷━┷━━┷━┷━┷━━┛
说明:各种碑碣中"其他"栏包括树、林、泉、井、池、塔等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