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怎样在地名考证中辨伪求真的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3&A=5&rec=80&run=13

地名考证工作者,不应是机械地照抄“本本”的文牍主义者,而应当是善于
辨别真伪,攫取精华,并勇于“力排众议,秉笔直书”的历史唯物主义者。对众
多资料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力求真实,这是对地名考证工作者的基本要求。
自地名普查以来,我们曾先后征集了141部家谱、650块碑碣、十余种史志资
料,并考察了一部分古遗址、古建筑和出土文物,把这些资料用于全区古地名的
考证,其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地名释文均有几个、甚至十几个证据。1984年编纂而
成的《博山区地名志》初稿,其考证部分,堪称为“鬼宏猎博、广证博引”的了。
下面我们就编写地名志过程中是怎样在地名考证中辨伪求真的,谈一些做法
和体会。
“伪”与“真”是相互对立、水火不容的两个方面,而它们却又往往同时参
互错杂于众多资料之中,使我们眼花嘹乱,难以辨别。所以必须严肃认真,不能
疏忽大意。
欲识此真,必须辨彼伪;欲辨彼伪,必究其因。只有究根查源,才能更好地
地辨伪求真。
根据我们进行地名考证的情况来看,各种史、志、地理资料,其错讹之处,
多有出于以下几种原因的:

一、源出无据,更爱猎奇;以讹传讹,失实日甚。

博山城“周末称颜神”,始载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及其之
后的多种方志。然深究其源,却虚伪渺茫,难以成说。
晋郭缘生根据当地传说,在《续述征记》里载有“梁邹城西有笼水,云齐孝
妇诚感神明,涌泉发于室内”,云云。此时,“齐孝妇”并无姓名,更无出生年
代。到了南北朝时期,顾野王《舆地志》始载孝妇为“颜文 (之) 妻”。唐李沈
《独异记》改“妻”为“姜”字。据宋董卤《广川书跋·颜泉记》载:李监“求
阳冰记,不得其实。后得破石,仅盈尺,盖为础。或视之,书字可读。李究所记
后世据之。野王所记自是当时所传,李兜以为颜文姜,误也。”自此之后,“更
数百千年,增饰多方,违情日远,源其始倡,不过出于巫祝夸诞之词,成于愚氓
轻信之口。学者不察其害义,遽又援以入书” (清康熙三年孙廷铨《颜山杂记·
笼水辨》)。
我们先后查阅了十余种资料,数十篇文稿,始知清乾隆十八年《博山县志》
及其之后的大量志书,关于博山城周末已有之,名“颜神”的记载,是毫无根据
的主观臆测,对我们考证博山城的历史沿革,是不足为据的。

二、历代更迭,名境混淆;一地多名,一名多地。

博山城西六公里, 有原山横亘,其主峰海拔809米。其来西南,自泰岱连绵
将二百里,延袤青、徐之境,磅礴四县、市。《淮南子》载有“饴山”;《魏书》
载有“马耳山”;《博山县志》载有“禹王山”。此三山名由何来?境于何地?
却成了历史之谜。究其原委,乃“史志者于村落溪壑,随意立名,直如梦中鬼语,
贻误无穷”。“临文者信耳而不信目,任手而不任足”。致使“学术日疏,文章
扫地”(清赵执信《原山考》)。清胡渭《禹贡锥指》,以《水经注》为主,而出
入穿穴于诸书,参互诸山,皆为原山。
各种史、志资料,不仅有把一地载为多地之误,也有把多地混为一地之伪。
数量众多的方志、地理志、史书和工具书,均载笼水(也作陇水或泷水)为孝
妇河的古名,它几乎成了这条河流的专名。其实,笼水还是博山城的古名和别名。
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颜神镇捕盗通判范一儒《灵泉庙重修记》载:“不佞治
笼水, 下车例竭孝妇神祠。 盖所称笼水,即今之孝妇河者近是。”明崇祯三年
(1630年) 高山卫参军孙霁《修白衣庙记》载: “颜神城,古笼水也。孝川(即
孝妇河) 、范河潆洄,而龙刹珠泉潺潺于乾位”。一直到了清代,人们还习惯于
把博山城叫作笼水。另外,据《嘉靖淄川县志》载:“泷水,在县治西南二十里,
源出冲山,东北会明水入孝妇河内。”可见,发源于博山城西北十余公里的另一
条河流,也名泷水。有些志书却把它也混淆为孝妇河了。

三、不察原委,量今度古;疆域易位,治地错置。

南北朝以前,博山地区没有政体建置,其区域多分属于不同郡邑,更迭又相
当频繁。但其北部地区的边界,历代以来却相当稳定。“自原山北去,至大峪口
而断。其中一水,名曰石臼河,东入孝妇河。此天然与淄川分界者也。” (清赵
执信《分境议》) 《山东通志.博山县》:“汉,兖州泰山郡莱芜县,北境或有
(济南郡)般阳地”。这里所说的“北境”,即石臼河以北之地。从多方面考证,
汉代兖州泰山郡莱芜县与青州济南郡般阳县是以石臼河为界的。此界历代因袭,
直到1961年,才将石臼河以北的六十多个村、镇从淄川划归博山区,使博山区境
向北扩展到淄川区昆仑镇南境。但《中国历史地图集·西汉·兖州、豫州、青州、
徐州刺史部》,误以现今淄川、博山之区界为据,将西汉莱芜县的北境,标注到
昆仑一带。《中国历史地图集·春秋·鲁宋齐》还误把徐关标注在淄川城以南、
孝妇河西岸的张(店)博(山)铁路、公路之要冲。
徐关这一古地名,见于东周春秋时期。《左传·成公二年》:“卫师兔之,
遂自徐关入。”《左传·成公十七年》:“齐侯与国佐盟于徐关而复之”。以上
事略, 《春秋》 一书记载更祥。徐关故址何在?历史均无定论。唐杜甫也只有
“徐关东海西”的诗句,却不知究处何地。《山东通志》列徐关为“无考地名”;
《续山东考古录》疑徐关即齐景公“为郡之长涂则其地”的邹关 (在邹平县城西
北六公里),但却为各种史料所推翻。
公兀前五八九年(周定王十八年、鲁成公二年、齐顷公十年),“晋师从齐师
入自自邱舆(在今博山城东南二十八公里城子庄,汉为莱芜县治) ,击马陉(在今
博山城东十七公里处,今马陉故城遗址尚存),战于鞍(即古之历下,今之济南市
一带) 。齐师败绩,齐侯自徐关入。”(《春秋·成公二年》)根据多种史、志资
料记载,春秋时齐都临淄通往鲁、宋之通道有二:即东有弁中 (马陉、邱舆处其
要冲) ,西有西长峪道(徐关处其要冲)。西长峪(也名西莱芜谷)以徐关为咽喉之
地。其通道贯越齐长城岭、孝妇河,沿原山、瑚山之左而西折。到了清代后期,
才易南北通道于现在的张(店)博(山)路线。《中国历史地理图集》以今之张、博
线路度古之西长峪道,大概也是误标徐关遗址的原因。

四、以近代远,朝代颠倒;隶属讹误,地名错乱。

志书所载各个历史时期的政区名称、建置沿革和隶属关系,多来源于各种史
书中的郡国志、州郡志、疆域志、地理志、地形志等专志。而这些地理专志,又
大部分不是编纂于当代,是后一朝代补写的。由于战乱给予前代档案资料所造成
的损失,往往以当代建置、地名来编篡前一朝代的地理志,造成了时间颠倒,地
名混乱,沿革失实,隶属错讹等现象。
方志载:秦代博山属“齐郡”。这个“秦有齐郡”之说,来源于南北朝刘宋
时期裴驷的《史记集解》,后被历代史、地资料所沿用。自清代以来,多数学者
认为裴说不足信,乃是将西汉所用“齐郡的名称混淆为秦代郡名了。根据谭其骧
《秦郡新考》、《秦郡界址考》所载,秦“齐郡”乃“临淄郡之误,博山之地于
秦代也不属临淄郡,而是属济北郡赢县。
方志载:西汉博山属“青州部济南郡般阳县”。其实,只有石臼河以北部分
地区属之,其十分之八以上的地区属兖州泰山郡莱芜县。
方志载:南北朝刘宋时期,博山属“赢县”。其实,此时已在博山城西北境
侨置绎幕县,属齐州清河郡,治般阳城。《宋书·州郡志》所载属“鲁郡赢县”,
乃是编纂者把隋代的政区划分与南北朝时期相混淆了。
类似上述情况很多,如果不加核实,照本抄录,将会把历代政区建置、隶属
关系,搞得一塌糊涂,出现有如“关公战秦琼”之类的笑话,将造成很坏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