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执信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3&A=5&rec=76&run=13

赵执信,字伸符,号秋谷。晚号饴山老人。清康熙元年(1662年),出生于青
州府益都县颜神镇,即今淄博市博山区。他出身在仕宦家庭,他的叔祖赵进美又
是当时诗坛名人,对他的影响很大。赵执信童年时即聪明好学,酷好作文赋诗。
九岁时作品已斐然可观。十七岁中举人。十八岁中进士并被选为翰林。二十三岁
任山西乡试正考官。二十五岁升右春坊右赞善,兼翰林院检讨。还充任明史纂修
官兼纂修清会典等。
赵执信治学谨严,才华横溢、刚正不阿,同情人民。他高洁的情操、澹泊宁
静的风尚令人敬仰。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的皇后佟后病死,全国禁乐举哀,而赵执信却
于“国恤”期间,偏偏观看了钱塘人洪升《长生殿》传奇演出。后被给事中黄六
鸿告发,他被罢职。从此,他即断绝仕途,浪迹江湖。
赵执信罢职后,穷困潦倒的漫长的五十年中,游历了江南各省,饱览了祖国
的绵绣河山。开阔了视野,丰富了他的诗作素材,写出了很多反映现实生活,揭
露封建阶级的罪恶,鞭挞与人民为敌的统治者罪恶的诗歌。
赵执信的诗歌理论,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理论现实主义的传统。他不畏权贵,
对当时“领袖诗坛”的王士祯玄虚的“神韵”主张,大胆地提出了“诗之中须有
人在”,“诗之外尚有事在”,“文以意为主,以语言为役”的主张。他还认为:
古代志书考据,浅尝辄止,很多失实之处。抨击了“信耳而不信目,任手而不任
足”,主观臆断的文风。
赵执信的《饴山诗集》中,有很多篇具有强烈的人民性。如《后纪蝗》描写
了蝗虫吃尽农民辛勤耕种的庄稼;《大堤叹》描写了洪水淹没人民生命财产的悲
惨情景;《吴民多》尖锐地指出地方官吏不为民办事,而是搜刮老百姓;《两使
君》记录了被弹劾去职的官员不是贪官而是廉吏;《氓入城行》有声有色地反映
了当时农民暴动的声势。与此同时,还有更多的诗歌,歌颂了祖国的锦绣河山,
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赵执信罢职后,从江南倦游归来,常寄迹博山别墅红叶山村,长达十年之久。
他胞与为怀,关心人民疾苦。身居山庄,躬学耕耘。凡农民的辛勤劳动,天气的
四时变化,稼穑耕耘的规律,他无不苦心孤诣,梦寐探索。由此,使他开拓了创
作的天地。在这里,他的诗句中有:“努力保百年,永与稼穑期”,“苟能勤耕
获,亦未虚岁年”等等,这些都反映了他那高洁的生活情操。
坎坷的遭遇,磨砺了他的情操。五十年的浪迹生活,多半溶于稼穑之中。他
时刻与农民休戚相关,息息与共。他留下了《饴山诗集》、《谈龙录》、《声调
谱》、《饴山文集》等著作,尤以《饴山诗集》、《谈龙录》是具有现实主义的
传世之作,至今还脍炙人口,为后人传颂。
赵执信病故后,安葬在博山土门头西南山,地名天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