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3&A=5&rec=66&run=13

鲁山

鲁山主峰位于博山城东南50公里处。地处池上乡小峰村南。山势绵亘,伏压
莱芜、沂源、临朐、博山三县一区,为三县一区的界山主脉。鲁山走向自西而东,
向北伸出很多支脉,形成了淄河两岸南博山、北博山、石马、池上、李家几个乡、
镇境内的支脉各山系。鲁山山崖平铺,山体系砂石构成,主峰海拔1108.3米。面
积绵延百余公里。地理座标:北纬36°17′,东经118°03′。
北魏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载:“螳螂之水源出鲁山,即此。”《辞海》
载:“鲁山:在山东省中部益都、莱芜两县问……在沂源县北。沂河源地。”清
康熙三年(1664年)《颜山杂记》载:“鲁山在镇东六十里,孔子登东山小鲁处。”
相传,“鲁山”古原名“东山”,因孔予曾登临绝顶,该山因地处我省东部,故
名“东山”。古笈《孟子》亦有“登东山而小鲁,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之句。
后因该山地处齐鲁交境,巍峨高耸,位于当时鲁国之地,故又名“鲁山”。民国
二十年(1931年)《博山乡土志》载:“去县城六十里,巍巍然高镇东南的名叫鲁
山,有鲁山拖脚之称。”由此可知:鲁山面积之大,山势之高,居淄博群山之冠。
为我省仅次于泰山、崂山和蒙山的第四座高峰。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续修博
山县志》载:“鲁山绝顶产美茶,味甲天下。石上生花可为药。”相传,古代鲁
山绝顶多茶树,所产茶鲜美味醇,引人品评;又漫山花草和各种药材,故好歧黄
之术的医士,春秋之季,多往采摘。
鲁山绝顶,明代曾建有“大雄宝殿”、“天仙圣母祠”、“志公庙”和“志
公塔”等建筑物。当时人民群众祈雨,络绎于途,顶礼膜拜,香火极盛。后来屡
经兵燹,特别是“十年浩劫”,庙宇尽是败瓦颓垣,仅存遗迹。
建国前,鲁山主峰地带大小涝洼,触目皆是;荆棘满坡,怪石嶙峋。人民群
众多以野兽出没伤人为患。当时要从山下攀登绝顶,必须附藤攀葛才能到达。这
样还要经过六、七公里崎岖的羊肠小道,中途还必须跨越一条特大的山梁。这一
条特大的山梁尽是悬崖峭壁,置身于此,好象临深渊履薄冰,艰险难行,身感摇
摇欲坠,故素有“阎王鼻子”之称。其险峻即可想而知。即使是空身徒步登山,
也是一步一喘,三步一歇才能登上绝顶。
建国后,如果攀登这座海拔1108.3米的鲁山主峰,已是崎岖山路变通途。博
山区林业职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身居山巅,挖穴播种,育苗植树。冒炎暑、
战飞雪, 栉风沐雨,辟建了鲁山林场。植有松、柏、柳、槐各类树木达800多万
株,面积达5l,000亩之多。建场二十多年来,献身林海的职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
做出了贡献。
今天,重登鲁山主峰,极目眺望,苍松翠柏,郁郁葱葱。置身山上,犹如脚
踏林海之中。这素有“阎王鼻子”之称的不毛之地,已经是绿荫如盖,鸟语花香。
旧貌换新颜,鲁山焕发了青春。

岳阳山

岳阳山位于博山区中部。系原山支脉。主峰海拔754.16米。
民国二十年(1931年)《博山乡土志》载:“岳阳山位于县东南三十五里整。
横亘县的中央。前面壁立;后面陂陀。”岳阳山占地面积约30平方公里。高度仅
次于博山境内的鲁山和原山等。为博山的高峰之一。因景色宜人,故在天朗气清
的季节,游人多攀登山巅揽景。置身绝顶,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岳阳山虽不很高,但因它的位置适中,四周很少山川林木阻碍,所以每当身
临山巅时,极目远眺,四周群峰好似黑云拂地;河水好似白练横空;工厂烟囱,
厂房鳞次栉比。山山水水,一览无余;阡陌田野,都历历在目。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载:“岳阳山:在县东南三十里,居县
境中心,有九十九顶。其绝顶有庙三院。”该山罔阜耸峙,百峰攒簇,古代即有
岳阳山九十九顶传说。因位处空旷地带,从早到晚,太阳照射时间特别长,遂取
岱岳向阳之意,取名为岳阳山。山巅旧有古代三院,造型古朴,彩绘斗拱,风貌
典雅。三院分别各建主殿三问,两庑亦各建三间,塑有后土夫人、碧霞元君,山
神等神像。
建国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群众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在陡峭的青
石坡上,开山辟岭,见缝插针,广植松柏,刺槐、果树。春天松柏果树竞相吐翠;
夏天绿树成荫;秋天红黄争艳;冬天银装素裹,吸引着更多的游人。
博山岳阳河的三个泉源,有一个即发源自山后,流至南岳阴庄东侧,三股水
汇合出后龙口,流入淄河。南岳阴和北岳阴两庄因位于岳阳山之阴而得名。

凤凰山

凤凰山位于博山城西南山头镇境内, 距博山城1.5公里。系原山支脉。附近
诸山以此山为最高。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载:“凤凰山:县西南三里,原山之支
东出,峰回翔折,如凤凰之矫翼,故名。”古代,人们多以凤凰象征吉祥。为了
多财多福,爪瓞绵延,又以该山峰回翔折,形似凤凰展翅,命故名为凤凰山。它
是博山风景胜地。山上松柏刺槐郁郁葱葱,故春夏秋冬四季,游人熙来攘往,络
绎于途。
从博山城到凤凰山游山赏景,到了红门,横跨孝妇河上的一座石桥 (原是七
孔,因展宽马路,现留五孔) 即触入眼帘。桥上凿青石为栏杆,横亘东西,古朴
壮观。桥西侧高地,现尚有明代牛’叶创建的红门宫,训。二十余间殿宇。上靠
巍巍群峰,下临潺潺孝水。殿宇雕梁画栋,引人入胜。院内原有宋代佞臣秦桧和
王氏夫妇二人铁铸之像,任游人唾弃。殿宇内原塑有岳飞神像,现塑像已毁,殿
宇尚存。殿宇前石柱上过去刻有“正邪自古同冰炭,毁誉于今判伪真”的诗句。
了了数语表达了人民嫉恶如仇,爱憎分明的情感。
凤凰山的南部,依山建有楼群耸起的山东轻工美术学校;山的北部北宋大观
时(1l07—1110年)张道源隐于此建“玉皇宫”。过去每年正月初九为善男信女求
神祈福之地。现已辟为原山林场的场部。过去凡游山的黄童臼叟来这里,必须附
藤攀枝才能达到山巅。山径越来越深,一路草木越发引人入胜。山的西部,林树
之间有条小峪,峪中野花竞放,漫山遍野,幽静别致。游人沿着崎岖山径,可以
攀登绝顶。因顶峰高耸突兀,但以其高度逊于泰山之岩,故又以“小顶”命名。
从山麓下到山巅,苍松翠柏夹道,石磴迂回曲折。山巅古建有碧霞元君庙,庙内
有明清两代文人雅士撰写描绘小顶景色和重修碧霞元君庙的缘起的碑碣。潺潺的
孝妇河水和风凰山的景色遥相掩映,愈加绚烂壮丽。
凤凰山西南三里有条群峰环拱“若四围团坐者”的山峪,叫做“团山峪”。
为凤凰山最为幽辟之地。该峪横贯东西,浓荫蔽天,杂花铺地,更有一股泉水在
峪底汇成小河。人们多趁工余之暇,到此度假。耸峙的凤凰山和涓涓的峪底流水,
为博山城增光添色。
凤凰山下“红门宫”,人民政府批准已拨款重修。建为淄博市琉璃博物馆;
1983年已划入淄博市新辟的颜山公园范围。驻博山的解放军指战员在这里战高温
酷暑,满洒汗水,开山辟岭,修成登山马路,倾注了军民鱼水情。在不久的将来,
这里的山光水色,将会吸引着更多慕名而来的游人。

峨嵋山

位于博山城南一公里。系青石山。山下至山巅大部广植松柏,基本绿化。山
巅早年建有“文昌庙”。并有以人力筑一笔状石峰,名为“文峰笔”。今皆毁。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续修博山县志》载:“峨岭:在县城南。山形秀曲
如眉,一名峨嵋山。”
峨嵋山为博山八景之一。素有“峨岭晴岚啼乱鸦”的诗句赞誉。因其形弯曲
如眼眉,故名“峨嵋山”。

肖泰山

位于博山城东南0.25公里。系青石山。隔秋谷与荆山对峙。山巅早年建有碧
霞元君庙。因山形酷肖东岳泰山,故名“肖泰山”。

三府山

位于下庄乡政府驻地下庄村以南四公里。东靠沂源县董家庄;西与档樯岭相
接; 南部伸展至莱芜县李家泉;东与松子崖对崎。海拔698.4米。系砂石山。山
巅设有军事设施航标。山下和山巅大部为松柏覆盖。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载:“三府山:县正南九十里,以与泰
安、沂州、青州分界,故名。”

明石崖

位于池上村东南10公里,地处花林村南侧。系砂石山。东邻山下河滩;西至
山下梯田;南北两面靠鲁山林区。山上下大部绿化。
据传,因山崖上石缝中泉水下注,远望形似瀑布,水呈白色,故名“明石崖”。

鞭皮顶

位于李家村东南九公里。东、南、北三面均邻沂源县境;西与池上乡平安峪
毗连。海拔805.3米。系花岗岩。山上下基本绿化。
据传,因山巅远望形状似羊,曾名“羊皮峪”、“羊皮顶”。后演变为“鞭
皮顶”。

槽碾子顶

位于池上村西南15公里。地处上小峰村以北。东至鲁山林区;西邻瓮子崖;
南至山下河滩;北至石人顶。系花岗岩。山上下大部绿化。
因早年山顶有一槽形巨石,麦收季节常当石碾使用,故名“槽碾子顶”。

甘泉坪山

位于池上村东南三公里。 东至山下河滩;西至山下梯田。海拔655米。系青
石山。山巅柏树茂密。
据传,因该山顶端平坦,群众习惯称平坦地带为坪,山上有泉水味甜,故名
“甘泉坪山”。

瓦泉寨

位于下庄村以南六公里,地处中瓦泉村以东。东至山下河滩;西至中瓦泉村
东山。海拔751.2米。系砂石山。山上下基本绿化。
因早年群众于山顶垒石筑墙为寨以避匪乱,该寨又与瓦泉村毗连,故名“瓦
泉寨”。

摩云山

位于北博山村西南,地处南沙井村南侧。东至栋树岭;西至老姑峪;南至周
家庄;北邻南坪山。海拔604米。系花岗岩。山上下基本绿化。
因山势悬崖如削,山势高峻。平日远望云雾缭绕,故名“摩云山”。

南平山

位于北博山西八公里,地处南沙井村以南。东邻柳峪岭;西邻南陡山;南至
摩云岭;北与沙井村毗连。海拔649米。系青石山。山上下基本绿化。
因山顶峰有块平坦地,又地处南沙井村以南,故名“南平山”。

博山

位于博山区东南部,因处原博山县辰巳方,又名辰巳山。清雍正十二年置博
山县,即以此山名县。《今县释名》载:“县东南五十里有博山,隋大业九年,
贼帅左才相据长白山,自号博山公,盖指此山为名。”东部延伸到岔河两岸;西
与盆泉村毗连。 海拔482.9米。系青石山。峰顶及山腰大部松柏覆盖,山上原有
古建筑兴隆观,残迹尚存。

五阳山

位于石马村以东2.5公里。东与明德山相连;西接五凤山。海拔688.5米。系
石灰岩。山上松柏掩映,泉水涌盛。山巅悬崖峭壁间尚有古代辟建的“老君堂”、
“志公殿”等遗迹。当地群众视此山为名胜之区。素负“石龙伏陡壁,瀑布真壮
观”的诗句赞誉。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续修博山县志》载:“五阳山:在黄红山之右。因
五峰向阳故名。”

三太山

位于源泉镇以东五公里,地处郑家庄以东。东、北两面靠淄川区口头庄;南
至桃花峪;西至庙前坡。海拔614.6米。山上下基本绿化。
据传,因早年山顶峰庙宇中塑有女神像三尊,香火甚盛,故名“三太山”。

鹿角山

位于源泉镇以东两公里。东与李家乡毗连,西邻皮峪山;南与麻峪北山相连;
北与淄川区口头西部山区接壤。 海拔825米,系青石山。山上下基本绿化。该山
系我区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坚守山寨之一。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载:“鹿角山:县东南六十里,远望形
如鹿角,故名。”

油篓寨

位于李家村西北四公里,地处博山区与淄川区接壤处。东、西两面至山下公
路; 南邻西坡村南山;北北至淄川区口头村。海拔854.7米。系青石山。山上下
全部绿化。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续修博山县志》载:“玉楼山:县东南八十五里,
俗名油篓寨。”因山形似油篓,亦名“油篓山”。

黑虎寨

位于李家村西北七公里。西与源泉村毗连;南接池上村;北与淄川区相依。
海拔859.2米。系青石山。山上下基本绿化。
据传,早年群众于此筑石为寨,多练武术自卫,因山石呈黑色,故名“黑虎
寨”。

雁门寨

位于李家村东北2.5公里。 东、北两面与淄川区接连;西南邻山下公路。海
拔937米。系青石山。山上下已全部绿化。
据传,因山形似门户,秋季群雁南飞时下落于此,故名“雁门寨”。

太平山

位于李家村以东五公里。东北与淄川区峨庄乡毗连;东南与沂源县交界。海
拔903米。系青石山。山上下全部绿化。山巅尚有古庙宇和寨墙遗迹。
据传, 明末清初匪徒据山上为害。 群众希望安居乐业,过太平日子。故名
“太平山”。

杏山

位于石马村以西两公里,地处桥西村西侧。东至西涝;西至山下河滩;南至
五金厂;北至西八庙。海拔429米。系青石山。山上下大部绿化。
因山上杏树繁盛,故名“杏山”。

羊峪岭

位于石马村西北八公里。北邻响泉村;西与莱芜县青石关毗连。海拔536米。
系青石山。山上下大部绿化。
因群众多于岭上放牧羊群,故名“羊峪岭”。

五凤山

位于石马村以北1.5公里。 东邻黄红峪;西至石家峪;南邻石马村;北至横
岭。海拔581.7米。系青石山。山上下松柏茂盛,山巅尚有古代所建庙宇遗址。
据传,清嘉庆年间,曾有五个信女修道于山上,故名“五凤山”。

刁花峪

位于八陡镇西南1.5公里。东、南两面邻山下公路;北、西两面靠山下林场。
海拔604米。峪上下大部绿化。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载:“八陡西南山,地名船环峪,悬崖
上有大铁环四”。通常呼为“刁狐峪”,后演变为“刁花峪”。

四座山

位于崮山村东北五公里。东邻源泉西山;西至岳阳山;南邻七家峪;北至淄
川区聚峰村。海拔754.2米。系青石山。山上下大部绿化。
因山巅有四个高而小的山峰并列,故名“四座山”。

金牛山

位于北博山村以西七公里, 地处南沙井村北侧。海拔433米。系石灰岩。山
上下大部绿化。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续修博山县志》载:“金牛山:县南四十里,沙井
庄北。一名‘柴谷峪’。”
因山顶峰有巨石如牛状,故名“金牛山”。

玉皇山

位于下庄村西北7.5公里,地处井峪村东侧。东至山下淄河滩;西邻井峪山;
南邻西峪;北至张峪大顶。
因山巅古代建有“玉皇庙”。故名“玉皇山”。

笔架山

位于南博山镇以东0.5公里。 东邻井峪村;西接淄河岸;南邻荆楼峪;北靠
蛤蟆口山。海拔450米。系花岗岩。山上下基本绿化。
山巅清乾隆年间建有白衣庙、三圣宫等庙宇。建国后建有烈士纪念碑。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续修博山县志》载:“笔架山:县东南四十五里南
博山庄东”。因山形似笔架,故名“笔架山”。

恨虎山

位于北博山村以西两公里,地处于盆泉村东侧。东至庙子岭;西邻小寨山;
南靠小泰山;北至槐树岭。海拔401米。系青石山。山上下大部绿化。
因山形似虎,群众又怕真虎出现伤人,故名“恨虎山”。

紫罗山

位于石马村东北七公里。 东邻蛟龙村;北邻朱家庄。海拔650米。山上下松
柏覆盖,山上盛产琉璃原料紫石。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续修博山县志》载:“紫罗山:县东南三十里蛟龙
庄东,山产紫石,为炉业原料。”
因早年群众多于山上采矿,故名“紫罗山”。

黄红峪

位于石马村东北1.5公里。 东邻凤灵山;西接五凤山;南邻山下平原;北至
天仙庙。峪深200米。系石灰岩。峪上下基本绿化。东麓顶端有花古洞、古佛堂。
金国时碑尚在。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续修博山县志》载:“黄红山:《杂记》统名石马
山。在县南三十里之常熟川,有黄红峪最胜。土人讹呼‘黄龙山’。后人俗呼为
‘黄红峪’。”

二狼山

位于池上村东南1.5公里。 系鲁山支脉。东与米山相接,西、南、北三面系
空阔地带。海拔525.5米。系青石山。山上下基本绿化。
据明万历十四年重修二郎庙碑文记有“二郎山”字样。
因山巅古建有“二郎庙”,故名“二郎山”。后演变为“二狼山”。

柴山

位于池上村东南8.5公里。 东邻淄河,西、南、北三面均接鲁山林区。海拔
619米。系砂石山。山上下基本绿化。
早年群众多于此山砍柴,故名“柴山”。

燕尾山

位于李家村西南五公里。东邻大南峪村;东北邻小南峪村。系李家、池上两
乡西南的界山。 海拔622米。系青石山。山上下基本绿化。山巅清乾隆十九年建
有志公、观音两殿,遗址尚存。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续修博山县志》载:“燕尾山:县东南八十里冯家
庄南,旧名牛家寨,世传为牛志公故里。”
因山形似燕尾状,故名“燕尾山”。

八宝山

位于李家村西南五公里。东邻山下公路;西至池上乡大里村;南至池上乡陡
沟村;北邻燕尾山。海拔653.6米。系青石山。
因山绝顶有八个小山头并列,古代曾传有金马驹在山上驰骋,故名“八宝山”。

龙头山

位于崮山村东北两公里。海拔456米。山上下大部绿化。
因山绝顶有巨石形似龙头状,故名“龙头山”。

大福山

位于八陡镇东北三公里,地处福山镇以西。东、北两面与淄川区西河镇毗连;
西至山下公路;南连小福山。海拔471米。系青石山。山上下大部绿化。
因早年该山系童山秃岭,群众取吉祥嘉言,命名为福山。为与对峙的福山相
区别,又因该山较高大,故名“大福山”。

黑山

位于八陡镇以北0.5公里。 东邻崮山;西靠东南峪顶;南与小黑山毗连;北
接五阳山。海拔501米。山上下全部绿化。山巅有“暮雨石”,为博山八景之一。
民目二十六年(1937年)《续修博山县志》载:“黑山:县东南十六里,石色
黑,锻而为铁。一石得二斗,冶器取资焉。又多煤炭。”
因山上多矽砂,石呈黑色,故名“黑山”。

原山

在山东省中部,淄博市博山区西境。曾名“饴山”、“马耳山”,因主峰有
禹王殿,俗称“禹王山”。原山一名最早见《汉书.地理志》。“烟岚苍莽,绰
有齐封。千里胜概,表为原山。”(《颜神镇志》) “汶水西注,淄水东流,皆
源于此”(《博山县志》)。西南——东北走向。起伏于莱芜市、淄博市和章丘县
境,长约100公里,面积约15O平方公里。主峰禹王山海拔797.8米,相对高度550
米左右。西南部地层多古生代变质岩,东北部为寒武系石灰岩和页岩,地层切割
强烈,沟谷幽深。主峰东侧是断层陷落而成悬崖峭壁,山势奇伟,素有“禹山积
雪”之称。主要树种为刺槐、侧柏、松类,覆盖率28.97%。林产有燕垒、香椿、
花椒、水果等。药用植物有半夏、银花、柴胡、沙参等。中部设有原山林场,为
淄博市林业基地之一。富褐铁,铝土页岩等矿藏。旧有马耳关,为据险之所。瓮
口岭南青石关为古西长峪道咽喉要塞。名胜古迹有白石洞、和尚房、齐长城等。

猴子山

位于石门村东南三公里。东至域城镇;西至石匣村黑山;南、北两面靠山下
林区。山上下大部绿化。
因山形突兀,形似猴子,故名“猴子山”。

白石洞

位于域城镇以西三公里,地处博山烈士陵园以西。东邻山下林区;西至东寨;
南邻歪咀山; 北至山下林区。海拔585米。系青石山。山巅尚有古代所建庙宇。
素为博山名胜之一。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续修博山县志》载:“白石洞:县西北十里,在西
域城庄西,柿岩之北。”
因山巅有洞深邃,石多呈白色,故名“白石洞”。

东南峪顶

位于乐疃以西一公里,地处马公祠村北侧。东至乐疃村西山;西邻山下梯田;
南邻乐疃乡制修厂; 北至马公祠村南侧。海拔561米。系青石山。山上下基本绿
化。
因早年群众多于峪顶建房垦荒,峪顶又位处东南方,故名“东南峪顶”。

福山

位于李家村东南三公里。东邻池埠村;西至亓家溜;南接南坪山;北与杨家
庄毗连。海拔611米。系青石山。山上下基本绿化。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续修博山县志》载:“馥山:县东南九十里,今名
福山。”
清同治元年,淄川刘德培起义后,曾据此山抗御清军。因“馥”、“福”二
字系谐音字,后取吉祥嘉言之意,故名“福山”。

蟠龙山

位于李家村东南五公里。南邻北场村;北接淄川区峨庄乡;西南与油篓寨毗
连。海拔865米。系青石山。山上下基本绿化。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续修博山县志》载:“蟠龙山:县东南九十里属虎
林乡。”
因山形蜿蜒,形似蟠龙,故名“蟠龙山”。

虎山

位于蕉庄村西北三公里。东邻辛庄公路;西、南、北三面至山下淄川区境。
海拔604米。 系青石山,属原山支脉。山巅有唐、宋两代建的玉皇庙和四方塔,
以及元、明、清三代记述建庙、建塔缘由的碑碣。山顶及山腰大部绿化。
明嘉靖二十五年《淄川县志》载:“瑚山在县西二十五里。上有玉皇庙……”。
因此山远望有卧虎形状,后遂称为“虎山”。

夹谷台

位于石门村以北1.5公里。 东邻山下梯田;西至野马岭;南依泽蒜峪;北邻
山下林区。 海拔708.5米,系青石山。东、南两面有悬崖,山上有阁老、大瓮、
新洞和朝阳等洞。悬崖间有清康熙年间石刻,为邑长周所立。刻有“古夹谷”三
字。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续修博山县志》载:“夹谷台:相传为春秋时鲁定
公会齐候于此。”

双峰山

位于蕉庄村西南两公里。东至山下林区;西至石门村;南与域城村毗邻;北
邻刁虎峪南山。 海拔275米。山前是范阳河之源~忽趵泉;山后是双峰山煤矿。
山巅有元、明两代建筑物,并有清代嘉庆八年《双峰山碑记》记述齐鲁两国夹谷
会盟事。山上下基本绿化。
清乾隆四十一年《淄川县志》载:“双峰山:在县南三十八里,两峰突起,
石形怪如卧虎,故名双峰山。”

金牛古堆

位于石门以西九公里,地处珠宝峪村西侧。东邻珠宝峪村;西至冯张宅;南
至山下公路,北邻安子峪东山。系青石山。海拔715.7米。山上下大部绿化。
据传,因山上有巨石一块,远望好似一人蹲于山顶。早年传有一个货郎路经
山下,曾发现金牛,故名“金牛古堆”。

大顶寨

位于石门西北五公里,地处岳峪村以西。东至岳峪村;西邻小寨山;南至山
下林区;北至莱芜县茶叶口。系青石山。海拔557米。山顶及山腰大部绿化。
掘传,因山顶端四周多悬崖峭壁。唯山顶平坦宽阔,故名“大顶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