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庄乡概况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3&A=5&rec=33&run=13

郭庄乡位于博山区东南部。乡政府驻地郭庄距博山城27公里。东与源泉镇为
邻;西与北博山乡毗连;南与下庄乡接境;北与崮山乡隔龙头山相望。总面积为
26.8平方公里。耕地8,600亩,其中粮田6,772亩。林地5,425亩。粮食总产量54,
829万斤。共2,481户,l0,587人。辖五个村民委员会,含l4个自然村。五个村民
委员会是:郭东、郭西、石泉、邀兔、五福峪;14个自然村,即:郭庄、石泉、
邀兔崖、郭庄东坡、郭八峪、北蚕场、李家庄、岭东、郑家峪、西崖头、东崖头、
翟家庄、小杨家、马家庄。乡政府机关因驻郭庄而得名。
乡政府驻地郭庄,解放初期建制为郭庄区。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改建为
郭庄公社, 郭庄系公社驻地。1971年公社机关迁往北博山村。1984年2月,经山
东省人民政府[84]鲁政函60号文件批准,将原北博山公社划为三个乡。即:北博
山乡、郭庄乡、崮山乡。郭庄为郭庄乡政府机关驻地。
境内多丘陵,山峦起伏,呈东西走向。以南坪山为最高,是与源泉镇的界山。
主要山岭还有小寨山、擂鼓山、独脚山、东庵山等。淄河支流由西向东穿境而过。
沿河两岸由于水源丰富,彭:多为肥沃粮田。较有名的“郭庄洼地”就处在淄河
南岸。因土地肥沃,故素有“金郭庄”之称。建国后,粮食产量逐年大幅度增长,
1958年曾受到国务院的嘉奖。
境内所有山脉都是青石山,并含有较丰富的铁矿石。
境内水源有地下水和地表水两种。淄河仅在汛期有水,主要水源依靠地下水。
地下水质良好,水质硬度在12度左右,可供工农业和人畜用水。
境内土壤有五种:一、懒土,面积2,000余亩;二、白炭土,面积1,50O余亩;
三、 黑土和粘土,约2,600亩;四、河滩垫土,约500亩;五、沙质土,2,500余
亩。以上土壤表层多为中性,有利于多种农作物和蔬菜生长,只是土层坚实,有
机物偏低,氮素足,磷肥缺,需加深活土层,增施有机肥和磷肥,进行秸杆还田,
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农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兼种谷子、大豆、地瓜等。建国前,粮食亩产只
有150厅。 建国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实行了生产责任制,
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粮食产量不断增加。1983年粮食亩产巳达834斤。经
济作物主要有苹果、蚕桑、中药、蔬菜等,面积达1,228亩。
建国前,本乡大部分自然村一遇干旱,人畜用水无法解决,水浇田更是寥寥
无几。建国后,大兴水利事业,现已打机井12眼,分布于淄河两岸。源泉镇泉河
村的龙湾,经过大干渠引入本乡境内,可灌溉全乡大洼的一千多亩耕地。现全乡
拥有水渠3,500余米。 有效灌溉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60%以上,有效地促进了工
农业生产,并解决了人畜用水问题。
新建乡后,乡政府认真落实中共中央(84) 1号文件,积极进行农业内部结构
调整,压缩粮食作物面积,大力发展以经济作物为主的种植业。全乡新建了蔬菜、
蚕桑、 果品、药材、旱作西红柿五个种植基地。全乡退耕还林2,600亩。预计到
1986年粮食作物面积可下降到3,600亩,经济作物面积可上升到5,000亩。实现户
均一亩经济林,人均三分口粮田、三分经济田。由于调整了农业内部结构,大力
发展商品生产, 使全乡经济日趋繁荣。1984年全乡总收入达461万元,人均收入
达318元。比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1978年增长1.3倍。
分乡前,本乡的乡办企业空白。分乡后,乡政府大办企业。现已建起了油泵
厂、油毡厂、建筑安装公司、贸易公司等企业,并改建、扩建了砖厂、打井队等。
年产值121万元。全乡现有汽车五辆、大小型拖拉机25台。
交通运输比较方便。辛(店)泰(安)铁路、仲(宫)临(朐)公路穿过乡境。境内
的邀兔崖村建有火车站。各村间都有土筑公路连接,形成了山区公路运输网。石
泉村农民集资购买了客运汽车, 已经在1984年10月1日运行。改变了过去交通闭
塞的落后面貌,大大方便了群众。
文教卫生事业有了较大发展。建国前,只有两处小学,学生只有60余人。现
有小学五处, 中学两处,在校学生1,042人,教职员工67人,医疗卫生条件也有
了明显改变。建国前,仅有四个私人中药铺。现各村都设有卫生室,医护人员12
人。北博山医院定期派医务人员来各村巡回医疗。改变了过去那种缺医少药的状
况,保障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建国前,这里绝大部分民房均为破陋草房。现在很多居民住上了新瓦房。乡
政府新建办公楼一幢。乡设有农工服务公司、电影队、广播站、门市部、银行、
饭店,还将新建医院、学校等。
革命纪念地有郭庄革命烈士祠。古遗址有明代兵部尚书翟凤瓣墓。

郭庄

位于博山区东南部,距博山城27公里。东部处东庵山下,西依淄河支流。庄
东北便是“郭庄洼地”。郭庄是郭庄乡政府驻地。设郭东、郭西两个村民委员会。
共1,176户, 4,152人。耕地3,792亩。主产小麦、玉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
来,大力发展蚕桑业,桑园面积已达一千亩。工副业主要有运输、建筑、造纸、
翻砂等。 年产值50万元。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人均收入113元;1983
年上升到170元。
《郑氏世谱》载:“吾始祖十公,明初自直隶冀州迁于郭庄定居”。清康熙
九年(1670年)《颜神镇志》,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均载有“郭庄”
字样。据此,明初(1268年)即有此村。
该村77岁老人郇心坦讲:因该村处邀兔崖村以东,曾名“东邀兔”。后因附
近乡人募资建成铁塔寺,寺内住持和尚姓郭,故更名“郭庄”。
郭庄是烈士焦奎和翟慎坦的故乡。庄东山建有革命烈士祠。

郭庄东坡

位于郭庄乡政府驻地郭庄以东一公里处。地处丘陵。系郭庄东村的一部分。
共27户,99人。耕地70亩。主产小麦、玉米。
《薛氏世谱》载:“始祖讳德祥,宇云堂,居住在东南焦岭庄。八世祖应书
迁居郭 庄。”
据村中77岁老人郇心恒讲:明初已有郭庄。后来人烟渐多,庄中徐姓多迁庄
东山坡上。垦荒种地为生,继而在此建房定居。因位于郭庄东部的山坡上,故名
“郭庄东坡”。

郭八峪

位于郭庄乡政府驻地郭庄以南三公里处。地处山区。系郭庄东村的一部分。
共65户,202人。耕地148亩。主产小麦、玉米。
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郑氏世谱》载:“自始祖十公迁于邀兔崖,今五百
余年矣。”又据《薛氏世谱》载:“始祖讳德祥,字云堂。居于东南焦岭庄。八
世应弟,字文爽,居郭庄”。
村中老人薛玉昌讲:郭八峪早年叫郭八岭。后居民多迁于此开荒谋生,先后
有郑、王两姓,于清雍正年间(1723年)在此定居。据此,明末清初即有此村。又
据该村老人郇心恒讲:村中居民都是从郭庄迁来的。因距郭庄仅八里,又位处峪
口,故名“郭八峪”。

北蚕场

位于郭庄乡政府驻地郭庄以南2.5公里处。 地处南坪山脚下。系郭庄西村的
一部分。52户,189人。耕地124亩。主产小麦、玉米。
民国十一年(1922年)《重修薛氏世谱》载:“始祖讳德祥,字云堂。居住东
南焦岭庄。八世应弟,字文爽,居住在郭庄”。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续修博
山县志》载村名为“北场”。
据村中67岁老人陈东鸿讲:早年此处荒山野岭。清嘉庆前,郭庄韩、李、郑
诸姓到此开荒种地,遂在此定居,逐渐形成村落。据此,清嘉庆(1796年)以前即
有此村。据传,因该村地处山区,桑树、柞树最多,村民多以养蚕为生。后以村
庄位置及村民所从事职业,命名为“北蚕场”。

石泉

位于郭庄乡政府驻地郭庄以东0.5公里。 处南坪山脚下。南临淄河支流,北
依崮山乡。辛(店)泰(安)铁路穿村而过。设一村民委员会。共206户,750人。耕
地544亩。 主产小麦、玉米,兼种果树。工副业有建筑队、预制厂等。党的十一
届三中全会以前,人均收入115元;1983年上升到226元。比前增加了一倍。
《郭氏族谱》载:“始祖讳汝臣,自明洪武初(1368年)由冀州迁居山东青州
府益都县孝妇乡西邀兔崖。”据此,明代已有此村。
据该村70岁老人郭廷义讲: 从前, 因此村处郭庄以西,曾名“西邀兔”、
“西郭庄”。又因村小,也名“小郭庄”。后来,因该村常年缺水,全村只有一
眼小山泉四季不干,乡人靠此泉饮水,故名“石泉”。

邀兔崖

位于郭庄乡政府驻地郭庄以西两公里处。背山面水。淄河支流由西向东蜿蜒
而过。辛(店)泰(安)铁路穿过此村,设有火车站。地处南坪山脚下。设一村民委
员会。 共888户,3,151人。耕地2,524亩。地处丘陵。主产小麦、玉米,兼种蔬
菜等。 现有蔬菜700亩。各种经济树有苹果、梨、桃树等,年产15万斤。工副业
有铸件加工厂、 油泵厂、面粉加工厂等。1984年8月新辟建集市。党的十一届三
中全会前,人均收入120元。1983年上升到240元。比前增加了一倍。
《翟氏五支世谱》载:“吾翟氏原籍安徽人也。明初迁至直隶枣强,由枣强
分发青州古朱虚五井店庄。传至三世同堂二人。一讳钟,一讳铎。铎留五井,钟
徙居孝妇乡之西河及邀兔崖。”《郑氏族谱》载:“吾始祖于洪武二年,由冀州
枣强十八行庄迁居益都县邀兔崖”。据此,明初(1368年)建村。
据村民翟慎义讲:当地流传着这样一段神话传说:从前有两位老人,黄昏在
东山崖上对月饮酒。酒醉,争邀月亮来作陪。因古人常以玉兔象征月亮,后即以
此传说定村名为“邀兔崖”。

五福峪村民委员会

位于郭庄乡政府驻地郭庄以南两公里。地处南坪山脚下。村民委员会由八个
自然村组成,即:李家庄、岭东、郑家峪、西崖头、东崖头、翟家庄、马家庄、
小杨庄。 地处山区。共585户,2,185人。耕地1,800亩。主产小麦、玉米、谷子
等,兼种中草药10亩。尚有果园200亩,年产鲜果20万斤。工副业有食品加工厂、
纸经厂、 黑药厂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人均收入70元;1983年上升到155
元。较前增加了1.2倍。
据该村党支部书记郑玉义讲:这里有一条大沟,沟面从南到北依次排着五条
土岭。土岭蜿蜒曲折,形似虬龙。头朝东,尾向西。因传说龙是吉祥之物,寓意
幸福,又有龙卧福地之说。故名“五福峪”。

李家庄

位于五福峪北部, 是五福峪所辖的一个自然村。34户,167人。地处南坪山
脚下。主产小麦、玉米。
清光绪十三年(1833年)《李氏族谱》载:“始祖讳失考,相传明洪武年间,
自冀州迁淄川菜园庄。十世祖始迁五福峪李家庄。”据此,明万历年间建村。
据该村71岁老人郑玉强讲:本村李姓都是从淄川菜园庄迁来定居的。因村中
李姓最多,故名“李家庄”。

岭东

位于五福峪北部。属五福峪所辖。地处独脚山下。29户,126人。耕地79亩。
主产小麦、玉米、谷子。
清嘉庆七年(1802年)《续修翟氏族谱》载:“吾翟氏系直隶枣强人也。自明
初迁于安徽,又迁于五福峪翟家庄定居。”据此,明万历年间建村。
据6l岁村民翟庆德讲:本村翟姓最多,和邻村翟家庄翟姓是同支。因翟家庄
户数多,乡人渐迂此处,建房定居。因该村位于五福峪以东的山岭上,故名“岭
东”。

郑家峪

位于五福峪的中部。系五福峪所辖的自然村。地处南坪山脚下。距乡政府驻
地郭庄两公里。37户,167人。耕地127亩。主产小麦、玉米。
清道光《创修郑氏世谱》载:“自始祖十公迁入邀兔崖,迄今五百余年矣。
四世祖讳洪,迁于五福峪郑家峪。”
据该村71岁老人郑玉强讲:该村各户都是从郭庄迁来垦荒谋生的。因郑氏迁
来最早,居于峪口,故名“郑家峪。”

西崖头

位于五福峪中部,系五福峪所辖的自然村。地处小寨山脚下。50户,209人。
耕地146亩。主产小麦、玉米。
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创修郑氏族谱》载:“自始祖十公迁于邀兔崖,迄
今五百余年矣。四世祖讳洪,迁于五福峪李家庄。”
据该村老人郑玉洪讲:相传,早年此地无人居住。自明洪武初,先人始由枣
强迁来。开始散居于五福峪的翟家庄、郑家庄、李家庄等庄。后因村民增多,遂
渐从各庄迁此垦荒定居。因村处五福峪西侧崖头上,故名“西崖头。”

东崖头

位于五福峪中部, 系五福峪所辖的一个自然村。 地处小寨山脚下。50户,
191人。耕地141亩。主产小麦、玉米。
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创修郑氏族谱》载:“自始祖十公迁居邀兔崖,迄
今五百余年矣。四世祖洪,迁于五福峪李家庄。”
该村61岁老人翟庆德讲:这里早年荒无人烟。自明洪武年间,先人自枣强迁
发而来,始居翟家庄、马家庄、杨家庄、李家庄等地。后因户数增多,遂迁往五
福峪东边的崖头上建房定居,故名“东崖头。”

翟家庄

位于五福峪的西部, 系五福峪所辖的一个自然村。地处小寨山脚下。共120
户,540人。耕地305亩。主产小麦、玉米。
清嘉庆七年(1802年)《续修翟氏族谱》载:“吾翟始祖系直隶枣强人也。自
明初迂于安徽,又迂于西河镇,后迁于益都县洪山口庄。十世祖讳日,迁于五福
峪翟家庄定居。”据此明万历年间(1573年)建村。
据该村65岁老人翟治德讲:本村翟姓人口最多,迁来最早,故名“翟家庄。”

马家庄

位于五福峪的南部,系五福峪所辖的一个自然村。地处小寨山脚下。70户,
392人。耕地292亩。主产小麦、玉米。
清光绪三年(1877年)《续修马氏族谱》载:“吾马氏祖系北直冀州人也。明
初迁于青州府益都县西山青杨行庄。十二世祖讳便,迁于五福峪马家庄定居焉。”
据此,清初建村。
据村中69岁老人马永乾讲:这里早年荒无人烟。相传明洪武年问先世从冀州
迁发而来,始在翟家庄、杨家庄、李家庄等村定居。后因户数增多,遂渐迁此定
居。因马姓迁来最早,人口最多,故名“马家庄”。

小杨家

位于五福峪的南部,系五福峪所辖的一个自然村。地处小寨山脚下。105户,
409人。耕地292亩。主产小麦、玉米。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续修杨氏族谱》载:“吾杨氏始祖于明洪武初年,
由冀州迁于长山杨家土屋,后迁益都西山洪山口庄。十二世祖讳付久,迁于五福
峪杨家庄定居。”据此,当建村于清初。
据该村73岁老人杨长信讲:本村已毁墓碑所载杨氏迁来始末,与族谱所载略
同。当初村内人口杨姓最多,故名“杨家庄”。后因博山区有两个杨家庄,为便
于区别,l982年更名为“小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