崮山乡概况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3&A=5&rec=31&run=13

崮山乡位于博山区东南部。乡政府驻地北崮山村,距博山城17.5公里。东与
源泉镇为邻,西与岳庄乡相连,南与郭庄乡接境,北以岳阳山为界与淄川区东坪
乡相望。总面移17.74平方公里,耕地8,046亩,林地5,200亩。粮食总产量558万
斤。 共2,815户,10,513人。辖六个村民委员会,含六个自然村。即:北崮山、
南崮山、东崮山、天井湾、刘家峪、七家峪。乡政府机关因驻崮山而得名。
乡政府驻地北崮山,在建国前曾先后为五区和岳阳区所辖。建国后为郭庄区
所辖。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属郭庄人民公社。1984年2月,经山东省人民政
府以(84]鲁政函60号文件批准,同意博山区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请示报告,
将北崮山等六个村改建为崮山乡。
境内群山环绕。地势北高南低。中有孤山,北有岳阳山,西有太平山,南有
凤凰山,东有东崮山,东北方有险峻奇特的“仙人台”。其中以岳阳山最高。
土壤大部分系石灰性褐土, 约8,046亩。适种植小麦、玉米等。土质尚需逐
年加深活土层,增施有机肥和磷肥,进行秸杆还田,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农作物以小麦、 玉米为主,兼种谷子、大豆等。粮食亩产由建国前的100斤
左右,提高到现在的800斤以上。经济作物有蔬菜(西红柿、土豆、大白菜) 、瓜
类等。 经济树有苹果、桃、软枣等,年产100万厅左右。1983年总产值六万元。
境内无河流,地上水奇缺,主要靠地下水。耕地常年受干旱威胁。
乡办企业有建筑安装公司、磷肥厂、化工厂、石料厂、贸易公司、运输队等。
年产值达30万元。因该乡系新建乡,工副业基础薄弱,今后有待大力发展。
交通运输极为方便。仲(宫)临(朐)公路穿越境内,博(山)李(家)、博(山)源
(泉)公路东西横越。各村均有土筑公路互相连接,形成了山区公路运输网,改变
了过去交通闭塞的落后面貌。
文教卫生事业发展很快。建国前,仅有两处小学,学生不足50人;现有小学
六处, 初中一处,区办农技中学一处,教职员工82人,在校学生1,535人。建国
前,该乡缺医少药;建国后,各村都建了卫生室,医护人员20多人,并有区医院
定期派医务人员到各村巡回医疗。为人民群众就医治病提供了方便。
乡内设有广播站、电影队等,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北崮山村是毛主席的好学生、 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同志的故乡。
1966年2月在北崮山村建立了“焦裕禄同志事迹展览馆”。
革命纪念地有:南崮山村陈毅军长指挥南麻战役时的“南麻战役指挥所”旧
址。

北崮山

位于博山区东南部,是崮山乡政府驻地。距博山城17.5公里。地处岳阳山南
麓,北高南低。设一村民委员会。共526户,1,988人。耕地1,298亩。主产小麦、
玉米。由于水源奇缺,建国前全村长年喝夏天积攒的雨水;建国后,打机井一眼,
全村人都喝上了清甜的自来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新建了面粉加工厂、砖
厂、锻造厂、木器加工厂和综合门市部。年产值100万元。
《焦氏族谱》载:“吾祖自北直枣强于明初迁于山东章丘清平乡。六世祖又
迁莱芜县焦家峪庄。祖讳平,则迁于北崮山定居。”据此,明正德年间(1506年)
以前已有此村。清康熙九年(1670年)《颜神镇志》载村名为“孤山庄”。清乾隆
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载村名为“北固”。民国二十年(1931年)《博山乡
土志》载村名为“北孤山”。
该村焦念立讲:我祖先自明初迁居山东,几经搬迁,六世祖分别迁往莱芜县
焦家峪和颜神的崮山定居。因该村位于岳阳山以南,孤山西北方,故以方位命名
为“北孤山”。后演变为“北崮山”。

南崮山

位于崮山乡政府驻地崮山以南0.5公里处。 地处丘陵,北高南低。设两个村
民委员会。 共1,064户,3,987人。耕地2,738亩。主产小麦、玉米。工副业有耐
酸泵、 机械、木器加工、草绳、汽拖配件厂及砖厂。年产值100万元。建国前,
这里村民长年喝夏天积存的雨水;现在打机井三眼,喝上了自来水。
《李氏族谱》载:“吾祖于大明天启年间自冀州迁于济南府历城。始祖讳息,
迁青州府益都县孤山庄定居焉。”清康熙《创修观音庙铭碑》载有“大清国青州
府益都县口口社孤山庄”字样。据此,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即已建此村。
据该村75岁老人纪正荣讲:已毁之碑碣,均载有明末此处已有村落。清康熙
九年(1670年)《颜神镇志》,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均载有村名
“孤山”。因该村位于岳阳山和孤山以南,故命名为“南崮山”。

东崮

位于崮山乡政府驻地崮山东南0.5公里处。 地处丘陵。设一村民委员会。共
313户, 1,153人。耕地1,009亩。主产小麦、玉米。工副业有农机厂等,年产值
20万元。建国前,该村村民长年靠夏天积屯的雨水饮用;现在打机井一眼,用上
了自来水。
《李氏谱碑》载:“始祖讳奎,自元至正十年迁淄川菜园庄居住。明洪武四
年又迁于颜神镇。遗裔以孤山为别墅,继以占孤山为恒产。”清乾隆二年 (1737
年) 《李氏墓碑》载有“吾祖居颜城,后居孤山”。据此,明初即已建村。清康
熙九年(1670年)《颜神镇志》,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续修博山县志》,均载
村名为“孤山”,后演变为“崮山”。该村位于岳阳山以南,孤山东南,故以方
位命名为“东崮山”。

天井湾

位于崮山乡政府驻地崮山以东2.5公里处。 地处丘陵。设两个村民委员会。
共887户, 3,215人。耕地2,801亩。主产小麦、玉米。工副业有电器配件厂、塑
料加工厂、翻砂厂等。年产值30万元。建国前,这里长年饮用夏天积屯的雨水;
现已打井三眼,喝上了自来水。
《焦氏族谱》载:“吾祖自北直隶枣强于明初迁于山东章丘县清平乡,又迁
莱芜县焦家峪庄。吾六世应举祖自焦家峪迁于天井湾定居焉。”据此,明正德年
间(1506年) 即已建村。清康熙九年(1670年)《颜神镇志》,民国二十六年(1937
年)《续修博山县志》,均有“天津湾”、“天浸湾”、“天井湾”村名的记载。
该村阚成祥、陈维朋讲:早年该村缺水,村人在院子里挖湾屯积雨、雪水,
以供饮用。当地称院子为“天井”,遂取村名“天井湾”。

刘家峪

位于崮山乡政府驻地崮山东北三公里处。地处山区。属天井湾东村所辖。共
18户,130人。耕地91亩。主产小麦、玉米。
该村阚奉忠讲:我村刘姓于清道光十二年由天井湾迁来开荒种地,遂落户定
居。据此,清道光年间(1821年)前即已形成村落。因村处峪中,刘姓定居早、人
口多,故以姓氏命名为“刘家峪”。

七家峪

位于崮山乡政府驻地崮山东北三公里处。地处山区。属天井湾东村所辖。共
七户,40人。主产小麦、玉米。
该村闭奉忠讲:阉姓于清同治元年由邻村陆续迁此垦荒谋生并落户定居。据
此,清同治年间(1862年)以前即已形成村落。因该村地处七条山峪的下方,当时
仅有七户人家,故名“七家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