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庄乡概况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3&A=5&rec=30&run=13

岳庄乡位于博山区的东南部。乡政府驻地岳庄距博山城12.5公里。地处岳阳
山下。东与崮山乡接壤;西与八陡镇为邻;南与石马乡相连;北面紧靠石龙头山
和火石山。 总面积16.19平方公里。耕地7,143亩,林地面积2,130亩。粮食总产
量672万斤。共2,316户,12,974人。全乡共辖七个村民委员会,含五个自然村。
即:岳庄、南庄、岱庄、西沟峪、岳家北峪。乡政府机关因驻岳庄而得名。
乡政府驻地岳庄,建国前属三区所辖;1947年改属岳阳区;1949年归属黑山
区;1955年改划为淄川区岳庄工委办事处所辖;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归黑山
人民公社管辖;1962年4月改制为岳庄公社。1984年经山东省人民政府以(84) 鲁
政函60号文件批准《博山区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请示报告》,同意将岳庄
公社改建为岳庄乡。
境内多丘陵。地势东高西低,以东北方面龙头山为最高,是与淄川区东坪乡
的界山。境内沟壑纵横,地势高低不平。
境内西北部地下矿藏有煤炭、铝矾土、煤矸石;东南部地下有紫石等。其中
以粘土和石灰石蕴藏量最多。
境内水源均地下水。地下水系东部岳阳山断层奥陶石灰岩岩溶裂隙水,水质
良好,一般在14度左右,可供工农业和人畜用水。
境内土壤全系褐土。山下耕地约5,000亩,土层深厚,土壤较肥,保水保肥,
抗旱能力较强。 山坡梯田约2,148亩,土层较薄,保肥保水力差,不抗旱。土壤
中含有机质一般,磷素较缺。需增施磷肥,秸杆还田,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农怍物以小麦、 玉米为主,其次谷子、大豆、高梁等。建国初,亩产约300
斤。 现在亩产增加到950斤。蔬菜种植面积约150亩,亩产5,000斤,年产约75万
厅。木材林150亩,约有三万株树。经济林以苹果为主,约800亩,约有四万株树,
年产可达40万斤。
建国前,本乡各村一遇干旱,人畜用水大部无法解决。因此,灌溉耕地更是
寥寥无几。建国后,大搞水利建设,新建了部分蓄水池。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
全会以后, 全乡各村共打深井18眼,配套动力机械27台,计641马力。每年可开
采地下水35—50万立方,解决了人畜用水和抗旱点种。南庄村还发展了喷灌。全
乡水灌面积现已达1,000余亩,有力地促进了工农业生产。
乡办企业原有煤矿、 水泥、农具制修厂、建筑队等。年产值217万元。党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乡办企业飞速发展,先后建起了塑料厂、缸瓦厂、耐火材
料厂、陶瓷厂、综合厂等。年产值450万元。村办工副业37个,年产值约350万元。
专业户、重点户发展到540户,年收入l87万元。汽车20辆,大小型拖拉机127台,
全乡工副业年总产值800万元。1978年人均收入为84元,1983年增到307元,增长
2.65倍。
交通运输较方便。博(山)沂(源)、博(山)李(家)两条公路贯穿全境,为当地
工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创造了有利条件。
文教卫生事业有了较大发展。建国前,全乡仅有两处小学,在校学生不足百
人。建国后已发展到小学四处,初中一处,并设初中分校一处。中小学在校学生
达1,741人。 医疗卫生事业,在建国前,仅有两处私人开设的中药铺;现有中、
西医结合的医院一处,下设一处卫生所,医护人员32人,床位20张。院内设有化
验、透视、心电图、五官等科室。各村都建有卫生室。保障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
康。乡内设有广播站、文化站、电影队、影剧院,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古遗址有围屏山古长城遗迹。古墓葬有清代享有盛名的医学家岳含珍墓等。

岳庄

位于博山区东南部,岳庄距博山城12.5公里。地处岳阳山下。地势东高西低。
设两个村民委员会(岳东、岳西) 。共2,316户,7,490人。耕地4,337亩。主产小
麦、玉米。工副业有砖厂、石料厂、农具厂、陶瓷厂、综合厂等。年产值34万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建铝矾土矿、煤矸石井、豆粉厂、硫磺厂、涂料厂、
带锯加工厂、 两个砖厂、草绳厂、蜡灶厂、水泵厂等。年产值140万元。建国前
大部民房均为破陋草房,现巳建起部分瓦房,居住条件有了较大变化。
《薛氏世谱》载:“始祖讳德祥,字云堂,陶于八陡,故于宋仁宗六年。十
世守礼,宇和廷,子二:永泰、永源,迁居孝妇乡,即今博山属之岳家庄。”据
传,薛氏于元代即在此定居。清康熙九年(1670年)《颜神镇志》载村名为“浮图
滩”。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续修博山
县志》均载有“岳家庄”字样。
据乡老干部孟祥尧讲:早年该庄曾名“浮图滩”。后因于明初从直隶枣强迁
来的岳姓最多, 故以姓氏更名为“岳家庄”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简称为
“岳庄”。
岳庄是革命烈士岳奎、张学英的故乡。

南庄

位于岳庄乡政府驻地岳庄以西0.5公里。 地处岳阳山脚下。地势东高西低。
设一村民委员会。 共362户,1,170人。耕地662亩。主产小麦、玉米,兼植树造
林。工副业有陶瓷厂、铸造厂等,年产值24.6万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新建了砖厂。年产值达86万元。
《薛氏世谱》载:“始祖讳德祥,字云堂,陶于八陡,故于宋仁宗六年。十
世守礼,字和廷,子二:永泰、永源,迁居孝妇乡,即今之博山岳家庄。”据传,
薛氏于元代即在此定居。清咸丰九年(1859年),岳家庄庄南《太湖石桥碣》载庄
名为“南浮图疃”。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 《博山县志》及民国二十六年(1937
年)《续修博山县志》,均载有南庄的庄名。
据乡老干部孟祥尧讲:该庄早年住户多以烧制砂窑货谋生,故曾叫“砂窑店
庄”,前名也叫过“南浮图滩”。明初从直隶枣强迂来的岳姓最多,故以姓氏命
名为“岳家庄”。该庄与岳庄相距咫尺,实为一个庄。为管理方便,又位于岳庄
南部,故名“南庄”。

西沟峪

位于岳庄乡政府驻地岳庄东北三公里。山壑纵横,过去交通闭塞,现在交通
方便。归岳东村民委员会管辖。共52户,165人。耕地158亩。主产小麦、玉米。
工副业有毛毡厂,年产值11万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建阀门厂,年产
值达20余万元。
据85岁老人曲庆友讲:已毁祖碑载:“我曲氏原籍直隶枣强人,明洪武初年
迁居周村,六世祖又迁浮图滩,即今岳庄。十五世振海,清代末年迁居西沟峪定
居。”
因该村地处山峪中,又位居岳庄西北方,故名“西沟峪”。

岳家北峪

位于岳庄乡政府驻地岳庄以北三公里。地处偏僻山区,现在交通方便。归岳
庄东村民委员会管辖。共83户,232人。耕地214亩。主产小麦、玉米,兼植树造
林。
《丁氏族谱》载:“吾丁氏原系枣强人也。始祖讳昆,明初迁居颜神镇朱家
庄。六世祖迁居浮图滩。十六世祖恩龙,于光绪九年(1883年)于北峪定居。”
据76岁村民丁慎江讲:因该村位处岳庄以北,又靠近山峪,故名“岳家北峪”。

岱庄

位于岳庄乡政府驻地岳庄以东2.5公里。 地处岳阳山脚下,地势北高南低。
设四个村民委员会。 共1,864户,3,861人。耕地2,877亩。主产小麦、玉米,兼
植树造林。工副业有煤碴厂、磷肥厂、硫磺厂、陶瓷厂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以后,新建了冶炼厂、粉笔厂、地毯厂(两个)、石料厂、玻璃丝厂、瓷板烤花厂、
草绳厂、建筑队。年产值105万元。
《尹氏族谱》载:“吾尹氏始祖讳易谦,原系枣强尹家集人也。明洪武年间
奉旨迁于山东益都县以西固山、岱庄。”清光绪三年(1877年)《庄碑》载:“吾
岳氏始祖相传明初自冀州迁山东青州府益都县淄邑菜园。至三世祖始迁颜神镇之
岱庄。”岱庄恶峪南《山神庙碑》载: “大明国山东青州府益都县孝妇乡戴庄:
孤山社”。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及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续修
博山县志》,分别载有戴庄、代庄字样。据此,明代前即已建村。
该村老先生李鹤九讲: 早年, 该庄戴姓入口多,定居早,故以姓氏取名为
“戴庄”。后为书写方便,简化为“代庄”。四十年代,庄中老儒生李泽民提议:
“代”字下加“山”字,成为“岱”,取岱岳崇高之义。邻里认为得当,故书写
及口语均为“岱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