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西乡概况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3&A=5&rec=28&run=13

岭西乡位于博山区西北部。乡政府驻地岭西,距博山城八公里。东与域城镇
毗连;西与莱芜县茶叶乡交界;南与乐疃乡接境;北与石门乡隔山相望。总面积
14.8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4,304亩,宜林荒山面积为8,256,8亩。粮食总产量为
231.78万斤。共1,078户,3,685人。全乡共辖七个村民委员会,含九个自然村,
即:岭西、北阎、南阎、牛角、桃花泉、小官庄、上虎、下虎、东岭。乡政府机
关因驻岭西而得名。
乡政府驻地岭西,在建目前先后属博山县第二区(原山区)和淄川新二区所管
辖。1951年建为乡政府。1958年曾划归莱芜县,不久又划归博山区。1958年成立
人民公社时并入乐疃公社。1963年分社,建制为桃花泉公社。1982年山东省人民
政府以鲁政发153号文件正式批准, 命名为岭西公社。1984年经山东省人民政府
以鲁政函(84)60号文件批准,博山区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请示报告,遂
改为岭西乡。
境内山峦重迭,东高西低。以禹王山为主峰,海拔809公尺。以北阎为最低,
海拔500公尺。 境内有三条无名河沟:一条起源于岭西,流经乐疃乡的樵岭前,
注入孝妇河;一条起源于禹王山西南,流经上、下虎牢关,注入莱芜县的雪野水
库;再一条起源于禹王山西北,从牛角村流经莱芜县的东圈,与第二条汇合,注
入雪野水库。
境内土壤两种:一、成土田岩为片麻岩,土壤是白沙土,面积约638亩。二、
沉积岩褐土,面积18,888亩左右。土壤含石砾较多,干旱瘠薄,严重缺磷、缺氮,
对农业发展影响很大,需要逐年补施磷肥、氮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农作物以小麦、 玉米为主,其次是谷子、大豆等。建国初,亩产141斤;现
在亩产增加到617斤。 乡内有75%的荒山得到了绿化。用材树主要有刺槐、松柏
等,共7,588亩。经济树主要有樱桃、杏、蟠桃、花椒、香椿、山楂、酸果、梨、
核桃等,共91,602株,年产497,600斤,年收入197,840元。
建国前,本乡人畜用水非常困难,水浇地更无从谈起。建国后,大兴水利,
建了八座小水坝和一些蓄水池,安装了电机、水泵,建起了扬水站。特别是党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步运用机械,现在装有30瓦以上的电机四台 (原来最大
的是17瓦) ,又新建了三座小水坝和一个容水为30万立方米的水库,有效灌溉面
积为1,560亩。
乡办企业原有制修厂、建筑工程队等。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又先后
建立了矿山机械配件厂、 珠绣厂等,又新建了建筑工程队。年产值达187万元。
新建村办企业七个,年产值24.1万元。新发展专业户、重点户269户,收入50.08
万元。 全乡汽车有七辆,大小拖拉机50台。全乡工业年总产值210多万元。1978
年人均收入111元,1984年人均收入增加到352元,较前增长两倍以上。
建国后,交通运输事业有了较大发展。博(山)莱(芜)盘山公路横贯全乡,全
长14公里。各村之间土筑公路相互贯通,改变了过去人挑、驴驮的运输方式,为
进一步开发山区创造了有利条件。
文教卫生事业发展很快。建国前,全乡只有小学四处,学生仅百余人;现有
小学五处、 中学一处,在校学生608人。建国前,仅有一处私人开设的小药铺;
现有中、西医结合的乡办医院一处,医护人员16人。各自然村均设有卫生室,医
护人员13人。为群众的就医提供了方便。
乡内设有广播站、文化站、电影放映队、供销门市部等,丰富和改善了人民
的物质文化生活。
古遗址有禹王山禹王庙、齐长城。

岭西

位于博山城西部。距博山城八公里。地处山洼。设一村民委员会。共229户,
838人。 耕地913亩,主产小麦、玉米。工副业有锻件厂、胶木件厂。年产值5.5
万元。
民国十六年(1927年)《王氏族谱》载:“始祖原籍北直隶真定府冀州枣强王
家洼人也。大明洪武三年奉旨给银碗,迁居山东济南府泰安州莱芜县东北四十五
里南苗山庄卜居焉。六世祖迁颜神城南山头庄。十世祖自山头迁西山王大岭西,
至今已传十五世。”据此,清代以前已形成村落。另据村民王德公讲:王姓迁此
前,就有另一王姓早在此定居。清乾隆八年(1743年)《续修淄川县志》已有“岭
西”村名的记载。
因地处王大岭以西,故名“岭西”。

北阎

位于岭西乡政府驻地岭西西北五公里处。设一村民委员会。共129户,440人。
耕地569亩。 地处山洼。主产小麦、玉米,盛产樱桃。工副业有锻件厂、材料加
工厂。年产值六万元。
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李氏墓碑》载有“大明国山东济南府泰安州莱芜
县……明故显考李公”等字样。据此,李氏当于明万历年间前在此定居。因村中
有一石臼,系古人用以舂米之物,并有古建筑遗址。据此推断,远在明代以前,
此处已有村落。
据传, 明前曾有阎姓在此定居, 故定名为“阎家峪” 。 清道光二十三年
(1843年)《重修关帝庙碑记》载:“博邑西隅距城十余里,有一山村名为阎家峪。”
因阎家峪村中间有一横沟,村处沟北,故名为“北阎”。

南阎

位于岭西乡政府驻地岭西以西五公里。 设一村民委员会。共81户,278人。
地处山洼。 以农为主,耕地339亩。主产小麦、玉米,盛产樱桃。工副业有锻件
厂。年产值3.9万元。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续修博山县
志》,均有“阎家峪”村名的记载。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高氏谱碑》载:
“吾祖先原籍系枣强县,元末明初迁于淄川五里井……始祖十六世均佐,于明嘉
靖初年又移居阎家峪。”
该村80岁老人聂俊生讲:“我始祖文禄,自淄川聂村迁来,今已传至九世。
刘氏始祖序永,自博山刘家胡同迁来,今已传至六世。李氏始祖化儒,自博城迁
来,今巳传至九世”。据此,该村以上诸姓当于清乾隆初,相继迁来此村。在此
前,曾有阎姓定居此村。村南阎氏祖茔尚在。故名“阎家峪”。因村中有一条沟,
村处沟南,故命村名为“南阎”。

牛角

位于岭西乡政府驻地岭西以北四公里处。 地处山洼。 设一村民委员会。共
141户,423人。耕地635亩。主产小麦、玉米,盛产甜杏。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续修博山县
志》,均载村名为“牛角”。清光绪年间《苏氏家谱》载:“吾始祖自明洪武初
年由枣强而迁莱邑,卜居宜山庄。九世奉鸾祖迁于博邑,卜居尤家庄。”据此,
苏氏当于明隆庆年间在此定居。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薛氏世谱》记载迁居此
村时间与苏氏略同。
该村80岁老人苏启坊讲:相传明朝以前曾有尤姓在此定居,故定村名为“尤
家庄”。后尤姓无传,苏、薛两姓先后迁入,因村处牛角峪谷口,形似牛角,故
取村名为“牛角”。
村北双堆山下,现存齐长城遗址,长500米,局部尚完整。

桃花泉

位于岭西乡政府驻地岭西西北四公里处。 地处山洼。 设一村民委员会。共
216户,726人。耕地930亩。主产小麦、玉米,盛产黄梨。
清嘉庆二年(1797年)《崔氏族谱》载:“先世祖居莱芜城北石马庄。始祖讳
汝正者,为避金兵之乱,往迤北大金山。及大元开国,始复旧居。再传兄弟四人,
二支聚祖,后人居泉子庄”。村旁《崔氏墓碑》所载略同。民国二十六年 (1937
年) 《李氏世谱》(卷一)载:“吾李氏始祖讳彦明:明洪武六年自冀州枣强县居
于山东淄川城西北台头庄入籍……十五世崇禄,移居桃花泉庄。”据上述谱、碑
记载,明代以前此处已有村落。当地群众有“先有小官庄,后有桃花泉”之说。
据传,早年村中有一山泉,泉旁有桃树,桃花盛开后,花落满地,俗呼此泉
为“桃花泉”,后沿为村名。清乾隆十八午(1753年)《博山县志》、民国二十六
年(1937年)《续修博山县志》,均载村名为“桃花泉”。

小官庄

位于岭西乡政府驻地岭西西北四公里。隶属桃花泉村委会。共27户,113人。
耕地90亩。主产小麦、玉米。
清嘉庆二年(1797年)《崔氏族谱》载:“先世祖于元初居莱芜城北石马庄…
…二支聚祖,后世居泉子官庄。”《崔氏墓碑》之记载略同。据此,崔氏于明初
已在此定居。
村旁有郭氏先墓。据传,早年有郭姓在此定居,故村名曾被定为“郭家庄”。
后郭姓他迁,村名沿为“官庄”;又因村小,故命名为“小官庄”。

上虎

位于岭西乡政府驻地岭西以南三公里处。 地处山洼。 设一村民委员会。共
109户,371人。耕地512亩。主产小麦、玉米。
清宣统三年(1911年)《陈氏支谱》载:“余始祖自明前因避兵乱,由蒙阴下
口窑迁居崖下,三世祖来虎牢关。”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 《蒋氏墓碑》载:
“始祖佩玉公,始迁胡老官庄,传至今已十世。”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周氏
墓碑》载:“吾本冀州枣强人也。自明代初年,有始祖兄弟二人,由彼同迁于淄
邑大峪口庄。始祖岩山公,由大峪口再迁于此村,卜居建业。”据此,该村陈、
蒋、周三氏,当分别于明末清初在此定居。
该村干部蒋绪金讲:早年曾有下胡老关胡姓在此居住,故村名“胡牢官庄”。
明末清初,又有蒋、周等姓相继迁入,该村仍取前名。后村落渐大,又因处下虎
牢关之上,遂定村名为“上虎牢关”,后简称“上虎”。

下虎

位于岭西乡政府驻地岭西西南四公里处。设一村民委员会。共116户,394人。
耕地624亩。地处山洼。主产小麦、玉米。
明万历年间《吕氏墓碑》载村名“胡老公庄”。清乾隆三年(1738年)《莱芜
吕氏四门族谱》载:“始祖讳信复,明洪武三年迁莱芜县南宫村。九世祖彦芳,
字公望, 迁居胡老宫庄。 ”据此,吕氏当于明隆庆年问在此定居。清乾隆年问
《吕氏墓碑》载村名“胡老官”。清宣统三年(1911年)《陈氏谱碑》、民国十八
年(1929年)《三圣神祠碑记》,均载村名为“虎牢关”。
据该村64岁村民吕进禄讲:早年有胡姓老人在此隐居,故称此地名为“胡老
公”,后沿变为“胡牢宫”。系取隐居深山,逃避皇家征役之“逍遥宫”之义。
后胡姓无传(其坟墓尚存),吕氏成为村中望族,借用“虎牢关三英战吕布”的故
事,遂改名为“虎牢关”。因村处上虎牢关之下方,遂取名“下虎牢关”。后简
称“下虎”。

东岭

位于岭西乡政府驻地岭西以西四公里处。 隶属下虎村委会管辖。 共30户,
102人。耕地123亩。主产小麦、玉米。
《宋氏族谱》载:“始祖讳有能,自明洪武二年,由直隶枣强县迁居山东青
州府益都县孝妇乡颜神镇……十七世兰起, 自莱邑史家崖迁居太平庄。 ”该村
《建三圣祠祠碑记》载:“大清道光三十八年,宋公兰起,迁居于此地”。宋氏
当于清道光年间到此定居。
该村72岁老人宋本来讲:宋姓原居莱芜县史家崖。清道光年间,山洪暴发,
史家崖被冲毁。我祖兰起遂于离村东半里的高处安家,希望不再受到洪水之害,
因取村名为“太平庄”。因村处东大岭之下,后改村名为“东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