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陡镇概况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3&A=5&rec=23&run=13

八陡镇位于博山城东南部。镇政府驻地八陡距博山城九公里。东与岳庄乡接
壤; 西与山头镇毗邻;南与石马乡相倚;北越黑山与福山镇相邻。总面积26.74
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7,157亩,荒地面积4,300亩。粮食总产量4,592,100斤,蔬
菜总产量1237.14万斤。共12,114户,40,317人(户数、人数包括驻地大厂的家属)。
全镇共辖13个村民委员会,四个自然村。即:八陡、黑山、石炭坞、苏家沟。镇
政府机关因驻八陡而得名。
镇政府驻地八陡,在日伪和国民党统治时期均属博山县管辖。1949年建制为
八陡镇。1956年建制为八陡办事处。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建制为黑山人民公
社,含现在的福山镇、岳庄乡。1962年黑山公社改名为八陡公社,将福山、岳庄
等乡镇划出。1964年又分为八陡公社和黑山街道办事处。1969年黑山街道办事处
撤并为八陡公社。1981年底八陡人民公社改为八陡镇。
农作物以小麦、 玉米为主,其次谷子、高梁等。建国前,亩产仅有200斤左
右。 建国后,深翻、整平土地,科学种田,粮食亩产达779斤,蔬菜亩产11,455
斤之多。
境内南北两面夹山,南抵石马五阳山北麓,北依黑山。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岳阳河发源于岳阳山西麓,系季节河,雨季有水,旱季干涸。河水流经山头庄,
注入孝妇河。
境内地下矿藏比较丰富。主要有煤炭、矽砂石、陶土、粘土、石灰石等。煤
炭因多年开采,已近枯渴,尚有约200万吨储量。矽砂石约储有6,000万吨。
境内水源分布于南山麓,系石灰岩水,水质良好,硬度在18度左方,可供工
农业生产和人畜饮用。
境内土壤两种:一是砂壤土,分布在北面黑山一带,面积13,100亩;二是黑
红壤土,分布在南山一带,面积27,110亩。以上土壤表层一半为中壤,一半为轻
壤。唯因土层瘠薄,山势陡峻,水土流失较重,有机质偏低,养分含量较少,需
加深活土层,增施有机肥料,改良土壤理化性状。
境内交通四通八达,非常便利。张(店)、八(陡)铁路支线终点站——八陡火
车站设在这里;博(山)、沂(源)公路蜿蜒曲折,穿越全境,是通向鲁南的必经之
地。市内公路汽车从博山通往八陡,来往频繁。通向李家、池上、源泉、南博山、
下庄、石马等乡镇的公共汽车都经过这里。
镇办工业比较发达。本镇地处城郊,系工农插花地区,充分利用当地资源,
办有煤矿、炼焦、陶瓷、耐火材料、矽砂、玻璃工艺、橡胶、砖瓦等行业。党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镇、村办企业更加飞速发展。新建的矽砖、印刷厂、铸钢、
电瓷等厂有30个。1983年年总产值达11,825,866元。
文教卫生事业发展很快。建国前,全镇仅有两处小学,在校学生不足200人。
现有小学五处,中学三处,在校学生5,890人,教职员工293人。各村还办起了托
儿所、幼备,医疗条件较好的卫生院一处,医护人员58人,床位3O张。并能自制
部分膏、丹、丸、散及针剂。较好地方便了群众,达到了就医一般不出镇。
镇内设有广播站、文化站、电影队等,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境内大黑山山巅有“暮雨石”,亦称“分雁石”,素有“黑山暮雨雁飞斜”
的诗句赞誉,为博山八景之一。
古遗址有苏家沟北山“齐国古长城遗址”、 “黑山顶齐长城亮兵台遗迹”、
“东顶琉璃瓦遗迹”。

八陡

位于博山城东南部,距博山城九公里。地处黑山脚下。设三个村民委员会。
共1,994户,5,683人。耕地1,982亩。地处山区。主产小麦、玉米,兼植树造林。
经济树有苹果、桃等。工副业有玻璃制品、 陶瓷、耐火材料、制修、石料等。
年产值3,534,916元。
《薛氏世谱》载:“始祖讳德祥,宇云堂。陶于八陡,故于宋仁宗六年。”
重修《薛氏世谱》载:“自始祖起,宋、元、明、清,世居于斯。”《丁氏宗谱》
载:“吾祖四公子于洪武七年由冀州枣强迁居山东淄川县道凯庄。二世珂祖迁于
八陡。”清康熙九年(1670年)《颜神镇志》、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
及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续修博山县志》,均载村名“八陡”。据此,宋代即
已建村。
据77岁退休教师任玉林讲:八陡是个古老的庄。日伪时期因地面辽阔分为南,
青石关;北,北河口;东,东顶;西,二郎寨四个村。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又
改称东头和西头, 亦即八陡、 黑山两庄。早年地图上只标八陡而无黑山,故有
“先有八陡,后有黑山”之说。后因人口繁衍,房屋鳞次栉比,故与黑山分开,
以便管理。因庄外有东顶、南天门、南崖头、八古台等八个斜度很大的陡坡,故
得名“八陡”。

黑山

位于博山城东南部黑山脚下,距博山城九公里。设三个村民委员会。共1823
户,5,281人,耕地1,312亩。地处山区。主产小麦、玉米。工副业有煤井、冰糕
厂、石料、翻砂、木器、橡胶、电瓷、砖瓦厂。年总产值达1,130,694元。
《薛氏世谱》载:“始祖讳德祥,字云堂。陶于八陡,故于宋仁宗六年”。
重修《薛氏世谱》载:“自始祖起,宋、元、明、清,世居于斯。”《丁氏宗谱》
载:“吾祖四公子,于洪武七年由冀州枣强迁居山东淄川县道凯庄。二世珂祖迁
八陡,三世汝桐祖迁居八陡北河。”
清康熙九年(1670年)《颜神镇志》、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及
国民二十六年(1937年)《续修博山县志》,均载村名为“黑山”。据此,宋代即
已建村。
据77岁退休教师任玉林讲:黑山与八陡实际是一个庄。考证多种志书及传述,
历代区划迭次变动为乡、社或镇,均以地阔人繁,故分为两庄,以便管理。日本
帝国主义统治时期, 曾分为八陡东头和西头,亦即黑山和八陡两地。因该村位
于黑山下,山石呈黑色,所产煤炭,素以优质著称,故取名“黑山”村。

石炭坞

位于镇政府驻地以西2.5公里。设六个村民委员会。4,022户,11,718人。耕
地3,216亩。主产蔬菜、小麦、玉米。工副业有陶瓷、石料、砖瓦、矽砂、木器、
被服、翻砂、油毡纸等企业。年产值5,769,299元。
《崔氏族谱》载: “吾祖系出城北石马庄。始祖讳汝正,为避金兵之乱,
往迤北大金山。及大元开目,始复旧居。二世福族,后居石炭坞。”《鹿氏宗谱》
载:“一世庆仙、子四,生于元,卒于明。自明洪武七年由冀州枣强县迁居山东
益都县西南界,即今博山。长支钢祖第一门住石炭坞。”明万历十六年《淄西毕
氏世谱》载:“吾祖先代当金、元两朝时,自枣强来居颜神之石炭坞。”
明嘉清二十五年(1546年)《淄川县志》、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
及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续修博山县志》分别载有“石炭坞”宇样。据此,约
于元代以前即已建村。
据67岁村民丁佩楹讲:祖传古代因该庄地下多煤,故各庄贫民先后迁来,各
自搬运石头,择地垒成小屋,作为屏障栖居。石屋触目皆是,往来商旅过此时,
称为石屋子。后因其地四面高中间凹,为“坞”字之义,煤炭俗称石炭,故从其
矿产及地形,取名为“石炭坞”村。

苏家沟

位于镇政府驻地八陡以东两公里, 地处黑山脚下。设一村民委员会。1,275
户,2,454人。耕地791亩。主产小麦、玉米。工副业有玻璃、砖厂、石料、缸瓦
等厂。年总产值2,390,957元。
《丁氏宗谱》载:“吾祖四公子,于洪武七年由冀州枣强迁于山东淄川道凯
庄。六世可玉配吕氏,子二,住苏家沟。”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续修博山县
志》均载有“苏家沟”。据此,明代即已建村。
据该村岳立章讲:考已毁碑碣及传说,本庄苏姓原住近在咫尺的南庄。因南
庄地处交通孔道,故迁此定居,以避烦嚣。迄今庄外尚有苏姓茔田遗址。因其子
孙多夭亡,以为卜地不祥,故再迁于疙瘩湾,即今福山定居。今茔田暮碑虽毁,
但涉及来由则同,因庄处小北山深沟地带,早年苏姓最多,故取名“苏家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