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山镇概况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3&A=5&rec=21&run=13

福山镇位于博山区的东部。镇政府驻地福山距博山城五公里。东与淄川区西
河镇接壤;西与山头镇毗连;南与八陡镇隔山相望;北与夏家庄镇交界。总面积
八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3,637亩,林地面积1,019亩。粮食总产量2,866,000斤。
共2,938户,10,538人。全镇共辖四个村民委员会,六个居委会,含四个自然村,
即:福山、大黑山后、茂岭、小黑山后。镇政府机关因驻福山而得名。
镇政府驻地福山,在日伪和国民党统治时期,均属博山县第六区管辖。建国
后建制为福山镇。1956年调整区划,建为福山办事处。1958年改为福山乡,同年
十月成立人民公社,改制为黑山公社福山管区。1962年撤销黑山公社后,建制为
福山公社。1982年经山东人民政府批准,福山公社更名为福山镇。
境内四面环山,地势南低北高。南部依黑山,西接大北山,西南与大北山毗
连。群山纵贯,山岭多而峻峭,象一道天然屏障与山头镇、八陡镇、夏家庄镇各
村为界。境内中部葛条山小土丘东南西北方向横卧,形成了两条河沟,自然地形
成两条季节性河流:一条流穿福山村的下河滩;一条横穿茂岭村。两条河流在大
黑山后村南汇集注入陡河。
境内地下矿藏比较丰富,主要有陶土、石灰石、石英、铁矿石、煤炭等。其
中以石英的蕴藏量最多,煤炭蕴藏量初步探明约四万吨左右。陶瓷为博山区主要
产地之一。因而福山在过去又名“刮大碗”。山东省福山陶瓷厂即坐落在福山镇。
境内水源分布于北山麓下和东南部的奥陶系石灰岩溶水,南部的砂岩层水,
水质良好。硬度一般在18~19度左右,可供工农业生产和人畜用水。
境内土壤有三种:一是石渣土(黑渣土、红渣土) ,面积近5,600亩;二是白
炭土,面积近360亩;三是壤土(红粘土),面积近6,600亩。以上土壤表层一半为
中壤,一半为轻壤。因为土层结实,水土流失较严重,有机质偏低,养分含量较
少,需逐年加深活土层,增施有机肥料,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农作物以小麦、 玉米为主,其次谷子、高梁、大豆等。建国初,亩产约150
斤,现在亩产增加到779斤。境内荒山秃岭较多,林木覆盖面积现已达800余亩,
植树96,000株。其中苹果树达15亩,约2,000株,年产约两万斤。桃树5,000余株,
年产约1.15万斤。
境内沟壑纵横、土地瘠薄,常年受干旱的威胁,人畜用水无法解决。更兼西
河煤矿在境内开采煤炭,水位下降,造成了水源奇缺。现福山陶瓷厂已打机井解
决了用水。镇政府在1981年打机井两眼,基本上已配套成龙,各村群众都喝上了
自来水。
镇办企业有煤井、建筑工程队、耐火材料厂、机械制修厂、运输队、安装队
等。年产值335.9万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专业户、重点户发展到269户,
年产值54万元。并拥有汽车七辆,大小型拖拉机53台。村办工业发展到15处,年
产值130万元。 金镇工副业总产值达519.97万元。1978年前人均收入为92元,至
1983年人均收入达335元,比以前增加了3.65倍。
交通运输方便,博(山)西(河)、南(庄)湖(田)两条公路纵贯本境,客运、货
运车辆来往频繁, 各村之间土筑公路互相贯通。 1984年初,淄博矿务局拆除昆
(仑)桃(花峪)小铁路后,路基进行了平整,大大地缩短了通往茂岭的里程。
文教卫生事业发展很快。 建国前仅有四处小学,在校学生不足200人。现除
福山陶瓷厂自办中小学各一处外, 镇办小学四处,中学一处,在校学生达1,400
人,基本上普及了初中教育。医疗卫生条件也有了较大地提高。建国前,仅有私
人开业的中药铺。现有镇办卫生院一处,医护人员达30余名,中西医兼备,医疗
设备较全。另外,各村都建有卫生室,医护人员l5人。使群众就医基本不出镇,
为人民群众就医提供了方便。
镇内设有广播站、文化宣传站、电影院、书店等,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
活。

福山

位于博山区东部。距博山城五公里,地处福山北山以南,东邻西河岭,西邻
葛条山与茂岭村相依。南与大黑山后村相望。设一村民委员会,两个居民委员会。
共638户, 1,995人。耕地1,308亩。主产小麦、玉米。山东福山陶瓷厂驻此。为
博山区陶瓷产地之一。镇政府机关驻此村。
工副业:原有磨场、电瓶充电厂、林场、陶土井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
来,新建煤井一处,煤矸石井两处,还有陶瓷化工厂、修缮队等。年产值59.4万
元。1978年人均收入为102元;1988年提高到859元。较前增加了3.57倍。
《翟氏族谱》载:“翟氏始祖于明洪武初自枣强迁居青州府益都县孝妇乡福
山。”《刘氏族谱》载:“吾刘氏之渊源自明洪武初年,由直隶枣强迁青州府西
河庄、福山。”据此,明代洪武年间已有此村。
清康熙九年(1670年)《颜神镇志》、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分
别载有“疙瘩湾”和“福山”字样。
据传,该村生产陶瓷历史较久,故名“刮大碗”,后谐音沿称“疙瘩湾”,
因位处福山之西麓, 故于清乾隆初年即以山名和取吉祥嘉言之义, 将村名改为
“福山”。
福山是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战中牺牲的革命烈士、二等功臣苏学军同志的故
乡。

茂岭

位于镇政府驻地福山村以南0.5公里。地处六罗山北侧凤凰岭下。地势低洼。
设一村民委员会。 共390户,1,260人。耕地976亩。主产小麦、玉米。原西河煤
矿桃花峪井在该村西侧,煤炭蕴藏量较丰富。工副业有砖厂、制修厂、煤井等。
年产值36.7万元。1983年人均分配340元。
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房氏族谱》载:“吾房氏族原系直隶枣强人也。自
明洪武年问迁于青州府峨庄卜居。十六世荣彦迁居茂岭庄。”《芦氏墓碑》镌有
“大明正德八年”字样。清乾隆十八年 (1753年) 《博山县志》、民国二十六年
(1987年)《续修博山县志》均载村名为“毛岭”。据此,明代正德年间(1506年)
以前,已有人聚居。
据传,该村因处凤凰岭下,岭上漫山遍坡杂草丛生,故得名“茅岭”。后人
误为“毛岭”。又因该地岭上林木茂密,后来取村名为“茂岭”。

大黑山后

位于镇政府驻地福山村以南0.5公里。 地处黑山北山脚下。地势平坦。设一
村民委员会、一居民委员会。共425户,1,535人。耕地857亩。主产小麦、玉米。
工副业有煤井、石灰窑、砖厂、冰糕厂、草绳厂等。年产值32.2万元。
《赵氏族谱》载:“明洪武初,我赵氏自枣强迁居青州府黑山后。”明嘉靖
年间《房氏墓碑》载: “祖本冀州枣强人。明洪武年问有迁发之令,乃始迁诸
山东青州府益都县之西颜神镇之东北黑山后乡。”清康熙九年(1670年)《颜神镇
志》、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均载村名为“黑山后”。据此,明初
即已建村。
相传,因该村位处黑山的后面,故名“黑山后”。清咸丰年间,村西南侧人
口繁衍,独立为村。为了和“小黑山后”区别,更名为“大黑山后”。

小黑山后

位于镇政府驻地福山村西南0.5公里。地处黑山北麓。系全镇最小的一个村。
共191户, 632人。耕地496亩,全系山地。主产小麦、玉米。地下煤炭蕴藏量较
丰富。工副业有石英厂、林场、煤井等。年产值2.1万元。
《赵氏族谱》载:“明洪武初,我赵氏自枣强迁居青州府黑山后。”明嘉靖
年问(1522年)《房氏墓碑》载:“祖本冀州枣强人。明洪武年间有迁发之令,乃
始迁诸山东青州府益都县之西颜神镇之东北黑山后乡。”据此,明初(1368年)即
已建村。
清康熙九年(1670年)《颜神镇志》、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均
载村名为“黑山后”。清咸丰年间庙碑载村名为“小黑山后”。因村处黑山之后,
故名。后因村民较多,故于清咸丰年间分为两个村。为了和“大黑山后”区别,
遂更名为“小黑山后”。
小黑山后是著名革命烈士曲庆来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