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家庄镇概况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3&A=5&rec=20&run=13

夏家庄镇位于博山城的北部。镇政府驻地夏家庄,距博山城三公里。东与淄
川区的西河镇和本区福山镇为邻;西与域城镇为界;南与博山区城里街道办事处
毗连; 北与白塔镇接境。总面积10.25平方公里。耕地3,188亩,林地面积1,887
亩。粮食总产量468,183斤。共6,513户,29,163人,均系汉族。全镇共辖六个自
然村,即:夏家庄、后峪、安上、五龙、窝疃、良庄。镇政府机关因驻夏家庄而
得名。
镇政府驻地夏家庄, 在日伪和国民党统治时期, 均属博山县第二区管辖。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隶属钢铁人民公社(现系域城镇)。1962年两社分开,为
五龙公社管辖。1982年淄政发(277) 号文件批准,撤五龙公社建镇,命名为夏家
庄镇。1984年山东省人民政府以鲁政发(60)号文件批准《博山区关于政社分开建
立乡政府方案的报告》,夏家庄镇由原六个自然村的六个生产大队、七个居民委
员会,改建为六个村民委员会。
境内多系丘陵,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东部以阎王鼻、梯子峪为最高,两山
背靠淄川区西河镇和本区万山,象一条卧虎横贯在本镇五龙、良庄、安上边沿。
孝妇河由南向北越过全镇西侧。境内另有阿峪河(发源阿峪沟) 、窝疃河(发源良
庄) 、后峪河(发源安上)三条季节性河流,夏、秋两季常有山洪暴发。建国后疏
浚河床,山洪泄入孝妇河。境内地下水丰富。地下水位70米左右,水质良好。
境内地下矿藏较丰富,主要有煤炭、焦宝石、铝石、粘土、膨胀岩、石灰岩
等。
境内土壤有四种:红壤土、黑土、沙土和石皮土。以红壤土面积最大。该土
理化性状较好,氮、磷、钾养分均较丰富。土体厚度均在一米以上,无障碍层次,
适宜各种农作物的生长,现种植蔬菜。沙土和石皮土主要分布在北山和南山一带,
由于漏肥漏水,理化性状较差,已退耕还林。黑土面积不大,现种粮食。
农作物以小麦、 玉米为主,其次谷子、大豆等。建国后粮食亩产量由100斤
增加到430斤。蔬菜是全区主要产地之一,面积为1,660亩,年总产量1,515万斤。
各类果树种植面积达504亩。过去境内尽是童山秃岭,现在覆盖面积达1,887亩。
木材林共698亩,约40万株。经济林主要以苹果为主,年产量368,217斤。建国后,
在农田基本建设中,共打机井19眼,建蓄水池14个,使80%的农田得到灌溉,保
证了粮菜的高产稳产。
工副业生产比较发达,是本区主要矿区之一。省、市属淄博制酸厂、山东耐
火材料厂、淄博工业陶瓷厂、夏庄煤矿、淄博钢厂、淄博良庄园艺厂等均驻该镇
境内。区属工业有:博山低压电器厂、博山耐火材料厂、博山化学试剂厂、博山
汽车配件厂、博山农药厂等。镇办企业有五龙煤矿、博山汽车标准件厂、博山社
会福利建材厂、五龙铸钢厂、五龙水泥厂、淄博颜山建材厂、五龙印刷厂、五龙
服装厂。年总产值688.2万元。专业户、重点户169户,年收入281.16万元。全镇
共有吉普车、面包车、汽车、拖拉机139台。
交通运输方便。张(店)博(山)公路沿镇西侧贯穿。各村之间柏油路、土路互
相贯通。 除原有夏庄路外,1984年3月由驻地各单位集资22.5万元,修筑了后峪
至安上、 后峪至良庄两条柏油公路,全长2.124公里,13,800平方米。十月一日
已全面竣工使用。它加快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方便了群众,改变了市容。
文教卫生事业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不断提高。建国前仅有私塾三处,小
学一处, 在校学生不足200人。建国后,博山九中设在本镇,小学共有六处,在
校学生3,268人。 医疗卫生事业也有了较大提高。建国前仅有两处中药铺。现有
镇办医院一处,医护人员45人,床位30张,各自然村均设有卫生室,医护人员14
人,有力地保障了人民身体的健康。
镇内设有广播站、文化站、电影队、书店、科技阅览室、文艺武术队,各厂
矿设有俱乐部、青年、民兵之家等,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古建筑有英山下金大定二年所建的后峪“彼岸寺”和狮子,清代良庄赵执黄
的别墅“涧园”。稀有树有后峪村的两株直径近二米的银杏树。

夏家庄

位于博山城的北部,处张(店)博(山)公路和孝妇河的东侧。距博山城三公里。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隶属钢铁人民公社(现域城镇) 。1962年隶属五龙公社(夏
家庄镇)。设一村民委员会。共477户,1,695人。系工农插花地区。其中农民348
户, 988人。建国前,绝大多数民房为简陋的破草房,现95%以上的村民都新建
了楼房和瓦房, 村民居住条件发生了根本变化。耕地241亩,以种蔬菜为主,年
产量179万斤,系博山区蔬菜主要产地之一。现系夏家庄镇人民政府驻地。
工副业有缸瓦厂、陶粒厂、水泥制品厂、制修厂。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
全会以来,新建了博山汽车配件门市部、塑料印刷厂等。年总产值122.447万元,
利润75.3l4万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人均收入仅256元,至83年提高到
623元,较前增加了2.43倍。
宋庆元四年(1198年)陆游《渭南集·镇江府副都统厅壁记》载:“州防御使
淄川夏侯君……每见其抚剑抵掌,谈中原形势,兵法奇正,未尝不太息,恨不与
之周旋于军旅间也。君亦谓予非龊龊老书生,以兄事予,甚敬。”清康熙十二年
(1673年)毕际有在《淄乘微.夏侯》又载:“吾邑夏侯氏之闻人也,其人能与陆
翁(陆游)为友,当亦不俗。……夏侯氏世居颜神镇北笼水东岸,名夏侯庄。”据
此,南宋庆元四年(1198年)之前,已有此村。
《笼水赵氏世谱》载:“始祖平,明洪武初由枣强迁居蒙阴薄板台,以避乱
迁于益都颜神镇。十世屏齐,字表东,庠生,居夏家庄。”《崔氏族谱》、《丁
氏宗谱》、《冯氏宗谱》所载到此定居时间,均于明代。因夏侯氏来此定居早,
人口最多,故以姓氏命名为“夏侯庄”。后演变为“夏家庄”。

后峪

位于镇政府驻地夏家庄东北1.5公里。地势低洼。设一村民委员会。共1,0O9
户,4,142人。系工农插花区,其中农民913户,2,438人。耕地673亩。是博山区
蔬菜主要产地之一,年产量512万斤。并兼产苹果3.5万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以前,人均收入229元;1983年人均收入435元,增加了1.89倍。
工副业有耐火材料厂、建筑安装工程队、玻璃制瓶厂、机械制修厂、鞋厂等。
年总产值211.1018万元,利润1l7.3万元。
据该村孙兆海等人讲:“文革”中已毁的村西彼岸寺金碑已镌有“后峪庄”
村名。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般阳高氏族谱》载:“余先世本山西人。洪武年
间由枣强迁发以来,始祖讳贯初,居益都之后峪庄。”据此,金代 (公元936年)
已有此村。
清康熙九年(1670年)《颜神镇志》、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均
载村名为“后峪庄”。相传立村时,因村边有一条峪,位于西河山背后峪口,故
取名“后峪庄”。后简称“后峪”。
古迹有英山下金大定二年间所建的“彼岸寺”、狮子及两株古老的银杏树。

安上

位于镇政府驻地夏家庄东北2.5公里。 东与本区南万山接境,西与本镇后峪
庄毗连。地势东、南、北三面高峻,庄中低洼。有古建的尼姑庵座落在村西北。
设一村民委员会。 共1,151户,4,495人。属工农插花区。耕地800亩。矿藏资源
丰富。 以蔬菜生产为主,是博山区蔬菜产地之一,年产蔬菜182.8万斤。兼产苹
果, 年产30万斤。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人均分配161元;1983年人
均收入258元,增长1.6倍。
工副业有砖瓦厂、 煤井、 铝石、 耐火土等。 年产值93.4436万元, 利润
54.3363万元,占总收入的58.2%。
元至元年间(1264年)《重修白云观碑记》、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
志》均有“庵上”村名。元大德年间,有薛氏迁此定居。《薛氏世谱》载:“始
祖讳德祥, 字云堂, 陶于八陡,故于宋仁宗六年。十二世为魁居安上庄。”据
《笼水白马张氏族谱》、《笼水赵氏世谱》所载,两姓均于明嘉靖年问迁此定居。
据此,元代初(1206年) 即已建村。清康熙九年(1670年) 《颜神镇志》载村名为
“庵上”。
据传,早年此地荒无人烟,在村西侧建有尼姑庵一座。后在元代,有一周姓
在尼姑庵上方建房定居,故名“庵上”。后演变为“安上”。

五龙

位于镇政府驻地夏家庄以南一公里。四周受淄博工业陶瓷厂等近十个单位包
围。 地势较平。设一个村委会。共1,260户,4,384人。系工农插花区。耕地198
亩,以种蔬菜为主,是我区蔬菜主要产地之一,年产45万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
会以前,人均收入195元;l983年人均分配466元。增加2.39倍。
工副业有石灰窑、陶管厂、磷肥厂、饮食服务业。全年总收入78.1378万元,
利润31.1001万元。
《丁氏宗谱》载:“始祖禄,字九思。明洪武八年迁居颜神杌子岭。”《苏
氏族谱》载:“吾祖于洪武七年,自枣强迂发于淄邑西南乡焦庄。九世祖志礼迁
杌子。”《般阳孙氏长支家谱》、《笼水白马张氏族谱》所载定居时间,均在明
万历年间。据此,明代初年(1368年)已有此村。
清康熙九年(1670年)《颜神镇志》、清雍正《重修三圣祠记》、清乾隆十八
年(1753年)《博山县志》,均有“杌子”或“务子庄”的村名记载。据该村老人
李其祥讲:该村因处杌子岭得名,后演变为务子。村民嫌村名不雅,就以村中五
条弯曲如龙的河沟形状,更名为“五龙庄”。后简称“五龙”。

窝疃

位于镇政府驻地夏家庄以东一公里,处于镇辖区中间。地势低洼。村中有一
条河流贯串,此河起源于良庄水库,最后流入孝妇河。交通方便。设一村民委员
会。 共241户,910人。系工农插花地区。耕地202亩。是博山区蔬菜主要产地之
一, 年产蔬菜87万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人均收入258元;1983年人均
收入431元。增加了1.67倍。
工副业有: 石料厂、石灰窑、机械制修厂、金刚石厂等,年产值61.8143万
元,利润28.2957万元。
《薛氏世谱》载:“始祖讳德祥,字云堂,陶于八陡,故于宋仁宗六年。十
四世文义、文建居窝疃庄。”据传,薛氏于元至正年间已在此定居。
清康熙九年(1670年)《颜神镇志》、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
清乾隆《重修慈云庵碑记》、民国二十六年 (1937年) 《续修博山县志》,均有
“窝疃”村名的记载。
据该村干部赵增兰讲:因该村地势低洼,故取名“窝疃”。

良庄

位于镇政府驻地夏家庄东南两公里。东与淄川区西河接界。地势平坦。设一
村民委员会。共553户,2,097人。系工农插花地区。其中农民382户,1,184人。
耕地491亩。 是博山区蔬菜主要产地之一,年产量200万斤。兼产苹果,年产20,
000斤。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 人均收入199元; 1983年人均收入368元,增加了
1.85倍。
工副业有机械制修厂、 石料厂、 油漆厂等。年总产值121.2533万元,利润
51.0348万元。
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三圣祠碑记》载有“青州府益都县孝妇乡梁庄”字
样。《笼水赵氏世谱》载:“始祖平,明洪武初由枣强迁居蒙阴薄板台,以避乱
迁于益都县颜神镇。 十四世继贤, 字丕承, 后居梁庄” 。据此,明万历年间
(1573年)以前已建村。
清顺治《重修三圣祠记》、清康熙九年(1670年)《颜神镇志》、清雍正、乾
隆《重修三圣祠碑》、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均裁村名为“良庄”。
据该村64岁老人刘宗照讲:1930年前,村外已毁篆文碑镌写庄名为“集贤村”,
并刻有古曲牌。相传此处系周代俞伯牙会钟子期处。至明代,有梁姓在此定居,
故以姓氏命庄名为“梁庄”。清代初,梁姓后代绝。取吉祥嘉言之意,改村名为
“良庄”。
村中有涧园,系清初赵执黄的别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