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街街道办事处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3&A=5&rec=17&run=13

位于博山区政府驻地博山城西部。东至新建一路,西至沿河东路,南至永济
桥,北至博山百货大楼。辖大街、银子市、三元、西关、刘家胡同等29条路街巷。
设11个居民委员会, 一个家属委员会,辖一个村民委员会。共有居民3,997户,
13,461人。其中农业135户,478人。街巷多以姓氏命名。为博山区回族主要居住
区。自古代即为贯通南北的通衢。驻有博山公安分局、博山新华书店、博山委托
商店、同心德布店、利民饭店和农贸市场等。沿街两侧多小手工作坊,并有经营
土产杂品和地方风味小吃的店铺等,是商业繁华区。街道办事处以驻大街而得名。
1948年前为博山县所辖街道, 名为大街。 建国后仍用旧名。1977年更名为
“革命街”。1982年经市政府批准,恢复原名为“大街”。街道宽阔,商业繁华。
驻有大街居民委员会。1982博城人民公社撤销,建为大街街道办事处。

大街

位于区政府驻地博山辖区西南部。北起博山百货大楼,南止淄博供电局崖下。
门牌1—297;2~216号。街长1,156M,宽5M。耐火砖路面。驻有博山公安分局、
博山新华书店、博山委托商店、农贸市场等单位。多为平房住宅。是博山区大街
街道办事处驻地。
据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续修博山县志》载:“报恩寺在城外西南隅,金
明昌初建。亦称南寺”。《笼水栾氏族谱》载:“始祖讳大公。元代自黄县来,
始居颜神镇, 即今博山县也。 昔吾族人居大街南首者甚众” 。 清乾隆十八年
(1753年)《博山县志》载:“南负峨嵋、西枕孝妇(河)为大街。长三、四里。居
民稠密,商货往来多于此”。因该街宽而长,人烟稠密,比较古老,为贯通沂蒙
和莱芜等县的孔道,故名“大街”。

宋家胡同

位于大街街道办事处辖区北部。东起新建一路,西止大街。门牌1—11;2—
18号。街长118M,宽4M。耐火砖路面。博山交通队和博山广播站均曾驻此巷。沿
街两侧均为平房住宅。
《宋氏世谱》载:“吾始祖讳有能,明初自冀州枣强迁于青州府颜神镇宋家
胡同”。早年两侧多为银号和仕绅房产,因宋氏人丁繁衍,定居较早,故名“宋
家胡同”。1977年更名为大街东一巷。1982年经市政府批准,恢复原名“宋家胡
同”。

姚家胡同

位于大街街道办事处辖区西部。东起大街,西止沿河东路。东口与西关街相
对, 西面隔孝妇河与博山公园相望。门牌1~10号。街长115M,宽2M。耐火砖路
面。东高西低,落差很大。巷内均为平房住宅。
据传,因姚氏定居较早,故名“姚家胡同”。 1977年更名为大街西一巷。
1982年经市政府批准,恢复原名“姚家胡同”。

刘家胡同

位于大街街道办事处辖区西部。东起大街,西止沿河东路。门牌1~47;2~
26号。 街长158M,宽2~4M。耐火砖路面。东高西低,落差很大。两侧均为平房
住宅。
清乾隆元年(1736年)《刘氏族茔创修碑记》载:“洪武年间枣强迁发以来,
上古太祖颜城居住,居刘家胡同。”因刘氏定居较早,人丁繁衍,故名“刘家胡
同”。1977年更名为大街西二巷。 1982年经市政府批准,恢复原名“刘家胡同”。

商家胡同

位于大街街道办事处辖区西部。东起大街,西止沿河东路。门牌l~51;2~
36号。街长196.7M,宽2.6M。土路面,有部分耐火砖路面。
《高氏族谱》载:“吾始祖举于明洪武年间自北直隶枣强迁于益都县孝妇乡
之高家胡同”。因高氏系当时望族,人丁繁衍,故名高家胡同。1977年更名为大
街西三巷。1982年经市政府批准,恢复原名“高家胡同”。

马家胡同

位于大街街道办事处辖区西部。 东起大街,西止沿河东路。门牌1—7;2—
12号。街长210M,宽2M。土路面,部分耐火砖路面。呈不规则走向。两侧均为平
房住宅。巷内大部分为非农业人口,部分是李家窑村菜农。
《马家林茔碑》载:“吾马氏自明洪武初由冀州枣强迁于孝妇乡,居马家胡
同”。建国前,原是两条小巷。一条是因雨季洪水由大街流经巷中,冲为沟渠,
泄入孝妇河,得名为马家沟;一条因为是周姓出入必经的过道,得名为周家过道。
后因马氏人丁繁衍,故名马家胡同。1977年更名为大街西四巷。1982年经市政府
批准,恢复原名“马家胡同”。

翟家胡同

位于大街街道办事处辖区西部。东起大街,西止沿河东路。门牌1—19;2—
20号。街长178 M,宽1,5 M。耐火砖路面。呈不规则走向。两侧均为平房住宅。
据传,明代中叶即已形成街巷。因翟氏人丁繁衍,定居较早,故以姓氏命名
为翟家胡同。1977年更名为大街西五巷。1982年经市政府批准,恢复原名“翟家
胡同”。

小双磨胡同

位于大街街道办事处辖区西部。东起大街,西止双磨胡同。门牌1~27;2~
22号。 街长98M,宽1.5M。耐火砖路面,呈不规则走向。巷内均为平房住宅。大
部为非农业人口,部分是李家窑村菜农。
据传,明代中叶即已形成街巷。因巷内自古即有两盘石磨,故名双磨胡同。
后因人丁繁衍,扩建房屋,派生为支巷小双磨胡同。1977年更名为大街西六巷。
1982年经市政府批准,恢复原名“小双磨胡同”。

大街王家胡同

位于大街街道办事处辖区东部。 东起报恩寺街口,西止大街。门牌1—7;2
~10号。街长110M,宽1.2M。土路面。两侧均为平房住宅。
清光绪六年《重修王氏族谱》载:“始祖自明初由直隶枣强县迁来五百余年
矣。居博邑大街王家胡同。”因王氏定居较早,人口繁衍,故名王家胡同。1977
年更名为大街东三巷。1982年经市政府批准,恢复原名“王家胡同”。

双磨胡同

位于大街街道办事处辖区西部。 东起大街,西止沿河东路。门牌1~7;2—
14号。街长200M,宽2.2M。耐火砖路面。呈不规则走向。两侧均为平房住宅。大
部是非农业人口,部分是李家窑村菜农。
据传,明代中叶即已形成街巷。因巷内有两盘石磨,故名双磨胡同。l977年
更名为大街西巷。1982年经市政府批准,恢复原名“双磨胡同”。

栾家胡同

位于大街街道办事处辖区东部。东起报恩寺街口,西止大街。门牌1—15;2
—20号。街长130M,宽1.8M。土路面。两侧均为平房住宅。
据传,明代中叶即已形成街巷。因栾氏世代业医,为博山望族。人丁繁衍,
故名栾家胡同。1977年更名为大街东四巷。1982年经市政府批准,恢复原名“栾
家胡同”。

吕家胡同

位于大街街道办事处辖区西部。 东起大街,西止沿河东路。门牌1—7;2—
26号。街长150M,宽2M。耐火砖路面。呈不规则走向。大部为非农业人口,部分
是李家窑村菜农。
清乾隆三年(1738年)《吕氏族谱》载:“先世旧居登州莱阳之堑水庄。明洪
武三年,始祖行四,讳信复,迁于莱芜。十世在贵,居博山吕家胡同”。因吕氏
定居较早,为望族大户,房宅阔绰,遂以姓氏命名为吕家宅。也俗呼为吕街。后
又称为吕家胡同。 1977年更名为大街西八巷。 1982年经市政府批准,恢复原名
“吕家胡同”。

孙家胡同

位于大街街道办事处辖区西部。东起大街,西止沿河东路。门牌1~15;2~
20号。 街长123 M,宽2M。大部耐火砖路面,部分土路面。呈不规则走向。两侧
均为平房住宅。
《孙氏族谱》载:“吾祖原籍枣强。洪武二年,始祖克让迁居青州府东关东
南隅,后又迁居笼水,昔为益都颜神镇,今改为博山县是也。”因孙氏人丁繁衍,
为巷内望族,故以姓氏命名为孙家胡同。1977年更名为大街西九巷。1982年经市
政府批准, 恢复原名孙家胡同。 同时并将其南部一段半截胡同划入,一并称为
“孙家胡同”。

赵家胡同

位于大街街道办事处辖区西部。 东起大街,西止沿河东路。门牌1~15号。
街长105M, 宽1.5M。土路面,该巷原为一条死胡同,建国后,拆除城墙,遂与
沿河东路相接成为小巷。巷内均为平房住宅。
《笼水赵氏族谱》载:“始祖讳平。明洪武初由枣强迁居蒙阴薄板台。以避
乱迁于益都颜神镇,居赵家胡同。”1977年更名为大街西十一巷。1982年经市政
府批准,恢复原名“赵家胡同”。

打水胡同

位于大街街道办事处辖区西部。东起大街,西止沿河东路。门牌1~3号。街
长66.2M,宽1.5M。土路面。巷内均为平房住宅。
据传,民国初年,博山大街集市上,贩猪行商多驻该巷中。大街南头居民到
孝妇河担水时必从此巷经过,故名打水胡同。又因巷内住户都是赵姓,又名小赵
家胡同。1977年更名为大街西十二巷。1982年经市政府批准,恢复原名。为避免
与北邻赵家胡同重名,恢复原名“打水胡同”。

九曲巷

位于大街街道办事处辖区东部。东起报恩寺街,西止大街。门牌1~11;2~
12号。街长154M,宽1.9M。耐火砖路面。路形弯曲。两侧均为平房住宅。为回、
汉民杂居区。
据传,明代初年即有人从直隶冀州迁此建房居住。清代初年又由金岭镇迁入
很多回民,遂形成街巷。清雍正十二年博山建县后,因该巷形状弯曲,取“黄河
九曲,源远流长”之意,借吉祥嘉言命名为九曲巷。1977年更名为大街东五巷。
1982年经市政府批准,恢复原名“九曲巷”。

兴华巷

位于大街街道办事处辖区东部。西起大街,北至后地街路口。门牌1~15;2
~10号。街长175M,宽2.5M。耐火砖路面。两侧均为平房住宅。为回、汉民杂居
区。博山台称社曾驻巷中。
据传,因巷中住有望族史姓,故名史胡同,又称史家胡同。清代末年已形成
街巷。“七七”事变前巷中粪便成堆并时有弃婴遗尸,后因“史”“屎”系谐音
字,群众认为不雅,故取振兴中华之意,命名为兴华巷。1977年更名为大街东六
巷。1982年经市政府批准,恢复原名为“兴华巷”。

峨嵋山西路

位于大街街道办事处辖区东部。东起博山果品商店,西止淄博供电局崖下。
门牌1~7; 2—14号。街长645M,宽7M。东高西低,落差很大。沥青路面。驻有
博山果品公司、博山供电所(原淄博供电局)等单位。路内建有三幢楼房,余均为
平房住宅。
该路建目前是一片农田。路西原名“迎銮崖”。据传,清康熙皇帝巡幸经博
山,探望其老师孙廷铨时曾于此迎接銮驾。路东又名挂灯穴。因坟墓很多,夜间
多“磷火”, 远望如“明灯高挂”,故名。1950年淄博供电局征地建工人宿舍,
遂渐形成马路。两侧楼群矗立,平房鳞次栉比。因位于峨嵋山以西,故名“峨嵋
山西路”。

房家井

位于大街街道办事处辖区西部。北起新建一路,南止报恩寺街。门牌1—115;
2—92号。街长656M,宽5M。耐火砖路面。两侧均为平房住宅。
博山有关志书,均无房家井记载。据传,清末民初这里是居民通往城里的一
条小路。路中有吃水井一眼,邻近居民多于此汲水,因房氏定居较早,人丁繁衍,
故名房家井。1977年并入报恩寺街,称为立新街。1982年经市政府批准,恢复原
名“房家井”。

报恩寺街

位于大街街道办事处辖区中部。西起大街,东止九曲巷东口,门牌1~115;
2~92号。 街长686.4M,宽5M。耐火砖路面。驻有博山大街小学、博山看守所等
单位。两侧均为平房住宅。
清乾隆十八年 (1753年) 《博山县志》载:“报恩寺在城外西南隅。金明昌
(1190—1195年)初建。亦称南寺。”后遂以寺名街,称为南寺街。明末改称为报
恩寺,街也改称为报恩寺街。清末于寺内建立学校,名报恩寺小学。大革命时期
和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时期,该校是我党地下组织活动基地之一。1977年学校扩建,
原建筑拆除,同年更名为立新街。1982年经市政府批准,恢复原名为“报恩寺街”。

十字路

位于大街街道办事处辖区西部。东起新建五路,西止房家井。门牌1~77;2
~38号。街长401.8M,宽3M。耐火砖路面。两侧均为平房住宅。
《薛氏世谱》载:“始祖讳德祥,字云堂。捐员外郎。陶于八陡,故于宋仁
宗六年。十二世南扬居十字路”。据此,明代之前已有人在此定居。
因巷呈十字形,故名十字路。另据文化系统关于群众元宵节玩灯的历史考证,
清代初年已是城区人丁兴旺的街巷之一。1977年更名为峨嵋山路西一巷。1982年
经市政府批准,恢复原名“十字路”。

峨嵋山西巷

位于大街街道办事处辖区南部。东起新建五路,西止报恩寺街。门牌1~5;
2~24号。 街长186M,宽2.5M。耐火砖路面。除建有区直机关三幢楼房外,余均
为平房住宅。
该巷僻建较晚。因早年是大片农田,故曾名“后大堰”。清末民初始有人于
此建房定居, 遂形成街巷。 但无正式巷名。建国后,因其位置在峨嵋山以西,
1977年曾命名为峨嵋山西二巷,1982年经市政府批准,更名为“峨嵋山西巷”。

孔家桥

位于大街街道办事处辖区南部。北起新建二路,南止十字路口。门牌1~11;
2~16号。街长90 M,宽4M。耐火砖路面。两侧均为平房住宅。
据传,孔家桥的来历是二女泉之水经巷北石桥下横流而过,桥北又面对“文
庙”(俗称孔庙),故得名孔家桥。1977年更名为新建二路南巷。1982年经市政府
批准,恢复原名“孔家桥”。

西关街

位于大街街道办事处辖区西部。东起新建一路路口,西止大街。门牌1~l17;
2~76号。街长165M,宽5M。沥青路面。驻有博山区法院、博山利民饭店等单位。
街西为博山农贸市场。余均为平房住宅。
《毕氏世谱》载:“吾始祖先代当金、元两代自枣强县迁居颜神。吾祖先珍
迁居西关街”。清康熙九年(1670年)《颜神镇志》、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
山县志》均载有“西关”字样。该街处博山城的西门禹石门外西部,故名西关街。
明末清初因西关街与城关相接处有一石桥,曾以石桥之名立乡,名为石桥乡。不
久即废。1977年更名为中心街。1982年经市政府批准,恢复原名“西关街”。

三元

位于大街街道办事处辖区南部, 坐落孝妇河东岸。设一村民委员会。201口
人。耕地90亩。地处城区。工副业有电器厂等,年产值38万元。该村民间传统艺
术“龙灯”遐迩闻名。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重修笼水栾氏族谱》载:“始祖大公,暨其德配刘
氏,于元末迁居博邑大街南首者甚众,爨烟相接。及其老也,下葬于峨嵋之侧”。
据此,元代末年即已建村。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续修博山县
志》均载有“大街南首”字样。
据该村张敬熹老人讲:三元村位于大街南首,故俗称大街南头。后因该村位
处凤凰山麓,山巅有古庙三元宫,香火鼎盛,故又以三元村为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