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冶街街道办事处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3&A=5&rec=15&run=13

位于博山区政府驻地博山城西部。东至沿河西路,西至双山路,南至李家窑
村, 北至人民路。辖西冶街、西沟街、大天井、高家胡同、新坦后街等3 0条路
街巷。 设11个居民委员会, 三个家属委员会,辖两个村民委员会。共有居民4,
588户, 15,426人。其中农业454户,1,690人。西冶街自古以冶炼驰名,宋代即
已形成街巷。旧有街道简陋窄狭,多呈不规则走向,大部系平房住宅。建国后,
街道展宽,商业繁荣。驻有博山邮电局、博山美术琉璃厂门市部、博山回民饭店、
博山电机厂医院、博山中医院西冶街卫生所、博山西冶街中心小学等单位。现在
两侧多小手工业作坊,并经营土产杂品和地方小吃等店铺。自古迄今,即为博山
商业繁华区。街巷多以自然实体和姓氏命名。
1948年前为博山县城区的一条商业较集中的街道,素以冶炼琉璃、珐琅著称。
街以冶炼及方位得名。并为西冶街街道办事处驻地。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建制
为“西冶人民公社”。 1959年西冶和城里两公社合并为博城人民公社。1982年
博城人民公社撤销,建为西冶街街道办事处。

沿河西路

位于西冶街街道办事处辖区西部。北起人民路,南止永济桥。门牌1~165;
街长2,696M, 宽7-l6M。沥青路面。为弯曲的南北走向。驻有博山百货分站、博
山纺织品商店、博山陶瓷批发站、博山公园等单位。
建国后于1950年开始整修孝妇河堤岸。遂形成公路干线。西圩城墙拆除后,
大楼逐渐增多,该路遂成为博山城区的主要交通干线。 1982年经市政府批准,
将孝妇河西岸街区统一命名为“沿河西路”。

沿河东路

位于西冶街街道办事处辖区东部。南起永济桥,北止铁路大桥。街长3,623M,
宽7-20M。 沥青路面。该路与孝妇河并行。以博山百货大楼为界,以北属城里街
道办事处辖,以南属大街街道办事处辖。驻有博山颜山电影院、博山公安局消防
队、淄博市汽车三队、长途汽车站等单位。
建国后于1950年开始整修孝妇河堤岸。拆除东域城墙后,遂形成公路干线。
近年来,马路展宽,大楼增多,成为博山城区贯通南北的主要交通干线。1982年
经市政府批准,将孝妇河东岸街区统一命名为“沿河东路”。

西 冶街

位于区政府驻地博山城以西,为博山区西冶街街道办事处驻地。南止沿河西
路,北起人民路。门牌1—213;2—152号。街长750M,宽6M。沥青路面。驻有博
山回民饭店、博山中医院西冶街卫生所、博山西冶街中心小学、博山邮电局等单
位。两侧除建有两幢楼房外,余多为平房住宅。商业饮食门市部较多。
民国十一年(1922年)《毕氏世谱》载:“吾祖先于金、元两朝时自枣强来居
颜神。吾祖敬贤居本镇西冶街。”清康熙三年(1664年)《颜山杂记》载:“城西
之民多业琉璃,故名西冶。”宋代即已形成街道。因古代街内居民多以冶炼琉璃、
珐琅为业,故以其方位及行业得名为“西冶街”。1977年更名为人民三街。1982
年经市政府批准,恢复原名“西冶街”。

大新街

位于西冶街街道办事处辖区西部。 东起大辛庄,西止电机厂车队。门牌1~
125;1~37;2~32号。街长176.2M,52M;宽2.5M。居民多为手工业工人,部分
农民。街道呈不规则走向。多数为土路面,部分为沥青或耐火砖路面。驻有博山
电机厂汽车队、博山区冶金公司、博山区煤炭公司等单位。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王氏世谱》载:“王氏先祖讳尧,明时人也。明
洪武年间自冀州枣强迂淄川县,徙向马棚庄,继迁吴家泽。王永升于清末迁小心
庄居焉”。据此,清代末年即巳形成街巷。
据传,清代末年此处一片荒芜。胶济铁路通车后,因该地靠近煤矿,邻近居
民和城内贫民为生活所迫,相继迁来谋生。人们开始用山石、山草建房。为防洪
水并防野兽出没伤人,为了安全,故名“小心庄”。建国后,人口繁衍,村落扩
大。为使居民不忘创业的艰辛,取含辛茹苦之义,于1950年定庄名为“大辛庄”。
因“辛” 、“新”系谐音字,亦称“大新庄”。 1982年经市政府批准为大
新街。

新坦前街

位于西冶街街道办事处辖区西部。东起西冶街,西止双山路。门牌1~51;2
—86号。街长283M,宽3M。大部耐火砖路面,部分土路面。两侧均为平房住宅。
明代开科取士,中进士者已有数人。故名流士绅仿建古社稷坛,于此设祭。
因位处城西北部,故名“北坛”。建国后改猕为“新坦”。琉璃业于宋、元之间
已开始生产,早年住户多业琉璃炉。1977年更名为新风三街。1982年经市政府批
准,恢复原名“新坦前街”。

新坦后街

位于西冶街街道办事处辖区西部。 南起新坦前街,西止大新庄围墙。门牌1
~45; 2—46号。街长209M,宽2.5M。大部耐火砖路面,部分土路面。两侧均为
平房住宅。
《薛氏世谱》载:“始祖讳德祥,字云堂。捐员外郎,陶于八陡,故于宋仁
宗六年。十一世文桧居北坦”。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 颜神镇建石城后,
已具城镇的规模。以后开科取士,中进士者已有数人。故名流士绅仿建古社稷坛,
于此设祭。因位处城西北部,故名北坛。建国后,改称为“新坦”。琉璃业于宋、
元之间已开始生产,早年住户多业琉璃炉。因人烟稠密,形成两条街巷:原主街
巷称为新坦前街,后者称为新坦后街。1977年更名为新风三街北巷。 1982年经
市政府批准,恢复原名“新坦后街”。

新赵一巷

位于西冶街街道办事处辖区西部。北起新坦街,南止前漆沟。门牌1-37号。
街长70.8M, 宽2.5M。街巷弯曲,呈不规则走向。大部土路面,部分耐火砖路面
两侧均为平房住宅。
该巷靠近赵家林,建国前虽有少数居民,尚无地名。后于此建赵家林小学。
五十年代后,琉璃业发展,工人逐渐于此建房定居,遂形成街巷,俗称赵家林。
后因以赵家林命名不吉,故名“新赵庄”。1977年更名为新风二街三巷。1982年
经市政府批准,恢复原名为“新赵一巷”。

后漆沟

位于西冶街街道办事处辖区北部。东起新坦街,西止前漆沟。门牌1~65;2
—30号。街长400 M,宽3M。大部耐火砖路面,部分土路面。两侧均为平房住宅。
该巷清代以前原是一片漆树林。称为“漆沟”。后为与前漆沟相区别,故称
“后漆沟”。日本帝国主义统治时期,又称“阜圣街”。后漆沟包括原后漆沟全
部和龟盖子以及原阜圣街一段,合并统称为“后漆沟”。因以地形得名的龟盖子
不雅,建国后已不称说。1977年更名为新风二街二巷。1982年经市政府批准,恢
复原名“后漆沟”。

新赵二巷

位于西冶街街道办事处辖区西部。北起新坦街,南止前漆沟。门牌1—37号。
街长61M, 宽2M。街巷弯曲,呈不规则走向。大部土路面,部分耐火砖路面,巷
内均为平房住宅。
该巷因靠近赵家林,建国前虽有少数居民,尚无地名。后于此建小学,名为
“赵家林小学”。五十年代后,琉璃业发展,工人逐渐于此建房定居,形成街巷,
俗称赵家林。后因以赵家林命名不雅,故名新赵庄。1977年更名为新风二街四巷。
1982年经市政府批准,恢复原名为“新赵二巷”。

新赵三巷

位于西冶街街道办事处辖区西部。北起新坦街,南止前漆沟。门牌1—13号。
街长254M,宽2.5M。街巷弯曲,呈不规则走向。大部土路面,部分耐火砖路面。
巷中均为平房住宅。
该巷因靠近赵家林,建国前虽有少数居民,尚无地名。后于此建小学,名为
“赵家林小学”。五十年代后,琉璃业发展,工人逐渐于此建房定居,形成街巷,
俗称赵家林。后因以赵家林命名不雅,故名新赵庄。1977年更名为新风二街五巷。
1982年经市政府批准,恢复原名为“新赵三巷”。

北胡同

位于西冶街街道办事处辖区北部。北起新坦街,南止前漆沟。门牌1—23号。
街长182M,宽2.4M。大部为土路面。巷内均为平房住宅。
据传,该巷因处关帝庙后面,清末称为关帝庙后。后来前漆沟逐渐形成街道,
因该巷位处前漆沟北边,故又名“北胡同”。1977年更名为新风二街一巷。1982
年经市政府批准,恢复原名“北胡同”。

前漆沟

位于西冶街街道办事处辖区西部。东起新坦街,南止后漆沟。门牌1~93;2
—56号。街长460M,宽3M。大部耐火砖路面,部分土路面。巷两侧均为平房住宅。
据传,该巷清代以前原是一片漆树林,称为“漆沟”。后为与后漆沟相区别,
故称“前漆沟”。因居民繁衍,遂形成街巷。1977年更名为新风二街。1982年经
市政府批准,恢复原名为“前漆沟”。

西寨街

位于西冶街街道办事处辖区西部。东起西沟街,西止太平庄。门牌1~87;2
~60号。街长188M,宽2.3M。大部土路面,部分耐火砖路面。两侧均为平房住宅。
《般阳孙氏长支家谱》载:“明朝洪武四年献、默祖来淄邑南隅岜山庄,遂
定居焉。十世允太后人居西冶街西寨”。据传,西寨原名花家寨。西面的称西寨;
北面的称北寨。清代这里已有居民。后琉璃工人建房定居,逐渐形成街巷。仍沿
西寨名称。1977年更名为新风二街。1982年经市政府批准,恢复原名“西寨街”。

新庄街

位于西冶街街道办事处辖区西部。北起人民路,南止双山街。门牌1~37;2
—32号。街长176.2M,宽2M。大部土路面,部分耐火砖路面。街道呈不规则走向。
两侧均为平房住宅。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王氏世谱》载:“王氏先祖讳尧,明时人也。明
洪武年间自冀州枣强迁淄川县,徙马棚庄。……继迂吴家泽。王永升于清末迁小
心庄定居。”据此,清代末年即已形成街巷。
据传,清代末年此处一片荒芜。胶济铁路通车后,因该地靠近煤矿,邻近居
民和城镇贫民为生活所迫,相继迁来谋生。人们开始用山石、山草建房。为防洪
水和防野兽出没伤人,为了安全,故名“小心庄”。建国后,人口繁衍,村落扩
大。为使居民不忘创业的艰辛,取含辛菇苦之义,于1950年定名为“大辛庄”。
因“辛”“新”系谐音字,亦称“大新庄”。1977年更名为新风一街二巷。1982
年经市政府批准,恢复原名为“新庄街”。

大天井

位于西冶街街道办事处辖区北部。北起后漆沟,南止西沟街。门牌1—29;2
~24号。街长241M,宽2.2M。大部耐火砖路面,部分土路面。巷内均平房住宅。
据传,清末民初这里曾称“大碾”、“大天井”两名。旧社会原为妓院集中
的地方。1977年更名为新风一街一巷。1982年经市政府批准,恢复原名“大天井”。

小高家胡同

位于西冶街街道办事处辖区中部路西。东起西冶街,西止大天井。门牌1~9
号。街长124M,宽1.7M。呈不规则走向。土路面。均为平房住宅。
据传,清末该巷居民高姓居多,故名高家胡同。为与大高家胡同相区别,因
形成街巷较晚,住户较少,故名小高家胡同。据传,形成街巷,当在清末民初。

西沟街

位于西冶街街道办事处辖区南隅西部。 东起西冶街,西止西寨街。门牌1—
87; 2~60号。街长164M,宽3.5M。耐火砖路面。路面落差达20—30公尺左右。
两侧均为平房住宅。
该街地形西高东低。原为由双山经西寨流经西冶街注入孝妇河的一条泄水沟。
清代以前已有手工作坊和居民散居。清康熙初年形成街巷。当时盐店、油店、粮
铺云集,富户商贾在此兴建房屋,达到鼎盛时期。民国初年,尚有西沟遗迹。后
东段棚为地沟。现在街的范围向西延伸,与双山接连。1977年更名为新风一街。
1982年经市政府批准,恢复原名“西沟街”。

球场街

位于西冶街街道办事处辖区西部。 南起前漆沟,西止球场崖头上。门牌1—
39; 2~44号。街长104M,宽2M。大部土路面,部分耐火砖路面。街两侧均为平
房住宅。
据传,该街西部原是赵家林。建国前虽有居民,但无公认地名。建国后,在
赵家林南部建赵家林小学,并新建球场一处,故名球场。后人口繁衍,遂形成街
巷。仍沿用球场地名。1977年更名为新风一街。1982年经市政府批准,恢复原名
“球场街”。

太平街

位于西冶街街道办事处辖区西部。北起前漆沟,南止西沟街。门牌1—39;2
—2O号。街长136M,宽1.8M。大部土路面,部分耐火砖路面。两侧均为平房住宅。
《刘氏谱碑》载:“自明洪武年间迁发以来,十六世凤山居黄鹿岭。”二十
三世同信从黄鹿岭迁居太平庄。据此,清代末年即已形成街巷。据传,早年此地
荒无人烟,胶济铁路通车后,邻庄劳动人民相继迁来营建草棚居住,从事肩挑贸
易,或开荒地谋生。后因地处偏僻,歹徒经常于此拦路截劫,图财害命。遂取安
居乐业之义,命名为“太平庄”。以后“太平庄”和“太平街”并用。

桑园街

位于西冶街街道办事处辖区沿河西路中段西部。东起沿河西路,西止公园后
墙。门牌1~43号。街长180M ,宽3M。大部为青方块石路面。两侧均为平房住宅。
据传,清同治以前该街原是南依李家林的一片桑树林,故名“桑园”。1862
年后,建成西圩,才圈入西圩之内。为西圩南部边缘。后炉神庙和进德会建成,
人口繁衍,扩建房屋,遂形成街巷,仍因“桑园”之名。颜神大集建立后,该街
沿河向西一段,农民多于此贩卖箔材,故名“箔市”。1977年并入桑园街,并更
名为朝阳一街。1982年经市政府批准,恢复原名为“桑园街”。

双山路

位于西冶街街道办事处辖区人民路西隅的南部。 南起沿河路, 西止人民
路。门牌1~63;2~54号。街长696M;宽7M。大部沥青路面。部分土路面。两侧
均为平房住宅。
该路原是原山山脉东部支脉的两座小山。清康熙三年(1664年)《颜山杂记》、
清康熙九年(1670年)《颜神镇志》均有“双山”的记载。历代因多于此开采煤矿、
垦荒种田、辟建工厂和建设房屋,现已看不出山形。但仍沿双山之名。故以山命
名为“双山路”。

双山街

位于西冶街街道办事处辖区双山路中段路西。东起十一野战医院门诊部,西
止博山被眼厂。门牌1—109;2—120号。街长250M,宽7M。街东与双山路呈“丁”
字形,西与域城镇地片毗连。大部沥青路面,部分土路面。驻有十一野战医院、
博山真空泵厂、博山被服厂等单位。
该街原是原山山脉东部支脉的两座小山。清康熙三年(1664年)《颜山杂记》、
清康熙九年(1670年)《颜神镇志》均有“双山”的记载。历代因多于此开采煤矿、
垦荒种田、 辟建工厂和建设房屋, 现已看不出山形,但仍沿用双山之名。该街
1977年以山命名为“双山路”,路中心东西大道命名为“双山街”。

双山西路

位于西冶街街道办事处辖区南端西部。东起博城汽车队,西止淄博油漆厂。
门牌1—7号。街长629M,宽9M。大部沥青路面,部分土路面。驻有博山木器厂、
淄博油漆厂、博城汽车队、博城水泥制品厂等单位。
该路原是原山山脉东部支脉的两座小山。清康熙三年(1664年)《颜山杂记》、
清康熙九年(1670年)《颜神镇志》均有双山的记载。历代因多于此开采煤矿、垦
荒种田、辟建工厂和建设房屋,现已看不出山形,但仍沿用双山之名。该路建国
前原为一条泄山洪的水沟,羊肠小道弯曲西伸。近年来,工厂林立,由双山路派
生,遂命名为“双山西路”。

李家窑北街

位于西冶街街道办事处辖区南部,李家窑村北部。东起郑家峪口博山电表厂,
西止博山区五中。 门牌1~113;2~30号。街长540M,宽5M。大部沥青路面。驻
有博山电表厂、博山公共汽车站等单位。两侧均为平房住宅。居民多从事蔬菜生
产。
《笼水栾氏族谱》载:“始祖讳大公,元代自黄县来。始居颜神镇,即今博
山县也。居李家窑。”建国后,此街曾发现古窑址。经有关部门鉴定,系元、明
两代古窑遗址。后人丁繁衍,逐渐形成街道。因位于李家窑村北部,故名“李家
窑北街”。1977年更名为红旗北街。1982年经市政府批准,恢复原名“李家窑北
街”。

李家窑中街

位于西冶街街道办处辖区南部,李家窑村中部。东起沿河西路, 西止凤凰
山。门牌1—131;2—168号。街长40M,宽2.5M。犬部耐火砖路面,部分土路面。
两侧均为平房住宅。居民多从事蔬菜生产。
《袁氏族谱》载:“我始祖故军籍。明初随文庙蒙难迁发。自京邑来淄川袁
家庄。长支居颜神镇西里许李家窑。”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民
国二十六年(1937年)《续修博山县志》均载有“李家窑”字样。据此,明洪武以
前即已形成街道。因李姓定居早、人口多,大都营建土窑,生产大缸及陶瓷器皿,
故以姓氏及从事行业命名为“李家窑村”。建国后发现古窑址,经有关部门鉴定,
系元、明两代古窑址。后人丁繁衍,逐渐形成街道。因位于中部,故名“李家窑
中街”。1977年更名为“红旗中街”。1982年经市政府批准,恢复原名“李家窑
中街”。

李家窑中街一巷

位于西冶街街道办事处辖区中部,李家窑村中部。南起关帝庙前,北止李家
窑村中街。 门牌1~13;2—18号。街长83M,宽2.4M。大部耐火砖路面,部分土
路面。两侧均为平房住宅。居民多从事蔬菜生产。
《李氏族谱》载:“始祖兰廷公,明季初由枣强县徙居山东青州府益都县孝
妇乡李家窑”。该巷早年即称李家窑中街,因人丁繁衍,逐渐形成街道。因位处
李家窑中心,又名中街。东西为街,南北为巷,并以序数号编排为李家窑中街一
巷。1977年更名为红旗中街一巷。l982年经市政府批准,恢复原名为“李家窑中
街一巷”。

李家窑中街二巷

位于西冶街街道办事处辖区中部,李家窑村中部。北起李家窑村北街,南止
李家窑村中街。门牌1—37;2~58号。街长100M,宽1.5M。大部耐火砖路面,部
分土路面。两侧均为平房住宅。居民多从事蔬菜生产。
《颜山王氏世谱》载:“始祖讳英,明洪武初由登州府莱阳县花园头村迁青
州府益都县颜神镇,即今博山李家窑”。该巷早年原称李家窑中街,因人口繁衍,
逐渐形成街巷。因位处李家窑村中心,故名“中街”。东西为街,南北为巷。并
以序数号编排为李家窑中街二巷。1977年更名为红旗中街二巷。1982年经市政府
批准,恢复原名为“李家窑中街二巷”。

李家窑南街

位于西冶街街道办事处辖区南部。东起沿河西路路沿石,西止凤凰山。门牌
1~95;2~46号。街长88 M,宽2M。大部耐火砖路面,部分土路面。两侧均为平
房住宅。居民多从事蔬菜生产
《高氏族谱》载:“吾始祖举,明洪武年间自北直枣强迁于山东青州府孝妇
乡一李家窑”。清乾隆十八年 (1753年) 《博山县志》、民目二十六年(1937年)
《续修博山县志》均载有李家窑字样。据此,明洪武前即已形成街道。早年李家
窑村李姓定居早,人口多,大都营建土窑,生产大缸及陶瓷器皿。故以姓氏及从
事行业命名为李家窑村。建国后,发现古窑址,经有关部门鉴定,系元、明两代
古窑址。后该村人丁繁衍,逐渐形成街道。因位于南部,故名李家窑南街。1977
年更名为红旗南街。1982年经市政府批准,恢复原名为“李家窑南街”。

北寨街

位于西冶街街道办事处辖区中段西部。 北起前漆沟,南止西沟街。门牌1—
28号。街长24.8M,宽2.5M。大部耐火砖路面,部分土路面。街中均为平房住宅。
《般阳孙氏长支家谱》载:“明朝洪武四年,献、默祖来淄邑南隅岂山庄,
遂家焉。十世允太后人居西冶街西寨”。据传,北寨与西寨原来都是花家寨。西
面的称西寨;北面的称北寨。清末这里已有居民。后琉璃工人在这里建房定居,
逐渐形成街巷。仍沿北寨、西寨名称。1977年更名为新风一街三巷。1982年经市
政府批准,恢复原名“北寨街”。

太平

位于西冶街街道办事处辖区西部。设一个村民委员会。400口人。耕地40亩。
工副业有铸造厂、机械厂等,年产值50余万元。
据《刘氏谱碑》载:“洪武年间枣强迁发以来,十六世凤山居黄鹿岭”。二
十三世刘同信于1910年从黄鹿岭迁太平庄。据此,清代末年即已建树。
据该村老人阎奉书讲:相传此地早年荒无人烟,自胶济铁路张(店)八(陡)支
线通车后,清代末年始有邻近劳动人民相继迁来,营建草棚居住,开荒谋生。早
年此地偏僻,歹徒常于此拦路抢截、图财害命。后取安居乐业之意,故名“太平”。

李家窑

位于西冶街街道办事处辖区南部,孝妇河以西,博山公园以南。设一村民委
员会。1,682口人。耕地493亩。地处城区。以种蔬菜为主,系我区蔬菜基地之一。
工副业有机械厂、被服厂、冷饮厂、变压器厂、地下商场等。其中立式涡轮减速
器畅销本省和兄弟省、市。该村自古即有练武传统,素有“武术之乡”的赞誉。
据《袁氏族谱》载:“我始祖故军籍。明初随文庙靖难迁发,自京邑来淄川
袁家庄。长支居颜神镇西里许李家窑”。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续修博山县
志》均载有李家窑字样。据此,明洪武年间即已建村。
据传,早年该村以李姓人丁最多,并大部营建土窑,生产大缸及陶瓷器皿,
故以姓氏及从事行业命名为“李家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