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里街道办事处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3&A=5&rec=14&run=13

位于博山区政府驻地博山城中部。东至五岭路,西至沿河东路,南至山头镇
神头村,北至夏家庄。辖县前街、西更道、新建一、二、三、四、五路等43条路
街巷。设12个居民委员会,四个家属委员会,辖一个村民委员会。共有居民6636
户, 21478人。其中农业156户,892人。建国前多旧式平房,建国后新辟环城马
路,楼群次第形成。辖区为中共博山区委、区人民政府驻地。驻有山东省陶瓷公
司、淄博医士学校、博山人民剧场、颜山电影院、博山灯泡厂、淄博有机化工厂、
博山食品公司等80多个单位。系居民、工商企业、机关等单位集中区。新建环城
马路交通流量很大,旧有街巷多以姓氏命名。以驻城区中心,故名城里街道办事
处。
1948年前为博山县所辖的中心地带,曾为旧县衙驻地。街道宽阔、人烟集中、
商业繁华。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建制为“城里人民公社”。1959年城里和西冶
两公社合并为博城人民公社。1982年博城人民公社撤销,建为城里街道办事处。

新建四路一巷

位于城里街道办事处辖区南部。 呈U型走向,与北门里街道交叉呈十字型。
北起新建四路,南止淄博鞋帽厂。门牌1—33;2—38号。街长166M,宽3M。耐火
砖路面,两侧均为平房住宅。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载:“博山建县后,禹石门内官道接前
街者日县前街。”过官宅后为县后街,俗称后街,亦名牌坊街。因清康熙年间于
此建有牌坊故名。建国后亦称后街,部分路段称官宅后。1977年更名为新建四路
一巷。1982年经市政批准,保留现名。

沿河东路

位于城里街道办事处辖区沿河路东中段。路面低于河岸,雨季常积水泥泞。
现西部已大部拆除。土路面。淄博市第二招待所北院驻此街。
清雍正十二年博山建县后,设颜神大集。该街为买卖鱼类的市场,故名“鱼
市街”。1977年更名为红光街一巷。因马路展宽,西部大部拆除,红光街一巷之
名随之消失,自然形成为沿河东路一段。1982年经市政府批准,并入沿河东路。

峨嵋山东路

位于城里街道办事处辖区东部。东起淄博市第一医院,北止博山人民剧场。
建国前住户很少,建国后新建了民房。门牌1—7号。街长335 M,宽6~9M。沥青
路面。驻有淄博市工人疗养院、淄博市第一医院、博山第三副食品商店门市部、
淄博市工人文化宫等单位。
该路辟建较晚。建国前,原是一片林地坟茔。淄博市工人文化宫首先在原钱
家老林的茔基上建成。后来淄博市第一医院、博山人民剧场和商业网点等相继落
成。成为博山城区人民文化、体育、保健医疗的中心地段。 1977年更名为峨嵋
山东路。1982年经市政府批准,保留现名。

新建五路东巷

位于城里街道办事处辖区东部。东起南关街,西止新建五路。门牌1~17号。
街长62.2M,宽4M。呈不规则走向。驻有博山印刷厂。两侧有少许平房住宅。
该巷辟建较晚。民国初(19l2年),这里原是一片菜园,因地处菜园边,故该
巷名“菜园边”。“七·七”事变后,人口繁衍,民房逐渐延伸,遂形成街巷。
但仍沿旧名。
1977年更名为峨嵋山东巷。1982年经市政府批准,恢复原名为“新建五路东
巷”。

新建五路

位于城里街道办事处辖区南部。 北起新建二路,南止博山人民剧场。门牌1
~79;2—70号。街长200M,宽11M。沥青路面。是博山区商业、文化集中地之一。
驻有博山蔬菜副食品公司、博山峨嵋山饭店、博山商业局、博山工商行政管理局
等单位。
建国前,这里东边是一片菜园,西边仅有少数居民,南边是树林,北边是城
墙。建国后,古城墙拆除,建成环城马路。商业单位在此建立商业点,逐渐形成
马路。以新建马路序数定名为“新建五路”。1977年曾更名为峨嵋山路,1982年
经市政府批准,恢复原名为“新建五路”。起止点仍沿前治。

新建二路南街

位于城里街道办事处辖区新建二路东口南部。土路面。绝大部分是建国后新
建的平房宿舍。驻有博山第二百货商店、博山商业制修厂、博山房建一公司等单
位。
民国十一年(1922年)《乔氏族谱》载:“明成化年间乔氏一世祖由河北枣强
迁来颜神镇,在城东南建茔。当时附近无城郭村落,茫茫然一片旷野”。至建国
前夕,仍是乔氏老林。建国后,辟为新市场。博山大集迁此。棚户林立,商业繁
荣。当时“庆胜戏院”也应运而生。后棚户逐渐改建为平房。1953年后,人民政
府拨款在此新建居民宿舍。以后逐渐向峨嵋山延伸,形成不规则走向的宿舍区。
1977年更名为“新建二路南街。”l982年经市政府批准,保留现名。

南关街

位于城里街道办事处辖区南部,淄博市工人文化宫以北。东起原南门外,西
止新建五路。门牌1~37;2~32号。街长188M,宽2.2M。耐火砖路面,呈不规则
走向。系市民住宅区。北靠山东省陶瓷公司、博山印刷厂厂房和办公楼。
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穆氏族谱》载:“余祖本冀州枣强人。自明初迁发
而来,始居莒,继迁益都西河镇,又迁颜神之南关。”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载有“南关”字样。明初即已形成街道。
因地处博山城南门外而得名。1977年更名为“光明街”。1982年经市政府批准,
恢复原名为“南关街”。

东山街

位于城里街道办事处辖区东部,地处“博(山)八(陡)铁路秋谷段。北起灯泡
厂门口,南止灯泡厂厂房。门牌1~133号。土石路面。东高西低,落差很大,盘
桓而上,呈不规则走向。驻有博山灯泡厂。街两侧均为平房住宅。
《般阳孙氏长支家谱》载:“明朝洪武四年,献默祖来淄邑,居南隅岜山庄,
遂家焉。十三世洵,后人居东山。”据此,清康熙年间即已形成街巷。东山原名
荆山,清康熙九年(1670年)《颜神镇志》、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
均有荆山的记载。《旧志》又有“城东一里,下临秋谷,上有盘石广平,俗名一
亩石。相传为宋代范仲淹曝书处”。因地处博山的正东方,居民俗呼为“东山”。
街在东山之麓,故名“东山街”。

三元街

位于城里街道办事处辖区北部。东起北岭街,西止北关。门牌1—29;2—10
号。街长90M,宽3M。耐火砖路面。两侧均为平房住宅。
据该村80岁老人夏侯金召讲:已毁窑神庙碑载,北岭村建于宋熙宁年问。相
传宋朝花振芳曾住在北岭西边。因勤攻诗文,连仲三元,状元及第。并在北岭小
河上修了石桥,取名状元桥。桥的遗址在五金交电仓库炭场。据此,宋熙宁年间
即已形成街巷。因花振芳连仲解元、会元、状元。古称为三元,故名三元街。

北门里

位于城里街道办事处辖区新建四路南部。北起新建四路,南与大南北胡同相
接,东与马行街毗连。门牌1~3;2—8号。街长173M,宽4M。耐火砖路面。驻有
博山中医院城里卫生所。两侧均为居民平房住宅。
清康熙九年(1670年)《颜神镇志》载:“明嘉靖三十八年三月庀材鸠工建石
城……四门。靠范河者为北门”。据此,明代已形成街道。
因清康熙年问曾于此街建牌坊,故称牌坊街,亦称后街。又因该街位于博城
北门里,又得名“北门里”。1917年并入大南北胡同,更名为中心街三巷。1982
年经市政府批准,恢复原名“北门里街”。

县前街

位于区政府驻地博山城里街道办事处辖区中心。东起龙泉街,西止新建一路。
门牌1~117; 2—76号。街长349M,宽5M。为博山区委、区政府机关驻地。大部
分为居民区,沥青路面。街中建有楼房一幢,余均为平房住宅。
清乾隆元年《刘氏族茔创修碑记》载:“洪武年间枣强迁发以来,上古太祖
颜城居住”。
清康熙九年(1670年)《颜神镇志》、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载:
“明弘治八年(1495年)博山建行台,至明嘉靖三十八年(1557年)建石城。均称为
前街”。清雍正十二年 (1734年) 建县后,因系县衙驻地,改称为“县前街”。
1977年更名为“中心街”。 1982年经市政府批准,恢复原名“县前街”。

马行街

位于城里街道办事处辖区东北部。 北起北门里街,东至东门里街。门牌1~
97; 2~86号。街长213M,宽4M。耐火砖路面。驻有马行街粮点。两侧均为平房
住宅。
《笼水赵氏族谱》载:“始祖讳平,明洪武初由枣强迁居蒙阴薄板台,以避
乱迁于益都颜神镇马行街”。清康熙九年(1670年)《颜神镇志》、清乾隆十八年
(1753年)《博山县志》载:“马行街在明嘉靖三十八年三月建石城后,名为马道
街,亦名官道后街。素为地方官吏晋县必经之道。”清雍正十二年建县后,又称
马行街。1977年更名为东风街。1982年经市政府批准,恢复原名“马行街”。

豆腐干胡同

位于城里街道办事处辖区新建二路北部。是新建二路与县前街之间的一条狭
小巷道。北起县前街,南止新建二路路沿石。门牌1—5;2号。街长95M,宽1.5M。
耐火砖路面。巷中均为居民平房住宅。
据传,巷内自清代即有孙、刘两姓定居。清末,孙姓因祖孙几代以制豆腐干
为业,故名“豆腐干胡同”。1977年更名为中心街五巷。1982年经市政府批准,
恢复原名“豆腐干胡同”。

镇东北街

位于城里街道办事处辖区北关街的东部。东起博(山)八(陡)铁路大桥,西止
博山消防队门前。门牌1一l7;2—28号。街长155M,宽2M。大部分耐火砖路面,
部分为土路面。两侧均为居民平房住宅。
建国前,这里是一条排水沟,雨季赵家洼一带洪水经此注入孝妇河。建国后,
有居民于此建房居住,属镇东村辖。为与镇东村南街相区别,命名为“镇东北街”。
1977年更名为红光街二巷。1982年经市政府批准,恢复原名“镇东北街”。

辘轳把街

位于城里街道办事处辖区东部。南起东门里街,北至新建四路。门牌1~9;
2—18号。街长103M,宽3.5M。耐火砖路面。两侧均为平房住宅。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续修博山县志》载有:“辘轳把”字样。据传,因
街道弯曲如辘轳把状而得名。亦有人讲:原街中有水井,开始群众用绳提水,后
来安装辘轳把搅动提水,群众感到方便,故名“辘轳把街”。1977年更名为东风
巷。1982年经市政府批准,恢复原名“辘轳把街”。

东门里

位于城里街道办事处辖区东部。东起新建三路,西止马行街。门牌1—97;2
~86号。街长130M,宽5.5M。沥青路面。驻有博山房管局、博山区城乡建委、城
里派出所等单位。两侧均为平房住宅。
清康熙九年(1670年)《颜神镇志》载:“明嘉靖三十八年三月庀材鸠工建石
城……四门。靠荆山者为东门”。据此,明代即已形成街道。
清康熙九年(1670年)《颜神镇志》、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均
载有“东门里街”字样。1977年更名为东风街。1982年经市政府批准,恢复原名
为“东门里街”。

西更道

位于城里街道办事处辖区西部。处博山区政府西垣墙之外。是半边街巷。门
牌1~23号。街长169 M,宽3.5M。土路面。巷内均为平房住宅。
清康熙九年(1670年)《颜神镇志》载:“明嘉靖三十八年三月建石城后称官
道或西官道”。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建县后,夜间更夫打更常经此。因位处旧
县衙以西,故名西更道。明嘉靖年间即已形成街巷。1977年更名为中心街一巷。
1982年经市政府批准,恢复原名“西更道”。

小南北胡同

位于城里街道办事处辖区县前街中段北部。南至县前街,北止北门里。门牌
1—23;2—26号。街长101M,宽2M。大部耐火砖路面,部分土路面。两侧均为平
房住宅。
清康熙九年(1670年)《颜神镇志》、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均
载:“明弘治八年建行台,原称官道或东官道”。据此,明弘治年间即已形成街
道。清雍正十二年(1730年)建县后,夜间更夫打更常经此。因处旧县衙以东,故
名“东更道”。清末以原东边的官道以南北走向定名为南北胡同。东更道与其贯
通相连。为与东边的南北胡同相区别,将原南北胡同定名为“大南北胡同”,东
更道定名为“小南北胡同”。1977年更名为中心街二巷。1982年经市政府批准,
恢复原名“小南北胡同”。

大南北胡同

位于城里街道办事处辖区县前街中段北部。北起北门里街,南止县前街。门
牌1—55;2—22号。街长110M,宽3.5M。耐火砖路面,两侧均为平房住宅。
清康熙九年(1670年)《颜神镇志》、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均
载:“明弘治八年建行台,原称官道或东官道”。据此,明弘治年间即已形成街
道。清雍正十二年建县后,以走向定名为“南北胡同”。因与东更道贯通相连,
为区别,定名为“大南北胡同”。1977年更名为中心街三巷。1982年经市政府批
准,恢复原名为“大南北胡同”。

沿河东路一街

位于城里街道办事处辖区沿河东路东部。东起博(山)八(陡)铁路,西止沿河
东路。 门牌1~7号。街长61.6M,宽2.5M。大部耐火砖路面,部分土路面。街中
均为平房住宅。
《薛氏世谱》载:“始祖讳德祥,字云堂。捐员外郎。陶于八陡,故于宋仁
宗六年。十五世昌运居颜神河东庄”。据传,元代末年即有人聚居。据传,因处
于孝妇河东岸,故名“河东”。后因人口繁衍,外地居民相继迁入,民国初年建
为“河东村” 。 1977年更名为“河东一街” 。1982年经市政府批准,命名为
“沿河东路一街”。

沿河东路二街

位于城里街道办事处辖区沿河路北段路东。东起博(山)八(陡)铁路,西止沿
河东路。门牌1—42号,街长123M,宽3.5M。大部分耐火砖路面。部分土路面。
呈不规则走向。街中均为平房住宅。
《薛氏世谱》载:“始祖讳德祥,字云堂。捐员外郎。陶于八陡,故于宋仁
宗六年。十五世昌运居颜神河东庄”。据传,元代末年即已有人定居。因处于孝
妇河东岸,故名“河东”。后因人口繁衍,外地居民相继迁入,民国初年建为河
东村。1977年更名为“河东二街”。1982年经市政府批准,恢复原名为“沿河东
路二街”。

青龙山一街

位于城里街道办事处辖区青龙山路中段路南。北起青龙山路,南止五岭路。
门牌1~111; 2—98号。街长1,445M,宽9M。大部沥青路面,部分土路面。驻有
博山糕点厂等单位。余均为平房住宅。
建国前,此处人烟稀少,日本帝目主义侵华时为杀人刑场。建国后,人口繁
衍,城市伸延,增建居民楼群,遂形成路街。南北为青龙山路,东西派生支路为
“青龙山一街”。

青龙山二街

位于城里街道办事处辖区青龙山路南部。北起青龙山路,东止青龙山一街。
门牌1—15;2—48号。街长316M,宽6M。大部土路面,部分天然沙路面。两侧均
为平房住宅。
该街在建国前为参差错落的丘陵。建国后,逐渐新建宿舍,遂形成居民点。
以山定名为“青龙山路”。支路派生为“青龙山二街”。形成街道较晚。建国后
逐年扩建,遂形成居民区。 1982年经市政府批准,名为“青龙山二街”。

青龙山路

位于城里街道办事处辖区沿河路北口起点东部。东起青龙山,西止沿河东路。
门牌1—51; 2~82号。街长1,020M,宽7 M。沥青路面。驻有博山药材站、淄博
塑料三厂、博山建安三公司、博山六中等单位。居民楼林立,为博山区主要居民
区之一。
建国前,此地人烟稀少,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时为杀人刑场。建国后,人口繁
衍,城建延伸,居民楼群增多,并有部分工人迁入,遂形成街衢。因地处青龙山
麓,故名“青龙山路”。

公平路

位于城里街道办事处辖区青龙山路北部。西邻山东耐火材料厂。原系公平庄
范围。门牌1—11;2—98号。街长400 M,宽4.5M。沥青路面。高低弯曲,呈不
规则走向。两侧均为平房住宅。
建村较晚。民国初虽有人居住,但形成村落在1937年以后。日本帝国主义曾
在村西今之山东耐火材料厂地址建玻璃公司。故俗称公平庄为公司后。建国后,
取吉祥嘉言之义,改名为“公平庄”。 1977年命名为“公平路”。

北岭街

位于城里街道办事处辖区新建四路北部。南起东关通古桥,北止北岭路路沿
石。门牌1~137;2~90号。街长91M,宽3M。大部为青石条路面,部分为耐火砖
和土路面。两侧均为平房住宅。
民国六年(1917年)《续修般阳胡氏族谱》载:“始祖讳克忠,自明洪武二年
由直隶枣强迁居今淄邑明水店。次门次支居于颜神镇之北岭”。
据传,北岭窑业是宋代从淄川磁村迁来的。现窑神庙内东厢房尚有残碑。据
此,宋代已有人在此定居。
该村居民多以制陶瓷器皿为业。因地处城东北山岭下,故名“北岭街”。

新建一路东巷

位于城里街道办事处辖区沿河东路中段路东。 门牌1~19; 2—32号。街长
200M,宽3M。土路面。西部大部拆除,均为平房住宅。
清康熙九年(1670年)《颜神镇志》记载:清初即有颜神大集。此处原名香市
街,因为是神香的集散地,故名。1981年沿河东路展宽,该街西部房屋全部拆除,
并入沿河东路。1977年更名为“新建一路东巷”。1982年经市政府批准,并入沿
河东路。

沿河东路

位于城里街道办事处辖区西部,与孝妇河并列。北起铁路大桥,南止永济桥。
街长3,623M,宽7~20M。福门桥以南属大街街道办事处辖。沥青路面,驻有颜山
电影院、淄博市长途汽车站、博山消防队、五金交电商店、博山百货大楼等单位。
该路原为博山东圩外孝妇河的河堤河床。建国后拆除东圩城墙,整修孝妇河
河堤,遂形成了公路。近年来马路展宽,增建楼群,成为城区贯穿南北的主要交
通干线。1982年经市政府批准,将孝妇河东岸街道统一命名为“沿河东路”。

北关街

位于城里街道办事处辖区新建四路中段北部。北起沿河东路,南止新建四路。
门牌1—47;2~64号。街长190M,宽6M。沥青路面。驻有博山饮食服务公司等单
位。
《笼水栾氏族谱》载:“始祖讳大公。元代自黄县来,始居颜神镇,即今博
山县也,卜居博山北关”。据此,元代已有人群聚居。
清康熙九年(1670年)《颜神镇志》载:“明嘉靖三十八年三月(1559年)庀工
鸠材建石城”。因北门外至孝妇河一带居民繁衍,民房扩建,逐渐形成街道,名
为北关街。1977年更名为“红光街”。 l982年经市政府批准,恢复原名为“北
关街”。

东关街

位于城里街道办事处辖区东部。 东至后乐桥,西止新建三路路沿石,门牌1
~97; 2~86号。街长221M,宽4M。沥青路面。驻有博山区图书馆、博山区文化
馆等单位。后乐桥与街道相通。两侧均为平房住宅。
园地处博山城关以东,故名“东关街”。1977年更名为东风街。1982年经市
政府批准,恢复原名为“东关街”。

镇东南街

位于城里街道办事处辖区北关的东部。东起博山中医院,西止北关衔。门牌
1~59; 2~206号。 街长464M,宽3.5M。大部分耐火砖路面,部分土路面。驻有
博山中医院等单位。余均为平房住宅。
建目前,该处原系赵姓的一片洼地,称为赵家洼。当时仅有零星住户。后逐
渐向西、南、北三个方向伸延,遂形成高低错落,傍山势不规则走向。因处城镇
东部,故名镇东村。街亦以此命名。1977年更名为红星街。1982年经市政府批准,
恢复原名。为与镇东北街相区别,故名“镇东南街”。

龙家胡同

位于城里街道办事处辖区北关街中部。 东起北岭街,西止北关街。门牌l~
45。 街长184M,宽2~2.5M。土路面。该巷东高西低,落差很大。两侧均为平房
住宅。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笼水栾氏族谱》载:“始祖讳大公,于元代时迁于
益都颜神之北岭”。据窑神庙碑文记载:明弘治八年建庙后,这里即有人居住。
据此,元末明初即已形成街道。
据传,当时龙姓徙居于此较早,故名“龙家胡同”。建国后,虽已无龙姓,
但仍沿旧名。 1977年并入北岭后街。1982年经市政府批准,恢复原名为“龙家
胡同”。

龙泉街

位于城里街道办事处辖区新建二路南部。北起新建二路,南止淄博市第一医
院。门牌1—63,2—44号。街长165M,宽5M。耐火砖路面。1977年后,城建部门
在此新建部分楼房,余均为平房住宅。
清康熙九年(1670年)《颜神镇志》、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均
载:“龙泉寺内有二女泉,以二孝女得名。或日龙泉;或日珍珠泉”。该泉为博
山八景之一,素有“珠泉印月煮新茶”的称誉。已毁碑碣载:“龙泉寺始建于明
永乐初年”。该街因系去龙泉寺探凼访胜必经之途,故名“龙泉寺街”。寺址虽
废,仍沿旧称。建国前为博城东圩主要水源之一。1977年命名为“龙泉街”。

李家胡同

位于城里街道办事处辖区龙泉街东部。 东至新市场后,酉止龙泉街。门牌1
—68号。街长100M,宽3M。土路面。巷中均为平房住宅。
据传,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博山建县前,这里原是一片旷野。东边是乔家
林,南边是龙泉寺,北边是城墙。博山建县后,李姓先迁来建房定居,逐渐形成
街巷。以姓氏命名“李家胡同。”1977年并入龙泉街。l982年经市政府批准,恢
复原名为“李家胡同”。

新建一路

位于城里街道办事处辖区西部。北起新建四路,南止新建二路。门牌1~53;
2—60号。 衔长300M,宽9M,沥青路面。两侧是博山商业饮食业集中地区。驻有
淄博市机关第二招待所、博山食品大楼、博山区机关招待所锌单位。余均为平房
住宅。
新建一路是建国后在拆除古城墙的基础上改建的。以序数命名为“新建一路”。
是博山城区主要交通要道之一。改建前,二女泉之水一股与马路并行;一股流经
区政府机关大院。在该路中段两股汇合注入范河。马路展宽后,二女泉河床大部
分棚为人行道,河水改为地下暗流。

新建二路

位于城里街道办事处辖区南部。东起新建三路,西止新建一路。门牌1—81;
2~68号。 街长510M,宽9M。沥青路面。驻有淄博卫生医士学校、山东省陶瓷公
司、博山中国照相馆、博山区物资局、博山食品公司、博山龙泉饭店、新建二路
中心学校等单位。多数为平房住宅。
新建二路是建国后在拆除古城墙的基础上改建的。以序数命名为“新建二路”。
改建前,二女泉之水由南至北流入新建二路中段分为两股:一股与马路并行,一
股流进区政府机关大院,经新建一路两股汇合注入范河。马路展宽后,河床棚为
人行道,河水改为地下暗流。

新建三路

位于城里街道办事处辖区东部。南起新建二路,北止新建四路。门牌1—25;
2—52号。 街长242M,宽12 M。沥青路面。大部分是宿舍区。北口正面是五岭路
商场。南高北低,落差达3~5公尺。
新建三路是建国后在拆除古城墙的基础上建成的。以序数命名为“新建三路”。

新建四路

位于城里街道办事处辖区北部。东起新建三路,西止沿河东路。门牌1—49;
2~82号。街长738M,宽12M。沥青路面。该路路北大部分为宿舍楼房,路南大部
分是宿舍平房。驻有淄博市鞋帽厂、五岭路商场等单位。
新建四路是建国后在拆除古城墙的基础上改建的,以序数命名为“新建四路”。
1976年前,范河水由东向西与马路并行注入孝妇河。1976年将范河河床棚为马路。
经过整修展宽,将原来的土路面改为沥青路面。范河水改由地下水道注入孝妇河。
原猪市街一段西与沿河东路相通,东与新建四路相接,成为城区主要交通干线之
一。

北岭

位于城里街道办事处辖区东部。设一村民委员会。606口人。耕地4O2亩。地
处城区。农业主产小麦、玉米,工副业有服装加工厂、灯具电器厂、石料厂、建
筑工程队等,年产值38万元。
民国六年续修《般阳胡氏族谱》载:“始祖讳克忠。自明洪武二年由直隶枣
强迁居于淄邑明水店。次门次支居于颜神镇东北岭”。
据《颜山王氏家乘》载:“明洪武初,英祖始迁青州府益都县颜神镇,即今
博山县。二世祖鉴,明处士也,居峨嵋岭之北岭”。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
山县志》、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续修博山县志》均载有“北岭”宇样。据此,
明初即已建村。
据该村71岁老人孙延玺讲:相传本村早年村人多以制陶瓷器皿为业。后人丁
繁衍,形成村落后,因位处城东北西山岭下,故名“北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