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文章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3&A=4&rec=53&run=13

1986~2002年,博山区卫生医疗系统每年被新闻单位采用稿件20余篇,共计
350篇, 其中《人民日报》5篇,《健康报》7篇,《大众日报》15篇,《淄博日
报》108篇,《博山日报》160篇,《淄博卫生》35篇,《博山周刊》25篇。

白衣使者的风采
—记学习焦裕禄的好干部博山区卫生局局长 张云春

世纪列车轰隆隆的驶进了2000年。世纪之末,千年之喜。人们欢呼,人们雀
跃,人们用各种各样的形式庆典……
千禧年,给地球带来了千年等一回的喜悦,也带来了时间的紧迫感!
中国,人们进行着改革,忙碌着西部的开发,加快了加入WTO的步伐……
山东淄博。刚开完市卫生工作会议的博山区卫生局局长、党委书记张云春,
无暇顾及那些丰富多彩的热闹场面,便匆匆赶在回博山的路上。时间的紧迫感笼
罩着他的身心,进一步深化卫生改革的神圣使命压在他肩上,他坐在车上沉默不
语,那双炯炯有神闪烁着睿智光芒的眼睛注视着前方。了解他的司机知道,虽然
张局长表面平静,他的心潮却在澎湃,在沸腾!此刻,张云春正在思考着深化卫
生改革的步骤,构思着卫生系统这班车怎样克服坎坷,飞奔起来,使之~~

扫平“雷区”进入“快车道”

“雷区”是卫生系统比较敏感的地方,如“铁交椅”、“大锅饭”都要在这
次改革中彻底砸烂。 这涉及到7个区直医疗卫生单位,4个中心卫生院,8个镇卫
生院,全区965名医务人员的切身利益。
张云春预测着这项工作的难度,凭借他多年的工作经验,开始了这场历史上
前所未有的卫生改革。他在局党委召开的紧急会议上讲:这次卫生改革,将聘用
制作为事业单位的基本用人制度,医术高不高明,不唯职称;工资优不优厚,不
唯头衔;适不适合当领导,群众公示。改革分配制度,按照绩效优先,按劳分配
和兼顾公平的原则,将工资与业绩和贡献挂钩。他要求每个同志在开展这项工作
时,要严把“人情关”、“关系关”,与会的同志对他的这种坚决性,都点头佩
服。会议决定,先从区卫生防疫站试点,作为这项工作的切入点。
博山区卫生防疫站坐落在县前街头。从卫生局到那里几分钟的功夫,联络十
分便利。张云春每次走出政府大院,都要到那里转一转,一是了解这项工作的动
态,掌握第一手资料. 以便在面上推广;二是了解同志们的思想状况,对不好的
苗头,随时制止,做到防微杜渐。去年来这里,撞上几个人在上班时间玩扑克牌,
他意识到这个站的懒散恶瘤已经到了非做手术不可的时候了。于是,他把三个月
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掌握的第一手资料,结合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进行了综合
分析,大刀阔斧地调整了基层单位的领导班子,把一批年富力强,工作扎实. 群
众威信高的年轻干部推上了主要领导岗位。区卫生防疫站就是充实调整的11个医
疗卫生单位中的一个。这帮生龙活虎的年轻干部,个个工作泼辣,敢想敢干,制
定管理措施,建章建制,迅速把基层工作开展起来。在这其间,张云春和党委一
班人与基层建立了联系点制度,经常到下边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他每到一处,经
常提醒他们,在工作中要讲究艺术和方法,崇真重质。做到大胆而不鲁莽,敢干
而不蛮干,实干而且巧干,开拓进取,敢为天下先。在张云春的鼓励下。这帮青
年干部在工资分配上作了新尝试,绩效工资的稚形,已在基层相继诞生。这无疑
为卫生改革的确深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象张云春预料的那样,防疫站的改革工作有条不紊地落实下去了,未出偏差。
全局上下为之振奋。
趁热打铁。出台《关于医疗卫生单位内部运行机制改革的意见》。
2000年4月26日召开全区卫生工作会议, 对本系统内部运营机制改革进行总
动员。随之,一场卫生改革的大战在博山打响了。
运筹帷幄,四面出击,遍地开花。
基层的改革方案相继出台:《负责人聘用竞争上岗方案》、《绩效工资方案》、
《岗位设置方案》、《科室岗位双向选择、优化组合、竞争上岗方案》等等。
竞争上岗。岗位自荐、考核考试、述职考评、群众评议……
职务竞争。资格审查、民主测评、演讲答辩、组织考察……
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博山区卫生系统又注入了新的活
力。前进的障碍扫平了,“快车道”畅通了。
两个月的奋战,两个月的凯歌!
这真是奇迹:此次卫生改革没有一个上区局找的,也没有一个上访的。决策
者周密的思考,精心的运作,彻底的落实,终于有了一个令人满意、令人自豪的
结果。
博山卫生系统经过改革,以崭新的精神出现在47万人民面前。

不摆架子“四诊”入基层

1998年冬天,组织安排张云春主持博山区卫生局的工作,在此之前他是卫生
局的副局长兼区医院的院长。
为了掌握全区卫生工作的现状,他冒着严寒,跋涉在城里、乡间,驻足在门
诊、病区或乡村卫生所,用传统中医学那套“望闻问切”的诊病手法,开始了细
致入微的调查。每到一个基层单位,他不是直接去找负责人,而是先环顾一下周
围的环境有无脏乱差的现象存在,听一听病人的意见和呼声,问一问医生、护士
队区局工作的看法和本单位的现状。通过直观的了解,加上理性的分析,便“切”
准了所去单位次位的脉搏,知道它的“健康”状况。
任何解决矛盾的办法都产生在调查的末尾。
当时,山头镇卫生院是个老大难单位,工资连续几个月未发,医护人员士气
很低,加上老院长有病不能主持正常工作,管理处于混乱状态为扭转这种局面,
张云春把几次调查了解的情况过滤了一遍;山头地区厂矿多,处在城郊的“插花
区"地段, 医院虽在陶琉大观园为繁华部位,但不在显著位置,不熟悉地形的人
找到它很难,而且医院纪律松散,脏乱差的现象,给当地就诊群众的印象也不好。
可见:“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再者,医院用的房子是租赁的,每年向出租单
位交纳6万元的租金, 这对于只有60来人的小医院来说,可是一个不小的数目!
要改变山头卫生院这种管理跟不上,医院不象个医院样的现状,首先要把管理上
的症结处理掉。
于是, 在1999年4月,卫生局调整了山头镇卫生院的班子,由一位临床经验
丰富,工作能力强的年轻同志出任院长。
全院一片欢呼,在全院人员参加的会议上,张局长那激动人心的讲话,新院
长那雄心勃勃的表态,让大家看到了希望,一阵响过一阵的掌声,表达着那一颗
颗充满着激动、喜悦、拥护和希翼的心。
扶上马送一程。
在年轻干部面前,张云春就像一位慈祥的老师和他们促膝谈心,耐心的介绍
自己的工作经验。难怪有位院长深有感触地说:“如果工作干不好,心里总觉得
像愧对张局长似的。”
山头镇卫生院的新班子率领全院职工,在张云春的指导下,由一至四月亏损
12万元,到年底扭亏为盈,还偿还外债10万余元。
面对这样的好业绩,同志们心里都美滋滋的,但张云春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为什么呢?因为山头镇卫生院没有自己的院址,始终是他的一块心病。
20年前,山头镇卫生院就开始酝酿建个新医院。院长换了一茬又一茬,建新
医院的、事仍然是个梦。
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张云春要和他的同志们实现这个“梦”。
几经寻觅,张云春和院长亓恒梁都认为山头镇政府南边是建院的最佳位置。它交
通方便,辐射面广,同镇政府毗邻,是山头镇的黄金地段。此时,有个单位要高
价买这块地皮,张云春知道后,心急如焚,马上找镇上的领导协商,要求镇上给
卫生事业开绿灯。事后,内情人讲:如果没有张局长马不停蹄的奔波,苦口婆心
的说服,这块地皮根本到不了卫生院的手里。
建院工程开始了,工地上又时常见到张局长的身影。当他想到面前这个热火
朝天的工程到2000年10月份就竣工,并想到该工程投资80万元而能在建成后增值
到150万元时,他欣慰地笑了。
无数次下基层,不管是在城里,还是到边远山区,张云春每次都轻车简从,
不摆架子,坚持用中医的“四诊”,客观的调查研究。他发现基层的院长管理水
平参差不齐,业务骨干的医疗水平还有待提高,因而他又办了两件大家意想不到
的事——

圈外的学习和奇特的考试

一个单位的领导干部,必须视野开阔,心胸博大,有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正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张云春和他的一班人,在进入2000年后,举办了几期由
中层干部参加的培训班。学习内容一不是医学知识,二不是高精尖技术,学的是
医学界圈子以外的东西。
“领导干部法律知识培训班”、“领导干部领导艺术培训班”、“领导干部
财税知识培训班”等等。各种培训,大大提高了全区医疗卫生系统领导干部的综
合素质。大家都说真正体会到了局领导的用心所在。
院长们议论,经过“充电”,思维和以前大不相同,以前看问题,只局限于
本单位的小圈子里,现在看问题眼光远了,思维也变的活跃了。
是啊,改革的年代,就得有创新的思维,敢创、求新、善思。如果思维不更
新,一条道走到黑,那只能在死胡同里徘徊,工作不会有突破,事业不会有发展。
对领导干部张云春是这样的用心良苦,而对医务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更是时
常挂念着。
不久前,他就在区医院组织了一次“奇特”的考试。“奇”就奇在考试的时
间长:一个月的时间;考试的内容不是中文而是英文;出题、阅卷都由他本人来
操办。
张云春为什么要组织这样的考试呢?他算了一个帐,国外的医学论文从发行
到翻译出来,再到我国的中文医学杂志医学杂志刊载,大约用三年左右的时间。
如果一些好的东西没有去翻译的话,那就很难了解到。因此只有提高英语水平,
读原著,读新发行的外文医学杂志,才能及早的获得外国的医疗信息,达到洋为
中用的目的。
早在一九八一年,他就有着方面的体会。一次,他读了一本外文医学杂志,
书中介绍到常用药四环素对儿童牙齿有副作用,能致牙齿变黄,这就是后来人们
常说的“四环素牙”。当时,作为医生的张云春向同仁们建议停止使用这种药,
但一些“权威”认为他在捕风捉影。数年后,中文医学杂志刊载了译文后,才引
起了我国医学界的普遍重视,这离张云春从外文杂志上了解这则信息已经晚了近
10年! 如果“权威” 们早读了原文,而且引起重视,医学上禁止对患儿用四环
素时,那么我国该少出现多少儿童的“四环素牙”!
这件事深深的刺痛着他的心。
在区医院工作时,张云春经常鼓励大家注重英语的深造,多读外文医学原著。
医院很快掀起了英语热。面对大家的学习热情,他由衷地高兴。但医院图书室的
外文资料太少,不能满足大伙的需求,这一现状时时困绕着他的心。
张云春在北京医学界的学术会上,听北京医学院的一位王教授在和一位于会
者谈论要在青岛海洋大学举行外文医学资料赠送活动时,立刻引起了他的兴趣。
他侧着身子,凑前问:
“王教授,这批外文资料能给我们吗?”
王教授扶了扶有点下垂的眼镜:“仅限于北京的高等学府,你们作为医院又
是外埠来得,是不行的。”
张云春略一思忖,抱着一线希望问道:“我们顶贵院的名去,咋样?”
王教授摆了摆手:“你们顶名去,没有选书代表证,也是不可以。”
这样的美事,没有机会办,真是让人遗憾。
性格要强的张云春没有就此罢休,他认准的事想方设法也要办成它。他想起
在北京工作的一个大学同学可能帮上忙,马上驱车去找。
说明来意。老同学拍着张云春的肩膀笑哈哈地说:“还是那个不甘落后的脾
气。”张云春坦诚地说:“没办法的事,医院急需嘛。”
在老同学的引进下,张云春顶全国建材学院一个名额,与该院另一人一起来
到了青岛海洋大学,用一个证,他俩轮换着进去选书。
好家伙!这一选可不得了,几百元一本的外文医学资料他一下子选了六大箱。
以后他连续去了两年,选来得外文资料价值人民币达5万元之多。
图书室充实了,技术人员的综合水平在上升着……
张云春到卫生局上任前,给区医院的技术人员布置了一个任务:抓紧时间学
习外文资料。过一段时间他要来考试。局里的工作千头万绪,但还是挤时间进行
了这次别开生面的考试。他的目的是由这次考试,带动起全院技术人员学习外文
资料的热潮。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张云春在期待着,憧憬着:明天,博山的卫生事业将是一片辉煌的天地!
有播种就有收获。
1999年博山卫生系统有一项市级科研课题立项,引进新技术、开展新业务28
项,市级以上医学刊物发表和交流学术论文81篇。其中国际级3篇,中华级13篇,
国家级58篇。
有人说:张云春不愧是位有眼光的好局长。
也有人说,他是一个忠于卫生事业的优秀人才。

“歧黄医术”的传人

张云春是青岛医学院的高材生,1979年分配到区医院干内科医生。当时区医
院在博山东部的源泉。那里虽风景秀美,有“博山小桂林”之称,但这也没引起
他游玩的兴趣。闲暇时间总在单身宿舍里领略着“歧黄医术”(“歧黄”是指古
代的歧伯、黄帝,后人仰慕其功德将医疗行业称之为“歧黄医术”)的奥妙,吸
引着中外医术的精髓。或根据病历记录到病房了解住院者病情的变化,整理病例。
不长时间,这位“高高胖胖”有副热心肠的青年张医生,就引起了群众的注意。
一次,一个青年患者的病历上清清楚楚的写着患有风湿性心脏病,心脏听诊
有舒张期杂音,张云春给他听了几次,初听心音有些紊乱,但细听还有一个音,
有规律的想着,尽管很轻微。他判断不是杂音,经验告诉他,着必是正常生理现
象。随后他综合分析了病人的有关资料,排除了风湿性心脏病的诊断,使同行们
深为叹服。还有一次,他发现一个老年病人有一种心音,凭直觉他认为可能是有
关外文资料上记载的那种第四心音,这是很难辨别和碰到的。为了证实这种预感,
他找了好几个医生听,但都听不懂,连老主任也听不懂。于是他立即去拜访了一
位老专家,老专家一听,正吃着饭就放下碗,快步跑到了医院,他给病人听后,
禁不住高兴地说:“这就是医学上所说的第四心音,你是怎么听出来的?”
张云春腼腆的笑了。不了解张云春经历的人,瞪大了疑惑的眼睛,嘴上不说,
心里却在说:大学毕业没几天,知识面怎么这么广,这么有临床经验!
其实,这都是张云春热爱医学这个事业,不断加强学习的结果,尤其是他爱
看爱翻译外文医学资料的结果。
张云春少年时代就做着当医生的梦。
1952年,张云春出生于博山区白塔镇饮马村一个普通家庭,兄弟七人,他是
老二。少年时期,父亲在矿物局医院烧锅炉,回家常说起医院的事,理想的种子
悄悄在他的心田扎下了根,他发奋读书,立志长大后当一名好医生。
聪明好学的他,中学、小学都是学习的尖子。在淄博煤矿子弟中学上学时,
他拿的是每月4元的优等助学金,但他连5分钱一个菜也舍不得买,每天只是啃咸
菜。 把那4元钱交给父亲。家里人口多,生活困难,随时都有被迫辍学的可能,
懂事的他怎不为父亲着想呢?上中学,家里原本是不同意的,后来经过小学的班
主任;老师两次做他父亲的思想工作,才答应他到离家30里路的西河读煤中。那
时他体小瘦弱,老师关切地说:“你让家里给你煎些小鱼吃,不然会患夜盲症呀。”
他点点头,却在心里对自己说:“老师也懂得医道,莫不是以前当过医生?”
从煤中毕业回来,他真的走上了从医之路——在饮马村干赤脚医生和合作医
疗卫生员。由于他肯钻善学,没多长时间就小有名气啦,在周围的卫生员中,他
的医疗水平可算得上佼佼者。
1972年,张云春光荣参军,在铁道兵十一师医院当一名卫生兵。这时他让人
从淄博卫校搞了一套中专教材, 用了半年时间就自修了一遍。部队上每月有6元
钱的津贴,成了他购书的专用基金,不论在什么地方,遇到他喜爱的书,会毫不
吝啬的买下。一次他听说卫生处来了10套《实用内科学》立刻去买。卫生处的干
事却告诉他:“全师就两套了,而且早有计划,等下回来我给你留出一套吧。”
他哪里肯,盼望已久的好书得不到,岂不遗憾透顶!他好说硬磨,卫生干事就是
不卖给。他用商量的口气说:“我在这里翻看一下内容该行吧?”
“行”。这次卫生干事回答得很干脆,把书给张云春递过来。还没等卫生干
事回过神来,他扔下钱揣起书就走,急得这位“老乡”在门口直喊。
在部队上,他不但精心钻研医学专著,而且自修英语。每天早起晚睡进行着
这种“特别训练”。为了学习而不影响他人,他就用蓄电池和车灯自制了一台特
殊军用学习灯。当军营熄灯号一吹,灯光让战友们的酣睡声代替时,他的小灯就
有了用武之地。那一束亮光,宛如照射在知识世界的探照灯,让他的主人上下求
索。
1976年春,张云春从部队退伍还乡,带回家的是三个木箱子,里面装的全是
书。他以读书为乐,博览群书,广增知识,医学、英语水平都达到了一定境界。
九月,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青岛医学院。在这期间,他从图书馆找出“文革”前
的教材通读,翻译了十几万字的英文医学专著,同学们都用钦佩的目光望着他:
“假如学院要留一个学生,毫无疑问,那就是你。”
学无止境。
张云春当医生期间,同负有盛名的滨洲医学院张文博教授建立了联系,一来
可从张教授那里搞些外文资料,二来有了译作可同张教授交流。对他的译作,张
教授这样评价:“用词准确,技能娴熟,质量上乘,不可多得”
啧啧:好个医术精湛得歧黄传人,好个才华横溢的知识分子!
六天与六年
斗转星移,几度春秋。
张云春第二次上区医院工作是1991年底,医院已从源泉迁至八陡镇的十六亩
地。 第一天上班,医院的现状使他这个新任院长兼支部书记吃了一惊:130名医
护人员,120张病床,只有3名住院病人,其中一名还是因打架的缘故而不愿意出
院。给他的印象是管理不善,人心不齐。
晚饭后,习惯看书的他,心却怎麽也平静不下来。思绪象一匹脱缰的野马奔
腾起来,区医院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一幅幅清晰逼真的画面在他的脑海里闪现,
一个个切实而大胆的超前意识在初步形成。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他先从抓人的思想入手,提出了“振奋精神,团结一心,
勤奋务实,开拓创新”的口号。经过两个月的奋力拼搏,区医院终于得到了社会
和病人的认可,住院病人由起初的3人增加到100人,医院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和技术效益都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
人的问题解决了,他又开始在医院的“新”字上做文章。
几经奔波,一块新院址确定下来——白虎山中段,原为淄博市传染病医院的
旧址,后来某集团军政治部驻地。驻军调走,空闲的偌大地盘,就象一块未开垦
地处女地,正等待着张云春和他的同事们来耕耘呢!
说搬就搬。1993年3月,张云春负责调度指挥,用6天的时间,把价值50多万
元的集体财产, 分毫不少地从20多里远地近郊搬到了城里。知情人说:“在这6
天里,高度地责任心使他没吃过一顿安稳饭,睡过一个囫囵觉,整个身心都用在
搬迁工作上啦!”
是啊,张云春干工作,丁是丁,卯是卯,哪一天不是这样度过的。
医院搬迁后到1998年10月, 共6年多的时间,他夜以继日地找有关部门立项
目,筹资金,跑材料,搞建设,上设备,为区医院地腾飞插上了翅膀。
看! 面积共25000平方米地部队营地,群楼鹤起,堪与地市级大医院相媲美
的病房楼高耸其间。这座建筑面积达8700平方米的病房大楼,共七层,那高档外
瓷砖和蓝宝石玻璃装饰的外表格外引人注目,高高矗立在楼顶的红“十”字标志
着白衣使者所担负的神圣使命;宽绰而光亮的通道,无一不显示着设计者的超前
意识。门诊楼气势磅礴,设计合理而巧妙,建筑面积达2900平方米。
职工宿舍楼,建筑面积达4400平方米,可供48户职工居住。
座座大楼就是无言的丰碑,向世人宣告:区医院无病房楼、门诊楼、宿舍楼
的历史已彻底结束了。
瞧!区医院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260名卫生技术人员,200多张床位,30余个
业务科室并拥有美国第三代MAX全身CT机、 24小时动态心电图等先进设备及哮喘
病、肝病、脊椎病、血液稀释平衡综合治疗技术等特色医疗技术的综合性医院,
成为博山区卫生系统的医疗、教学、科研中心。
张云春在抓好医院基本建设的同时,注重加强医院的内涵建设,引进先进设
备,靠科技兴院,注重培养人才。他常说:“医疗事业竞争的核心是科学水平,
重点在人才。”为此,他鼓励全体医务人员自学进修,并请专家教授指导,每周
还坚持一次学术研讨活动,强化基本理论、技术、操作的“三基”训练,每年定
期让一批医务人员到省级以上医院深造,提高医护人员的整体素质。
六年的辛勤耕耘,六年的丰收喜悦。
区医院被评为“博山区十大消费者信得过单位”,区级“文明单位”、市级
医疗先进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授予“爱婴医院”,
市级“物价计量信得过单位”、市级“消费者信得过单位”等等,终于“从简陋
走向辉煌”。每当看到区医院日新月异,红红火火发展的今天时,人们无不由衷
地赞叹:区医院的每一步发展,都渗透着张云春的心血和泔水啊!
一个让人难忘的场面
1991年11月的一天,区里组织中医院中层以上干部开会,宣布要调他到区医
院任书记兼院长,全场一阵哑然。会议室出奇得静,这是历次会议未出现过的。
人事调动本来是正常的事,怎麽会出现这种沉闷的场面?沉默中,各个与会
者的眼神却流露出一种无奈,一种不甘心情愿的光芒。有嗜烟者在一个劲地吸手
中的烟,那缕缕青烟在不断地扩散,有喝茶的本不口渴,呷上一口,瞅一瞅邻位
的动态。沉闷,一种让人难熬的沉闷!
大家都想说,“张云春不能走”,但谁都没有开口。短暂的沉默,终于使一
个老同志忍耐不住了,他挺了挺腰杆,用带有哽咽的口气说:“三年来,云春就
象我们的领墒(牛),带领我们爬坡正爬在崖头上,这个节骨眼要调他走,他走
了俺医院就完了!”
一石激起千层浪。
与会中层也纷纷发表着憋在肚里的话。
张云春要调走的消息,无翼而飞。顿时,中医院上下纷纷扬扬,就像一锅烧
开的水,沸腾了。
科室里。有人说:“张院长可是‘竞选’出来的院长,三年前,15个评委都
夸他的《施政实施方案》有见地,怎麽竞选出来的院长,也要调走?”
另一为接上了话茬:“可不是咋的,咱医院这几年上得快,别的医院看见眼
红哩。”
“眼红顶啥用,他们也象张院长那样从严治院不就得啦,也制定个《管理工
作若干规定》30条,也定个《岗位技术经济承包责任制试行方案》。”
“要那样能行,就不会来‘挖’咱院长。”
病房里也议论纷纷。一位来自山区得女病人问:“医院今日怎麽
护答上腔:“院长要调走,他们舍不得他走哩!”
“看来这院长为人好,办事有能耐。”女病人忘了疼痛,寻根问底。
“是这样。俺家就在附近,所以知道一些底细。”男陪护望了望病房那雪白
的墙壁:“以前,这病房时有臭虫,病人根本不愿在这里住院,是张院长领着人
把敌敌畏掺在灰泥里,抹了墙,烧了藏虫的木床,才绝了它的根。这里的病房,
原来都是住18个病号的大房间,是张院长来了才改造成了小间;还扩大了病房区
就,配备了40万元的设施。”
女病号感叹道:“呦,这个院长可真是好人呐。”
男陪护打开了话匣子:“可不,你看这院外的柏油路,就是最近医院铺的,
以前坑坑洼洼不象样。还有这医院的后院原是个野坡,张院长带领院支部及党员
群众周末义务劳动,搬运后院的土石,清理场地,栽种树木。那时他推着独轮车,
跑的飞快。别看他平时文皱皱的,干起活来可是一员虎将。”
病房外就是后院,那一株株茁壮茂盛的树,充满着勃勃生机。他们静悄悄的
站在那里,仿佛也在探听医院所发生的一切。
有人坐不住了,要找张云春问个虚实。
有的虽默默无语,却在回忆着这几年所发生的事。
1989年,张云春在博山区中医院“竞选院长”中脱颖而出,担任了院长。那
时中医院人心涣散,业务量低,经济滑坡。面对这种举步维艰的困难局面,他针
对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进行了一系列大胆的改革和有益的探索。内抓管理
强素质,外拓渠道求活力,很快扭转了局面。到1990年,仅一年时间,便使中医
院门诊量增长了7900多人次, 库存从不足10万到80万元,流动资金由5万元到50
多万元,业务收入达到199万元,人均创收比上年增长29.2%,出现了前所未有的
好局面。这年,中医院先后荣获了“先进党支部”、“卫生工作先进单位”等30
多个荣誉称号,他也被评为“市级优秀共产党员”。
会议室的人越来越多。
张云春在那里,两条剑眉拧成了疙瘩。同志们的留恋之情,肺腑之言使他激
动不已,但组织上的决定又不能不服从,这可是件让人犯难的事。
议论过后,院里的同志们要找区里,把他留住……
夜深了,张云春还没回家……
妻子孙金玉看这么晚了他还没有回家。于是摸着黑来到了医院。
推开门一看,满屋子的人,叽叽喳喳,有不少女医生护士还流了泪……。
晚上,当妻子知道了事情的原委后,感慨的说:“你这几年在中医院的付出,
值!”。

树立形象 一身正气

作为博山区卫生系统的带头人,张云春始终以孔繁森、焦裕禄为榜样,牢固
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加强自身修养,
廉洁勤政,无私奉献。
全局的院长会上,他常说:“不该吃的东西你吃上,就是细菌,等于一个病
灶,有了病灶就会生病。细菌在人体内,会让主人上吐下泻。”他用医学上的行
话,比喻在廉政建设上防微杜渐的重要性,的确意味深长。
打铁还要自身硬。
同志们都佩服他是一个清正廉洁,严以律己的楷模。
他在领导岗位上工作了十几年, 搞上千万元的工程, 却没有得到一分钱的
“实惠”。前几年,有人曾告他的状,说他搞了那么多工程不可能没有好处,有
关部门对其经手的工程一一进行了审计。
有关施工单位说,他和我们“定价格”时,已压到最低数,包括本院的工作
人员也不留任何“伸缩度”,这样根本没有“条件”向院方送“好处”,只有老
老实实保质保量施工。
上千万元的工程、资金只有60%有着落,其余的全靠自酬。
当时,张云春四处奔波投亲告友解决工程的燃眉之急。
事实证明:他不愧为卫生战线上的一位廉洁勤政的好干部。
树坚不怕风吹动,节操棱棱还自持。
在家里,张局长让妻子和儿子把好廉洁关。
妻子孙金玉,在区妇幼保健院工作,他思想无任何优越感,自觉遵守工作纪
律,认认真真的干好份内的事。有熟人要她个别事上和张局长通融通融,她总是
淡淡的的一笑:“有事你上局里找他,我可通融不了。”
儿子在家,有敲门的坚决不开。他怕影响自己学习是一方面,更重要的一点,
是怕爸爸责怪他。
一次,儿子一个人在家。“笃、笃、笃”的敲门声想个不停,来人自称是张
家的亲戚,儿子不认得,硬是没开门,张云春回来,见那个亲戚还在门口等他,
他忙表示歉意:“孩子不懂事,别见怪。”其实儿子也感到委屈,勤勤恳恳做事,
清清白白做人。张云春把明人于谦的《石灰吟》书在条幅上,以作自勉:“千锤
百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张云春一身浩然正气,在博山卫生界有很高的威信。一个院长深有体会地说:
“我在这里当院长,以有一年多的时间,张局长来过30多次,多次挽留也没留住
吃一顿饭。”
“不贪”正是一个共产党员的本份,也是张云春多年来坚守的信条。他从当
医生到当领导,对自己充满信心,总结自己的“三不”最能体现出他的人生观和
价值观。他的“三不”就是“不贪、不懒、不笨。”“不贪”是他的为政原则;
“不懒”就是坚持学习,勤奋工作;“不笨”就是遇到问题能迎刃而解。
他当医生时,治好了无数个疑难病症;当院长他“治理”了两个医院:博山
区中医院和区医院;当局长,他又在树立博山卫生系统的整体形象,实施“形象
工程”。
“一切为了病人,为了病人的一切。”
根据“形象工程” 的主题, 张云春注重以“活动”为载体,让形象工程变
“无形”为“有形”,不断把这一工程推向深入。1999年,他们先后开展了形象
工程演讲比赛,实施形象工程大讨论,并在源泉中心卫生院召开了博山卫生系统
实施形象工程现场会,抓住行风整顿这一契机,开展了“创建文明行业”、“文
明示范医院”、“争做最佳服务明星”
活动,使广大医务人员牢固树起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据统计,他们先后10次组织74名医疗卫生专家到山区镇村义诊5300多人次,
上门为60岁以上老人送医送药47次,开展各种形式的街头咨询13次,开展扶贫病
房, 收治扶贫病人85名,减免检查费、床位费、治疗费31000多元,各医院的好
人好事层出不穷。
请看电视台录制的《让文明行医风吹遍山城》的一组镜头吧:
病床上,躺着一位因大量失血而生命垂危的病人。
病床前,站着十几个要求为病人献血的白衣天使。
望着奄奄一息的病人和那一双双焦急的眼睛,化验人员熟练的做好了抽血、
输血的准备工作。
皮肤消毒,抽血、化验、核定血型……一切都在井然有序地进行。
之后,400毫升带着医务工作者体温的鲜血缓缓的流进了病人的体内……
一枝一叶总关情。这情真让人想起古人发出的“医家有割股之心”的感叹。
送来了,一封封瓢着墨香的表扬信;送来了,一面面光彩照人的锦旗。这一
封封信,一面面锦旗,代表着群众一颗颗真诚的心,这是群众对“形象工程”的
最贴切的打分。
领来了,一块块闪闪发光牌匾;领来了,一本本鲜艳夺目的证书。这一块块
牌匾,一本本证书,代表着上级领导对博山白衣天使的关怀和厚爱,也是对卫生
局工作的肯定和评价:1999年度“宣传思想工作先进集体”、“流动人口计划生
育管理先进单位”、“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四连冠先进单位”、“市红十字会先
进集体”等等。
张云春也获得了“振兴博山劳动奖章”、“市先进个人”、“学习焦裕禄的
好干部”等荣誉称号。
2000年是千喜年。也是张云春的本命年,妻子说他,属大龙的,天生一个忙
碌命!
是啊,张云春就是一个闲不住的人。他毕竟年富力强,精力充沛,对工作充
满了干劲。
眼下,张云春和他的同志们在卫生改革的运行机制走上正轨后,又继续进行
着“形象工程”和“科教兴医”的战略。
北博山、山头等医院的在建工程和以岳庄医院为典型的旧院改貌等工地上,
又常见他的身影。
在偏远山区工作的鲁山林场180名职工就医难的事还牵挂着他的心, 卫生局
和鲁山林场联姻挂牌的鲁山林场职工医院又成了他常去的落脚点。
世纪列车铿锵前行……
博山的白衣使者正以新的风采迎接未来!
(作者 岳阳)

坚决切断非典输入源

近日,市委副书记魏绍水在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的陪同下,到博山区检查指
导非典防治工作。
魏绍水一行先后到博莱高速路博山路口、博山区实验中学、华锦制衣有限公
司、城东办事处北岭社区、市第一医院等单位,详细检查了非典防治各项措施的
落实情况。在听取了博山区的工作汇报后,魏绍水对下一步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一是对非典防治工作要高度重视。二是抓住重中之重,坚决切断输入源。抓好主
要交通路口的检查,切实把好关,确保不使一例感染病人进入。三是继续做好外
来人员、返乡人员的普查登记。四是搞好应急预案,建立健全信息反馈机制和快
速反应机制。五是进一步加强领导,完善分工负责制和分级负责制,一级抓一级,
层层抓落实。六是统筹兼顾,抓好经济工作和其他各项工作,做到经济发展与防
治非典两不误。
(《淄博日报》2003.5.10)

博山:百个村级卫生所方便农民

今年以来,博山区针对农村卫生工作基础薄弱,村级卫生所基础设施落后、
基本医疗设备缺乏的现状,为从根本上改善全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状况,给广大
农民群众提供良好的就医环境,该区确定了100个需要改造、重建的村级卫生所,
扎扎实实开展了村级卫生组织规范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今年初, 为全面了解博山区的村级卫生组织状况,该区抽调专业人员组成4
个调查组,利用两周时间,深入各镇村,对全区的农村卫生组织现状进行了深入
细致的调查了解,摸清了全区农村卫生室的基本情况。通过调查了解,该区现有
行政村卫生所180个, 其中已达标80个,需要改造的13个,需重新建设的87个。
为保证农村卫生组织规范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博山区委、区政府专门下发文
件,规定村级卫生组织规范化建设实行区大班子领导挂靠包村制度,即:区委常
委每人挂包3个村卫生室的重建和改造,其他大班子领导每人挂包2个村卫生室的
重建和改造;镇、开发区党委书记、镇长(主任)为直接责任人,对村级卫生组
织规范化建设负总责;建设资金由挂靠包村的区大班子领导协调具体包村帮扶建
设的76个机关、企事业单位解决;建设用地由各镇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协调行政
村无偿提供;建筑设计图纸由卫生局按照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标准规划设计。同
时,该区建立健全了考核奖惩制度,将村级卫生组织规范化建设列入了区政府对
各镇办、开发区、区直各部门、区属各企事业单位的年度政绩考核内容,对按时
完成建设任务的,区政府将给予表彰奖励;对到期完不成建设任务的,将严肃追
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由于领导重视, 措施得力,博山区的100处村级卫生室、所规范化建设进展
顺利。目前,全区共到位专项帮扶资金59? 21万元,水泥450吨,计划建设的100
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已竣工36处,开工在建29处,剩余的也已全部落实了建
设用地。
(记者刘玉岗,通讯员翟军德、任纪才
报道《淄博日报》2003.11.15)

我市加快农村卫生室暨“两个体系”建设

全市农村卫生室暨“两个体系”建设工作会议于4月8日在博山召开,会议强
调要进一步认清形势,提高认识,把农村卫生室及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两
个体系”建设抓紧、抓好。副市长段立武出席会议并讲话。
段立武说,当前要抓住机遇,加强领导,定期对工作实行督查,加强调度,
加快工作进度,确保任务目标如期完成。要加大投入,强化措施,确保资金落实
到位。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快“两个体系”建设和农村卫生室建设步伐,提高新型
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质量。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各区县村卫生室建设要与深化
乡镇卫生院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镇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
理、计划生育服务站室建设相结合,把我市村级卫生组织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在会上,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为中国健康扶贫工程淄博市联络处授牌。
(记者王玉芬,通讯员王希雨报道《淄博日报》2004.4.9)

我区举办结核病防治培训班

针对WHO将我国列入世界上少数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的被动局面, 为提高
全区医疗机构对结核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尽快摘掉我国结核病高发病的帽子,
全区结核病防治培训班日前在开发区医院举办,来自全区卫生系统的近30位防痨
大夫参加了培训。
培训班邀请全国结核病防治先进工作者、市卫生防疫站结防科曹培刚科长,
为培训学员进行了授课。曹培刚就当前我国结核病疫情面临数亿人感染结核菌的
严重形势,讲述了各级人民政府及卫生部门对结核病的防治规划、策略及预防措
施,并就结核病的归口管理提出了具体要求。
区结核病防治所韩康祥副所长介绍了结核病的治疗方案,并通报了我区结核
病防治工作的现状、疫情以及今后防治工作目标。培训班取得了良好效果。
(李桂林《博山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