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3&A=4&rec=3&run=13

博山为淄博市的一个区, 地处山东中部,位于东经117°4′—118°14′,
北纬36°16′—36°31′,面积682平方公里。2002年,设2个街道办事处、11个
镇,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人口472,098人。
博山的中医历史悠久,据文字记载,不管城里乡野士绅工农,疗疾防疫,主
要依靠中医中药。至明末清初时,已闻名齐鲁,涌现出了翟良、岳含珍等著名医
学家。西医则是从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苑华芳在大街王家胡同开办华英药房
始传入。民国期间,西医虽逐渐增多,但医术水平低,设备简单落后,且很不普
及,治疗疾病仍以中医为主。1948年,博山最后一次解放时,博山仅有私营诊所、
药铺48处,医务人员不足二百人,且布局极不合理,广大农村,尤其是边远山区
缺医少药非常严重。1932年,白喉暴发流行,南博山一村小儿死亡达百余人。地
方病也严重地摧残着广大人民的身体健康,在池上、李家一带,有的村患“粗脖
子”(地方性甲状腺肿)的病人竟达半数以上。
新中国成立后,博山的医疗卫生事业逐步发展,自1950年建立博山县医院,
陆续建起12个市、区、(县)级医疗卫生机构。1951年,个体开业的医生发展到
300人。1952年1月,联合诊所开始组建,至1958年共组成联合诊所、卫生所34个,
吸收社会上几乎全部的个体中、西医药机构的广大医务人员,把他们组织起来,
统一管理,协力发展,进一步壮大博山的医疗卫生队伍,为人民公社化后的各人
民公社卫生院的建立,奠定可靠的基础。村办医疗事业亦随之发展,至1970年,
全区各大队普遍建立了卫生室,并有11处人民公社实行了社队两级合作医疗。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清除左倾错误影响,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进行卫
生改革,博山医疗卫生事业迅速发展。医疗机构增加,医疗队伍壮大,医疗设备
得到更新,医疗技术水平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得到保障。至2002年,全区各级
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共计459处,为解放前的17.7倍,其中区属医疗卫生机构29处;
市属(包括驻军、 厂矿)医院11处;厂矿企事业卫生所(室)109处;农村卫生
室298处;个体医疗站12处。博山地区床位拥有量为1964张,是建国前的97.7倍。
区属卫生系统医护人员814人,其中副主任医师19人;主治(主管)医师131人;
医师(技师、药师、护师)378人;医士(技士、药士、护士)286人。大中专毕
业生421人,占医护人员总数的46.1%。医疗设备从无到有,已拥有包括进口先进
医疗设备在内的各类大型设备67台(套) ,中型医疗设备198台(套)。医疗机
构设施逐年更新改造, 1975年至2002年,27年间新建门诊、病房21234平方米,
全区医疗卫生机构拥有固定资产3649 4万元。随着生活水平和医疗保健水平的提
高,博山区人均寿命由建国前的35岁,增加到2002年的69.6岁。
展望未来,前途似锦。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博山的医疗卫生事
业必将得到更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