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地质构造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3&A=3&rec=14&run=13

矿区地质构造受华北地台鲁西台背斜鲁中隆起的控制,是鲁中隆起的北缘部
分,其总的构造轮廓是东西走向,向北倾斜,由西部的文祖正断层和东部禹王山
正断层相对切割下,把淄博煤田分为三个地质单元:东为淄博向斜;西为埠村向
斜;中间为岭子明水斜地。夏庄矿井田位于淄博向斜南部边缘。矿井范围内的地
质构造比较复杂,起控制作用的有:
淄博向斜,轴向5~8度,东翼宽缓,地层走向北东40~50度,倾向北西,倾
角18~15度;西翼狭窄,走向近南北,倾向东,倾角大于30度。南端封闭翘起,
向北倾伏展开,封闭部位走向呈缓弧形,倾角20~25度。向斜轴心部位为侏罗系
地层,两翼为石炭二迭系地层,含煤地层出露较广泛,外围为广阔的奥灰和寒武
系灰岩山地。
南北方向的构造组:走向近南北,一般为断距较大的正断层,对地貌及水文
地质有较大的控制作用。矿井西部边界断层一禹王山正断层是这组构造的代表性
断层, 该断层走向近南北,西升东降,落差600~1000米,南小北大,东为石炭
二迭纪煤系地层,西为奥陶系灰岩山地,把淄博箕型盆地和岭子明水斜地划分为
两个水文地质单元,各自有独立的补给、径流、排泄区,这组断层的成因,是强
大的南北方向挤压力形成东西向基底褶曲时的横张断裂面,后期受其他作用力的
影响,有不同形式的挤压和扭动,从力学性质上看是先张后压扭或张扭。
北北东向构造组:由若干向斜、背斜和北北东向的逆断层组成。这组构造亦
较发育,亦显示了北西70度左右压应力场的存在。矿井范围内的代表性构造有:
白虎山逆断层,走向北20~25度东,倾向北西,倾角34度,西升东降,断距30~
50米,走向延长25公里以上(有资料把淄博向斜也纳入这组构造)。
北东70度至近东西向构造组:矿井范围内也时有发现。如东顶山正断层,走
向近东西,倾向北,南升北降,断距22米。这组构造的力学成因是淄博地块发生
左行或右行扭动时沿老应力场形成的东西向张裂和北西、北东向剪切面牵就而成。
这类断层在水文地质条件方面有一定的意义,在奥灰露头区的这类断层,使奥灰
呈阶梯状断落,加大了出露面积,在承压区则有可能增强奥灰东西向的水力联系。
北西向构造组:表现为一套雁形排列的岩脉和正断层。夏庄矿原二井与双山
矿的边界断层—夏家山断层(走向北西52度,倾向南西,断距25米)两侧就有若干
相似的构造,形成断裂组。从力学成因看,这是一组早期南北向,二期东西向两
个应力场的剪切面,后期受左旋或右旋而张裂,有的形成正断层,有的亦有火成
岩侵入形成岩墙。
矿井范围内的四组地质构造的特征及力学性质表明,矿区至少有三个应力场
的作用。一是近南北向压力场,形成了地层产状的东西走向,倾向北,并有规模
不大的逆掩断层。这是较早发生的应力场,它同时形成了东西向的纵张,南北向
的横张和北东、北西向的剪切破裂面。二是北西70度左右的近东西向的压应力场,
形成了一系列北东向的褶皱和逆掩断层或挤压破碎等。矿井西部的淄博向斜和白
虎山逆断层这种压应力场的标志性构造,第一次应力场的纵张,这是牵就复合为
横张,并发展形成了近东西向的张性正断层;第一次横张这时成为纵张或近南北
向的挤压破碎带;剪切面基本上复合了第一次应力场的剪切面。第三应力场是一
反复作用扭应力场,以左行扭动为主,偶有右行扭动,前两次应力场所形成的破
裂面,在这一应力场的作用下,都发生过左行或右行的扭动,随着倾向和扭动方
向的不同,有的成为压扭,有的成为张扭,各种扭动的破碎结构面或不同扭动面
的交叉点往往是富水带或良好的导水带。这对研究水文地质条件,防治地下水方
面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