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3&A=21&rec=129&run=13

爷爷很疼爱焦裕禄,说砸锅卖铁也供他上学。他一直上学到十四五岁,从南崮山高小毕业的。他还
会拉二胡,有时候找个高粱秸秆,挑起一边,找个高粱梢从中间来回拉,也能跟柳哨一样发出声响。

苦难中成长的焦裕禄
本报记者卢昱本报通讯员苏兵栾兆帅
7月23日清晨,雨后的山东博山北崮山村,静卧在薄雾之中,几缕炊烟在青
砖红瓦间缭绕。
炊烟下面是忙着做饭的母亲,灶膛前续火的孩子还睡眼惺忪。曾几何时,焦裕禄也是如此。在他42年的
人生历程中,有一半时间是在北崮山村度过。
大喇叭里啥戏都会有
1963年年根儿,焦裕禄带着老婆孩子回北崮山过年。
“我爸从兰考买了些卤猪肝、卤猪耳朵啥的拿回老家。我奶奶还舍不得吃,拿着供在院子里的祭桌上。
我两个弟弟馋,就去偷着吃。”焦守云回忆道,“正月十五送花灯,奶奶把白萝卜的头儿削去,挖个坑,放
上根棉花绳子,舀上些豆油,点着了满家照照,石台、磨盘、鸡窝,旮旮旯旯的,说不招虫子,照照小孩的
眼睛,说看得远,最后把花灯送到井边的石头缝里。”
“那年雪很大,到大人的膝盖那么深。博山过年的民俗很讲究,从小年开始到正月十五,每天做啥都有
安排。过大年,我们一家又都回去了,那就更热闹了。”焦守云难忘老家过年时的味道。
大年初一,家家拜年。焦裕禄从家出发,顺着崮山桥,在村里拜访幼时的伙伴、一起吃苦受累的乡亲、
并肩作战的民兵战友。
“还没进俺家大门,他就喊我。我看他穿着一件磨得发亮的大袄,还说他咋穿成这样,他说咱们干活出
力的不就是这样。”今年91岁的陈壬年清楚地记得当年的对话。
焦裕禄对家乡的一草一木有着深厚的感情。“1953年,他在洛阳工厂里的时候,就给我写信,让我发展初
级互助组,搞农业生产大联合。”在北崮山当过多年村支书的陈壬年说。
焦裕禄在陈壬年家坐了一个多钟头,给他提出两条建议:一是抓封山造林,“咱北山上光秃秃的,得绿化
绿化,在崮山上种些桃树什么的,开了花也好看,有人会来参观,村民们也有些收入”;二是抓水利,“可
以让各个生产队挖几个蓄水池,割完麦子种玉米的时候,挑水养苗不怕旱”。
“他还再三鼓励我说,应该在村里发展副业,栽个桑树养个蚕,四十多天就摘茧。到现在北山上还有桑
树,那个桑葚可大了。”陈壬年欣慰地说。
在崮山桥西头,有一处北崮山村人极爱凑一起晒太阳的地方。“我爸在那儿跟乡亲们讲一些外面的事。
他说,再过不长时间,在崮山桥东头的大槐树上,架一个大喇叭,什么时候想听戏,那里面都有。”焦守云
回忆道。
“我爸身体那时候就不是很好了。你看他在梧桐树底下照的那张照片,就缺一个牙,所以他喜欢吃酥脆
一点的煎饼,软的太筋道,反而咬不动。”焦守云记忆中父亲爱吃老家的煎饼,“我奶奶每次都是把煎
饼放干了叠起来,去看我爸的时候带上,能吃好长时间。有时候都长了一层薄薄的绿毛,他就拍拍再吃。”
“我记得老家的厨房没有窗户,天稍微晚一点就啥也看不见了。我奶奶在小油灯下,不是纺线就是摊煎
饼、纳鞋底,小油灯的灯头儿在那跳啊跳。她是个热心肠,针线活儿在十里八乡都是出了名的。我爸的
很多布鞋都是她亲手做的。”焦守云回忆起奶奶时说,“她来看我们,回老家的时候,只要能拿得动,我
爸总会给她捎上点白面。我爸可能觉得,老家生活不好,只有过年才有白面吃。”
一人一把红缨枪
“我生日比焦裕禄小六天。焦裕禄,陈维芹,还有我,三个人小时候天天一块玩儿。”陈壬年回忆道。
山里长大的孩子,山上也去,林里也去,爬树捉雀,野果任摘。崮山下有一眼泉,名阚家泉。焦裕禄和另外
两个小伙伴在泉边曾留下许多美好回忆。
7月23日下午,我们寻访已被农家院落包围起来的阚家泉。一汪泉水,孤寂无声。孰料在泉边探察深浅时,
泉水出口竟然哗哗作响,清喧喧直流。院子主人焦方远解释,经过一个雨季的蓄势,泉眼也到出水的时
候了。
喝阚家泉泉水长大的焦裕禄,前半生也在蓄势,经历了一串串隐忍与磨难。
“焦裕禄家有15口人,十五亩地,两头牛、一头骡子,有20间屋。平时靠种地过活,农闲时开一小油坊,打
蓖麻油。焦裕禄的爷爷很疼爱他,说砸锅卖铁也供他上学。我上了两年私塾就不上了,他一直上学到十
四五,从南崮山高小毕业的。他还会拉二胡,有时候找个高粱秸秆,挑起一边,找个高粱梢从中间来回拉,
也能跟柳哨一样发出声响。”陈壬年回忆说。
1938年,日寇侵占了博山县城。
“那时候鬼子经常来北崮山这一带扫荡,汉奸和国民党也来要粮要款。老百姓被逼得没法,南崮山村李
星七组织了个红枪会,起来抗日自卫。我跟焦裕禄一起入会了。”陈壬年回忆道。
日本鬼子在南崮山村设立据点,北崮山村也成为日伪活动的中心地区。“老百姓更遭殃了。南崮山村
住了一个中队的汉奸,经常到我们村要粮要钱,老百姓说不定啥时候就被汉奸抓去受罪。”陈壬年说。
焦裕禄除在家种地外,农闲时还担挑子卖菜、卖油,在崮山桥卖锅饼。
“1941年秋天,他家里生活困难,还要给汉奸拿粮交款,他爹愁闷地上吊了。他爹一殁,生活更难了,还欠
了外债。焦裕禄跟他哥哥分了家,他跟着娘过活。”陈壬年回忆道。
父亲上吊是他人生的一大转折。在焦裕禄1955年写的个人历史自传中,我们得悉:为维持生活,他从南崮
山村李奎正酒店赊了一担酒,跟同村的焦念刚、焦念石等人一起出门,到沂水县去卖,然后再买些油,担
回来挣些钱。但到了临朐县,碰上国民党游击队,他们用刺刀将酒桶穿破进行检查,导致一桶酒漏了。
“这次赔了大本。回家后再也不敢出门了。通过这次才进一步认识了国民党是祸害人民的土匪。”焦
裕禄写道。
残酷的地狱生活
山沟里的八路军加速了打击日寇扫荡的频率。焦裕禄遭遇了人生中的又一次转折。他在自传中有详细
的叙述:“1942年6月24日,天气很热,吃过早饭,刚躺到床上想睡觉,突然大门外狗叫得厉害,我赤脚、光着
膀子到大门口一看,有两个鬼子一个汉奸翻译,持着枪在看我家门牌。我见势头不对,出了大门向南拐,
想跑掉。但未走及,从南街走来两个汉奸,各持手枪迎头碰上,将我抓住,叫带路找一开小铺的焦念镐。
到了焦念镐小铺,人早已跑了,汉奸将小铺钱纸烟叶收拾一光,便带我到了村外汽车跟前……一会又从
外村开来很多汽车,一起开到了博山城西冶街赵家后门日寇宪兵队。从此开始残酷的地狱生活。”
“入狱当天晚上,一鬼子、一翻译每人提一根棍子,将我叫去了。到了一个大楼底下,已有几十人在被
审问拷打,有的被吊在梁上,有的正在被灌凉水,有的正被火油烧。鬼子拿起扁担浑身上下打了我数十
下,我一会头晕眼花晕过去了。醒过来,浑身是水,全身发麻。”
“过了十来天,鬼子又将我们集中到一李家家庙。我们到时,已有数千男女被扣在这里……七月天气很
热,渴得要命,谁要水喝,便被鬼子拉出,跪到院内,一气要喝一大瓷盆,喝不完就打,喝了便被鬼子推倒,用
脚踩肚子,水吐出来再喝。谁说话或者打盹,被鬼子看见就要毒打,甚至被打死。我们一起被押数千人,
终日有被鬼子用各种方法毒打、刺刀穿等惨无人道的残害,差不多每天夜里都向外边抬死人。”
在焦裕禄写给党组织的干部自传里,这段被日伪扣押的经历占据了最大篇幅,也是他描写最细致的一段。
在济南日寇最高宪兵队,焦裕禄受到了更严重的迫害:“一天早上鬼子将我们十人叫去,跪在一间房内,
鼻子尖贴到墙上,一直跪到下午六点才放回。回到监牢,一天没吃没喝,向鬼子要水喝,鬼子恼火了,一面
骂,一面将水管子放开接上皮管子,伸到屋内,一会水没腰深。我们将棉衣脱下举起,站在水里,鬼子在外
面拍手大笑,直到半夜才将水放出。我们挤到一起,一夜没睡也没暖和过来。”
20多天后,焦裕禄等人被拉到抚顺市大山坑下煤窑。据焦裕禄在自传中回忆,每天都得下窑,不然就招来
毒打,四月的一天,下窑回来的焦裕禄在一位老乡的帮助下,逃离虎口,辗转回家。
一张纸条比一颗子弹还厉害
回到北崮山后,生活也是万分坎坷。
1943年,焦裕禄逃荒到江苏,在宿迁城东的一个村庄内,给一户胡姓人家当工。
“直到1945年,新四军北上,宿迁解放,建立了人民政府,才真正认识了八路军共产党真是为人民办事的,
才真正相信共产党能胜利。”随着年龄的增长,焦裕禄也日渐成熟。
1945年秋,他返回山东老家。“民兵队长焦方开动员我参加了民兵,并积极斗争了汉奸,又积极参加民兵
连解放淄博县城,看押俘虏。”焦裕禄总结道。
1946年1月,在区委组织委员焦念文和村民兵队长焦方开的介绍下,焦裕禄在农民焦念祯家一间闲房内入
党。
“这时入党是绝对保守秘密的,也未举行仪式,只是支书李京伦念了党章和党员教材,介绍了谁是党员,
告诉我候补期三个月,从此才参加了党。但这时对党是干什么的一点也不知道,只知共产党对穷人好,
自己自从共产党来了才有出路了。入党要好好干工作,在各种工作中起带头作用。”焦裕禄在自传中
写道。
“当时焦裕禄还是村会计,土改后当村里的财粮委员。晚上带我们去岳庄贴标语,宣传政策。他常说,
一张纸条比一颗子弹还厉害,能让很多人投诚。他很爱学习,有时候忙起来都不吃饭。他还会吹号,会
编顺口溜。有一次从黑山回来,这一路上,他就能编一段顺口溜。”86岁的焦方耐说道。
1946年3月,焦裕禄随民兵连调往鲁中武装部配合主力参加莱芜战役。战役胜利回家后,经区武装部部长
王祥章动员,正式脱产参加区武装部工作,领导民兵连继续坚持游击斗争。“当时我们村的民兵前前后
后有37个,在世的就剩下我一个了。”焦方耐感叹道。
1946年6月,焦裕禄被调到山东渤海地区参加土地改革复查工作。解放战争后期,他随军离开山东,到了
河南,被分配到尉氏县工作。1953年,焦裕禄被调到洛阳矿山机器厂,并于1955年春,到大连起重机器厂实
习。
1955年冬季,焦裕禄对自己思想进行解剖,道出自己的心声,也恰恰在他以后人生的轨迹中得到印证:“自
学习总路线后,更进一步认识了国家建设的伟大前途和将来生活,这便是我能在工作上经常保持积极肯
干的主要力量。”
今天读来,依然字字闪光,催人奋进。
(选自2013年8月9日《大众日报》)

“焦裕禄精神根在山东”
戴玉亮 马景阳
一提起焦裕禄,绝大多数人立即联想到兰考,河南。因为几乎所有的文本和影像所呈现的焦裕禄,
都是他在河南工作直至去世的那段经历。大部分人忽略了一个事实:焦裕禄是一个百分之百的山东人。
1922年8月16日,焦裕禄出生于淄博博山崮山乡北崮山村。
“为什么焦裕禄、孔繁森都来自山东,这并非偶然,是齐鲁大地传统文化孕育的结果。具体到焦裕禄,
我觉得他人格的形成有两个来源,一是儒家文化,一是他的母亲。”学者、电视剧《焦裕禄》编剧何香
久先生认为,“焦裕禄在博山上过5年学,那5年所学的东西近乎现在的高中水平。与此同时,焦裕禄有个
世界上最伟大的母亲。焦裕禄的父亲自杀,大哥下落不明,母子二人相依为命。焦裕禄在被鬼子抓走后,
他的母亲,一个小脚老太太每天走30多里地到博山,为的就是看到儿子还活着。家破人亡,但母亲异常坚
强,始终恪守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何香久说,“我们从焦裕禄身上至少看到了三层人格魅力:一是诚实。焦裕禄对老百姓的感情是真实的,
是打心眼里把人民群众当成父母。所以,当他在河南工作时,一次拉住一位孤寡老人的手叫娘,老太太
说你是谁,焦裕禄说我是你的儿子时,我们完全相信,那是他的肺腑之言,是自然流露,也是对自己母亲的
报答。二是顽强。不管是打鬼子,打国民党,还是与大自然作斗争,焦裕禄从来没有屈服过。这就是孟
子所说的‘养浩然之气’。三是严以律己。这是儒家的修身哲学。”
何香久讲了一个故事。他说,“焦裕禄对自己非常苛刻。在河南尉氏工作时,一次老百姓给他家送来了
一袋西瓜。孩子们都在一旁眼巴巴地看着,焦裕禄说,集体的东西我们不能要。但老乡非要把瓜留下,
实在推辞不下了,焦裕禄拿起一个西瓜用拳头砸开,给孩子们一人一块,然后掏出钱给老乡说,我买一个。
老乡说,就没见过你这号人,然后生气地走了。焦裕禄背起那袋西瓜,给送回去了。”
人的成长都是有根的。焦裕禄的根在山东,在母亲。正是有了这个根,焦裕禄在任何地方,都是焦裕禄。
何香久说,“只要中国传统文化不变,焦裕禄精神就不变。焦裕禄身上体现了最高亢,也是最本质的中
国传统文化的底色。与此同时,焦裕禄‘时刻想着人民群众、唯独没有他自己’,也是永远把人民群众
利益放在第一位的我党执政精神和理念的体现。”
(选摘自2009年5月31日《大众日报》)

“全国自强模范”
——孙建博事迹
孙建博,男,1959年10月出生,山东昌乐人,汉族,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高级工程师,现任
淄博市林业局调研员、原山林场党委书记。
孙建博3岁时因病致残,青年时期曾卖过酒瓶子,收过破烂,干过临时工。1986年调入原山林场,1996
年被任命为淄博市原山林场场长。当时,原山林场亏损严重,负债4009万元,职工13个月不开工资。
他大胆改革,勇于开拓,发扬“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精神,带领原山林场千名职工,经过10年的
艰苦奋斗,逐步走上了一条林业产业化道路,一举甩掉了“要饭林场”的帽子,使原山林场发展成为
拥有固定资产10亿,年收入5亿元,集林业、副业、旅游业、文化产业、房地产开发等多产业并举的
企业集团。原山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林场,成为全国林业战线的一面旗帜,成为全国首批“十佳国
有林场”“国家AAAA级景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先后被授予“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
织”“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扶残助残先进集体”等荣誉。2005年、2009年
新华社内参选编先后两次对原山人通过改革,率先在全国国有林场中实现山绿、场活、业兴、人富的
先进经验予以充分肯定,认为原山林场的改革经验为破解当前国有林场改革困局提供了现实样本,引
起了国家林业局和省、市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原山林场被国家林业局树为全国林业改革的一面旗帜。
孙建博始终以组织的需要、人民的期望作为自己行动的准则,15年间原山先后接管、代管了淄博市园
艺场、淄博林业培训中心、淄博市实验苗圃、淄博颜山宾馆等4家困难事业单位,妥善安置职工千余
人。2005年9月,改革创新的经验得到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重要批示:山东原山林场的改革值得重视,
国家林业局可派人调查研究,总结经验,供其他国有林场改革所借鉴。2009年3月16日,国务院副总理
回良玉亲自到原山视察,对总结推广原山林场改革创新的经验提出了明确要求。2005年5月,孙建博事
迹报告团晋京做报告,在全国林业系统引起了强烈反响,孙建博同志被誉为全国林业系统的楷模和标
兵,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省林业局、淄博市委分别做出决定,开展向
孙建博同志学习活动。
他的自传体纪实文学《追寻太阳》被授予“山东省‘五个一’精品工程奖”,第三届“全国奋发文明
进步奖”,2006年1月,他的第二本自传体纪实文学《火凤凰》出版,2007年1月,由国家林业局编纂
出版的《争做“五个模范”代表——孙建博》成为全国林业系统争当“五个模范”、践行社会主义荣
辱观的宣传学习教材。 2007年9月, 以孙建博事迹为原型,经艺术再创作编写而成的4集广播连续剧
《原山情》,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之际,由中共中央宣传部
新闻局、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宣文部联合编撰的

2013年3月2日至17日,孙建博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时,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

《时代先锋——孙建博》一书入选“创先争优,学习实践活动系列丛书”。2011年,根据孙建博长篇
纪实文学《火凤凰》创作的电影《完美人生》由国家林业局、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中央电视台拍摄完
成,并被确定为党的十八大献礼影片。
近年来,他先后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肢残人协会副主席、山东省第十次党代会代表,并荣获“全
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自强模范”“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国
土绿化突出贡献人物”“全国林业系统先进工作者”“中国十大国有林场管理奖”,先后受到江泽民、
胡锦涛、习近平、李克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2011年1月,孙建博被中宣部确定为全国重大典型
“时代先锋”,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主要媒体对其先进事迹进行重
点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2014年3月,中共山东省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确定
焦裕禄、孔繁森、孙建博等10个新、老先进典型,在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中充分进行重点宣传,为全
省干部树立一面反“四风”的镜子。

“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
——吕绪兰事迹
吕绪兰,女,中共党员,1964年6月出生,1984年12月参加工作,现任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八陡镇
民政事务办公室主任,29年来,她始终坚守基层工作第一线,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视人民群众为亲人,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用自己的爱心和责任铸就了新时期基层干部的良好形象。
2011年6月被表彰为“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2012年2月被评为“山东省爱国拥军模范”、2012年3月
被授予民政部最高荣誉奖—— “孺子牛” 奖等荣誉称号、 2012年当选为山东省第十次党代会代表、
2013年12月获得“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称号。
以民为本心系百姓
作为基层民政工作者, 每天面对的主要是困难群众, 日常经手的都是些繁杂琐碎的具体事,但这些
“小事”却关系到无数个家庭的冷暖安危,对每个困难家庭来说都是实实在在的大事,把困难群众的
事情办好就是她最大的责任。吕绪兰所在的八陡镇辖17个村、19个居委会,人口4.2万。现有城乡低保
户938户、1220人,持证残疾人773人,90岁以上老人126人,重点优抚对象94人,三无、五保对象81人。
她始终把群众利益挂在心上,做群众的贴心人,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她的身影。群众因病致贫,她
主动上门为其申请救助;刮风下雨,她首先想到的是困难群众的房子是否安全;逢年过节她都自己掏
钱买些点心水果到孤寡老人家中去看望。
福山村70岁的村民苏宗文,两个儿子先后患上了精神分裂症,发病时狂躁不止,甚至对村里人造成了
人身伤害,无奈之下,一家人住到了村外的几间破旧的老房子里,由于年久失修,房子透风漏气,她
想方设法为苏宗文的家庭申请危房改造资金修缮了住房,把他的大儿子送到了专业医院进行免费治疗,
并帮助他一家办理了农村低保,使这个家庭有了稳定的生活来源,重新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她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心里装着老百姓,为群众真心诚意办实事、尽心尽意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
无论是低保户审核上报、大病救助家庭资格确定,还是对优抚对象、弱势群体的走访慰问她都亲力亲
为,细致入微。一年365天她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奔波忙碌在村居和户下的,足迹遍布全镇,几年间,
她几乎走遍了所有的低保户和特困家庭, 更是优抚对象和孤寡老人、 留守儿童家中的常客。先后为
1000多个家庭申请低保及其他救助,切实让困难群体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在多年的工作和生活
中,她曾耳闻目睹过许多令人痛心的不幸,但她都尽心竭力的做好民政工作,传播着社会的大爱,让
每一个不幸者走出阴霾,享受生活的阳光。
立足本职工作细致
吕绪兰常说,如果民政工作是在“党和政府与困难群众之间”搭起的一座连心桥,那么,她就是这桥
上的一块砖,就要用真心、爱心、细心和恒心,把党和政府的每一项好政策送到千家万户,诚心诚意
帮助群众解决困难。
在一次走访中,她发现北河口村的陈其顺,因车祸造成残疾,生活不能自理,妻子也患有严重的腰椎
间盘突出病,家庭生活十分困难,他家门前有五级台阶,因上下台阶多次磕倒、绊倒,看到这一情况
后她立即向区残联申请了一辆轮椅车送到他的家中,并在他家门前帮助修建了一个坡道、安上了钢管
扶手,保证了陈其顺出行安全。
她把民政工作当作毕生的事业追求,真正用“心”来做,练就了过硬的业务本领,全镇民政服务对象
基本情况,她都能了如指掌做到“一口清”。她的抽屉里整齐地摆放着20余本工作记录,这是她从事
民政工作十几年来积攒下来宝贵“财富”,翻开每一本记录,没有讲究的格式,没有漂亮的字迹,记
的多是一些琐碎的事情,哪个人、什么事、啥困难、咋帮助,优抚对象生病住院了、低保家庭的孩子
考上学了、残疾人需要帮助找工作了、敬老院需要购置物品了、谁家的百岁老人过生日了……事情办
好了或困难解决了,就在记录的后面画个对号,没有办好或没有解决的,就想方设法为他们寻求帮助,
令人欣慰的是,她每一笔记录的后面都画上了一个个坚强有力的对号,可以说,每一个对号后面都洒
下了她辛勤的汗水,凝聚着党和政府对困难群众的关怀和厚爱,承载着社会各界的无私奉献和大力援
助!
北河口村徐颖父亲意外死亡、母亲打工时因车祸死亡,12岁时成了孤儿,一直与年迈奶奶相依为命。
为了帮助她的生活,吕绪兰隔三差五的帮助料理祖孙两人的生活,在为她办理了城市低保,让她享受
到了孤儿生活补助的同时,让孤儿徐颖享受到了难得的母爱。2010年考上了山东省中医药大学,为了
保证她能顺利地进入校园,帮助她申请了4000元的孤儿大学救助金,并与辖区内山东宝隆汽车部件有
限公司联系结成了一助一的帮扶对子,每年给予她1万元的资助金。
基层民政工作十分繁忙,不仅要入户走访困难家庭,每天上班也会不断地有群众来咨询,不论是在机
关门口,还是在楼道里,看到来办事的群众她都会主动问问是不是来找民政的,认真倾听他们反映的
问题,向他们讲解党和政府的民政工作政策,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她立足本职岗位,始终保
持饱满的工作热情,以高度的责任心扎实做好每一项工作。
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在吕绪兰民情日志的首页有这样一段话:民政工作的服务对象有最可爱的人、最可敬的人、最幸福的
人,也有最可怜的人、最痛苦的人、最难管的人,而每一类人都需要用真心去对待、热心去服务。
基层民政工作头绪多、任务重,人员少,有时,为了遣送流浪乞讨人员、送弃婴到市福利院,往往要
工作到很晚。没有交通工具,她就时常骑着自己的摩托车,无论严寒酷暑,刮风下雨,都把每项工作
落实到位,从没有向领导提出过任何要求,她不计得失,不图回报,乐于奉献。
2011年6月,吕绪兰被评为“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上级党组织奖励了5000元奖金。她用这5000元钱
帮扶了10位特困群众,每户500元。2012年又把上级奖励的2万元、全部交到镇财政,用于救助困难群
众。2009年以来她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帮助困难群众,经与15家辖区企业联系,通过一助一的形式帮扶
了16名困难学生,年帮扶资金达4万余元。
10多年来,吕绪兰同志舍小家为大家,将大部分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为群众服务的民政事业中,儿子
上小学时,忙碌的工作时常让她顾不得照顾孩子,同事们就主动帮着她接送孩子、买饭、辅导功课。
1989年她父亲病重,2005年她公公病重,都没能在老人跟前照顾,留下了她终身无法弥补的遗憾。2012
年除夕之夜,敬老院有位老人病危,弥留之际老人在她悉心的照料下欣慰的闭上了眼睛……当人们欢
天喜地团圆过年的时候,她却忙着为老人料理后事,因为她要让这些无儿无女的老人们一样走的有尊
严。先后送走了近20位孤寡老人,每次料理完后事,她都会伤心的在老人的住处静静的驻留良久,因
为在她心里,那些逝者都是她难以割舍的亲人。
民政工作很平凡,看似琐碎却又是那么紧密地关乎着群众的幸福,虽然忙碌却又是那么充实而有意义,
为需要帮助的人寻求帮助,是她的工作写照,也是她孜孜不倦的努力方向。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
她努力地为困难人群寻求社会力量的帮助。工作中,是那些自强不息的残疾人;那些顽强与命运抗争
的大病患者以及他们家庭成员间不离不弃形成的血浓于水的亲情;那些曾经为了共和国的建立抛头颅、
洒热血而今身居乡村、甘于清贫的优抚对象他们从不居功自傲的精神一直在鼓舞着她、激励着她、感
动着她。
吕绪兰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用她民生的坚守,爱的奉献,用真情和赤诚传递党和政府的民生大爱,
以令人钦佩的敬业精神和执着的事业追求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保持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
系,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尊重和爱戴,树立了新时期基层干部的良好风范,续写和谐的民生佳话。

博山区十杰劳动者(以姓氏笔画为序)
仲国庆 山东博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刘 恒 博山区交通运输局监察站
刘 豪 淄博真空设备厂有限公司
吕玉秀 博山区市政园林局
孙丹丹 山东特信集团有限公司
孙洪文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淄博博山支行
李守峰 淄博博山富源履带机械有限公司
栾尚恩 博山经济开发区卫生院
贾小明 博山区域城镇中心学校
蒋永利 淄博海州粉末冶金有限公司
(区总工会2013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