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工作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3&A=2&rec=47&run=13

[综述] 1986年,中共博山区委组织部设秘书科、组织科、干部科、知识分子工作
科、下派干部管理办公室;1987年5月建立区委组织员办公室;1988年9月归并为秘
书科、干部科、组织科和区委组织员办公室,干部教育工作由干部科负责,下派干
部工作、 知识分子工作由组织员办公室负责;1991年3月,秘书科更名为办公室,
干部教育科和知识分子工作科合并为干部教育、知识分子工作科,增设企事业干部
科;1992年7月设立信息调研科;1993年1月建立党员电化教育中心;1993年机构改
革时内部机构为办公室、干部科、组织科、干部教育、知识分子工作科、企事业干
部科、下派干部管理办公室、党员电化教育中心和区委组织员办公室,编制为24人;
1995年5月恢复调研科;1997年底实有人数为20人。
1986~1997年,区委组织部在抓好本部门自身建设的同时,认真做好全区的领
导班子和干部队伍以及基层党组织建设,积极开展知识分子工作、下派干部工作和
信息调研工作,大力开展部门包村、党员联系户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全区的两个文
明建设。先后被省委组织部评为“全省党员电化教育先进单位”;被省科学技术协
会评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先进单位”;被市委组织部评为“全市农村基层组织建
设先进单位” 、 “发展党员工作先进单位”、“全市下派干部工作先进单位”、
“全市党内统计先进单位”、 “全市档案系统先进单位”,连续三年获“全市组
织系统信息调研工作总分第一名”;连续九年被区委、区政府评为“年度工作考核
先进单位”。

[领导班子与干部队伍建设] 1986-1997年, 成功组织了三届区党代会、人代会、
政协会的换届选举(1987年区第五次党代会、区十一届一次人代会、区五届一次政
协会;1990年区第六次党代会、区十二届一次人代会、区六届一次政协会;1993年
区十三届一次人代会、区七届一次政协会,1995年区第七次党代会),做到了认真
筹备、精心组织,保证了会议的圆满成功,确保了上级组织意图的实现。同时,指
导了四届乡镇党代会、人代会的换届选举工作(1987年、1990年、1993年、1996年
乡镇党代会、人代会进行了换届选举),确保了区委意图的实现。1993年,区、乡
镇两级机构改革,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严细的实施方案,克服了任务重、
困难多等不利因素,圆满完成了机构改革任务,顺利通过上级验收。1997年,在认
真调查、反复论证的基础上,经过多方协调,实施了农业局与农委的分设,科学设
立了蕉庄、岭西两个管区。
12年来全区在搞好区、乡两级领导班子换届选举的同时,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建
设、思想政治建设、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和干部制度建设,狠抓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
健全完善了老干部管理体制。按照干部队伍的“四化”方针,严格德才兼备、注重
实绩的用人标准,努力达到梯次配备、专业配套、知识互补、分工科学、结构合理
的要求,整体功能得到了较好的提高和发挥。逐步建立完善了干部任免程序、政绩
考核制度,干部竞争机制、干部交流轮换制度、回避制度、新任领导干部录用制度、
辞退制度、民主评议制度、领导干部重大收入申报和家庭生活重大事项报告制度、
回复函询制度、诫勉制度、干部推荐责任备案制度、年度工作考核末位淘汰制度,
建立了后备干部档案,进一步充实了后备干部队伍,按照民主推荐、组织考察、领
导集体讨论、 组织审定等程序选拔后备干部600人次,充分利用党校等教育阵地加
强干部培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12年来共培训各类干部4万6千余人
次,其中97年共培训干部2500人次,其中妇女干部和党外干部占有一定比例。制定
了后备干部培训、定期考核、流动管理、择优录用等一系列制度。1997年共确定后
备干部180人,其中妇女后备干部犯人,占后备干部总数的18%。

1986~1997年博山区委组织部领导人

┏━━━┯━━┯━━━━━━━━━┯━━━━━━━━┯━━━━━━━━━━━━━┓
┃ 姓名│性别│ 职 务 │ 任 期 │ 备 注 ┃
┠───┼──┼─────────┼────────┼─────────────┨
┃陈魁聚│ 男 │ 组织部长 │1985.6~1987.2 │ ┃
┃ │ ├─────────┼────────┤ ┃
┃ │ │ 区委常委 │1986.7~1987.2 │ ┃
┠───┼──┼─────────┼────────┼─────────────┨
┃高京乾│ 男│区委常委、组织部长│1987.2~1991.5 │ ┃
┠───┼──┼─────────┼────────┼─────────────┨
┃阎西国│ 男 │ 组织部长 │1991.5~1991.12 │ ┃
┃ │ ├─────────┼────────┼─────────────┨
┃ │ │区委常委、组织部长│1991.12~1995.3 │ ┃
┠───┼──┼─────────┼────────┼─────────────┨
┃张洪亮│ 男│区委常委、组织部长│1995.3~1997.12 │ ┃
┠───┼──┼─────────┼────────┼─────────────┨
┃张洪兴│ 男│区委常委、组织部长│1997.12~ │ ┃
┠───┼──┼─────────┼────────┼─────────────┨
┃张洪升│ 男│ 副部长 │1976.8~1987.4 │ ┃
┠───┼──┼─────────┼────────┼─────────────┨
┃李成新│ 男│ 副部长 │1986.5~1991.3 │1988.4兼任组织员办公室主任┃
┠───┼──┼─────────┼────────┼─────────────┨
┃韩森师│ 男│ 副部长 │1987.5~1987.9 │ ┃
┠───┼──┼─────────┼────────┼─────────────┨
┃孙昆峰│ 男│ 副部长 │1987.9~1994.1 │1992.8兼任组织员办公室主任┃
┠───┼──┼─────────┼────────┼─────────────┨
┃王同文│ 男│ 副部长 │1991.3-1992.12 │ ┃
┠───┼──┼─────────┼────────┼─────────────┨
┃贾生树│ 男│ 副部长 │1992.12~1995.4 │ ┃
┠───┼──┼─────────┼────────┼─────────────┨
┃王以民│ 男│ 副部长 │1994.1~1997.4 │ ┃
┠───┼──┼─────────┼────────┼─────────────┨
┃郑庆华│ 男│ 副部长 │1994.1~1995.4 │ ┃
┠───┼──┼─────────┼────────┼─────────────┨
┃ 周霞│ 女│ 副部长 │1995.4~ │1996.3兼任组织员办公室主任┃
┠───┼──┼─────────┼────────┼─────────────┨
┃冯乃国│ 男│区人事局长兼副部长│1995.6~1998.2 │ ┃
┠───┼──┼─────────┼────────┼─────────────┨
┃常跃之│ 男│ 副部长 │1997.4~ │ ┃
┠───┼──┼─────────┼────────┼─────────────┨
┃ 赵德│ 男│ 副部长 │1997.4~ │ ┃
┗━━━┷━━┷━━━━━━━━━┷━━━━━━━━┷━━━━━━━━━━━━━┛
[基层党组织建设] 1986年年底,全区有基层党委34个,党总支12个,党支部750
个。 1997年年底基层党委、党总支、党支部分别增到40个、108个、1020个。12年
间,全区各基层党组织坚持“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方针,以全区
落实党务工作目标为关键,按照“抓弱促强带中间”的工作思路,强化措施,加大
工作力度,党建工作成绩斐然。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1986年,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委关于基层组织建设和贫困
村党组织建设经验交流会精神,对基层党组织进行了目标化管理。1989年全区加强
了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各基层党组织坚决贯彻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精神,
进一步完善了党内各项制度,狠抓了班子建设,调整充实了乡镇领导班子,开展了
党支部达标升级活动。1990年健全完善了“三制建设”,在全区形成了上下配套、
纵横协调的党建负责制体系。1992年,在总结郭庄和白塔镇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在
全区推行了村级规范化管理工作。1993年,在全区组织实施了“能人战略”,大胆
启用经济能人进领导班子,在全区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开展了评选、树立百强支部活
动,继续组织实施了“一OOO人才工程”,在对村“两委”换届中,大胆启用378名
后备干部充实村两委。1994年通过下派、回返、交流等形式,解决基层班子建设问
题,对农村党支部普遍实行了约束机制和以村干部结构工资制、养老金保险为主要
内容的激励机制,开展了学科技、用科技活动,农村班子建设得到了省、市的肯定,
形成了区、乡镇、村三级网络。1995年以争创省级农村党建工作先进单位为重点,
成立了区、乡镇、村三级基层组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关于强村党组织建
设几个问题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后进村党组织建设的意见》。1996年重点
加强了对50个后进村的整顿,四个强村党支部改建为党委,表彰首批54个“五好村”,
开展了“五好进居”活动,在延安的枣园村、南泥湾镇建立了党员干部“爱国主义、
革命传统、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在全区开展“三观”大讨论。1997年重点突
出解决“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问题,实行了区、镇办领导干部扶贫攻
坚、 驻村蹲点制度,对后进村实行了位次管理,圆满完成了中央提出的3年整顿任
务,顺利通过了省、市农村基层组织整顿工作检查验收,被评为市农村基层组织建
设先进单位。
企业党组织建设。12年间,全区不断加强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股份制企
业、 私营企业、 乡镇企业党的建设,注意在生产一线发展党员,解决空白班组,
1989年被市委组织部评为发展党员先进单位。先后下发了《关于加强乡镇企业党的
组织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区属企业党建工作的意见》、《关于改制企
业党的建设几个问题的意见》。1993年建立了全市第一家私营企业党组织—水河运
输队党支部。实施了企业党组织“政治核心工程”,深入开展了“市场经济与党的
建设”大讨论,“企业共建”、“五观”大讨论、“六好进企”等系列活动。1997
年命名表彰了首批8家“
六好”企业。

[党员队伍建设] 1986年年底有党员13333名。1997年年底党员人数为19412名。12
年来,按照“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认真抓好了党员的教育、管理和发展
工作。①党员教育工作。充分利用区、镇、村三级党员教育阵地,坚持“三会一课”
制度,对全区党员进行了基本路线、基本知识和方针政策的教育。在全区党员中广
泛开展了“讲服务、比奉献”、“新时期共产党员如何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大讨论、
“学科技、用科技”、“双学双带”、“联、帮、促”、“学、帮、带”等系列教
育活动。狠抓了党员教育阵地的落实。党员教育工作连续三年获省级先进荣誉称号,
城西、蕉庄、八陡、域城等镇办党校先后被授予省级先进基层党校荣誉称号。1993
年成立了区党员电教中心,形成了区、镇、村三级电教网络。1995年党员电化教育
工作被评为省级电教工作先进单位。②党员管理工作。注重抓好民主评议党员和妥
善处置不合格党员, 12年共处置不合格党员322名。全区党员普遍实行了年度目标
考核管理机制,突出加强了党内生活各项制度建设,形成了党委工作负责制、党员
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党员年度目标管理责任制“三制”和“党员定岗位、定任务、
定措施、定奖惩”为主要内容的“四定”党务工作目标管理体系。加强了对流动党
员的管理,制定了《关于加强对流动党员管理的意见》,实行了流动党员活动证制
度。对农村建国前老党员实行生活补助,对农村干部实行结构工资制、养老金保险
等为主要内容的激励机制。在全区党员中开展了“名位关、权力关、金钱关、生活
关、人情关”“五关”大讨论。③党员发展工作。12年来,严格按照新时期发展党
员工作方针,严把发展党员”人口”关,制定了《发展党员工作程序》,制定了发
展党员工作计划,并实行了组织部预审制度,突出抓了人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工
作, 注重在生产一线和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 注重解决空白班组和空白村问题。
1986-1997年全区共发展党员6211名。

[知识分子工作] 1986年,各级党组织按照“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方针,对文
革前历史遗留案件和文革立案审查的党员干部和知识分子案件全部进行了复议甄别
处理,是年底,此项工作基本结束。1987年,制定了《关于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的管
理意见》,着重进行了博山区第一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的选拔工作,共确定14名区
级, 2名市级拔尖人才,并建立了知识分子联系制度,设立了知识分子接待日和工
作联系点。1988年,对拔尖人才普遍组织了健康检查,并建立了知识分子拔尖人才
健康档案。1990年,制定了《拔尖人才管理暂行规定》,组织开展了拔尖人才巡回
医疗、科技咨询服务等服务活动。1991年重点进行了知识分子管理和知识分子服务,
并为他们落实了相应的待遇。1992年底,进一步抓了知识分子政策的落实,建立了
知识分子人才库,在全区知识分子中广泛开展了“评优、树标、拔尖”活动,建立
了拔尖人才档案和任期目标,进一步激发了全区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1993年,
按市委组织部要求, 为9名农民知识分子办理了“农转非”和录用干部手续,向市
委推荐了3名同志作为全市重奖候选人, 下发了《博山区关于调动知识分子积极性
的实施意见》。1994年,结合“振兴博山、举贤荐才”活动,推荐选拔出各行各业
各类优秀专业人才300多名, 建立了博山区各类优秀专业人才库,修订了《拔尖人
才管理工作暂行办法》 。1995年,向市委组织部推荐1990年以来优秀大学生2名和
市第四届青年科技奖人选2名, 在知识分子中广泛开展了“我为经济发展做贡献活
动” 和评选优秀知识分子工作,评选出300名优秀知识分子编人人才库进行重点管
理。1996年,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级培训考核工作。对博山区首
批接受省委组织部选调的3名大学生进行了安置。 1997年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
加强知识分子工作的意见》。对全区拔尖人才进行了重新填表登记,建立了比较规
范的拔尖人才业绩档案。12年来,全区共选拔区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四批67人,市
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三批12人, 发展知识分子党员2703人,450人担任了局级以上
领导职务,并为符合条件的知识分子办理了到国外进行参观考察手续。

[《中共博山区组织史资料》出版] 在中共博山区委的直接领导下和市委组织史资
料办公室的具体指导下,由组织部牵头,在党史征委和档案馆等部门的积极参与下,
在全区各级党组织, 特别是广大老干部的大力支持下,从1985年7月开始征编《中
共淄博市博山区组织史资料》。区组织史办公室全体人员克服种种困难,用了近四
年的时间,经过五个阶段的艰辛努力,按照全面准确高质量的要求,完成了《中共
淄博市博山区组织史资料》 的编纂工作,并于1988年11月定稿交付印刷,1989年5
月正式出版,内部发行并举行了发书仪式,使我区成为全市组织史资料出版较早的
区县之一。
几年来, 区委领导非常重视组织史资料的征编工作。1985年7月初,区委成立
了中共博山地方组织史资料编纂委员会,一名副书记分管,区委组织部、区委办公
室、区党史征委、区档案馆、区人事局、区统战部和区人武部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
参加组成编委会,下设办公室,抽调了一定数量的人员从事征编工作。办公室成立
后,首先组织有关人员学习了中央、省、市委有关组织史编纂的指示规定,学习了
外地的一些经验和有关的业务知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编纂目的、要求、
范围和内容,结合博山实际制定了编纂方案。在此基础上,开始了近4年的“广征、
核准、精编”工作。由于编写组织史资料是一项新工作,收录时间从1926年11月博
山地区开始发展党员和建立党组织,到1987年11月党的十三大,长达60年之久,而
且范围宽、工作量大,资料除收录了党的系统组织史资料外,还收录了党所领导的
人民政权、地方武装、统战和群众团体系统的组织史资料。资料来源,新中国成立
前基本无档案可查,主要靠走访曾在博山工作过的老干部、老同志,召开各种形式
的座谈会、讨论会等搜集口碑材料;建国后资料的搜集主要是通过查阅档案资料。
又对所用资料进行了反复核实和三次集中分析,对每一机构、每一个人的任免职都
核实二至三遍, 多次查阅档案,多次走访,重访最多达7次,走访老干部、老同志
800余人次,共行程40万公里,查阅档案千余卷,调阅卡片9832张,整理卡片15000
余张,共涉及500个部门7532人次的任免职,收集和摘抄资料达300万字以上,先后
五易其稿,精编成41万字的《中共博山区组织史资料》。该资料的出版发行,起到
了存史、资政、育人的作用,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党员和年轻一代,继承和
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提供了重要的教材。

[实施“一OOO人才工程” ] 博山区委大力抓好农村基层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组织
实施“一OOO人才工程” ,并把这项工作纳人了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按照严格条件,认真选拔的要求,全区279个村党支部各推荐出了2-3名优秀人选,
乡镇办党委负责审查, 全区共选拔出916名政治立场坚定,有志农村改革,有一定
工作能力的优秀农村青年作为村级后备干部培养对象。 经过区严格筛选,对738名
后备干部安排一年左右时间实行三段式培训。 由区委党校集中进行了3个月的政治
理论等五门课程的培训;由各乡镇办结合农村实际进行了有关专业知识培训;由乡
镇办分配到村、乡镇企业挂职和参与管理工作上岗锻炼;由区委党校负责进行统一
考试, 676名学员达到标准,准予毕业。这批毕业生素质较好,年龄在35岁以下的
占到90%高中文化程度占40%党团员占95%,其中妇女123名。在1992年年底农村党支
部和村委会换届中有81人进人了村级两委班子,其中4人担任了党支部书记,2人担
任了代理村主任。

[实施“农村50计划”] 由区委组织部带头,对全区279个行政村进行了调查研究,
从深山区选择确定50个贫困后进村,组织优势力量,采取综合措施,进行重点帮扶。
计划要求帮助重点扶持村达到“五个一”,即建立一个有战斗力的党支部班子和培
养出一个好的党支部书记;培养出一支人党积极分子和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制定完
善好一个可行的“八五”发展规划;使被扶持村集体收入达到一万元以上;解决落
实好一项有影响的社会福利事业。区委主要采取了“一包一挂一倾斜”的措施:一
是组成了一只强有力的包村工作队伍,建立了50个包村工作组。每个组都有一名区
大班子成员、一名区直主要负责人、一名区直部门优秀中青年干部和一名乡镇干部,
村村落实了包村责任制。二是深入开展“先富帮后富,共奔富裕路”为核心内容的
“文明姊妹村”活动。三是对重点扶持村实行倾斜政策。
共整顿党支部班子23个,调整支部书记20人;对农村党员干部加强了教育培训,
每个村都培养出3-5名人党积极分子和2-3名村级后备干部;加强了党员阵地建设,
新建党员活动室49个,有35个党支部实现了转化升级;办起了21个工副业项目,农
民人均收入达600元以上,共支援资金和物资折款达108万元。

[实施“能人战略”] 从1991年开始,区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决定在全区组织
实施“能人战略”。区委制定了实施“能人战略”的规划,明确提出在三、五年内
选拔能人1000名,使农村党支部班子的各种能人达到60%。
第一,解放思想,选贤任能。一是坚持两个打破,树立新的选人用人标准。二
是广开选人视野,多渠道选拔启用能人。从区、镇机关及强村中共选拔1500人,有
389人走上了领导岗位, 其中79人担任了村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有61人担任了
村镇企业一把手,村村基层班子都配备了3-5名后备干部。三是优化选人用人机制,
坚持民主推荐,坚持走群众路线。第二,强化教育,提高素质。三年多时间利用区、
镇党校分期分批举办培训班63期, 培训人员达1950人次,先后选拔了319名有培养
前途的干部到乡镇企业、强村挂职锻练,适时进行民主集中制、党规、党法和法制
教育, 先后组织外出参观3200人次,参加经贸洽谈会975人次,出国考察31人次,
还聘请大专院校教授来区讲学,并组织参加了业余和脱产的大专教育学习。第三,
建立完善了目标、激励和监督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实行了优胜劣汰能进能出的滚动
式管理。 提拔了12名农民身份的基层干部担任了乡镇党政副职,有197名能人被选
为党代表、 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农民企业家,有153人加人了党组织。第四,落
实了责任制。 区委常委及六大班子领导每人包3-5个村。全区先后开展了农村“50
计划” 、“一OOO人才工程”等一系列特色工作,并且总结推广了岜山、柳杭等村
和涤纶厂、油泵厂等镇办企业实施的“能人战略”。我区成为全省第一批实现小康
目标的深山区县之一。

[实行村干部结构工资制] 村干部的结构工资一般包括:基本工资、职务工资、任
务工资、奖励工资四个部分。其中基本工资主要参照各行政村的规模大小及上年全
村的人均收入来确定;职务工资由现任职务的高低确定,交叉兼职的按最高职务发
放,不重复发放,职务变动,职务工资随之调整;任务工资根据年终政绩考核结果,
以百分制计酬发放;奖励工资在本年年终对各单项任务超额完成者按比例发放。

[实施“百千万人才培训工程”] 一是区委组织部与山东轻工学院联合,采取脱产
学习、 专题讲座和挂职锻练相结合的形式,对100名区属、镇村企业的后备干部进
行了政治理论、企业管理知识和领导科学等多方面的培训。二是千名科(局)级干
部理论培训。 三是万名在职党员干部培训。 以区、镇、部门党校为主要阵地,对
600多名农村两委成员和企事业单位党政领导班子成员进行了培训;利用颜山大学、
职业中专等培训学校,对4000余名专业人员进行了岗位业务培训和大、中专学历培
训。

[实施新党员绿化工程] 为了提高新党员的素质,响应“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
在“建设博山、美化博山、振兴博山”中充分发挥新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区委、
区政府决定从1996年开始在全区新党员中实施“新党员绿化工程”。区委组织部和
区林业局联合制定了《关于实施新党员绿化工程的意见》并负责实施。意见要求通
过全区新党员义务劳动,以植树造林为主要形式。以增强新党员素质为目的,经过
几年的努力,力争在“九五”期间建成几个园林式高效生态绿化区,巩固“全国造
林绿化百强县”成果,为顺利实施“九五”计划做出积极贡献。《意见》根据全区
绿化和每年新党员发展工作的实际情况,规划新党员绿化工程主要集中在爱国主义
基地和风景旅游区实施。首期工程安排在崮山“焦裕禄纪念馆”附近的北崮山村以
东的“崮山” 进行,总面积为5.6公顷,并已奠基开工建设。于每年植树节、7月1
日和10月21日各安排一周时间为“新党员绿化工程”绿化周。经过两年的实施,已
有2000余名新党员参加了绿化工程建设, 栽植各种经济林、 观赏林和绿化林木
15000余株。“崮山”已成为初具规模的山林公园。

[开展“五好进村(进居)”、“六好进企”活动]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四届四中全
会精神,落实区委《关于加强全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规划》,根据中央关于加
强农村、企业等基层组织建设的要求,区委组织部研究确定分别在农村基层组织中
开展“五好进村”活动,在居委会党组织中开展“五好进居”活动,在企业党组织
中开展“六好进企”活动。同时制定了《关于在全区农村基层党组织中开展“五好
村”达标活动的意见》、《关于在全区城市街道居委会中开展“五好进居”活动的
意见》,与有关部门联合制定下发了《关于在全区工业企业中广泛开展“六好进厂”
活动的试行意见》,还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和考核细则。
根据《意见》、《细则》的要求,各基层党组织首先明确了活动的内容和标准。
五好村的标准是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和一个好书记,有一支好党员、干部、团员队
伍,有一条发展经济的好路子,有一种好的经营体制,有一套好的管理制度;五好
居委会的标准是有一个好班子,尤其要有一个好班长,有一支好党员队伍,选准一
条好路子,完善一套好机制,健全一套好制度;六好企业的标准是,要有好班子、
好思路、好机制、好产品、好信誉和好效益,按照标准又进行了细化和突出重点。
二是加强了领导。“五好”、“六好”活动均在区委基层组织建设领导小组的统一
领导下进行,具体工作由区委组织部负责。各镇办和企业党委根据“五好”、“六
好”标准,对所辖村(居)、企业的状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摸底,分类排队、登记
造册、建档立卡,把“五好”、“六好”活动列人重要议事日程,并制定了切实可
行的工作规划,落实了领导干部包村、包居委会和包企业的工作责任制,突出了有
关镇办和企业主管部门党委书记是直接负责人,村(居)企党政一把手是一线责任
人,团委、妇联等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连带责任人的职责,各部门都发挥各自的
职能作用,通力合作,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三是实行了严格考核。各有关
党委对措施的落实,做到季度有分析,半年有自查,年终有总结。检查验收工作由
区委组织部会同有关部门进行,并将开展情况列人镇办和企业主管部门党委的政绩
考核内容之一。凡达不到验收目标的不能被评为先进党委,达不到五好村(居)、
六好企业的党组织不能被评为先进党组织。对验收合格的村(居)、企业实行动态
管理,实行每年复查一次,不定期抽查,做到优胜劣汰管理。
1996年5月区委、 区政府分别命名表彰了首批五好村54个、 六好企业8个,到
1997年年底90%以上的村达到了五好村的目标,使基层组织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

[实施“手拉手联带工程”] 为了进一步加强后进村党组织建设,切实解决好贫困
后进村的领导班子建设和经济发展问题, 区委于1995年8月决定在全区实施“手拉
手联带工程” , 突出发挥强村强企业的作用,提高40个后进班子的战斗力和自身
“造血”功能。区委提出了指导思想、以“五好”标准为目标的目的、要求。按照
区委的部署,采取了四项主要措施:一是抓班子建设。在坚持干部“四化”方针和
德才兼备标准的前提下,注重启用“经济能人”担任“一把手”,运用多种办法选
拔人才充实“两委”班子;实施“强村强企业带动”战略,强村强企业与弱村结对
子建立联合党组织,实行本乡镇的村联合、跨乡镇的村联合、村企联合,优势互补,
帮带班子和经济建设;大力加强后进班子的思想作风建设,主要加强教育培训和监
督,提高班子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战斗力。二是抓队伍建设。培养选拔35岁以下的
优秀青年充实后备干部队伍,同时采取“倾斜”政策,认真抓了人党积极分子队伍
建设和发展党员工作。三是找准致富路子。帮扶单位都千方百计地帮助后进村分析
村情,因地制宜,立足优势,上了一些投资少见效快的项目,并在技术资金方面给
予大力扶持。四是加强领导。区委六大班子和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实
行联系后进村制度;区直各部门、下派干部和强村建立落实包村目标责任制,直至
后进村彻底改变面貌;各有关部门通力合作,齐抓共管,形成抓后进村的合力,强
化了乡镇办党委书记第一负责人的工作,各基层党组织把此项工作列人重要议事日
程,抓出成效,并列人政绩考核内容。
通过实施“手拉手联带工程”,一年多来,后进村领导班子的政治业务素质有
了明显的变化,年龄文化结构得到改善,建立了不同形式的联合党支部22个,单人、
成户搬迁向强村转移剩余劳动力552人, 有15个后进村已改变了面貌;各村都有了
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路子,在联带村的帮助下,因地制宜,一村一策,投人资金45
万元,新上工副业项目32个,并解决了一些福利设施,为后进村注人了新的活力,
强化了“造血”功能,加快了经济发展。

[“一推双考”公开选拔副局级领导干部] 为全面贯彻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
才兼备的原则,逐步建立起“公开、平等、竞争、择优”选人用人机制,进一步加
强区直机关、事业单位领导班子建设,拓宽选人用人视野,推进全区干部人事制度
改革, 区委于1997年7月决定采取公开推荐与考试考核相结合的方法(简称“一推
双考”),面向社会公开选拔了10名副局级领导干部(团区委副书记、区档案局副
局长、博山宾馆副总经理、区科委副主任、区司法局副局长、区统计局副局长、博
山报社副总编辑、 区矿管局副局长、区体委副主任、区信访局副局长各1名)。这
一重大举措,是我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大突破,主要抓了三方面工作:一是领
导重视,宣传发动工作扎实。区委制定了《博山区公开推荐与考试相结合选拔部分
领导干部的意见》,专门召开会议进行部署,做好了各单位领导的思想工作,破除
人才单位所有、部门所有的观念,鼓励单位、部门主动举贤荐才,鼓励符合条件的
同志踊跃报名,并对每一环节都加强指导;区委组织部研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方案;
各镇、办事处、区直各部门和各企事业单位都认真传达“一推双考”工作会议精神,
召集符合条件的人员有针对性地做好动员工作;认真进行了舆论宣传,博山报、博
山电视台加大了宣传力度,特别明确了这次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区委没有内定人选,
不划框框,不搞任何照顾,最大限度地提高了透明度。二是严格程序,规范操作,
层层把好录用关。报名、考试、面试答辩、组织考察等阶段,全过程都是在区纪委、
监察等部门的严格监督下公正地进行。 经组织报名推荐、 严格资格审查,共报名
288人, 有267人参加了行政职能第一次笔试,108人参加了专业知识第二次笔试,
50人参加了面试答辩,组织对20人进行了考核,最后经区委审定录用了10人。只是
坚持考试与考察相结合,保证了录用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这次录用人员平
均年龄30.5岁, 文化结构大专4人,中专6人,党员6人,团员4人。经过2个多月的
工作, 被录用人员9月底全部上岗,经过半年试用期后胜任工作的,组织正式办理
委任手续。

(王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