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泉镇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3&A=2&rec=234&run=13

[综述] 源泉镇地处博山区东南部,东北与淄川区口头乡接壤,南与池上镇、北
博山镇相连,西与崮山镇为邻。全镇总面积 49.78平方公里。源泉镇现辖15个行
政村,5541户,人口15970人。其中男8019人,女7951人,农业人口14929人,非
农业人口1041人,耕地面积715公顷。1986-1997年,源泉镇历届党委、政府认真
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源泉、发展源泉,
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取得了显著成绩。1997年全镇财政收入达到98万元,农业总
产值3768万元,工业总产值3976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350元,都比1986年有
大幅度增长。1997年源泉镇人口出生率为11.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95‰ ,比
1986年8.37‰下降了4.42个千分点。其他各项事业也都有了长足发展。1995年获
得山东省体育先进乡镇光荣称号。1996年被博山区委评为先进党委,被市委、市
政府评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先进集体;1997年又被市委、市政
府评为淄博市社会文化先进乡镇,“九五”期间获文明单位光荣称号。

1986~1997年源泉镇领导人
┏━━━┯━━┯━━━━━━━━━━┯━━━━━━━━━━━━┓
┃姓 名│性别│ 职 务 │ 任 期 ┃
┠───┼──┼──────────┼────────────┨
┃王文秀│ 男│ 书记 │ 1986.1~1987.9 ┃
┠───┼──┼──────────┼────────────┨
┃刘学文│ 男│ 书记 │ 1987.9~1989.12 ┃
┠───┼──┼──────────┼────────────┨
┃张闽生│ 男│ 书记 │ 1989.12~1993.3 ┃
┠───┼──┼──────────┼────────────┨
┃李新华│ 男│ 书记 │ 1993.3~1995.11 ┃
┠───┼──┼──────────┼────────────┨
┃焦方乾│ 男│ 书记 │ 1995.11~ ┃
┠───┼──┼──────────┼────────────┨
┃孟宪亭│ 男│ 镇长、副书记 │ 1986.1~1986.8 ┃
┠───┼──┼──────────┼────────────┨
┃刘同礼│ 男│ 镇长、副书记 │ 1986.8~1989.12 ┃
┠───┼──┼──────────┼────────────┨
┃张继茂│ 男│ 镇长、副书记 │ 1989.12~1991.4 ┃
┠───┼──┼──────────┼────────────┨
┃郑贵明│ 男│ 镇长、副书记 │ 1991.4~1993.3 ┃
┠───┼──┼──────────┼────────────┨
┃刘树友│ 男│ 镇长、副书记 │ 1993.3~1995.4 ┃
┠───┼──┼──────────┼────────────┨
┃李玉君│ 男│ 镇长、副书记 │ 1995.4~1997.3 ┃
┠───┼──┼──────────┼────────────┨
┃刘成广│ 男│ 镇长、副书记 │ 1997.3~ ┃
┠───┼──┼──────────┼────────────┨
┃焦方恕│ 男│ 副书记 │ 1986.1~1988.6 ┃
┠───┼──┼──────────┼────────────┨
┃吕同良│ 男│ 副书记 │ 1990.4~1992.5 ┃
┠───┼──┼──────────┼────────────┨
┃李安良│ 男│ 副书记 │ 1992.5~1994.1 ┃
┠───┼──┼──────────┼────────────┨
┃康成江│ 男│ 副镇长 │ 1993.12~1995.11 ┃
┃ │ │ 副书记 │ 1995.11~ ┃
┠───┼──┼──────────┼────────────┨
┃陈维荣│ 男│ 纪检书记 │ 1995.11~ ┃
┠───┼──┼──────────┼────────────┨
┃鹿子贵│ 男│ 副书记 │ 1992.5~1995.1 ┃
┠───┼──┼──────────┼────────────┨
┃ 张铨│ 男│ 副镇长 │ 1993.6~1997.11 ┃
┃ │ │ 副书记 │ 1995.1~1997.11 ┃
┠───┼──┼──────────┼────────────┨
┃蒲文军│ 男│ 副镇长 │ 1993.12~1995.1 ┃
┃ │ │ 副书记 │ 1995.1~1995.12 ┃
┠───┼──┼──────────┼────────────┨
┃徐宏光│ 男│ 副书记 │ 1995.11~ ┃
┠───┼──┼──────────┼────────────┨
┃赵东凤│ 女│ 副镇长 │ 1986.1~1989.3 ┃
┠───┼──┼──────────┼────────────┨
┃张永臣│ 男│ 副镇长 │ 1987.2~1990.4 ┃
┗━━━┷━━┷━━━━━━━━━━┷━━━━━━━━━━━━┛

┏━━━┯━━┯━━━━━━━━━━┯━━━━━━━━━━━━┓
┃ 姓名│性别│ 职 务 │ 任 期 ┃
┠───┼──┼──────────┼────────────┨
┃焦方富│ 男│ 副镇长 │ 1986.1~1990.1 ┃
┠───┼──┼──────────┼────────────┨
┃聂玉忠│ 男│ 副镇长 │ 1989.1~1990.1 ┃
┠───┼──┼──────────┼────────────┨
┃李兆洲│ 男│ 副镇长、人大副主席│ 1990.1~1992.12 ┃
┃ │ │ 人大主席 │ 1992.12~ ┃
┠───┼──┼──────────┼────────────┨
┃郑家绅│ 男│ 副镇长 │ 1989.7~1992.12 ┃
┠───┼──┼──────────┼────────────┨
┃赵新清│ 女│ 副镇长 │ 1993.1~1995.11 ┃
┠───┼──┴┬─────────┼────────────┨
┃陈立成│ 男│ 副镇长 │ 1993.1~1995.1l ┃
┠───┼──┬┴─────────┼────────────┨
┃宋建昌│ 男│ 副镇长 │ 1993.1~1995.11 ┃
┠───┼──┼──────────┼────────────┨
┃黄泽刚│ 男│ 副镇长 │ 1995.2~1995.11 ┃
┠───┼──┴┬─────────┼────────────┨
┃宋道良│ 男│ 副镇长 │ 1995.11~ ┃
┠───┼──┬┴─────────┼────────────┨
┃陈继春│ 男│ 副镇长 │ 1995.11~ ┃
┠───┼──┼──────────┼────────────┨
┃乔秀良│ 男│ 副镇长 │ 1995.11~ ┃
┠───┼──┴┬─────────┼────────────┨
┃孟桂兰│ 女│ 副镇长 │ 1995.11~ ┃
┠───┼───┼─────────┼────────────┨
┃谭庆福│ 男│ 人大主席 │ 1987.2~1992.12 ┃
┠───┼───┼─────────┼────────────┨
┃吕会廷│ 男│ 政协主任 │ 1990.1~1997.2 ┃
┠───┼──┬┴─────────┼────────────┨
┃王永柱│ 男│ 人大副主席 │ 1995.11~ ┃
┗━━━┷━━┷━━━━━━━━━━┷━━━━━━━━━━━━┛
[镇村农业] 1986年以来,镇党委、政府把稳定农村形势、稳定市场供应、稳定
经济发展作为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贯穿于各项工作的始末,发扬“一砖一瓦点
滴做起,建功立业只争朝夕”的治镇精神,正确处理“无工不富,无农不稳,无
粮则乱”的三无关系,重视粮食生产,保持了农业稳步发展。完善了土地承包责
任制,全镇15个村分别签订了土地、山林、果园承包合同,明确了个人与集体的
责、权、利关系;建立和完善了农业积累机制。镇村两级对农业的投人每年增加
50多万元,增强了农业发展的后劲;大力开展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坚持“小型
为主、配套为主、当年见效益为主、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多方集资投劳,打
井配套、 挖潜改造, 使水利建设、小流域治理、水土保持工作上了新台阶。仅
1989年1年全镇就投人水利建设资金47.7万元,工日88万个,打深井2眼,配套深
井6眼, 建水池58个,安装管道4195米,小流域治理35平方公里,扩大水浇面积
120公顷,并且解决和改善了1300户60 00口人的吃水问题,使历史上近百年来没
有的特大旱灾之年夺得了较好的收成。
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合理调整的原则,做到
宜粮则粮,宜林则林,宜菜则菜,宜牧则牧,努力建设农林、菜、牧、工、商、
运、建、服务协调发展的经济结构。在发展林业方面,政府按照“优先发展经济
林, 大力培植用材林, 积极营造水保林”的方针,使林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
“七五” 期间,全镇共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25.3公顷,育苗18.7公顷,1986年被
评为市级水保先进单位。西皮峪村党支部充分利用本村的荒山优势,植树造林,
绿化荒山,做出了一定成绩,多次受到市政府的表彰奖励。原区林业局退休干部、
优秀共产党员刘同水同志“以满头白发换来了青山常绿”,在发展山区林业生产
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连续几年都被评为市、区优秀共产党员。他的模范事迹,
被市电视台录制成电视片在全市播放,1986年又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绿
化模范”光荣称号,并颁发了奖章和证书。
林业的发展带动了畜牧业的发展,1990年底生猪饲养量达到了2000头,圈羊
2000余只,鸡、鸭、鹅、兔的饲养户达到了80%以上,畜牧业年收入达240万元,
年递增11%。
“八五”期间,全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结合源泉
实际,制定了“旅游搭台,企业唱戏,农、工、商并举,全面发展”的工作大思
路,贯彻实施“五步棋一篇文章”的发展战略。以“三坚持、一突出、一集中”
为指导思想,艰苦创业、开拓进取、兴源富民,全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比“七
五”都有了较快发展。八五末,全镇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0642万元,为“七五”
期间的6倍,财政收入达到43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570元,比1990年人均增加918
元,全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步人了持续、稳定的发展阶段。
“八五”期间,始终把改革摆在工作的重要位置,对农业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首先在九个村推行“两田制” ,实现承包责任田299公顷,农业生产规模经营初
见成效,蔬菜种植面积253.3公顷,西瓜种植面积33.3公顷,产量达到300万公斤,
年产各类瓜菜突破1500万公斤,粮经比例由92年的8:2调整到6:4,经济作物种植
初具规模。投资340万元,投人工日31万个,组织17000人次整山治水,完成工程
量50万立方米, 水利工程项目312个,维修机井54眼,增强了农业抗御自然灾害
的能力; 实施科学兴农,五年中购进良种7万余斤,玉米良种普及率100%,推广
小麦沟播,增施固氮菌,地膜覆盖,小拱棚,防渗渠、营养袋育苗等先进农业技
术。 撰写农业技术广播稿100余篇, 组织农业技术学习班40余次, 打印明白纸
5000余份, 征订发行科普刊物200余份,还为农业广播学校招收学员进行专门深
造。 维修拖拉机500余台,脱粒机140余台,90%以上的农户实现了小麦脱粒机械
化。经济作物种植初具规模,形成了花椒、山楂、苹果、柿子、香椿等经济林基
地。采取绿化风险抵押措施,出劳动力6000人次,育苗24万株,植树200多万棵,
成活率达85%以上。 改造残林57.3公顷,立护林碑13座,盖护林房23间,设专职
护林员23人, 荒山绿化面积1544.6公顷,占荒山总面积的95%以上,顺利地实施
了荒山绿化达标,经部、省、市三级验收合格。
1996年是实施“九五”计划的第一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
实施区委确定的“走好五步棋,作好一篇文章”的发展战略,确定了“重工、调
农、兴商、强镇”的工作方针,以实践“为党增光、为国出力、为民造福”为政
准则为己任,发扬 “团结拼搏、务实赶超”的源泉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深
化改革、突出特色、团结实干,较好地完成了
预定目标。1996年全镇经济总收入达到6500万元,农业总产值3744万元,财政收
入78万元,粮食总产量达到416万公斤,人均收入1802元,比1995年人均增加232
元。
该年度立足源泉实际,全面实施了“科技兴农,以农富民战略”,坚持“调
整种植业,大力发展畜牧业,突出发展水产养殖业”的“四业并举”方针,不断
扩大调农力度,提高规模经济效益,进一步完成了两田制的推广工作,大力发展
种菜、种药、种瓜和水产养殖业,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经济作物。全年蔬菜种植面
积达250.7公顷,西瓜种植面积100公顷,中药材面积104公顷,新建蔬菜大棚4个,
平菇大棚115个,新建水产养殖面积3.1公顷,投放鱼苗89万尾,总投资95万元,
大力发展畜牧业,突出发展养鸡、养兔,对生猪实行定点屠宰。规划实施了33.3
公顷红叶绿化工程,投资30万元推广了节水型灌溉工程,累计完成灌溉面积48公
顷,维修渠道2850米,新建防渗渠280米,修复水毁河坝1857米,维修深井31眼,
圆满完成了区分摊给我镇的小清河干流治理38800立方米工程任务。 全年粮食总
产达到416万公斤,创历史最好水平。
1997年紧紧围绕建设“经济强镇,旅游名镇,商贸重镇”的奋斗目标,以思
想作风整顿为动力,通过 “重工、调农、兴商、强镇”等一系列措施,认真落
实十五大精神,各项工作较前有了新的起色。1997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7744万元,
比1996年增长19%, 农业总产值3768万元,比1996年增长0.6%,财政收入达到98
万元,比1996年增长256%,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350元,比1996年人均增加548元。
在发展农业方面,坚持“四业”并举的方针,进一步调整了农业内部结构。
年内调整土地126.6公顷, 集体承包责任田10.4公顷,并全部承包到户。进行适
度规模经营,成立了农贸服务中心。科技推广服务中心举办科技培训班11期,组
织村干部、承包户150人到外地参观学习,使越夏蔬菜面积达到了166.6公顷,桔
梗面积发展到133.3公顷,瓜菜面积400公顷,蒜黄养殖面积37.5公顷,食用菌养
殖面积1.3公顷, 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分别达到400公顷和395公顷,粮经比
例调到5:5,小麦单产达到290公斤,创历史最好水平。年内完成喷灌87.3公顷,
维修深井24眼,修防渗渠560米,建鱼池10个,增加养殖面积1.6公顷,投放鱼苗
2.39万尾,组织实施了“红叶绿化工程”,完成开元洞绿化工程33.3公顷,栽植
火炬树25000株, 四旁植树12000株,育苗3.3公顷,道路绿化6000株,畜牧业有
了较大发展。 源北等村新建奶牛场三处,购进奶牛70余头,日产奶800多公斤。
年内规模养殖场发展到9处,个体养殖大户56户,生猪存栏千余头,禽类存养4万
只,年畜牧业总收入达到907万元。

[镇村工业] 12年来镇村工业稳步发展,“七五”期间,镇党委、政府认真贯彻
“放开搞活”的方针,大力发展镇村企业,到1990年底,化工、水泵、纺织、建
筑、砂石加工等较大企业已发展到22家,在建立、充实、完善承包责任制的同时,
普遍推行了风险抵押金制度,使经营者和全体职工共担风险,较好地发挥了企业
的群体功能,按照“科技兴源”的指导思想,对化工厂的锅炉和摧油罐,冷藏厂
的制冷设备和恒温库,建安公司的吊塔安装,博山棉织厂的扩建和陶瓷建材厂的
陶瓷生产线进行了技术改造。 这五个技术改造项目,当年就净增产值264万元。
同时,采取多种形式,找靠山,挂网联线扩大生产。泉水泵厂开发了“离心式”
清水泵后,1989年又加人了市泵业公司联合集团,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找到了靠
山。源泉化工厂积极发展外向型产品,提高出口创汇能力,1989年向新加坡出口
磷酸三纳20吨,受到外商的好评。
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八五”期间,实施了龙头带动战略和人才带
动战略,大力发展镇村企业。以水泵厂、陶建厂、化工厂为镇办龙头企业,重点
进行了扶持。聘请专家,借“技”生财,先后有4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到镇办企业
从事技术管理工作,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投资10加余万元,研制开发了BODL型
立式多级泵,完善了IS系列清水泵。陶建厂新建40余米长隧道窑一座,新上1000
平方米成型车间和烤花车间。开发了清洗剂产品,磷酸氢钙,压敏胶等产品,开
发生产了多元素复合肥和中高档丝绸,新上聚脂产品,经济效益逐年提高。1993
年水泵厂实现产值560万元,销售收入360万元,比1990年有大辐度增长。仅1993
年一年,政府就改组了13家企业,并积极吸引外商来投资。另有三家村办企业外
来投资建厂初见成效。
1996年进一步全面实施了龙头带动和人才带动战略,坚持巩固基础与再造优
势并举,内涵挖潜与外延扩大并举,使镇村企业得到了巩固提高。源泉水泵厂不
断加大技改投人, 扩大生产规模,投资200余万元,购进了精密机床,组建了实
验室, 对其生产设备进行了全面维修, 顺利通过了市、区设备升级达标和部级
“生产许可证”的检查验收,达到了合格标准。组织镇村企业参加了市区经贸洽
谈会,培植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源泉化工厂与大连化工研究所签订了色母粒着色
剂技术转让合同,投产后效益良好。南坡村投资30多万元,新上了铸造机械加工
项目,年产值50多万元,同时扩大了劳动护品生产,使产量翻一番。
1997年认真贯彻落实了区“进行二次创业,重振工业雄风”会议精神,按照
“区抓区属,镇抓镇办,村抓村企”的指导思想,实行分级负责,落实责任,建
立健全了书记分工抓企业项目责任制,坚持抓大放小、扶优扶强,投资30多万元,
加快了水泵厂水泵新产品的开发,现已生产8大系列200个品种的水泵产品,年盈
利6.92万元;化工厂投资60余万元,与广东佛山等几家大色母粒厂家建立了业务
联系,参加了烟台国际博览会,产品销路良好。协助淄博中元工程有限公司新上
了奶制品厂项目,年内十月份已投人生产;对弱企业进行了清产核资和转产改产
工作、实现困难企业的重新起步。决定陶建厂租赁给博山陶建厂经营,丝织厂进
行改产。鼓励发展村办企业,源北村在生产小未枸杞粉的基础上,又投资开发了
枸杞系列产品;源东村积极进行螺旋藻香未粉、小未粉四大系列产品的开发,在
完成设计包装,注册商标基础工作后已投人生产。政府积极支持发展个体经济,
1997年底个体私营企业已发展到210家。 各村也都立足投人,因地制宜,培植发
展了一批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有特色的短、平、快项目,努力增加新的经济增
长点。

[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七五”期间,镇党委、政府积极扶持商
业、建筑业、饮食服务业,开辟市场,搞活流通,第三产业大发展的时期初步形
式。 投资9万余元开发了泉河旅游点,初步尝到了发展旅游业的甜头。“八五”
期间,积极引导农民发挥水资源优势,发展水产业,泉河村形成了全省最大的淡
水养殖基地,新增精养水面积0.33公顷,年产虹鳟鱼15万公斤,蒜黄生产形成较
大规模, 年产蒜黄500万公斤,获淄博市优秀产品称号,远销十几个省、市和地
区。畜牧业各类专业户达50多户,1995年底生猪存栏1000余头,畜牧业总收入突
破1000万元;投资31万元整修了二郎山旅游点,扩大了泉河风景区。年接待游客
15000余人; 聘请溶岩专家进行了源泉溶洞的规划设计,制定了开发方案;测绘
二郎山旅游区地形图980亩,溶洞地形图350亩,第三产业有了较大发展。1996年
源西村、麻庄村又新上了花盆厂和综合加工厂,源东村与山东医科大学联合开发
了螺旋藻香未粉项目,泉河及源泉三村新上了水产养殖项目。这些投资少、见效
快的项目, 年收入达到300万元。1997年镇党委、政府又全面实施了旅游开发带
动战略,紧紧围绕“三点一线一日游”积极开展工作。成立了溶洞开发建设委员
会,采取了以镇为主,多方投资开发建设的方针,完成了溶洞凉亭、溶洞大桥,
溶洞附助设施及洞内整修装饰工程,总投资200多万元,年内10月份正式开放3个
厅并取名为“开元溶洞”,计划1998年5月1日前6个厅全部开放。本年度到泉河、
二郎山、 开元溶洞旅游人数达到了7万人,收入40多万元。源北村投资26万元建
设的“淄博垂钓乐中心”10月中旬也竣工剪彩,并对游人开放;二郎山至泉河风
景区的索道工程也于年内十月份开工建设, 此项工程计划投资500余万元,1998
年9月1日投人运营。

[镇村建设] “七五”期间在全镇开展了土地详查工作,完成了国有土地的登记
申报,在源泉三村进行了村民住宅登记;投资60余万元,建起了贸易楼,对源泉
中心路进行了整修,扩建了集贸市场,完成了麻庄村段4400米公路的改迁工程,
建起了小型电视专射台;投资70万元,兴建了源泉变电站,解决了工业、农业照
明问题,为以后发展奠定了较好的电力基础。对村庄建设进行了统一规划,小城
镇建设初见成效。
“八五”期间,投资12万元完成了天高公路路面升级工程;投资25万元完成
了源泉沿河路的硬化;新建14.3公顷的农贸市场,完成了小城镇建设的勘探、论
证、规划设计和前期准备工作。为了加快农村经济发展,采取整村搬迁和单人、
整户迁移的方法, 向外方镇和镇政府驻地转移人口470,环保、土管工作扎实有
效。依照环保土地法律法规,依法对建设、环保、土地进行管理,使其沿着依法、
统一、全面、科学管理的方向发展。严格按照国家用地进行土地征用,为本镇十
几个村及泉河砖厂等企业办理了规划、 定点和用地手续;为190户村民办理了新
批宅基地手续,完成了全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田保护区及20宗集体土地的申
报、审核和上报工作,代收上缴各项费用4.1万元。强化了镇村建设的组织领导
力量,使全镇建设有规划、环保有措施、土地管理依法办事。
1996年以区政府提出的“六个一”标准为目标,坚持基础带动战略,小城镇
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在区委、区政府领导和市区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帮助下,
投资170万元搬迁48户, 拆迁公房、私房建筑面积4800平方米,历时三个多月的
时间,建成了高标准、高质量的中心路,这是源泉历史上一次性投资最多、规模
最大、牵扯面最广、群众受益最大的一项社会建设工程。它的建成不仅改变了镇
容镇貌, 而且对推动第三产业和整个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投资180万
元完成了镇中学教学楼全部工程,实现了镇中学、源泉中心小学的搬迁目标,投
资20万元开工建设了西环村路,扩建了集贸市场,对中心路两侧商业用房进行了
公开拍卖;成立了市容环境卫生纠察队,逢集日值勤,市场秩序得到了明显改观。
投资90万元建成了桥头商饮小区,规划论证开工建设了高庄一泉河公路。1997年
又投资50万元完成了口南路郑源段的沥青路面铺设任务,完成了泉河村内道路拓
宽,东西两岸的砌栏工程,高泉路及泉河桥建设任务,小城镇建设旧村改造取得
了可喜成绩,城镇功能也不断得到完善,到1997年底,自来水、卫生水普及率已
达100%,其中自来水人户率达90%以上。
12年间,精神文明建设,社会各项事业不断发展。“七五”期间在全镇开展
了“五讲、 四美、 三热爱” ,创造文明村、文明单位、“三·八”红旗手、
“五好”家庭等活动,促进了社会风气的好转。知识分子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
投资10余万元,完成了学校校舍改造任务,开展了“教育年”活动,贯彻执行了
《九年制义务教育实施方案》,小学人学率、巩固率分别达到98%、95%以上。完
成了教师职称评定工作,评出中学一级,小学高级教师22名,中学二级、小学一
级教师43名。 办起了镇级幼儿园,儿童人园率达60%以上。开展了文明姊妹村,
缔结了部分“兄弟民兵连” 、“姊妹团支部”。1987年4月份顺利完成了大寨村
27户117口人向城郊区落户的搬迁任务, 使大寨村民逐步摆脱贫困,走上了富裕
之路。
计划生育工作开创了新局面。健全了15个村的计生组织和服务室,全镇计划
生育率达100%,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内,晚婚率达95%以上,村村建起
了卫生室、医疗设施逐年改进。建起了社会福利木器厂,安置了部分残疾人员,
优抚工作进一步加强。建立了全省乡镇第一家离退休职工活动中心,为老年人提
供了学习娱乐场所。扩大了文化设施,开展了体育、文娱等群众性艺术活动,丰
富了农村文化生活。
党组织建设不断加强。 1990年底,全镇党员520名,其中“七五”期间发展
新党员70名,全镇建有23个支部委员会,建立标准党员活动室20处,镇党校培训
人党积极分子5期,共150余名。
“八五”期间,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镇党
委、政府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紧紧抓住精神文明建设不放松。充分利
用镇党校、党员活动室、青年民兵之家、广播电视等精神文明阵地和工具深入进
行党的基本路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法律法规教官,提高全镇干部、群众
的思想道德水准。 几年来举办党员培训班六期、培训党员180多人,发展新党员
120人, 使一批事业心、责任心强,有经济头脑,有开拓创新意识的能人被调整
充实到村两委和企业的领导班子中,基层班子的个体素质和群体结构不断优化。
有10个单位被市、区命名为文明单位。“二五”普法通过市级验收,全镇层层制
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书, 社会风气明显好转,各类案件调处率达97%以上,
为两个文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社会事业、文教卫生不断加强。“八五”期间,克服重重困难多方筹集资金,
加大对教育的投人, 累计投资316万元,对十处小学、一处中学进行校舍改造,
新建和整修校舍8700平方米,增添了教学设施和仪器,实现了九年制义务教育达
标, 小学人学率巩固率均达100%,中学人学率达100%,巩固率达98%以上。五年
来升人中专、 技校的学生达300余人,1993年镇教委被评为山东省农村小学教学
先进单位。青壮年扫盲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1994年教育实行了五制改革,合
班并校,增强了教师的责任感,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计划生育工作又上了一个
新台阶,投资8万元建起了计划生育服务站,添置了微机、B超机、手术器械及医
疗设备,坚持“三为主”方针,引进中美合资洛氏项目,采取了先进的避孕节育
方法, 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到8%o以下;建立健全了计划生育网络,完善了各项
管理办法,实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办法,五年没有发生一次计生责任事故,得到
了国家计生委和省、市、区领导的肯定。
“八五”期间,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的优抚救济政策,及时兑现优抚、救济、
救灾款项20万元。依法进行婚姻登记,加强了殡葬改革措施,死亡火化率达到95
%以上。
为活跃群众的文化艺术生活,筹备成立了源泉地区书画协会,每年举办书画
展一次,艺术档次,参与人数逐年提高。
1996年广泛开展了争创文明单位、文明小区和文明家庭户活动,14个单位被
市、区命名为文明单位,评出文明家庭50户,并及时进行了挂牌和宣传指导。开
展了破除迷信、移风易俗活动,平整坟头540个,恢复、新建公墓5处,婚事新办、
丧事简办、神事不办的风气基本形成,实施了“手拉手”联带工程和 “老党员
安居工程” 。加大了劳动力转移的力度,年内又有38户132人搬迁到近郊富裕村
安家落户。年内加快实施“科技兴镇”战略,以争创“全区科技实力强镇”为目
标,强化科技投人,开展了“科技之路”系列培训活动,举办各种科技培训班15
期,编印下发 “科技园地”技术指导材料10余期,农民的科技意识进一步加强。
继续深化了教育五制改革,小学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均达到了100%,中学人
学率、巩固率、毕业率也分别达到了100%、99%、98.9%,“双基”达标工作被市
政府评为先进单位。设立了特困学生救助基金会,年内救助特困学生50余人,救
助金额2500多元。积极稳妥地进行了卫生体制改革,新筹建了源泉中心卫生所,
卫生秩序和条件不断得到改善。调整充实了计划生育工作机构,落实了基层计生
干部待遇。 全年各项计划生育指标均达到了上级要求。人口出生率控制在6‰以
内。 婚丧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结婚登记合格率达到100%,晚婚率97%,死亡火
化率100%。
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加大了宣传力度, 有线电视覆盖率达到80%以上,自办节
目100余次。 举办了春节文化活动,并到近邻乡镇演出受到好评,参加博山元宵
灯会表演,荣获博山区民间扮玩二等奖。全镇开展了首届农民运动会,庆“三·
八”、“七·一”文艺演唱会,使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人民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
改观。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以“五个好”为目标,抓班子,建机制,强
素质,促强帮弱带中间,使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基层组织得到进一步发展壮
大,加强了战斗力和凝聚力。
精神文明及社会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年内认真贯彻落实六中全会《关于进
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决定》。在全镇上下开展了争创文明单位、文
明家庭、 文明公民活动,评出市、区级文明单位6个,文明家庭50余户。医疗卫
生事业通过改革调整,医德、医术、医风和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源
泉中心卫生院病人人院治疗率比1996年提高65%, 经济效益提高169%。计划生育
工作坚持一天也不放松地抓紧抓好,逐步走上了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各
项指标均达到了上级要求。 文化事业越办越好,春节期间组织戏曲扮玩队9支,
举办了文石盆景书画及庆“三·八”庆“七·一”文艺演唱会,活跃了群众的文
化生活。筹建了源泉镇革命烈士祠堂,建起了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村村成立了红
白理事会,实行殡葬改革,厚养薄葬的新风尚逐步形成。进一步加强了社会治安
综合治理, 成立了源泉中心巡逻队,开展了规范“110”报警服务,实行24小时
昼夜值班制度,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党建工作进一步加强。按照“五好”标准,围绕经济建设配班子,实行了村
主职干部职业化激励机制,使村级领导班子稳定,基本达到了“五个好”的标准。
党委的自身建设和机关思想作风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
强领导班子和机关干部思想作风建设的实施意见》。在党政成员中实施了“包一
联二蹲三”责任制,在机关干部中实施了 “六个三”工程,通过不间断的思想
作风建设,党员干部自觉为党争光,为国出力,为民造福的意识普遍增强。

(田可祯 赵作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