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3&A=2&rec=150&run=13

[综述] 1986年7月成立博山区蔬菜办公室, 为副局级事业单位,归口区农委,
有干部职工6人。 1989年11月撤销蔬菜办公室成立博山区蔬菜局,为正局级事业
单位,定编10人,归口区财委管理,区蔬菜副食品公司隶属关系由原来区商业局
领导改为区蔬菜局领导, 公司性质不变。1990年1月区蔬菜局设立生产科、经营
科、会统科、办公室4个科室。1993年12月机构改革,区蔬菜局被列为事业编制,
定编10人, 局长1人,副局长2人,下设办公室、生产科、蔬菜产销服务站3个科
室。区蔬菜副食品公司隶属关系由区蔬菜局改为区商业总公司领导。

1986~1997年蔬菜局领导人
┏━━━┯━━┯━━━━━━━┯━━━━━━━━┯━━━━━┓
┃ 姓名│性别│ 职务 │ 任期 │ 备注 ┃
┠───┼──┼───────┼────────┼─────┨
┃ │ │ 区蔬菜办主任│ 1986.6~1992.12│ ┃
┃李宗星│ 男├───────┼────────┼─────┨
┃ │ │区蔬菜局副局长│ │ ┃
┠───┼──┼───────┼────────┼─────┨
┃刘同礼│ 男│ 区蔬菜局局长│ 1989.12~1997.3│ ┃
┠───┼──┼───────┼────────┼─────┨
┃吕同良│ 男│ 区蔬菜局局长│ 1997.4~ │ ┃
┠───┼──┼───────┼────────┼─────┨
┃马登海│ 男│区蔬菜局副局长│ 1990.3~1996.3│ 正局级 ┃
┠───┼──┼───────┼────────┼─────┨
┃韩祥才│ 男│区蔬菜局副局长│1995.12~1996.12│ 正局级 ┃
┠───┼──┼───────┼────────┼─────┨
┃王荣福│ 男│区蔬菜局副局长│ 1992.10~1997.4│ ┃
┠───┼──┼───────┼────────┼─────┨
┃毕延欣│ 男│区蔬菜局副局长│ 1997.4~ │ 正局级 ┃
┠───┼──┼───────┼────────┼─────┨
┃李洪超│ 男│区蔬菜局副局长│ 1997.4~ │ ┃
┗━━━┷━━┷━━━━━━━┷━━━━━━━━┷━━━━━┛

[扩大蔬菜种植面积] 1986年全区蔬菜种植面积为1346.53公顷。 其中,基
地菜田680.8公顷,社会菜田665.73公顷,蔬菜总产量18860万斤。根据全区蔬菜
生产实际,制订蔬菜生产发展规划,在郭庄和南博山发展商品菜基地41.18公顷,
弥补了近郊商品菜田面积减少的不足。全区蔬菜供应基本实现了排开播种、均衡
上市、淡季不淡、旺季不烂的目标,并且西红柿、蒜黄等优质蔬菜还远销到青岛、
济南、东营、潍坊、北京、天津、南京及本市各区县。1990年全区菜田面积发展
到1667.13公顷(其中基地菜田667.13公项) , 比1985年增加320.6公顷,增长
23.8%。复种面积3105.73公顷,蔬菜总产量1.67亿公斤,比1985年增加1.45万斤,
增长77.1‰其中,春夏菜播种面积1462.53公顷,秋菜面积1309.07公顷,越冬菜
面积334.13公顷, 保护地栽培面积657.57公顷。 1995年全区蔬菜面积发展到
0.233万公顷, 比1990年增加666.2公顷,增长40%。复种面积达到0.43万公顷,
比1990年增加1227.6公顷, 增长39.5%。 蔬菜总产突破2亿公斤,比1990年增加
3300万公斤,增长19.8%。其中,春夏菜面积30788公顷,比1990年增加590公顷,
增长40.3%,产量9236万公斤;秋菜面积1755.4公顷,比1990年增加446.33公顷,
增长25.4%,产量9720万公斤;越冬菜面积543公顷,比1990年增加208.87公顷,
增长62.5%, 产量1958万公斤。西瓜面积达到484.53公顷。保护地栽培面积发展
到233.33公顷, 比1990年增加575.77公顷, 增长87.6%。 全年瓜菜总产值可达
18568万元,仅此一项,农民人均收入可达700多元。1996年全区蔬菜面积发展到
0.27万公顷,比1995年增加400公顷,增长17.1%。蔬菜总产量2.26亿公斤,比
1995年增加 0.26亿公斤, 增长13%。 复种面积达0.61万公顷, 比1995年增加
0.177万公顷, 增长40‰其中, 春夏菜种植面积2764.07公顷, 比1995年增加
711.53公顷,增长34.7%,产量12438.3万公斤,比1995年增长34.7%;秋菜面积
2720.33公顷, 比1995年增加964.93公顷, 增长55%, 产量12241.5万公斤,比
1995年增长26%:越冬菜面积616.93公顷,比1995年增加73.93公顷,增长13.6%,
产量2313.5万公斤。西瓜面积514.66公顷,比1995年增加30.13公顷,增长6.2%。
保护地栽培面积1795.2公顷,比1995年增加561.87公顷,增长31%。全年瓜菜总
产值2.1亿元,全区农民仅瓜菜收入一项,人均达800元。市场蔬菜品种多、数量
足、 质量好、价格稳定。1997年全区蔬菜种植面积2266.67公顷,产量1.88亿公
斤。 其中,春夏菜面积2452.87公顷,产量1.03亿公斤;秋菜面积1962.1公顷,
产量0.65亿公斤; 越冬菜面积540.4公顷, 产量0.20亿公斤; 蔬菜制种面积
266.67公顷,产量272.5万公斤;食用菌产量310.5万公斤,主要分布在石马、白
塔、 夏家庄、池上、域城、源泉等镇;越夏菜面积0.167万公顷,产量0.75亿公
斤;全区共有冬暖式蔬菜大棚439个;从事蒜黄生产的蒜窑1250个,面积达35.08
公顷,产量360万公斤,主要分布在源泉、池上等镇;桔梗种植面积0.133万公顷。

[建成蔬菜制种出口基地] 博山东南部山区土质肥沃,水源丰富,自然隔离条件
好,具有蔬菜制种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自1986年以来,在区蔬菜局和基层技术
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蔬菜良种繁育工作不断加大科技投人,引进新品种、新技术,
制种生产得到快速发展。 从1987年的26.67余公顷制种菜田, 1990年已发展到
93.33公顷, 育种基地达到16个,品种达12类34个,产量18万斤,并投资20多万
元, 建起蔬菜良种包装线。1991年发展到120公顷,产量20多万斤,品种达14类
42个,其中小袋精装种加工增值20余万元。淄博蔬菜良种繁育中心成为全区蔬菜
制种的龙头企业。近年来,蔬菜良种繁育工作采取内繁和外繁相结合的形式,不
断扩大基地规模,并通过引进优良品种,使用先进技术,提高种子的质量和产量,
1997年全区蔬菜良种繁育基地达到266.67公顷, 产量272.5万公斤。并为美国、
荷兰等国家成功繁育多种蔬菜良种,成为无公害制种出口创汇基地。

[万亩无公害蔬菜开发] 1989年,作为山区丰收计划重要项目和我区菜篮子工程
重要内容之一,开始实施万亩无公害蔬菜开发。区蔬菜局负责制定开发规划和实
施方案,采取了加大农业措施,推广使用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加强植物检疫等一系列有效措施。 当年开发菜田比其它菜田产量提高25%以上,
施用生物农药的大白菜,亩产达14000斤,比上年增产30%以上。开发菜田共向市
场提供优质商品菜8000多万斤。 1990年完成759.2公顷,总产6529.4万公斤,总
产值1226.75万元。 在我区南部七处乡镇进行,以大白菜、西红柿、土豆等品种
为主,通过选用抗病良种,重施有机肥,推广生物农药,加强植物检疫等,提高
蔬菜抗逆性, 促进稳产高产。1990年12月8日,区科委主持邀请市区领导、专家
进行鉴定验收,认为该项开发,领导有力,资料齐全,数据可靠,经济和社会效
益明显, 在市内处于领先地位,可推广应用。1994年以博沂公路两侧为主的8个
乡镇落实1366.67公顷,1995年形成东南部山区0.167万公顷无公害越夏菜基地。
1996年以石马、南博山、北博山、源泉、池上为主的基地面积达到0.22万公顷。

[山区越夏西红柿栽培] 旱田西红柿越夏栽培曾是我区蔬菜种植业的一大优势,
曾获省科技二等奖,产品远销北京、天津、青岛、济南等大城市及本市各区。近
年来,由于病害严重,西红柿生产受到极大影响,种植面积逐年下降。自1986年
起,区蔬菜局组织技术人员进行山区旱田西红柿栽培技术推广,取得良好效果。
主要采取三项技术措施, 即选用毛粉802、历强粉、中蔬4号、中蔬5号、强丰等
抗病新品种,增强植株抗逆性;推广防病新技术;指导农民改茬种植。1993年全
区完成推广面积233.33公顷。1994年南部山区5处乡镇基地面积达到200公顷以上,
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如毛粉802新品种,亩产近万斤,亩收入最高达6000元以上。
1996年以池上、源泉、石马、南博山为主的基地面积发展到370.47公顷。

[创汇农业] 1993年,以石马食用菌厂为龙头,在源泉、蕉庄等镇进行了食用菌
生产技术推广应用的试点工作,仅当年春季就产出香菇、平菇500余吨,收入100
余万元(菌厂产的除外),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1994年,加强了以石马、源
泉为主的15万平方米食用菌生产基地建设, 形成规模化生产, 食用菌产量超过
1000吨。 1995年,食用菌产量达到500万公斤,石马食用菌厂向美国出口菌种20
万公斤, 创汇89.64万元。1996年,以石马、域城、源泉为主的食用菌基地产量
达到765.2万公斤。 石马食用菌厂生产出双袍菇,为今后充分利用麦攘、玉米秸
生产食用菌奠定了基础。1997年,获全国食用菌行业先进区称号。
近年来,池上镇的桔梗生产发展迅速,以格林保健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大
力发展创汇农业。1995年出口韩国桔梗4000吨,创汇额2800万元。1996年池上镇
向韩国出口桔梗及部分蔬菜5000吨, 创汇4000万元。 1997年桔梗面积发展到
1.333万公顷。

[建成鲁中南蒜黄最大生产基地] 近年来,充分利用源泉镇丰富的水利资源,发
挥常年种植蒜黄的技术经验,使全区蒜黄生产得到快速发展。到1997年,全区共
有从事蒜黄生产的蒜黄湾1250个,折合面积为35.08公顷,总产量360万公斤,主
要以源泉镇为主形成蒜黄生产基地。 从每年10月下旬开始直到次年3-4月份为蒜
黄的生产季节,一般每月栽培一茬,可连续生产4至5茬,是利用冬春季节河滩长
年流水在黑暗条件下生产的无污染绿色产品,量销往北京、天津、南京、除满足
当地需要外,还大济南等地,远销到日本、韩国,建成鲁中南蒜黄最大生产基地。

[建塑料大棚] 1997年初,区委、区政府制订下发了《关于发展冬季农业的实施
意见》,并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一是制定优惠政策。规定每建一个标准冬暖大
棚, 对建棚户补助600元,镇村也出台了相应的扶持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从
事大棚生产的积极性。二是领导重视。对大棚生产,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
靠上抓,多次召开调度会和现场会,实行领导包镇包村责任制,促进了大棚任务
的落实。三是做好服务工作。搞好宣传发动、技术培训,组织参观学习,为建棚
户办理保险,健全和完善管理服务网络,搞好物资、信息服务,有重点地扶持典
型示范户,为大棚建设提供技术和组织保障。经过全区上下共同努力,共建各类
冬暖大棚747个, 通过一年半的种植,除少数因管理不善、种植期滞后及意外灾
害等影响效益不理想外, 多数大棚户都获得了较好的收益。收入最高的棚达2.5
万余元,如夏家庄镇潘冬、赵增文从事的大棚舒兰豆芽生产。一般蔬菜大棚收入
也在3000-4000元。 彻底打破了博山不能搞大棚的旧观念,大棚生产出现了历史
性突破。
(王志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