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区农委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3&A=2&rec=145&run=13

[综述] 1984年4月, 成立中共博山区农村工作委员会 (以下简称区农委) 。
1986年,设人秘科、生产科、多种经营办公室、农村能源办公室、农业区划办公
室(副科级单位) 、村(调研科6个科室,共有干部17政策人)。1987年11月,
建立博山区农业技术干部学校和博山区农业技术培训中心,隶属农工委领导,一
套班子, 挂两块牌子(副科级单位),编制6人。1989年10月,区委决定把中共
博山区农村工作委员会改编为博山区农业委员会,列区政府序列,科室不变,有
干部职工21人。1993年初,区委决定区农业委员会与区农业局合署办公,两个机
构,两块牌子,区农委主任兼区农业局局长。1993年底撤消区农业局,设办公室、
生产科、政策调研室、农业区划办公室(副科级)、农村经济管理指导站。辖区
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区农业广播学校、区种子站。区农机局、区蔬菜局隶属区农
委领导。1997年3月,区农委与区农业局分设。区农委内设办公室、综合业务科、
调研科、农业区划办公室(副科级),有干部职工15人。1993年底成立中国共产
党博山区农业委员会,委员会共有5人组成。辖:区农机局、区畜牧局、蔬菜局、
区农机公司、 区拖拉机站、区农技推广中心、区农委机关,区农委老干部8个党
支部。 1995年底,区农委机关支部划归区直机关党委领导。1997年3月,区农委
与区农业局分设后,区农业局支部、区农技推广站支部划出。
1986~1997年,博山区不断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加大对农业的投人,大
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促进了全区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1、农林牧渔各业协调发展,经济结构进一步趋向合理。一是依据全区实际,
大搞林业建设。从1991~1994年,经过4年的艰苦努力,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大
搞以荒山绿化为主要任务的林业建设,绿化荒山1.38万公顷,1994年先后通过了
国家林业部, 省、市的达标验收,提前1年实现了省八五绿化达标任务,被省委
省政府授予提前实现‘八五’绿化达标先进区,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造林
绿化百佳县称号。 实现有林面积4.13万公顷,其中:经济林1.1万公顷,果品产
量5000万公斤,森林覆盖率55.06%。二是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大力发展经济作物。
粮食种植面积逐年缩小,粮食面积由1.053万公顷逐步减为0.667万公顷,粮食总
产6000万公斤, 经济作物发展到0.46万公顷,其中桔梗面积0.2万公顷,蔬菜面
积0.287万公顷,黄烟面积466.6公顷,全区的粮经种植比例按面积计算由原来的
8:2调整到6: 4o畜牧业克服价格下滑影响,发展规模养殖场332处,肉蛋奶总产
量2600万公斤, 总产值2.2亿元。 水产品面积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养殖水面
133.33公顷,水产品产量70万公斤。三是大搞品种引进,突出发展特色农业。建
设冬暖式塑料大棚747个, 大力发展冬季农业,全区畜牧养殖专业户42户,其中
奶牛300头, 兰狐1600只,鹿20只,肉狗106只,蝎子5.3万只,鸽1400只。引进
了茶树菇、中华大圣桃、潍坊甜油桃、雪枣、冬雪蜜桃、银杏等。全区共引进新
品种69个。
2、 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历史上,博山区是一个缺水区,素有小旱小减
产,大旱大减产,不旱就增产的现象,水利条件差,农业生产发展缓慢。自1986
年起,特别是1990年以来,全区各级各部门坚持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人
的方针,坚持不懈地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坚持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取
得了显著成绩。 19861997年,全区累计完成各类农田水利建设项目14000项,其
中加固中小型水库17座, 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80平方公里,扩大和改善灌溉面积
0.14万公顷。1997年,全区有效灌溉面积0.4万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13万千瓦,
农业机械作业面积0.2万公顷。
3、 农业科技水平进一步提高。博山区始终把优良品种、节水灌溉、模式化
栽培、旱作农业等12种实用技术作为推广应用的重点,大力实施科技富民工程,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1996年实施11610农业重点工程,即一康一化六提高十
大项目开发,大力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利用农广校、会计函授学校、农机化学
校,每年举办常规培训班40期,举办短训班和现场会70余次,受教育人数达9000
余人。在全区开展了小麦、玉米高产攻关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平衡施肥技术、
对苹果推行了果实套袋技术,提高了产量。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由40%增加到50%。
4、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1986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610元,有13个村人
均收入不足300元。 199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至2861元,农村经济总收入88亿
元。农民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都有明显改善,与城市居民的生活差距进一步缩
小。
5、 区农委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加强了作风建设,转变机关作风,为基层
服务意识进一步加强。自1986年到1997年,农委支部共发展党员10人,有14名青
年干部先后走上乡镇或部门领导岗位, 农委机关连续6年被评为区政绩考核优秀
单位,区农委连续三任主任晋升为副县级职务。

1986~1997年博山区农委领导人
┏━━━┯━━┯━━━━━━━━━━━┯━━━━━━━━━━┓
┃ 姓名│性别│ 职 务 │ 任期 ┃
┠───┼──┼───────────┼──────────┨
┃李恕林│ 男│ 区农工委书记、主任│ 1985.5~1989.12 ┃
┠───┼──┼───────────┼──────────┨
┃孟宪亭│ 男│ 区农委主任 │ 1989.12~1993.3 ┃
┠───┼──┼───────────┼──────────┨
┃李治庆│ 男│ 区农工委副书记、 │ 1986.1~1986.10 ┃
┃ │ │区农委主任党组党委书记│ 1993.3~1996.3 ┃
┠───┼──┼───────────┼──────────┨
┃刘福顺│ 男│ 区农委副书记 │ 1987.5~1990.3 ┃
┃ │ │ 区农委主任级调研员│ 1993.5~1996.3 ┃
┠───┼──┼───────────┼──────────┨
┃刘传章│ 男│ 区农工委副书记 │ 1988.4~1990.3 ┃
┠───┼──┼───────────┼──────────┨
┃樊兆奎│ 男│ 区农委副书记、副主任│ 1989.12~1995.10┃
┠───┼──┼───────────┼──────────┨
┃王长林│ 男│ 区农委副主任 │ 1991.1~1993.12 ┃
┠───┼──┼───────────┼──────────┨
┃薛聪宝│ 男│ 区农委副书记、副主任│ 1990.4~ ┃
┠───┼──┼───────────┼──────────┨
┃陈金昌│ 男│ 区农副书记、副主任│ 1993.12~1996.3 ┃
┠───┼──┼───────────┼──────────┨
┃李明臣│ 男│ 区农委副主任 │ 1997.3~ ┃
┠───┼──┼───────────┼──────────┨
┃赵炳洲│ 男│区农委副主任、主任科员│ 1997.4~ ┃
┠───┼──┼───────────┼──────────┨
┃田兴志│ 男│区农委纪委书记主任科员│ 1997.4~ ┃
┗━━━┷━━┷━━━━━━━━━━━┷━━━━━━━━━━┛

[省柴节煤试点县达标验收]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
合利用, 讲求效益的农村能源工作总方针, 根据《鲁政办发(1996)91号》和
《淄政办(1997)45号》文件精神,我区被列人全国推广省柴节煤试点县之一,
要求在1987~1989两年内, 在全区推广使用省柴节煤炉灶达到7万户,农户普及
率达90%以上。 为确保该项任务的完成,区政府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重新恢复
了农村能源办公室,编制3人。制定了奖励优惠政策,每推广一户奖励1元。举办
各级培训班35期,培训能源技术员1600人,建起了一个农村能源产业,生产销售
节柴成型灶, 年产能力2万套。建设了样板镇、样板村、样板户,以点带面,使
双节灶迅速在全区普及开来。至1989年底,全区已推广省柴节煤灶7.51万户,农
户普及率达到95%。 1990年7月份,农牧渔业部委托山东省农村能源专家小组,
来我区进行全面验收, 随机抽取3个镇,6个村,180户检查。试烧30户,全部达
到了国家规定的各项技术指标,顺利通过了达标验收。

[农业资源动态监测] 博山区农业资源经济信息动态监测工作, 于1994.3-1996
年1月, 历时22个月,该项目就是在全区范围内,按1:5万地形图单公里网交点
在地面上均匀地建立固定性监测点,并以点联户,建立地面信息采集体系,依据
数理统计和概率原理,应有尽有用电脑运算处理,对农业资源和农村经济信息进
行动态监测。1994年3月至1995年4月,是内业计算,物资准备阶段,申请财政拨
款2.7万元, 1995年5月份,集中培训外业测量技术骨干36名,1995年6月至1995
年10月,各镇办抽调71人,组成18支专业队进行外业测量定位,1995年10月下旬,
区检查组以10%随机抽样法作了全面自查验收。1995年11月至1996年1月,内业组
集中资料汇总分析。共布设永久性监测点692个,填写调查表格,汇总表格17种,
取得了有效数据10余万个。勾绘点位略图650份,绘制1:5万成果图1种两套,1:
1万成果图两套120幅, 分乡镇成果图2套34幅,形成文表档案17卷,图件档案17
卷,撰写5万余字的监测报告一份,并已印刷成册。

[实施11610工程] 1997年, 博山区委、区政府实事求是地分析了全区所面临的
形势和问题, 在区第七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上,以《博发(1997)1号》文件提
出重工强农兴商, 建设经济强区的工作大思路,农业农村工作以全面实施11610
工作为重点。 第一个1是1康,农村奔小康;第二个1是1化,农业实现产业化;6
是6个提高, 努力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附加值,市场占有率,创汇率,农产
品总量,万亩仁用杏基地开发,万亩红叶工程,农田三灌工程,水产养殖工程,
畜牧养殖开发,菜篮子工程,孝妇河综合治理。至1997年底,全区农村奔小康工
作已通过了省政府的检查验收,成为提前奔小康的区县之一,农业产业化取得了
很大的发展, 专题论文受到了上级的好评,全区农作物统一供种面积超过95%,
种子包衣率达到80%以上。仁用杏基地发展到0.053万公顷,在路域两侧的第一山
脊线内的未成林造林地内补植红叶0.06万多公顷。 新增三灌面积0.067万公顷,
扩大改善灌溉面积0.13万公顷, 石马水库保安全第一期工程于1997年8月份已全
面完成。水产品产量实现40万公斤,占全部工程量的47%。农机作业有了新的突
破,实现机耕0.467万公顷,机播0.267万公顷的计划任务。畜牧养殖开发现已建
起畜牧规模养殖场(户) 312处,肉蛋奶总产量达到2500万公斤。全区瓜菜面积
发展到0.287万公顷,蔬菜产量达2.4亿公斤,产值突破2亿元。

[开展山区扶贫] 据1983年统计,全区280个自然村中,有12个乡镇的163个自然
村因受自然条件的限制, 经济发展缓慢,全年人均纯收入不足300元,占全区自
然村总数的58%o 1986年以来,区委、区政府采取多种措施,扶持贫困山区。1、
区直机关,区属以上厂矿企业包村,有87个区直部门和67个区属以上企业参加,
并实行了扶贫责任制。 2、在广泛开展的文明姊妹村活动中,大力发动富裕村帮
助贫困山区。 3、对山区乡镇实行免税、减税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截止1992年已
免税3000多万元。4,发展山区自然优势,因地制宜发展乡镇企业,到1996年,原
12处山区乡镇已建起乡镇企业80处,产值14亿元。5、投资600多万元兴建水利,
基本解决了山区农村吃水问题。在扶贫工作中,上级领导对博山极为关注,1986
年农牧渔业部顾问林乎加,山东省政府顾问张敬熹等领导同志都亲临博山调查研
究,解决山区建设中的关键问题,给山区人民以巨大鼓舞。到1996年,山区乡镇
的人均纯收入已达1900元。163个贫困村中,已有150个村人均纯收入超过1500元,
贫困已经摆脱,小康即将实现。源泉镇大寨村,共有26户,108口人,海拔760米,
是我市居住最高的村。上下只有一条人行小道,交通既不方便又危险,就是养口
肥猪也要人抬下来。村里没有小卖部和卫生室,油盐酱醋,打针吃药全到山下,
往返山路十几里。1986年的十年间,没有一个姑娘上山找亲,却有六、七个青年
男性下山结婚,做了养老女婿。尽管过去国家拿了许多钱为他们办电顶水,但由
于山高路远,拿不起水电费,一遇到大旱要到山下担水做人畜之用。该村的环境
条件之恶劣,直接威胁着人们生存居住。对此,区农工委组织专门班子,一上大
寨,二下富裕村说服动员,为安排移民牵好线搭好桥。在此基础上,又向区委、
区政府写出了搬迁意见,经区委、区政府同意,决定把大寨村分五个小组,分别
安置在博山近郊条件较好的小乔、 白塔、国家、小庄、东顶五村。1987年4月18
日,区委区政府在白塔镇召开了搬迁大会,区长韩其诰主持会议,区委书记邹大
民作了重要讲话,接受村支部书记、村主任以及白塔、域城、八陡镇的负责同志
参加了会议。参加会议的还有源泉镇的党委书记以及区委办公室、区政府办公室、
区农工委、区计委、区农业局、税务局、粮食局、公安局、城乡建委、蔬菜办公
室等单位的主要负责同志共30余人。 4月19日(星期天),白塔、国家、小庄、
小乔、东顶村的主要负责同志在农工委同志们的带领下,在大寨村与村民认了亲,
具体落实了搬迁方案。 4月23日搬迁开始,共出动车次30多台次,用35天的时间
搬迁完毕, 其中去白塔的6户,19人;国家的5户,22人:小庄的5户,19人;东
顶的8户,26人;小乔的5户,18人。搬迁户们深有感触地说旧社会走投无路被逼
上大寨,吃尽了人间苦,新社会党和政府把我们搬进了城里,使我们过上小康生
活,走向文明富裕路,感谢党,感谢开放政策,还是社主义好啊。

[三个副食品基地初见规模] 1987年,区委区政府响应国务院提出的服务城市,
富裕农民,活跃市场,方便群众的号召,根据我区城市人口多,厂矿企业多的特
点,为充分利用我区的种植业资源,山区资源,决定建立果品基地、蔬菜基地和
肉蛋奶基地。果品基地在现有2333.33公顷的基础上扩建到3333.33公顷,蔬菜生
产基地在1333.33公顷的基础上扩建到2000公顷,肉蛋奶在满足供应40%的基础上
提高到90%。为达到此目的,区委、区政府采取了如下措施。1、工农共建,军民
人共建。各镇村充分发挥本地优势,既与工厂联合,又与驻地部队挂钩,多形式
多层次联合,依靠全社会力量共同建设三个基地。其中淄博制酸厂与夏家庄镇良
庄村共建综合养殖场, 互惠互利发展良好。2、以工补农,以工建农,各镇村根
据实际情况,各建一处农、林、牧、渔车间(场),其职工编制在乡镇企业或村
办工厂,工资福利与其它人员一视同仁,按绩评奖。做得比较好的有域城镇的财
务贴息贷款。为帮助三个基地的建设,通过各种渠道,共投入资金1300余万元,
其中市区贴息贷款400万元,投放生产周转金300余万元,另有间接投人的水利建
设和小流域综合治理资金400余万元。 仅区种鸡场银行贷款已达400万元。 截至
1995年底,三个基地建设有了长足进展,其中果品基地已发展到3723.8公顷,总
产36544吨,已打入外地市场;蔬菜基地已发展到2351公顷,总产94450吨,人均
200公斤; 肉蛋奶基地已发展到100处,肉类总产11032吨,人均23.5公斤,禽蛋
总产11926吨,人均25.3公斤,奶产量405吨,人均0.9公斤。

[开展文明姊妹村活动] 我区开展的文明姊妹村活动,是农村改革中出现的新事
物。地处近郊的柳杭村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率先致富的村庄,他们富了不
忘国家,不忘曾为革命做出巨大贡献而今仍然较贫困的老区人民,便主动与革命
圣地延安市的枣园结为文明姊妹村,先后援助该村二十多万元,帮助他们挖鱼塘,
建果园,使其走上了富裕道路。在文明姊妹村活动中,柳杭村也学到了延安精神
和老区人民的光荣传统。这一新生事物的出现,立即引起了博山区党政领导的重
视,通过不断总结,把它肯定为渗透着共产主义精神,体现社会主义方向的柳杭
精神,1994年该村书记朱洪俊被评为全国十大扶贫状元。
柳杭精神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在全区引起强烈反响,一个以柳杭村为榜样,
共建文明姊妹村活动很快在全区的范围内扎扎实实地开展起来。先富村主动走访
后富村,全区掀起了先富帮后富的大好局面。截止1986年底,文明姊妹村发展到
92对,其中跨地区的两对。文明姊妹村活动对促进我区两个文明建设起到了显著
的作用。为全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山区脱贫致富找到了一条好路子。
[通过农村奔小康验收]在农村工作中,我区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前实现小康
这一总体要求,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因地制宜地制定了农村奔小康的具体方案。
坚持先富帮后富,共奔富裕路和两个文明一齐抓,采取经济强镇村帮经济落后镇
村的办法,促进了全区经济的平衡发展,制定实施了五步棋,一篇文章的发展战
略,使各项工作取得了可喜成果。
至1995年底, 全区实现财政收入11310万元, 农村居民人均储蓄存款金额
3021元, 农村社会总产值1101309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918000万元,乡镇企业
人员: 119663人,乡镇企业利润65255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8231万元;
农村居民人均生活费支出1736元; 公路线路长度261.5公里; 农村电话拥有量
6669部; 农村用电量15482万千瓦时; 农业机械总动力11。9万千瓦;中小学校
168所;卫生机构234个;乡镇敬老院19人。我区在农村收入分配,物质生活,精
神生活, 人口素质,生活环境,社会保障与社会治安6大方面16项指标均已达到
小康指标。 1995年5月,省政府小康验收团,组织专家对博山进行验收,各项指
标均已达到标准。并公布博山区提前5年进人小康。按乡镇可分白塔镇、焦庄镇、
域城镇、山头镇、八陡镇、夏家庄镇为第一批。乐瞳镇、石马镇、崮山镇为第二
批。按现行的小康指标,我区还有三处乡镇尚未被市政府验收。

[开展农业科技效益年活动] 1996年,博山区广泛开展农业科技效益年活动,推
广农业科技项目30项。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
渠道的人才培训, 培训各类专业人才822名, 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9期,达
7308人, 印发技术资料12期2400余份,发放各类明白纸21000份,组织50名农业
专职科技人员下乡包项目、包重点、加速科学技术和成果在农业生产中的转化及
应用,农业科技含量明显提高,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全区粮食播
种面积4.27万公顷, 每亩单产312公斤,比上年增加11公斤;高值经济作物种植
面积发展到0.447万公顷, 果品总产4000万公斤,林果收入4500万元,畜牧收入
1.5亿元。
[实施五步棋一篇文章发展战略] 1994年1月31日,博山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二次会议,批准了博山区人民政府提交的《关于在农村实施五步棋一篇文章发
展战略的议案》,为农村奔小康注人了生机和活力,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其主
要做法是:
第一步棋:大力推行两田制,优化农业规模经济,完善原有的土地承包方式,
除留出必需的口粮田外,将其余土地及山林,通过招标承包、拍卖折股等形式,
将土地经营权向种田能手集中或办农业联户专业队、绿色车间,发展规模经营,
提高土地产出水平和经济效益。 至1995年底,全区大户承包经济责任田0.513万
公顷,责任承包经济园林1万公顷,规模经营土地、山林0.431万公顷。
第二步棋:组织实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优化农村劳动力资源与自然资源
配置。针对山区镇村有人无事干和近郊镇村有事无人干这种劳动力资源与自然资
源配置不合理的矛盾,从1992年开始,有组织、有计划、有领导地采取离土不离
乡、离乡不离土、离乡不背井、进厂又进城及单人转、成户搬迁、小村合并、整
村迁移等多种形式,引导和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区和近郊镇村集中,向适宜
于发挥劳动力潜力的产业企业集中。截止1995年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附
带人口7万余人, 成功地将25个基本不具备生产、生活条件的弱小村迁移并入城
区、城郊的富裕村。
第三步棋:实施1511经济林工程,优化农业内部结构。1511经济林工程,即
从1992年开始, 用3-5年时间,山区经济林发展到1万公顷,达到山区人均1亩经
济林, 亩收入1000元的目标,每亩经济林由区贴息贷款100元,使用三年。全区
建成了苹果、大杏、香椿、板栗、桃、樱桃、花椒等林果基地。1994年,经济林
面积达到1万公顷,实现了山区人均1亩经济林的目标,山区农村走出无工也能致
富的路子。
第四步棋: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以调整产业产品结构,
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组织实施了龙头带动三大战略,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快速发
展。1995年有25个村社会总产值过亿元,25个镇村企业产值过亿元,25个镇村企
业产值过5000万元。 全区组成7家行业协会,20个企业集团。出口创汇企业达到
120家,创造了全国首家专利工业园。乡村企业已成为农村奔小康的重要依托。
第五步棋: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优化农业生产条件。采取工程措施与生
物措施相结合的办法治山治水。治山,以绿化为主,改变水土流失现象。全区森
林覆盖率达55.06%,荣获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和全国绿化造林先进单位称号。治
水,坚持建设、改善大型水利设施与流域治理相结合。全区实现镇村社会化供水、
农田推广三灌。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增强。
一篇文章:是加快小城镇建设,优化农村布局。把近郊镇纳入城区总体规划,
在山区确定了池上、 源泉、崮山、石马、北博山、南博山等6个重点小城镇。城
镇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为加快农村城镇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李明臣 薛聪宝 郭经林 王绪玉 王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