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管理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3&A=2&rec=101&run=13

[综述] 1986年,博山区计划委员会内设计划科、规划科、物资科、秘书科,编
制14人;辖博山区第三产业办公室,编制3人。1990年增设博山区经济信息中心,
系副局级事业单位, 编制3人。1993年机构改革,内设:办公室、计划物资科、
基建管理科、博山区经济研究中心(正局级),编制20人;辖博山区经济信息中
心(副局级),编制3人;博山区第三产业办公室(副局级),编制3人。1995年
改计划物资科为综合科、物资科,改基建管理科为投资管理科。1997年撤销博山
区第三产业办公室。
1986-1997年, 博山区计划委员会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深化计划体制改革,转变管理职能,围绕“当参谋、跑项目、搞服务”九字工作
方针,以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为重点,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进取,积
极工作,促进了博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
1、加强计划管理与指导,认真制定并组织实施年度计划。(1)安排落实计划
.每年从10月份开始,对年度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检查、预测,根据社会经济发展
实际和宏观环境,结合国家和省市各项政策以及五年计划,搞好计划执行分析,
研究确定第2年的发展目标, 形成年度计划草案,经区政府研究同意后,提交年
初人代会讨论通过。行文下发执行。对农业生产,逐步引导农民从单一种植业模
式转向农、林、牧、渔全面发展,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扩大规模养殖,不断调整
农业内部结构,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增加农民收入。对工业生产,把经营
权还给企业,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的生产经营体制,强化企业转轨建制,规范运
作,弱化了产值产量计划,突出了经济效益计划。对第三产业,主要是安排落实
物资流通计划,对区域内的物资流通进行宏观调控。同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
人民生活水平,相应地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根据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和人才需
求情况,经综合平衡后,对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实行指令性计划管理,合理地配置
人才资源。1997年大中专毕业生安置工作改为由教委和人才交流中心具体负责,
计划部门进行宏观指导。(2)加强对国民经济运行质量的预测、预警、分析和监
测。坚持每月末1次情况分析、每季末1次综合分析,半年专题汇报,年终全面总
结和定期预测、预警和监测制度,找准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定期向区委、区政府汇报,期中、年末定期向区人大常委会报告年度计划执行情
况。从1996年开始,充分利用与上级经济信息部门联网的优势,加强经济信息的
开发利用,定期出版内部参阅材料《经济资讯》。加强战略研究,完成了五年计
划和经济结构调整意见的编制任务。 1989-1990年,编制完成《博山区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第八个五年计划》 。1994-1995年,编制完成《博山区国民经济和社
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对中长期规划的制定,主要是
确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经济发展速度和重大比例关系,
科学技术发展方向、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和先进技术的引进,工农业主要产品产
量,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方向和重大基本建设、技术改造项目,各项社会事业发
展的主要要求、重大的经济技术政策和宏观计划的重大措施等等。从1995年开始,
重点对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开展调研,以调整工业结构为主,分行业拿出主要产业
产品结构调整意见。1997年完成了《博山区工业产业产品结构调整意见》,经政
府审议通过后,以正式文件印发全区贯彻执行。
2、 加强协调服务,促进重点项目的顺利建设。从1990年开始,每年都确定
一批工农业和社会事业项目为全区的重点工程列人计划管理。对重点工程建设,
进一步强化了情况调度和协调服务,并建议区委、区政府制订大班子领导挂包责
任制,有力地促进了项目的建设,培植了一大批经济增长点,对地区经济的发展
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计划体制改革] 1986年以来,博山区继续对计划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改革的重
点:(1)生产计划管理体制改革。1986-1992年,工业生产以计划经济为主,市
场调节为辅,指令性计划与指导性计划并存,年度计划与中长期规划并重;农业
生产积极推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双层经营责任制,完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
极大地调动了集体和农户的积极性, 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1992-1997年,以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实行指导性计划管理,计划管理逐步转移到
宏观控制和引导服务的机制上来。 (2)流通计划管理体制改革。1986年,流通
体制实行双轨计划管理,物资流通实行计划安排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使商品物资
流通由原来的计划分配逐渐向市场调节过渡。(3) 固定资产投资管理体制改革。
1986年以来,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传统的计划经济开始逐步通过有计划的商
品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投资管理体制也由政府包揽一切开始向多
元化投资体制转变,建设投资由拨款改为贷款、变无偿为有偿,形成了多方投资
的主体。1997年,制定《关于加强项目管理的实施意见》,并以博政发(1997)
79号文件下发执行。该实施意见为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防止重
复建设,促进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七·五”计划实施] “七·五”期间,全区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
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
开放,通过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落实各项农村政策,全面推行和不断完善家庭
联产承包责任制,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工业生产出现良好发展势头,国民
经济总量指标大幅度增长,主要指标大部分提前超额完成,前进的基础更加丰厚
和牢固。 全区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1亿元,比“六·五”期末增长92.98%,平均
年递增14.05%; 国民收入达到9.3亿元,增长1.02倍,平均年递增15.12%;财政
收入达到1.2亿元,增长48.06%,均年递增8.17%;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1.98亿元,
增长3 .13倍,平均年递增8.17%;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1.98亿元,增长3.13倍,
平均年递增32.78%;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5.14亿元,增长1.34倍,平均年增长
18.53%;出口商品收购值达到4191万元,增长15.5倍,平均年增长75.18%;城市
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达到135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87元。

[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编制与实施] 一、计划编制。1989年区计委开始酝
酿“八·五”计划的编制工作。1990年,经过大量调查研究和分析测算,于1991
年初步形成“八·五”计划的专题规划。根据区委、区政府的总体要求,与上级
计划衔接后,在专题规划的基础上,完成了“八·五”计划纲要的初稿。区委、
区政府召开区战略研究委员会成员会议,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几易其稿,形成
计划草案。1992年1月13日提交区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
“十年规划和‘八·五’ 计划主要内容”:1、主要任务。今后10年,要认
真贯彻执行国家及省、市10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紧密联系博山实际,
坚持改革开放和科教兴博,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调整经济结构为重点,坚
实农业基础,增强工业后劲,扩大对外开放,发展第三产业,增强城市功能,大
力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前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第二个翻番和
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的目标。2.指导方针。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
路线,坚定不移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博山工作大思路,突
出博山特色,唱好博山“地方戏”,既要积极进取、尽力而为,又要实事求是、
量力而行,注重实效,稳步前进;坚持“科教兴博”的战略方针,走依靠科技进
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多产出、低消耗、高效益的路子;坚持继续深化改革,扩
大对外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经济工作转向加快结构调整和提高效益的轨
道上来,促进三次产业相互协调发展;坚持珍惜和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水资
源、矿产资源等,加强环境治理与保护,为实现长期、稳定、协调发展奠定基础。
3.经济布局。 以现有经济格局为依托,以城区为中心,沿铁路和国道、省级公
路两线形成开发主轴,逐步向周围幅射,缩小城郊和山区差距,达到城乡一体,
共同发展。城郊区充分发挥工业化程度高的优势,积极发展机电、陶瓷、琉璃、
建材、轻纺等重点行业,上规模、上水平;加快西山开发区的建设,形成新的工
业生产基地。山区坚持因地制宜,多种经营,综合开发,依托当地资源,发展加
工、 配套工业,使山区经济结构更趋合理,加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4.产业结
构调整与发展重点。继续强化第一产业,改造优化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调整存量,优化增量,合理布局,确保重点;巩固传统工业,发展壮大骨干工业,
积极发展新兴工业;加强专业化、集团化和规模化建设,建立起主导产业明显、
适应力强、效益好的产业结构体系。农业重点抓好林果、畜牧、副食品基地建设;
工业重点发展机械电器、纺织服装、陶瓷琉璃、冶金建材、化工、轻工食品等工
业,提高产品档次,主攻规模效益,增强发展后劲和产品竞争力;第三产业重点
抓好商品流通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大力开发旅游业,积极发展信息、咨询业,
尽快改变我区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状况。二、计划实施。“八·五”期间,全区上
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改革开放
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综合经济
实力显著增强,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为加快实现
“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八·五”末,全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44.2亿元, 年递增3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99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7.3亿
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3.9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16.8亿元,年递增28.4%;
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131亿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21元,比“七·五”末增
加1434元。

[经济体制改革] 农村改革,实施了“走好五步棋,做好一篇文章”的农业农村
发展战略。在全市率先全面推行“两田制”,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为巩固、
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农村社会生产水平趟出了新路。率先有组织、有
计划、多形式、大规模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组织富村、强村与弱村、小村
合并,优化农村劳动力资源与自然资源配置,为边远山区农民彻底摆脱贫困、走
向富裕文明开辟了一条金光大道,被上级领导誉为“农村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性突
破”和“中国农村有史以来最重大的历史变革之一”。企业改革,深入贯彻《企
业法》、《公司法》和《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区域企业改
革全面展开,进行了企业人员、用工、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全面推行了全员劳动
合同制, 实施了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改组,改制企业达989家,占全区应改制企
业总数的85.8%。 在区属及部分镇办企业全面推行了厂长(经理)年薪制,有效
地强化了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坚持租、建、售并举,推行集资、
合作建房和住房公积金制度,在全市率先大面积推开了以出售公有住房为主要内
容的住房商品化改革,走出了一条既有利于加快解决城镇住房困难,又有利于促
进城市建设,推动房地产业发展的新路子。突出做好“办好教育为人民”这篇大
文章,重点实施教育“五制”改革和农村中小学合班并校,调整了学校布局,理
顺了内部管理体制,优化了教师队伍,调动了教职工工作积极性,教育投资效益
和教育教学规模效益显著提高。 顺利实施了区乡机构改革,完成4个办事处、15
个乡镇的合并及撤乡建镇工作,域城镇与经济技术开发区、外向型工业加工区管
委会合署办公,优化了行政区域布局,促进了经济区域化发展。改革了机关事业
单位公费医疗管理办法。在乡镇企业及农村全面推行了社会养老保险。其它方面
的改革也都取得了新的进展。

[“九·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的制定] 区“九·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
标编制工作, 自1994年5月份开始,至1996年2月结束,历时2年,先后增删修改
10余次, 于1995年12月定稿,1996年2月提交区十三届人代会第四次会议审议批
准通过。 参加规划编制工作的有区直部门25个,14个镇办,参加此项工作的200
多名领导和专业人员,参加讨论和审议的达2000多人次。规划编制,首先由区直
部门、镇办、开发区写出各自的专业规划,专题规划;然后由区计委在此基础上
编写综合规划;第三,综合规划征求意见,修订完善;最后由区政府和区人代会
审定。 计划及远景目标的主要内容:1.指导原则: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突
出发展主题, 注重经济效益, 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坚持实施
“五步棋、一篇文章”的农业农村发展战略,加快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乡
村城镇化进程;继续实施城乡一体化、科教兴博、外向带动发展战略,加速经济
市场化进程,促进“两个转变”,加快与国际经济接轨;坚持以旅游带商贸,以
商贸促旅游,商旅结合,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坚持区域经济“一盘棋”,经济和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
要求,把经济增长建立在节约资源和保持环境的基础上,确保人口、经济、社会、
生态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加强宏观调控,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的方针,全面
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水平。2.主要任务和奋斗目标。规划分析了 1996~2010年
国内外经济形势,提出了建设博山工业名城、商业名城和旅游文化名城的目标。
目标分“九·五”发展目标和2010年远景目标。分别从经济总量、结构调整、科
技效益、 城乡建设、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六项指标进行了详尽描述。3.经济结
构及生产力布局。经济结构的构想是在优化农业的基础上,重点调整工业内部结
构,抓好第三产业由低层次结构向高层次结构转变。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区域布局
是:“一片六点”。 “一片”指两办的人武部和八陡、山头、夏家庄、白塔和
域城五镇的部分牌图面积40平方公里,人口40万人,生产力各要素占全区的比重
达90%左右。 六点是池上、源泉、崮山、北博山、石马和南博山六个小城镇,生
产力要素占10%左右。4. 发展的重点。①全面振兴农村经济,加快农业现代化、
农村工业化、 乡村城镇化,达到比较富裕水平。重点是建设6个农业生产基地、
家庭承包、农村劳动力转移、林业工程、社会化服务和农田水利建设。②大力培
植主导产业,积极发展新工业,重点机电工业、陶瓷琉璃工业、纺织工业、冶金
建材耐火材料工业等四大支柱产业,加快建筑业发展。③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重
点是商贸业、饮食服务业和旅游业。④外经外贸。重点是对外开放,扩大利用外
资,扩大出口和对外经济合作。5.建设现代化、开放型、多功能园林式中等城市。
目标是40平方公里,40万人的中等城市;重点是城市道路、居民住宅、城市供水、
园林绿化、市容管理、交通通讯、环保、供热管道、液化汽和电力。6.全面实施
科教兴博,促进科技进步和人民素质的提高。科技工作重点是加强机电工业一体
化,推广科技成果,搞好科技攻关;围绕发展高效农业,建设农业六大生产基地,
推广应用农业科学技术和先进经验;发展高新技术及产业化。教育重点是基础教
育、学前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加大对教育的投资,重点是校
舍改造、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7.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完善区、镇、村三级群众文化网络,新建和完善体育设施,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目
标, 发展广播电视事业,搞好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搞好精神文明建设。8.经
济体制改革及主要政策措施。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宏观经济平衡机制,深化企业
改革,增强微观基础的活力,加快投资体制改革,建立投资风险约束机制,加强
区级财源建设筹措建设资金,多层次发展经济,控制人口、保护土地和环境。
1996-1997年, 经过2年的工作,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8.01亿元,其中
第一产业增加值3.44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5.76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8.81亿
元, 工业总产值达到64.08亿元, 农业总收入达到5.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
1.26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21亿元,出口商品供货总值完成6.65亿元,社
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0.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641元,农民人
均纯收入达到2860元。
(吴玉栋)

1986~1997年博山区计委领导人
┏━━━┯━━━━┯━━━━━┯━━━━━━━━━┯━━━┓
┃ 姓名│ 性别 │ 职务 │ 任期 │ 备注┃
┠───┼────┼─────┼─────────┼───┨
┃董兆庆│ 男 │ 主任 │ 1984.4~1993.7│ ┃
┠───┼────┼─────┼─────────┼───┨
┃高继山│ 男 │ 副主任│ 1984.4~1990.1│ ┃
┠───┼────┼─────┼─────────┼───┨
┃王冠军│ 男 │ 副主任│ 1986.12~1997.4│ ┃
┠───┼────┼─────┼─────────┼───┨
┃张玉森│ 男 │ 副主任│ 1992.9~1997.4│ ┃
┠───┼────┼─────┼─────────┼───┨
┃刘文茂│ 男 │ 副主任│ 1993.5~1996.3│ ┃
┠───┼────┼─────┼─────────┼───┨
┃崔振德│ 男 │ 主任 │ 1993.7~1995.4│ ┃
┠───┼────┼─────┼─────────┼───┨
┃刘同德│ 男 │ 副主任│ 1994.5~1996.3│ ┃
┠───┼────┼─────┼─────────┼───┨
┃魏东孔│ 男 │ 主任 │ 1995.4~1997.4│ ┃
┠───┼────┼─────┼─────────┼───┨
┃孔庆文│ 男 │ 副主任│ 1995.7~ │ ┃
┠───┼────┼─────┼─────────┼───┨
┃许子森│ 男 │ 主任 │ 1997.4~ │ ┃
┠───┼────┼─────┼─────────┼───┨
┃赵新宽│ 男 │ 副主任│ 1997.4~ │ ┃
┠───┼────┼─────┼─────────┼───┨
┃徐加隆│ 男 │ 副主任│ 1997.4~ │ ┃
┠───┼────┼─────┼─────────┼───┨
┃李安广│ 男 │ 副主任│ 1997.4~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