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3&A=15&rec=6&run=13

本世纪的头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是继往开来、与时具进的五年。在区委、
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
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发展
这一主题开展各项工作,使我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为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了动员全区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
业, 按照省、 市全委会议精神和市委、区委的要求,结合我区的实际情况,提
出博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11个5年计划。

一、“十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回顾

“十五”以来,全区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为指针,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
“两提前,一率先”的发展目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
动力,以加快发展为主线,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努力实施结构调
整优化、城市化、经济国际化、旅游带动四大战略,提高一产、主攻二产、加快
三产,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社会全面进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
坚实的基础。可以说,“十五”时期是我区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之一。
(一)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十五”以来,我区经济保持了快速健康的
增长态势。 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0亿元,年均增长17%,人均GDP由2000年
的1800美元增加到3750美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4.2亿元,年均增长22%,是2000
年的2.7倍;外贸出口达到2.16亿美元,是2000年的3.7倍;“十五”期间全社会
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00亿元,是“九五”时期的4.4倍。
(二)改革开放实现重大突破。五年来,坚持改革与发展并举,基本完成了
区属、镇村企业改革,先后改制企业1006家,按照政策冲抵核销不良债务16亿元,
注入资金83.5亿元,制约经济发展的机制性矛盾得到较好解决,企业发展活力显
著增强。全面取消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促进了农村繁荣发展。加快政府管理职
能转变,加强了统一行政审批、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安全生产等部门职能。适应
市场经济要求,积极稳妥的推进城建等事业单位改革。招商引资、外向型经济取
得突破性进展,引进外来投资56亿元,其中利用外资1.3亿美元,先后有5家世界
500强境外企业落户博山。
(三)城市形象和功能显著提升。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20.5亿
元,完成新建、改造公路85公里, 对城区26条道路进行了升级改造。热电联产、
引水入博二期工程、天然气入博、110千伏变电站、污水处理厂等工程建成竣工。
路网、水网、电网、气网、热网日益完善,现代化城市框架基本形成。城市建成
区面积扩展到35平方公里, 城市化水平达到62%。实施城市绿化、美化工程,建
成世纪广场、中心路花园、文姜广场、陶瓷园等一批园林工程,改造开放博山公
园,对西过境路和张博路进行综合整治,新增绿地73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达
到10.8平方米。 积极推进生态区建设,森林覆盖率达到48%。城市面貌发生巨大
变化,现代化水平和辐射带动力不断提高。
(四)统筹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坚持以人为本,努力让改革发展成果惠
及广大人民群众。五年来,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
支配收入达到104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140元,年均增长11.2%和8.4%。消
费结构不断优化,生活质量明显提高。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增加对农村“路
水电医学”的投入,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巩固加强。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先后
开展“文化建设年”、“农村卫生建设年”、“农村教育建设年”等活动,取得
显著成效。各类教育全面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得到加强,组建了区实验中学,高
中段教育普及率达到85%以上。 “文化强区”建设步伐加快,取得系列新成果。
卫生事业发展加快, 对162所农村卫生室进行了规范化改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试点覆盖5个镇,参合人数7.6万人,人民群众医疗保健水平进一步提高,积极扩
大就业再就业, “十五”期间新增就业再就业4.9万人,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
善,弱势群体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加强民主法制和“平安博山”建设,保持了社
会政治稳定。

二、“十一五”时期发展环境和条件分析

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区的条件,未来五年及到2020年,我区正处于加
速崛起的战略机遇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转型期和面对挑战的战略竞争期。
从国际发展环境看,和平、发展、合作是当今时代潮流,新技术革命对经济
发展的导向带动作用日益增强,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趋势深入发展,生产要
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从国内环境看,社会政治稳定,科学发展观已经确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消费结构升级、工业化、城市化加快,我国正
处于新一轮经济周期上升阶段。从我区周边环境看,环渤海经济圈在全国经济发
展总体格局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我省半岛城市群和制造业基地的规划建设,为我
们扩大对外开放、承接产业转移、优化经济结构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从我区
自身看,经过“十五”时期的深化改革,加快发展,老工业城市历史形成的一些
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支撑我区发展的基础条件发生重大变化,实现
又快又好发展的要素条件基本聚集形成,我区经济发展正处在综合实力、整体素
质、发展地位跃升的新阶段。
在看到发展优势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我区作为老工业基地仍然面
临着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贡
献率不高;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够,招商引资规模相对较小;社会保障、社
会稳定、安全生产、结构性就业工作压力还比较大;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居民
收入差距拉大等问题和困难,需要在发展中统筹考虑,加以解决。
总的来说,我区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已经具备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
良好条件,本世纪头20年更是我们“站在新起点,实现新发展”,使博山振兴崛
起的最佳时期。

三、“十一五”时期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目标

“十一五”及到2020年,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
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
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紧紧围绕建设新型工业城
市、文化旅游城市、山水园林城市和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实施
工业立区、文化旅游兴区、科技强区战略,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
续发展,加快向经济强区迈进、向现代化城市迈进、向和谐社会迈进。
根据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按照“两提前、一率
先”的要求,分析发展前景和潜力,本着积极稳妥、留有余地的原则,“十一五”
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是:到2010年全区总体上建成小康社会,把博山建成环渤
海经济圈和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大背景、大框架下的新型工业城市、文化旅游城
市、生态园林城市。
三个具体发展指标为一是到“十一五”末地区生产总值比2005年翻一番,超
过300亿元,人均7200美元,地区生产总值年递增15%以上。二是到“十一五”末
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0亿元, 年递增18%以上。三是“十一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
产投资累计完成500亿元以上。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100亿元。进出口贸易总额
达到10亿美元。一、二、三产业结构调整为1.5:64:34.5。

四、“十一五”时期发展和改革的重点

(一)加快建设工业强区
以结构调整为主线, 以科技创新为动力, 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全面推行
“大、高、外”发展战略,加快发展机电泵业、汽车配件、化纤纺织服装、陶瓷
琉璃、新材料等产业集群,形成布局合理、优势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外向度高
的,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传统产业为主体的发展新格局,全面壮大我区工业
经济。
做大做强优势企业, 力争建成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50家以上,其中过200亿
元的1家,过30亿元的2家,过10亿元的7家,过5亿元的10家;新增1~3家优势企
业进入境内外资本市场;培育十大品牌为十大名牌,新创中国驰名商标或中国名
牌5个以上, 山东省著名商标或山东名牌产品20个以上。加快发展高科技企业和
高附加值产品,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达到40%以上。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
发展外向型经济, 新引进跨国公司10家。“十一五”末,工业销售收入达到600
亿元以上,增加值达到180亿元,递增速度保持在15%以上。
(二)加快发展以旅游为主的现代服务业
在加快商贸、流通、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发展的同时,重点发展旅游、物流、
金融、保险、社区服务和信息咨询等现代、新兴服务业。“十一五”末,第三产
业增加值年递增15%以上,达到104亿元。
1、做大做强山水文化旅游业。
以“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品牌为依托,突出“两
山、两洞、两园、两节”,加快旅游产品、旅游市场、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将
我区的山水、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使旅游业在我区第三产业中发挥好
龙头带动作用。 “十一五”末,实现年接待游客600万人次,旅游综合服务收入
超过10亿元,打造江北生态休闲旅游名城。
2、繁荣商贸流通。
加快现代流通业发展,“十一五”末,建成5~6处大型超市、十几处中档商
场,初步实现城区商业贸易现代化,将博山建成立足当地、辐射周边的区域性现
代商贸中心。
3、加快发展社区、金融、信息咨询服务业。
建设社区服务中心,在巩固和发展为弱势群体提供福利服务的基础上,不断
拓展家政服务、信息咨询、法律援助等面向社区全体居民和单位的服务项目。积
极推进金融业务创新,培育票据融资、银团贷款、资金信托、金融租赁等多种融
资方式,拓宽服务领域。
(三)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加强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中心,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农
民增收为目标,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努力实现农村建设城镇化、农民生活居住社区化和农业生产企业化。“十一五”
末,农业增加值达到4.5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85亿元。
1、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种植业完成结构调整任务,粮经比例达到3:7。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工程,抓
好源泉池上中草药经济带、源泉石马蔬菜经济带的建设,发展桔梗等中药材生产
基地4万亩,越夏菜生产基地4万亩,黄烟1万亩。继续搞好畜牧养殖业结构调整,
优化畜禽结构,实现规模养殖场500处,肉蛋奶总产量4.5万吨,畜牧业总产值达
到3.5亿元。林果业结合退耕还林工程,完成经济林建设3万亩,“十一五”末,
经济林总面积达到12万亩,果品总产量8万吨。
2、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突出科技对农业发展的主导带动作用,大力实施科技兴农,发展生态农业、
绿色农业、观光农业。培植专业镇、专业村、专业大户,促进农业向产业化方向
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3、加大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发展节水灌溉面积2万亩。着力解决饮水安全问题、农
村电网改造。完成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确保水库大坝安全运行。抓好孝妇河、
淄河两个流域的综合治理工程。
4、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促进农民增收
采取多种措施,集中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鼓励支持乡镇企业发展,增
强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形成各类劳动者平等就业、
自由流动的劳动就业制度。加强对农村劳动者技能培训,依法保障进城就业人员
的各项权益。鼓励支持发展劳务输出,帮助维护其各项权益。
(四)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城市
以创建生态城市,建设精品工程,打造魅力博山为主线,抓好城市基础设施
建设,严格城市综合管理,抓好环境污染防治和国土绿化工程。“十一五”期间,
实现“天蓝、地绿、水清、气爽”的目标,努力把我区建成特色鲜明、适宜人居、
山川秀美的新型工业城市、文化旅游城市、山水园林城市。
1、加强城市规划,搞好城市发展定位
突出山水园林城市特色,按照建设“新型工业化城市、文化旅游城市、生态
园林城市”总体目标,进一步修订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协调的城市总体规
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加快实施“西扩北进”站略,适当进行功能分区,优化调
成策划那个是布局,加快建设城市新区。到十一五末,城区面积达到40万平方公
里,人口达到35万。
2、建设精品工程、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档次
搞好城市标志性建筑、标志性建筑群、标志性区域的设计,加快建设立交桥、
体育中心、国际陶琉城、星级宾馆、科技馆等标志性建筑。充分显示博山独特的
孝文化、陶琉文化、名人文化等文化内涵,提高城市文化品位。按照一草一木精
修细剪、一砖一瓦精雕细琢的要求,建设博山公园、峨嵋山公园、九龙峪植物园、
西过境路广场等一批精品园林工程,提升城市整体形象。
3、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建成与外环路相连的“一环”交通网。抓好筹建博南地方铁路、仲临路
等铁路公路工程建设,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事业,完善客运场站建设,建设博山中
心汽车站,规范行业秩序,合理配置运力资源,降低营运成本。突出抓好城区集
中供热、天然气入户、北城区供水工程工程建设,实施“一河一环十园”工程,
“十一五” 末,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进
一步提升城市承载力。
4、努力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建立节约型社会
强化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严禁建设沿街营业房和四合院式厂房,严禁在公路
红线内乱搭乱建等,逐步解决“四乱”问题。搞好水、大气、固体废物污染防治,
继续对孝妇河和淄河两个重点流域进行综合治理,加快近郊水泥企业搬迁,真正
实现“天蓝、地绿、水清、气爽”的目标
(五)深入实施“科教兴博”战略
把促进科技进步和发展现代教育摆在突出位置,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
持和人才保障,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保持在60%以上。不断加大对科技、
教育的投入力度,确保对农村教育、基础教育和科技三项费用的年投入增长率不
低于GDP增速。
1、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
以市场为导向,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以实施各级科技计划为主渠道,以加
快科技创新为重点,依靠科技进步,培植壮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开发一批高起点、高质量、高效益、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和项目,使之尽快形成规
模,推进产业化进程,推动以高科技为主导的新产业群形成与发展。
“十一五”末,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0家以上,全区80%以上的规模企业拥有
自主研发能力, 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企业力争建立省级以上科技机构。年申报
专利数跨入全市、全省前列。
完成农业科技攻关项目20项, 推广先进适用农业高科技成果30项。建设5处
社会可持续发展实验示范区。 强化人力资本开发, 加快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
“十一五”末全区各类人才资源总量达到2.5万人,占全区人口的5.4%。
2、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
深入实施“1227”工程,优化整合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到
“十一五” , 学前3年入园率达到90%以上。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达到
100%, 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90%以上,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达到100%,巩固率达
到99%,农村学生辍学率控制在1%以内;初中生升入高中段的比率达到90%以上。
“十一五”期间,全区真正实现全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力争逐步普及高中段义务
教育。“十一五”末,普及高中段教育,基本实现高中段教育现代化。高中生升
入大学的人数(含职高) 达到80%。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重点办好万杰医学院,
努力达到本科层次教育。重点支持淄博技术学院、淄博科技职业学院、山东轻工
美术学校、博山第一职业中专等院校的发展,为地区发展提供更大的智力支持。
(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坚持把人的发展作为核心,按照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
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发展文化体育卫生等社会事业,促进劳动
就业与社会保障,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提高
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全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1、繁荣发展文化体育卫生等各项事业
文化 加强社会文化建设,建立健全社会文化服务网络,丰富居民的精神文
化生活。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阵地、队伍、内容和活动方式的建设和管理,巩固
完善区、镇、村三级文化网络。开展文化扶贫,改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十一
五” 末,50%以上的村建有休闲娱乐场所。大力发展地域性的文化,加强传统文
化资源的研究和开发,搞好孝文化、陶琉文化、饮食文化的研究开发,做好齐长
城、博山名泉、古窑炉等文化的保护、研究、开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搜集、挖
掘、整理。加大对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保持繁荣、有序的发展态势。推进文化
体制创新,发展文化产业,推进各类文化产业同商贸、旅游等行业联动发展,建
设优秀文化品牌。
体育 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促进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建好“三集中”体校,
促进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的有机结合。抓好体育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区体育
中心建设,完善体育场、体育馆和游泳馆及配套项目建设。在社区、各镇办建好
全民健身设施,改善群众健身环境。继续实施农村体育“五个一”工程,加大对
农村体育基础设施的投入,实现城乡体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卫生 改善农民医疗保障条件,在全区整建制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加强镇村卫生组织建设,实现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六位一体”服务模式,完成
乡镇卫生院升级改造。积极推进镇卫生院上划区管,实施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
理,探索区、镇、村三级卫生管理制度,逐步实行区、镇防保工作垂直管理,完
善城区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药品监管网络和供应网络
建设,完善农村药品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区、镇、村三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
设,加大投入,提高疾病预防控制装备水平,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
治体系。加强计划免疫,防止重大传染病的传播流行,提高人群免疫力。强化卫
生监督执法,确保卫生安全,建立和完善医疗服务要素的准入制度、行业自律制
度和淘汰制度。加大卫生基础设施投入力度,重点支持市第一医院、万杰医院办
成知名医院,同时抓好区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等医院建设。“十一五”期
间,重点放在疫情、传染病防治,食品、药品安全和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
问题上。
2、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促进就业与完善社会保障
人口与计划生育 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数量,提高出生人口素
质,优化人口结构,稳定低生育水平,加强城市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争创
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区)。高度重视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
就业 建立健全非歧视性劳动力市场网络,促进城乡统筹就业。围绕下岗失
业人员、城乡新成长劳动力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三个方面,特别是困难群体就
业再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失地农民就业三个重点,建立和落实扶持政策体
系,解决好劳动力供需的结构性矛盾。面向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建立完善
培训体系,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就业和自主创业能力。理顺劳动关系,保
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社会保障 据保障标准与承受能力相适应、权利与义务相匹配的原则,提高
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逐步提高保障覆盖面和标准,建立比较完善的
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全区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积极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
依法建立强制性的劳动保障制度,加强对各类企业社会保险费的征缴。实行更加
公平的收入分配政策,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扩大
中等收入者比重。
3、营造平安和谐的生活环境
紧紧围绕建设“平安博山”这一目标,全面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
快科技强警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持长期平安、稳定的社会秩序。进
一步健全完善矛盾和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反映社会生活中的
各种矛盾、摩擦、冲突和风险,建立应急救援预案。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
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解等办法,认真解决好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
化解社会矛盾。切实加强信访工作,逐步形成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的信访工作格
局,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坚持预防为主,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强化安全生产监管队伍和安全设施建设,抓好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安全整治。
最大限度的避免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事件发生,努力营造安全社会。

五、保障规划实施的政策与措施

(一)努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切实把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转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
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全面推行依法行政,规范行政管理行为,精简审批事项,提
高行政效能。进一步推行政务公开、服务承诺、首问责任制,严肃查处各种干扰
发展、破坏环境的行为,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积极稳妥地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增强事业单位的生机和活力。继续深化财政体制改革,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继续
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改革。加强民主
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和群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打
造诚信博山、文明博山、和谐博山,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战略资源的观念,加大对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的投入
力度,重点加强企业家、高科技人才、高级技术人才、公务员四支队伍建设,努
力打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大力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拓宽企业家选拔、
培养、引进、使用渠道,加快建设一支熟悉市场、精于管理、善于开拓的现代企
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大力加强技术骨干人才培养,加强技能培训,建设一支科
研能力突出、精通业务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为地区经济提供强有力的智力保障。
加大公务员培训力度,采取选送到高校深造、到上级机关和基层挂职锻炼等形式,
提高广大公务员的整体素质。
(三)拓宽投融资渠道
拓宽招商引资领域,提高招商引资水平。坚持对内对外招商并举,转变招商
理念和引资方式,提倡以商招商、以项目招商,以企业招商,扩大利用外资规模。
加大公益性、基础性项目面向社会招标,充分吸纳社会投资。加强信贷管理,建
立健全信贷风险内部防范机制,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促进金融企业与工商企业的
良性互动。加强政府、企业与银行间沟通合作,积极利用信贷资金,加大利用民
间资本力度。鼓励建立各种形式的中小企业担保商会,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四)优化提升产业结构
着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提高竞争力,有针对性的确定产业政策。对于
机械电器、陶瓷琉璃、化纤纺织、新型耐火建材、精细化工等优势产业,强化政
府引导和支持,在资金、土地、能源等方面优先安排,多途径培育产业核心竞争
力,促进其发展壮大,成为拉动我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对电子信息、新材料、
生物制药等高新技术产业,给予重点鼓励与扶持,对投资大、科技含量高、拉动
性强的项目,在土地等方面首先予以保证,加大支持力度, 利用高新技术产业带
动传统产业发展。对易出现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的项目,通过信息发布、准入标准、
环保标准、土地使用、技术标准、规划限制等措施,加以引导和控制。对生态环
境影响较大的产业,通过严格的技术标准、排放标准和生态环境补偿等措施,进
行严格限制。对垄断性较强的产业,放宽市场准入,培育多元化市场竞争主体,
增强发展活力。大力发展行业商会、协会,促进行业自律,打击无序竞争,促进
经济健康发展。
(五)差别化的经济政策措施
认真实施“三O工程” 、“双十”计划、经济强村、贡献大户等政策,扶持
行业龙头,带动产业发展。对欠发达的镇村实行帮扶政策,促其尽快走上加快发
展的路子。对重点开发建设项目和区域,加大资金、技术、人才的支持力度,加
快规划方案的实施。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步伐。
(六)制度保障措施
根据本规划的要求,科学制定专项规划和年度计划,把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
进行分解,落实到主要行业和重点领域的发展规划中,促进总体规划、专项规划
和年度计划的衔接。把总体规划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重点建设项目,分解落
实到相关部门,明确和落实部门责任,确保规划按要求组织实施。建立规划实施
的督促检查机制,分年度和中期检查规划的实施情况,及时提出督导意见。建立
规划中期评估制度,及时总结规划进展情况,解决规划实施中的问题,并根据形
势变化和规划实施进度,进行相关内容的滚动修订,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指导性。
全面实现《博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的各项
任务目标,任重而道远,我们对前途充满信心,在上级党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经过全区人民的共同努力奋斗,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