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区城乡产业和城镇村布局规划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3&A=15&rec=10&run=13

(2008年12月29日)

城市概览

博山是一个依托资源发展起来的老工业区,位于山东省中部,淄博市西南端,
现辖10个镇、 2个街道和1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面积682平方公里,人口46.3
万, 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故乡, 是华夏孝乡、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中国泵业名城”、“中国琉璃之乡”、“新材料基地”和“鲁菜名城”。近年
来,博山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按照“一二三四五”的总体发展思路和
要求,以项目建设为抓手,解放思想,干事创业,扎实工作,全力破解老工业区
转型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全区经济步入健康协调发展的轨道,综合经济实力不
断增强,城乡面貌逐步改善,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社会保持了和谐稳定。
老工业区振兴步伐加快。坚持工业立区、工业强区,上大工业、上好工业,
重点培植机电泵业、新材料、陶琉三大主导产业,其中,机电泵业以清水泵、潜
水泵、真空泵、电机、减速机、汽车配件为代表,新材料产业以氧化锆、氧化钛、
氧化铝、氧化硅为代表,陶琉产业以日用陶瓷、内画、刻瓷为代表,三大产业占
到全区工业经济总量的75%以上。抓改革、抓投入、抓创新,先后对1006家区属、
镇村企业进行改制,突出抓好白杨河电厂2台30万千瓦机组、东佳集团5万吨二氧
化钛、金晶集团功能玻璃、宏马集团静压铸造、旭硝子新型电熔砖等一批重点项
目,重点扶持东佳、佶缔纳士、宏马、华成等10家龙头、20家重点和20家成长型
企业加快发展,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499家,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29家。
先后被国家科技部、省科技厅批准为“国家火炬计划淄博博山泵类产业基地”和
“山东微电机产业园” ,全区拥有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7个,著名商标和山东名
牌产品52个,省级以上研发机构14家,高新技术企业43家。高度重视节能减排,
拆除华能白杨河电厂3台5万千瓦机组, 关停博山热电厂、开发区热电厂4台6000
千瓦机组,对博山水泥厂、祥和水泥厂进行关停,实施工业燃煤炉窑集中整治,
污水处理厂、珑山集团矿井水治理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完成了节能减排目标。
城市面貌明显改观。按照“市民为本、文化为魂、产业为干、规划为准、建
筑为型、管理为重”的城市工作理念、以青砖黑瓦白墙绿树为特色的城市建筑色
彩风貌和“山水、生态、文化、洁净”的城市特色,加强城市规划、设计、建设
和管理,城市建设初具规模。开展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和镇村规划编制,实施城
区主要道路建筑立面整治,水墨山城特色初步显现。加快路网建设,高速路口立
交桥、 仲临路、国道205线白塔至青石关段、马公祠隧道、湖南路博山段改建等
城市骨干道路竣工通车,加快城区次干道建设和背街小巷升级改造,全区“半小
时交通圈”基本形成。对城市重要节点和路段进行绿化,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
21m2。改造开放博山公园,对孝妇河城区段实施综合治理,成为城市亮点。加快
生态区建设,实施荒山造林、封山育林、小流域综合治理,全区森林覆盖率以每
年1个百分点的速度推进,达到49%,完成小流域综合治理面积75平方公里,城市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服务业发展不断提升。按照“发展大旅游、开拓大市场、形成大产业”的思
路,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力度,策划论证中华(博山)陶琉文化城,成功举办中国
孝文化旅游节,焦裕禄纪念馆扩建、中国森林博物馆、陶瓷博物馆、琉璃博物馆、
鲁山宾馆、莲花山森林公园建成投入使用。按照产业支撑市场、市场促进产业的
原则,开工建设总投资12.5亿元、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的泵都综合商贸广场、陶
琉国际商贸城、鼓浪屿装饰材料城等专业市场。财富大厦、盛世购物广场、盛尔
达商厦等商贸设施投入使用,银座、淄博商厦等品牌商贸企业落户博山,西冶街、
白虎山商业街等特色商业街区初具规模,城市中心商贸区初步形成。深入挖掘博
山餐饮文化,实施“名店名厨名菜”创建工程,天源宾馆、水云天生态园、假日
酒店建成营业,聚乐村、清梅居被认定为首批“中华老字号”。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按照“发展第一、统筹协调、农民主体、规划先行、
分类指导、示范带动”的原则,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搞好产业布局和
村镇建设规划,围绕培育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加快制定各镇产业发展规划,科
学定位村镇建设规划,促进新农村各项建设相互衔接、同步推进、协调发展。加
快农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猕猴桃、茶叶、中药材、越夏菜等特色经济作物,粮
经比例达到3:7。 抓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农村道
路升级改造150公里,全区基本实现村村通油路、村村通客车、村村通自来水。

城乡产业和城镇村布局总体规划

博山区委、区政府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按照“一二三四五”
的总体发展思路和要求,坚持科学发展、城乡统筹的思路,立足老工业区长远发
展、集约发展、科学发展,提出了“一核二区三片”的城乡产业布局规划和“一
城六镇二十个农村社区”的城镇村布局规划。

“一核二区三片”的城乡产业布局

坚持把明确功能分区、推进产业集聚、扩展发展空间作为主要目标,按照产
业集聚、功能完善、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着力构建“一核二
区三片”的城乡产业布局。
“一核”打造城市综合服务核心。该核心主要指原博山老城区,即尖山南路
与秋泉路之间的区域。
“二区”建设新区工业区、老城工业区。新区工业区,由开发区、白塔镇等
部分组成,位于尖山南路以北的区域。老城工业区,主要是指八陡矿区、山头矿
区,该区东至湖南路、西至秋泉路、南到南过境路、北到五岭路。
“三片”发展现代农业片、西部生态片、东南部生态片。现代农业片包括石
马镇、崮山镇、北博山镇、源泉镇和南博山镇北部等部分组成。西部生态片指滨
博高速路以西地域。东南部生态片包括南博山镇南部和池上镇东南部地域。

“一城六镇二十个农村社区”的城镇村布局

按照城乡统筹、一体发展的要求,积极调整城乡空间,建设城乡社区体系,
着力构建“一城六镇二十个农村社区”的城镇村布局。
“一城”指博山城市规划区。依托现有城市中心城区,将开发区、白塔镇、
夏家庄镇、山头镇、八陡镇全部纳入城市规划区范围,在行政建制上由镇改为街
道,按照城市标准建设,建设50个城市社区。
“六镇”指南部相对独立的源泉镇、北博山镇、石马镇、崮山镇、南博山镇、
池上镇。
“二十个农村社区”在城市建成区和镇区范围外建设20个农村社区。

城市综合服务核心规划

该核心主要是原博山老城区,指尖山南路与秋泉路之间的区域。规划建设行
政中心、文化中心、教育中心、金融中心、医疗中心、商贸中心,为产业区提供
全方位、综合性的城市服务,形成对全区较强的吸引力和辐射力。依托城市综合
服务核心,挖掘潜力、扩展总量,优化结构、拓宽领域,提高城市服务功能,带
动全区服务业繁荣发展,到2020年,服务业占全区GDP的比重达到50%。
行政中心。以现区委、区政府所在地为中心,加强规划区内行政机关和行政
管理机构软硬件建设,提高行政效能,为社会提供优质行政服务。
文化中心。依托工人文化宫、博山影院,规划建设博山文化中心,集聚博山
文化资源,引导群众健康消费,提升博山文化的吸引力。抓好孝文化、陶琉文化、
饮食文化等地域传统文化载体建设,在传承历史的基础上挖掘创新,建设特色鲜
明的地域文化。
教育中心。依托淄博一中、博山区实验中学,加快城区内中小学布局调整,
规划建设山东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加快教育资源整合,实现各类教育健康发展。
金融中心。依托各银行金融机构,增强信贷资金实力,优化金融信贷结构,
加大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依托各保险金融机构,加大对维护社会和谐稳
定的保障作用。
医疗中心。依托淄博市第一医院、博山区医院等综合性医院,推进医疗资源
整合,建立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以城东、城西两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
10处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全区医疗服务水
平。
商贸中心。建设以特信、银座、福门为中心的集中商业区,以西冶街、白虎
山路、新建四路、五岭路为主集餐饮、休闲、娱乐、购物为一体的特色专业街,
以泵都市场、鼓浪屿建材装饰市场、坤达商贸城、陶琉大观园为依托的专业市场,
积极引进品牌店、加盟店、连锁店,促进商气集聚,巩固提升中心商贸区档次和
水平。

新区工业区规划

新区工业区由开发区、白塔镇等部分组成,主要指尖山南路以北的区域,总
面积约38平方公里。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9家,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43亿元,
占全区工业经济总量的41.8%, 其中机电规模以上企业55家,年实现产值19.6亿
元;泵业规模以上企业27家,年实现产值17.9亿元;汽车配件规模以上企业21家,
年实现产值10亿元;新材料规模以上企业34家,年实现产值19.2亿元。
新区工业区的发展以项目为载体,以骨干企业为支撑,加快推进资源整合和
自主创新,规划建设机电产业园、泵业产业园、汽车配件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
到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50家,实现工业总产值500亿元;到2020年,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400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500亿元。
机电产业园。加快山博电机、佶缔纳士等骨干企业发展,到2012年,产值达
到110亿元, 培育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13家,其中,过5亿元企业1家,过10亿元
企业2家,新创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1个,新建省级以上研发中心3处;到2020年,
产值达到360亿元,培育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35家,其中,过5亿元企业12家,过
10亿元企业11家,新创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8个,新建省级以上研发中心22处。
泵业产业园。加快华成集团、博泵科技等骨干企业发展,到2012年,产值达
到110亿元, 培育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12家,其中,过5亿元企业1家,过10亿元
企业3家,新创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1个,新建省级以上研发中心3处;到2020年,
产值达到300亿,培育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30家,其中,过5亿元企业10家,过10
亿元企业9家,新创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7个,新建省级以上研发中心20处,打造
国家泵类制造业基地。
汽车配件产业园。加快兴华板簧、资豪实业等骨干企业发展,到2012年,产
值达到80亿元,培育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10家,其中,过5亿元企业3家,过10亿
元企业1家, 新创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2个,新建省级以上研发中心2处;到2020
年,产值达到200亿元,培育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26家,其中,过5亿元企业12家,
过10亿元企业6家,新创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7个,新建省级以上研发中心15处,
打造江北重要的汽车配件制造业基地。
新材料产业园。加快天成农药、海洲粉末等骨干企业发展,到2012年,产值
达到100亿元, 培育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21家,其中,过5亿元企业4家,过10亿
元企业3家, 过15亿元企业1家,新创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9个,新建省级以上研
发中心16处; 到2020年,产值达到300亿元,培育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35家,其
中, 过10亿元企业8家,过15亿元企业8家,过30亿元2家,新创驰名商标和中国
名牌13个,新建省级以上研发中心37处。

老城工业区规划

老城工业区主要是指八陡矿区、山头矿区,具体位置东至湖南路、西至秋泉
路、南到南过境路、北到五岭路,总面积约42平方公里。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157家, 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38亿元,占全区工业经济总量的40%,其中机械装备
制造规模以上企业62家,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0.3亿元;化工、耐火、建材新材料
规模以上企业12家,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3.3亿元;陶琉规模以上企业42家,年实
现工业总产值33亿元。
老城工业区的发展以项目为载体,以骨干企业为支撑,加快推进资源整合和
存量盘活,规划建设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和陶琉产业园,到2012
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60家,实现工业总产值400亿元;到2020年,规模以
上工业企业达到350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000亿元。
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园。加快山机集团、宏马集团等骨干企业发展,到2012年,
产值达到120亿元,培育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16家,其中,过10亿元企业3家,过
20亿元企业2家, 新创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1个,新建省级以上研发中心2处;到
2020年, 产值达到250亿元,培育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24家,其中,过50亿元企
业1家,过100亿元企业1家,新创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2个,新建省级以上研发中
心3处,打造北方重要机械制造基地。
新材料产业园。加快东佳集团、旭硝子集团等骨干企业发展,到2012年,产
值达到150亿元, 培育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9家,其中,过10亿元企业3家,过20
亿元企业1家, 新创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7个, 新建省级以上研发中心14处;到
2020年, 产值达到400亿元,培育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18家,其中,过10亿元企
业9家,过20亿元企业7家,过100亿元企业1家,新创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15个,
新建省级以上研发中心26处。
陶琉产业园。充分发挥“中国琉璃之乡”的品牌优势,依托中华(博山)陶
琉文化城,以文化带动产业发展,到2012年,产值达到50亿元,培育销售收入过
亿元的企业8家,其中过5亿元的3家,新创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3个,新建省级以
上研发中心2个;到2020年,产值达到150亿元,培育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20家,
其中过5亿元的8家,新创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5个,新建省级以上研发中心10个,
重铸博山陶琉产业生机。

现代农业片规划

现代农业片,由石马镇、崮山镇、北博山镇、源泉镇和南博山镇北部等部分
组成。目前,已经初步形成干鲜果、越夏菜、中药材等经济作物基地,经济作物
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
规划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工程, 打破镇域界限,统一规划、连片开发,用5年
左右时间建成有机农产品区, 有机农产品生产面积达到全区农业生产面积的80%
以上, 主要农产品有机认证率达到80%以上,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和市级农业龙头
企业分别达到2家和6家,建成10万亩有机干鲜果基地、5万亩有机蔬菜基地、5万
亩有机杂品基地。
10万亩有机干鲜果基地。主要分布在池上、南博山、源泉等镇,其中有机苹
果、桃3万亩、有机板栗3万亩、有机猕猴桃1万亩、有机花椒2万亩,其它1万亩。
改善有机项目区域内的生产条件,建设塘坝、蓄水池等适应山区的水利设施,整
修坍塌地堰,逐步改良品种,部分品种实施保护地栽培,达到保肥保山的目标;
加大退耕还林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成高产、优质林果种植产业带,
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严禁使用农药、化肥、激素等人工合成物质,使干鲜果达
到有机食品生产标准。
5万亩有机蔬菜基地。主要分布于北博山、南博山等镇,其中有机长茄1万亩、
有机韭菜0.75万亩、有机大白菜0.75万亩、有机香椿1.5万亩、其它1万亩。实施
保护性措施,引进使用生物农药防治病虫害新技术,加快土壤改良,不断改善水
利条件,建设保护性农业措施,规范种植模式,实行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
提高蔬菜产量和品质。
5万亩有机杂品基地。 主要分布在南博山、崮山、源泉等镇,其中有机桔梗
1.5万亩、 有机小杂粮1.5万亩、有机地瓜1万亩、有机茶叶0.5万亩、其它0.5万
亩。通过改良土壤条件,建设保护性农业设施,改善水浇条件,规范种植模式,
引进优良品种,实行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提高小杂粮的产量和品质,搞好
品牌认证工作,提高农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西部生态片规划、东南部生态片规划

西部生态片, 指滨博高速路以西地域。现有林业用地面积8.2万亩,其中有
林地面积5.9万亩,宜林地面积2.3万亩。
西部生态片的发展以生态林建设为主,规划投资1000万元,到2010年完成荒
山造林2.3万亩,到2012年完成山坡地堰边开发2.5万亩,到2013年完成道路绿化
60公里。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加快推进资源整合,大力发展特色餐饮娱乐业,逐
步形成以生态文化、饮食文化为特色的休闲度假旅游区。
东南部生态片,主要包括南博山镇南部和池上镇东南部地域。现有林地面积
15.1万亩,包括用材林0.2万亩、防护林10.2万亩、经济林4.7万亩。
东南部生态片的发展以经济林建设为主,规划投资2000万元,利用5年时间,
在稳定现有经济林面积的基础上,建成标准化林果基地6万亩,完成荒山绿化3.2
万亩。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全方位开发旅游资源,大力培育和发展周边旅游市场,
逐步形成以田园风光、休闲度假为主的生态旅游区。

城市规划区建设规划

该规划区依托现有城市中心城区,将开发区、白塔镇、夏家庄镇、山头镇、
八陡镇同时纳入城市规划区范围, 逐步对开发区和4个镇在行政建制上由镇改为
街道,与城区一同建设。城市规划区的建设,以推进城市化为目标,坚持“市民
为本、文化为魂、产业为干、规划为准、建筑为形、管理为重”的工作理念和以
青砖黑瓦白墙绿树为特色的城市建筑色彩风貌、“山水、生态、文化、洁净”的
城市特色,加快推动近郊镇融入城区布局,在规划设计上求高求新,在建设管理
上求细求严,突出抓好城市社区建设,努力打造鲁中休闲居住城。
规划区充分发挥山水特色,以“山”为根本,以“水”为线索,以“绿”为
特色,显山、露水、透绿,强化“山在城中、城在山中、水穿山城”的城市山水
格局,注重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建设“人居博山”,塑造博山城市新形象。
重点以孝妇河和沿河东西路为主轴线,自北向南规划四个功能区。
综合展示区。将水河路至人民路地段确定为标志性地段,城市形象综合展示
区。
商贸服务区。将人民路至中心路地段确定为商贸集中地段,旅游接待服务区。
山水人居区。将中心路至文姜广场确定为山水人文展示,舒适宜人居住区。
配套居住区。将文姜广场至陶瓷大观园地段确定为环境优美,配套完善的居
住区。
规划建设区内,建设50个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功能完善的城市社区。强化
社区综合服务功能,统筹规划配建社区级商业、金融、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等
公共设施以及社区公园等,形成居住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共建共享公共服务设施
和环境,完善居住社区服务和管理体系。50个城市社区,规划利用10年时间全部
建成,目前已建成13个,5年时间再建成20个,5-10年时间再建成17个。

六镇建设规划

根据各镇在城市中的地位、发挥的作用、人口规模,按照乡镇等级结构的确
定原则,确定源泉镇、北博山镇为中心镇,石马镇、崮山镇、南博山镇、池上镇
为一般镇,形成布局合理、层次清晰、特色突出的现代城镇体系。每个镇驻地设
立一个中心社区,按照城市化建设标准加强镇区的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建设,逐步发展成以生态旅游和农工贸为一体、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增强镇域集
聚力和辐射功能。
源泉镇。规划建成以休闲旅游业为主导的生态旅游型中心城镇。
北博山镇。规划建成以生态农业为主导、风景旅游为特色的生态农业型中心
城镇。
石马镇。规划建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社区职能互补、继承历
史文脉的现代城镇。
崮山镇。规划建成以居住、公建配套服务设施为主的区域性城镇。
南博山镇。规划建成以发展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和农业生态旅游为主的现代化
生态型城镇。
池上镇。规划建成以食品深加工、旅游业为主的生态特色型城镇。

二十个农村社区建设规划

在充分考虑村庄位置、人口聚居、交通状况和历史渊源等因素的基础上,按
照地域相近、规模适度、有利生产、便于服务的原则,在经济发展水平高、村庄
聚集的居民点设立大型社区,在村镇体系规划确定的中心村设立中等社区,适应
合村并点、村庄优化组合的需要设立小型社区,在城市建成区和镇区范围外建设
20个农村社区。坚持规划先行,编制高标准、高质量的社区规划,加大基础设施
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改善社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和人
居环境,增强社区对周边村民的吸引力。坚持分类建设,注重农村社区特色风貌
构建,根据各社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传承历史文脉,体现各自特
色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