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慈善事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3&A=14&rec=34&run=13

慈善事业,是国家和政府为帮助社会上贫困民众,特别是鳏、寡、孤、独、
老、弱、病、残人员一项社会福利性质的事业。但不同的社会制度,有着不同的
含意。历代统治阶级为缓和阶级矛盾,为稳定统治阶级的社会秩序,也曾提出过
“天下为公”、“赈灾”、“恤穷,等的主张和口号,兴办了一些慈善团体,但
旧的慈善事业,无论是帝国主义举办的,还是封建官僚办的,都带有很大的伪善
性和欺骗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级人民政府举办的各项
慈善事业,才真正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建国前博山的慈善事业

清政府和国民党政府举办的慈善事业,是“天命”主义,禳弭思想,在这种
思想的支配下,国家举办的恤贫事项:在京都设立栖流所,收养孤寡老人,安置
贫困流民,其需费用均由国库支付;地方设立者,亦许从国库销。此外,还收养
孤老及开设讲习之所。博山,清末曾设立了养济院、善济堂,后设救济院、博山
慈院及施粥场等慈善机构。

救济院

1931年(民国20年),农历十二月,博山县政府在大街南头“三元宫”创办救
济院,收容城内孤、寡、老弱和残疾人、孤儿百余人,救济院设院长、副院长各
1人,职员数人。救济院内分设养老、残废二所。1932年12月,(民国21年) 在救
济院内开设了贫民织袜厂,一方面增加了救济院的经济收入,另一方面以示教、
养兼至之意。1933年(民国22年) 古历8月,国民党军队进驻三元宫,院民迁至凤
凰坡玉皇宫内。 1934年4月,因资金拮据,织袜厂无法开办,被迫停产,10余名
孤儿也相继离开救济院, 自谋生路。8月救济院更加困难,连少得可怜的稀粥也
难喝到,只好将院民遣散,县政府月拨(大洋)50元作经费维持职员生计,后救济
院自行解体。

博山慈院

1929年(民国18年),由邑人王雨村、杨子才、王耀东、丁良臣、郑阶升、郑
蔚堂、刘子全、姜子岐、宋雪村、耿子云、韩子才、钱东阳、王海亭等人发起,
进行募捐,在下河设立了博山慈院。对贫困市民施舍医药、粥食,冬无棉衣者衣
之,丧不能具殡殓者,增隧之。1931年5月(民国20年) ,沪汉两地发生水灾,博
山慈院各发起人,踊跃捐款,各界人士纷纷响应,共捐款大洋2000元,救济沪汉
两地灾民。省政务厅奖给匾额以资鼓励。

世界红十字会博山分会

1927年(民国16年),由邑人薛景仑、石金魁等人,在博山创办起了世界红十
字会博山分会。 会址设在东关外后乐桥南, 房屋10余间。后商贾士绅捐款,于
1934年(民国23年) ,4月,在西门里官宅后购地10亩,建四大院落,设平民学校
和善济医院各一处。红十字会博山分会还兴办了栖流所、因利局、施粥场等,以
济贫困市民。
(1) 开办善济医院对城市贫民合医送药,善济医院从5000元的大洋开办经费
中拨出100元, 经济南齐鲁医院孙大夫介绍,购买了几百种中西医药品,并由齐
鲁医院派大夫和助手各1人到博山善济医院协助开展医疗业务。红十字博山分会,
由于初次创办医院,资金短缺,人手不够,没有床位,加之底子薄,设备简陋,
名为医院实为一较大诊所。群众看病,只收少许挂号费,其他药物、敷料、包扎
等费用一律全免。
(2) 开办中医施诊所。善济医院开办后,城区贫民前往就诊者络绎不绝,但
大多市民历来崇敬祖国传统中医中药,外伤患者才救助西医,内科病人多愿中医
就诊。为了满足病者要求,红十字会博山分会,又在会内附设了中医施诊所。邀
请名医陈杏村先生(道号水红)每天到中医施诊所免费施诊施药两小时,很受广大
城市贫民的欢迎。
(3)开办平民小学。东山、秋谷、北岭一带不少贫苦市民子弟,因家境贫寒,
上不起学,不是扫炭,就是帮家长拉车子,当小搬运工,帮助父母养家糊口,为
了让这些贫苦的孩子能上学,红十字会博山分会商议决定,从民众捐款中拨出部
分经费,在东关石桥(通谷桥)北的“关帝庙”院内利用4间闲房办起了平民小学。
开始招收学生一个班计30余人,聘请掩的村高兆林先生任老师。平民小学所用课
本,由县教育局免费提供。由于免费上学,走读方便,很受市民欢迎。但学生上
学的时间不过二三年,便离校回家帮助家庭谋生,加之时局动乱,经费拮据,缺
乏助资,平民小学办了十余年,遂即停办。
(4)开办因利局。因利局是一个小型无息贷款的金融机构,基金由会员捐助,
共募京钱200吊, 规定:贷款者贷款总额不得超过10吊钱。贷款手续简便,贷款
者只须觅保一人即可贷款。 每月还贷1吊,lO次还清,不超过一年为限。贷款者
多为城关附近肩挑小贩、小本生意之人。这些贫苦市民,大都本短利微,除个别
按时还贷外,大多数贷款人不能按时归还贷款,由于贷款人长期拖欠贷款,影响
了资金的周转,因而,因利局只开办了两年,只好关门停业。
(5) 开办残废栖流所。博山是一工矿区,盛产煤炭、陶瓷、琉璃,炉、窑、
炭三大行业兴隆,外地贫苦群众纷纷到博谋生。游民、乞丐也云集博山,有的衣
不蔽体,有的露宿街头,有的冻饿而死,红十字会博山分会遂在秋谷东山下设残
废栖流所一处,对破旧房屋10余间进行修缮,让游民、乞丐栖宿,来去自便。栖
流所开办两年多,后因修建张(店)博(山)铁路博(山)八(陡)支线,栖流所房屋被
铁路占用,本拟另觅新址,因地基不能解决,即行停办。
(6) 开办施粥放赈。1928年(民国十七年),军阀张宗昌督鲁,当时沂蒙山区
一带,因连年兵燹,农业歉收,造成荒年,饿殍遍野,目不忍睹,农民四处逃荒
要饭,一部分饥民流浪到博,靠沿街乞讨度日,时值隆冬,啼饥号寒,卖儿鬻女,
情状极惨。博山红十字分会,便向乡绅商贾各界募捐常洋5000元,开办起了粥场,
施粥城西处暂解了饥民的冻饿之苦。两处施粥场,一在北亭子,一在火车站,大
人每次舍粥一大陶碗,小孩一次舍粥一小陶碗,每天两次施粥,前往施粥者日达
千人。施粥时间自当年11月起至次年正月底止,嗣后,北京红十字会总会闻讯,
募集了大批关东玉米,专为放赈灾区之用。博山红十字分会即由石冠英等人,亲
到北京红十字总会联系,请拨赈粮,以济饥民。红十字北京总会,当即拨给红十
字会博山分会玉米30吨,因博山两处施粥场已停办,便发放赈粮,按登记在册的
人数, 大人每人玉米10斤,小孩每人玉米5斤,延续了饥民的生命,社会秩序亦
稍趋安定。由于气候较暖,有的饥民便靠出卖劳力自行谋生,救济工作即行结束。

建国后的慈善事业

博山流浪儿童教养所

1948年3月, 博山最后一次解放,国民党军队不战而溃,而留下的只是一座
满目伤痕的山城。 弹丸之地的山城沿街乞讨和靠扒炭为生计的流浪儿童就达270
余人。严重扰乱了刚解放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治安,为了清除社会垃圾,维护地方
治安,由淄博特区公安处处长季明亲自出面,于解放后的当年10月份召集工商等
界知名人士,商讨集资3000万元(旧币)利用河东一处有10余间房屋的院落,办起
了“博山流浪儿童教养所” 。将长期在城区流浪的儿童进行收养。公安处抽调3
名工作人员具体进行教养所的管理工作。 被收养的流浪儿童共120名,对其中有
家可归的,分期分批遣送回籍,由当地乡、村政府进行妥善安置。剩余部分组织
他们除学习文化外, 对有一定劳动条件的青少年,分成3组,组织他们参加力所
能及的劳动。并先后办起了粉笔、肥皂、缝纫、烧硫磺等生产项目。
1952年8月,教养所在神头“药王庙”前,建起了三座石灰窑(1座大窑、2座
小窑) ,聘请了两名石灰工指导开始就地取材(原料),开始烧制石灰。改“博山
流浪儿童教养所”为“淄博市生产教养所”。并逐步建立起了各种规章制度,如
学习制度、 卫生制度、作息时间等制度。按生产需要,把全所教养人员编成3个
生产小组,各小组设生产、行政组长,组长由教养人员民主选举出任,负责管理
本小组的生产和行政工作,每天学习2小时,劳动8小时,其余时间为文化娱乐和
休息。按文化程度将教养人员编成了两个学习小组,初级组学习建成识字课本;
高级组学习职工识字教材。所内每周召开两次组长会议,讨论研究收养人员的学
习、劳动、生活等方面的事宜。收养人员当时的生活标准是每月平均25天粗粮,
5天细粮, 每人每年单衣2身,棉衣1身,每2个月发鞋子1双,每4年发被子1床,
每月发肥皂1块,每月洗澡、理发各1次,医疗费实报实销,收养所经费由市政府
财政科按月进行差额补助。
1956年秋,区划调整,博山流浪儿童教养所更名为“淄博市残老教养院”。
收容人员达130余人,对符合就业条件的60名青壮年
1958年,改“淄博市残老教养院”为“淄博市社会福利院”,先后征购南域
城、北域城土地11550平方米,利用“崖头寿”(崇兴寿) 旧庙的大屏和东、西配
屏10余间旧房,重新建8排42间平房,7间仓库。福利院由神头药王庙迁到了新址
—域城。
1960年,根据省民政厅指示,福利院改为:“淄博市社会救济院”。1973年
市民政局行文改救济院为“淄博市社会福利院”。
“淄博市社会福利院”到1985年底,全院共有职工37人,其中院长、副院长
3人,医生1人,护理员20人,其他行政杂勤人员13人。院民86人,其中收养人员
60人,代养人员26人。在86名院民中,有精神病人30人,老年、婴儿、学龄儿童
44人, 痴呆患者12人。全院占地面积13560平方米,建筑面积5800平方米,有一
座二层精神病人楼, 病床100张,医护人员7名。院民住房70余间,职工宿舍4层
楼一座1080平方米,院内设有食堂、餐厅、浴池、娱乐室、图书室,还有两台20
英寸的彩电,院内设有花坛、鱼池,绿树成荫,鸟语花香。院民每人每月24元生
活费,医药费实报实销。为了改善院民生活福利待遇,福利院还办起了自行车维
修门市部、代销店等生产项目,增加了收入,节省了国家开支。全院国家一年拨
款10万元。从1986年始,归属市民政局领导。

博山区慈善总会

慈善事业是一项崇高而又伟大的事业。扶贫济困,积德行善,是中华民族传
统美德。成立慈善总会,发展慈善事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经济越发展,
社会越离不开慈善事业。“博山区慈善总会”是由全区热心慈善事业的机关、企
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各界人士自愿参加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旨在发扬人道主
义精神,弘扬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开展各种捐赠活动,筹集和管理慈善款物,
帮助弱势群体渡过难关,进一步促进社会文明和进步。
“博山区慈善总会”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经过精心筹备,于2005
年12月23日召开会员代表大会,正式成立博山区慈善总会。
博山区慈善总会共有会员288名,其中个人会员145人,单位会员143个。
会员代表大会选举:闫西国、李树民、崔振德、刘荣喜、翟乃翠(女)、李祖
晨、宋元爱(女) 等7人为博山慈善总会名誉会长;选举黄汝丰为博山慈善总会会
长;选举王剐、孔庆文、孙启玉、孙建博、孙家财、李吉军、张启山、陈维茂、
郑庆华、岳同灿、高延民等11人为博山慈善总会副会长;选举孔庆文为博山慈善
总会秘书长,王延春为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