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伤残、复员、退伍军人安置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3&A=14&rec=22&run=13

旧中国的退伍安置

中国历代兵役制,都是随着国家和社会的变化、政治制度和军事需要而不断
地变化。因而,军人退役也随之而变化。
清朝,实行世袭兵役制,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世代服兵役,一般不退伍。
甲午战争后清朝模仿西方国家的兵役制,制订了《新军制》,编练新军,被招募
的士兵服常备役3年后可退役。 退役后再服续备役3年,后备役4年,期满后退为
平民。
光绪三十年(1905年),清政府制订了《退伍安置办法章程》规定“士兵退役
每人发恩饷2个月, 发给退伍凭证,部队派精明谙练官长护送,回家后听其自谋
生业。在服续备役期间,月给减饷1两,每年秋季调操1次”。
武官退役待遇,基本是按年龄、品级、功劳等不同条件,给退役者以全禄、
半禄、三分之一禄、半禄之半禄等。有的还赐给黄金、白银、土地等。安置去向
大致有还乡、 寄住他州和留京师3种,但绝大多是返乡归养,叫解甲归田,告老
还乡。
民国期间,基本形成了一套退役安置制度。民国17年(1928年)山东境内的国
民革命军各部队,进行了缩编,对年老、身残的军官,进行了退伍安置,由所在
部队向退伍军官颁发退伍证书,由地方政府查明备案。对持有退伍证书的退役军
官,一律由地方妥为保护。民国18年(1929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由立法所
属之军事委员会拟定了《兵役法草案》。
民国35年(1946年),国民党政府颁布了《陆军复员实施办法》,但国民党统
治时期,虽有章程、办法、规定,但等同虚设,实际上并不执行,退役后的军官,
有的委以地方官员独霸一方,搜刮民财,腰缠万贯;有的病重身残,沿街乞讨,
饿死街头,而退伍兵的生计,更是无人过问,特别是老、弱、病、残者更为凄惨。

解放区的退伍安置

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后,中国共产党成立了自己的军队—中国工农红军。
广大劳苦人民群众为解放事业自愿积极参加了红军,完全是志愿兵,当时红军没
有固定服役年限,只有少数老、弱、病、残不能继续参加战斗者实行复员。中国
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十分重视老兵的复员退伍安置工作。1931年,中国共产党第
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和中央军事委员会会议上,作出了对残废退伍的红军战士给
予终身补助的规定。抗日战争时期,山东省战时工作执行委员会,于1942年2月7
日,根据中央精兵简政的要求,颁布了《关于精兵简政决定》,1942年9月7日,
中共山东分局“精简委员会”作出了《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废人员的指示》,
1942年10月,山东战时工作执行委员会在“关于处理精兵简政后被裁减人员指示”
中,要求各地政府收到部队被裁减人员后,除回家者发给所需粮票、菜金及护照
外,沿途政府加以护送。对甲、乙、丙等残废军人发给荣誉军人证。不能或不愿
回家者,予以适当安置,使其在政治上、生活上得到保证。对于残废老军人,按
照荣誉军条例处理。稍有工作能力不能回家者,分配以轻微工作。对过路之被裁
减人员,代为解决粮食、住宿并派人护送。
解放战争期间,山东省人民政府为了适应和平民主建设的需要,彻底实现整
编军队的基本方案。 1946年4月17日,会同山东军区颁发了《复员工作条例》及
《复员委员会之组织及工作细则》。《条例》总则指出:“凡复员人员,不论老、
弱、残废或编余人员,不论其家在本省或外省,各安其业。对无家可归或家在外
省暂不能归又没生活能力者,介绍入“教养院”。博山根据地军民,根据中央和
省里的有关政策规定,在解放区内积极认真负责的对复员军人进行了安置。

建国后的退伍安置

博山区为了做好复员安置工作,1950年,博山县人民政府根据中央军委和政
务院颁发的《志愿兵复员工作的决定》和山东省政府《做好复员准备工作》的规
定精神, 于同年8月份,成立了博山县复员委员会,委员会由17人组成,县长刘
矫非为主任委员,孙汇川、王退之为副主任委员,徐爵三(民政科长)为秘书长,
下设秘书、 组宣、安置3个股,工作人员43人。各区都恢复了复员委员会。由各
区负责人任主任,成员5至7人组成。军属较多的村,也建立了村复员委员会,由
村长任主任。军属较少的村,在村拥军优属委员会内设复员小组,专门负责复员
安置工作。复员军人回乡后,各区、村都热烈欢迎接待。普遍召开欢迎会,由区
公所负责同志亲自参加,进行慰问,介绍地方情况,征求意见,鼓励他们发扬优
良传统积极参加各项建设,要求他们回乡后起模范带头作用。在安置上贯彻“原
籍安置,逐级负责”的原则和“妥善安置,各得其所”的要求,对有家有业的复
员军人,以动员其参加农业生产为主,少数无家可归的单身复员军人,与厂矿、
企业单位联系,适当安排工作。认真帮助复员军人解决住房、土地、口粮、婚姻、
疾病治疗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当年接收复员军人93人,安置到厂矿、企业就业的
5人,参加农业生产的88人。同时,还接待沂源县复员军人185人。
1951年5月,博山县的一、二、三、四区划出,改建为淄博市。翌年1月,淄
博市成立“淄博市转业建设委员会” ,市长赵沂川任主任,由9人组成,下设秘
书、调查安置、宣传3个股,抽调了15名干部负责具体工作。
1955年3月淄博市撤销, 改建博山区, 博山区人民委员会于9月21日成立了
“淄博市博山区转业建设委员会”,区长吴雷为主任委员,区委副书记周振岭、
区委组织部长王保法等8人为委员,民政科长李效颜任办公室主任。
1957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复员的一年,为欢迎大批复员军人的归来,中
共博山区委、 博山区人民委员会于3月28日,对区转业建设委员会进行了充实调
整,区转业建设委员会由11人组成,副区长秦永文任主任,民政科长李振钊、人
武部方树亮任副主任,民政科干部孙锦章任办公室主任。
1958年底, 志愿兵复员安置基本结束,博山区共接收复员军人782人,安置
就业的401人;参加党政机关工作的38人,升学的2人,组织生产的77人,安置农
业生产的264人。
1981年8月4日,为了加强对退伍军人和军队退休干部的安置工作的领导,博
山区人民政府成立了“博山区退伍军人和军队退休干部安置领导小组”,区委常
委、常务副区长杨松森任组长,下设“博山区退伍军人安置办公室”和“博山区
军队退休干部安置临时办公室”。
自1955年后,每年都有一批退伍、复员军人回乡,同时每年又有一批新兵入
伍,因此,复员、退伍安置工作成了各级政府的一项经常性的任务。根据国务院
1954年颁布的《复员建设军人安置暂行办法》 ,1955年5月,通过的《关于安置
复员建设军人的决议》和1958年3月通过的《关于处理义务兵退伍的暂行规定》,
博山区在安置复员、退伍军人工作中,贯彻了“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安置原
则,从1955年到1985年的30年间,全区共接受安置复员、退伍军人6310人,其中
安置到国营、 区属厂矿、企业就业的1150人,安置到乡、镇企业就业的573人,
回乡参加农业劳动的4556人,参加联合体的12人,专业户19人。

博山区复员、退伍军人接收安置表
┏━━━━━┯━━━━━━━━┯━━━━━━━━━━━━━━━━━━━━┯━━┓
┃ 项目 │ 接收人数 │ 安置人数 │ ┃
┃ ├──┬──┬──┼──┬──┬─┬──┬─┬─┬──┬──┤ ┃
┃ 人数 │ 合 │ 干│ 战│ 合 │ 企 │机│乡镇│联│专│ 农 │扶持│备注┃
┃ │ │ │ │ │ │ │ │合│业│ │ │ ┃
┃年限 │ 计 │ 部│ 士│ 计 │ 业 │关│企业│体│户│ 业 │生产│ ┃
┠─────┼──┼──┼──┼──┼──┼─┼──┼─┼─┼──┼──┼──┨
┃1950年 │93 │ │ │ 93 │ 5 │ │ │ │ │ 38 │ │ ┃
┠─────┼──┼──┼──┼──┼──┼─┼──┼─┼─┼──┼──┼──┨
┃1950年7月 │354 │131 │223 │354 │194 │25│ │ │ │ 135│ │ ┃
┠─────┼──┼──┼──┼──┼──┼─┼──┼─┼─┼──┼──┼──┨
┃1952年 │ │ │ │ │ │ │ │ │ │ │ │ ┃
┠─────┼──┼──┼──┼──┼──┼─┼──┼─┼─┼──┼──┼──┨
┃1953年 │37 │ 11 │ 26 │ 37 │ 7 │ 7│ │ │ │23 │ │ ┃
┠─────┼──┼──┼──┼──┼──┼─┼──┼─┼─┼──┼──┼──┨
┃1954年 │128 │ 39 │ 89 │128 │ 45 │ │ │ │ │ 6 │ 77 │ ┃
┠─────┼──┼──┼──┼──┼──┼─┼──┼─┼─┼──┼──┼──┨
┃1955年 │103 │ │ │103 │ 103│ │ │ │ │ │ │ ┃
┠─────┼──┼──┼──┼──┼──┼─┼──┼─┼─┼──┼──┼──┨
┃1956年 │25 │ 6 │ 19 │ 25 │ 25 │ │ │ │ │ │ │ ┃
┠─────┼──┼──┼──┼──┼──┼─┼──┼─┼─┼──┼──┼──┨
┃1957年 │14 │ 2 │ 12 │ 14 │ 14 │ │ │ │ │ │ │ ┃
┠─────┼──┼──┼──┼──┼──┼─┼──┼─┼─┼──┼──┼──┨
┃1958年 │59 │ 24 │ 35 │ 59 │ 56 │ │ │ │ │ 3 │ │ ┃
┠─────┼──┼──┼──┼──┼──┼─┼──┼─┼─┼──┼──┼──┨
┃1959年 │84 │ │ 84 │ 84 │ 47 │ │ │ │ │ 37 │ │ ┃
┠─────┼──┼──┼──┼──┼──┼─┼──┼─┼─┼──┼──┼──┨
┃1960年 │62 │ │ │ 62 │ 23 │ │ │ │ │ 39 │ │ ┃
┠─────┼──┼──┼──┼──┼──┼─┼──┼─┼─┼──┼──┼──┨
┃1961年 │62 │ │ 62 │ 62 │ 12 │ │ │ │ │ 50 │ │ ┃
┠─────┼──┼──┼──┼──┼──┼─┼──┼─┼─┼──┼──┼──┨
┃1962年 │30 │ │ 30 │ 17 │ │ │ │ │ │ 13 │ │ ┃
┠─────┼──┼──┼──┼──┼──┼─┼──┼─┼─┼──┼──┼──┨
┃1963年 │59 │ 5 │ 54 │ 59 │ 35 │ │ │ │ │ 24 │ │ ┃
┠─────┼──┼──┼──┼──┼──┼─┼──┼─┼─┼──┼──┼──┨
┃1964年 │86 │ │ │ 86 │ 22 │ │ │ │ │ 64 │ │ ┃
┠─────┼──┼──┼──┼──┼──┼─┼──┼─┼─┼──┼──┼──┨
┃1965年 │79 │ │ │ 79 │ 26 │ │ │ │ │ 53 │ │ ┃
┠─────┼──┼──┼──┼──┼──┼─┼──┼─┼─┼──┼──┼──┨
┃1966年 │43 │ │ │ 43 │ 9 │ │ │ │ │ 34 │ │ ┃
┠─────┼──┼──┼──┼──┼──┼─┼──┼─┼─┼──┼──┼──┨
┃1967年 │ │ │ │ │ │ │ │ │ │ │ │文革┃
┠─────┼──┼──┼──┼──┼──┼─┼──┼─┼─┼──┼──┼──┨
┃1968年 │ │ │ │ │ │ │ │ │ │ │ │文革┃
┠─────┼──┼──┼──┼──┼──┼─┼──┼─┼─┼──┼──┼──┨
┃1969年 │ │ │ │ │ │ │ │ │ │ │ │文革┃
┠─────┼──┼──┼──┼──┼──┼─┼──┼─┼─┼──┼──┼──┨
┃1970年 │ │ │ │ │ │ │ │ │ │ │ │文革┃
┠─────┼──┼──┼──┼──┼──┼─┼──┼─┼─┼──┼──┼──┨
┃1971年 │285 │ 3 │282 │285 │ 260│ │ 8│ │ │17 │ │ ┃
┠─────┼──┼──┼──┼──┼──┼─┼──┼─┼─┼──┼──┼──┨
┃ 1972年 │11 │ │ │ 11 │ 11 │ │ │ │ │ │ │ ┃
┠─────┼──┼──┼──┼──┼──┼─┼──┼─┼─┼──┼──┼──┨
┃ 1973年 │616 │ │ │616 │ 79 │ │ 56 │ │ │481 │ │ ┃
┠─────┼──┼──┼──┼──┼──┼─┼──┼─┼─┼──┼──┼──┨
┃ 1974年 │154 │ │ │154 │ 29 │ │ 26 │ │ │ 99 │ │ ┃
┠─────┼──┼──┼──┼──┼──┼─┼──┼─┼─┼──┼──┼──┨
┃ 1975年 │365 │ │ │365 │ │ │ │ │ │365 │ │ ┃
┠─────┼──┼──┼──┼──┼──┼─┼──┼─┼─┼──┼──┼──┨
┃ 1976年 │552 │ │ │552 │ 139│ │ │ │ │413 │ │ ┃
┠─────┼──┼──┼──┼──┼──┼─┼──┼─┼─┼──┼──┼──┨
┃ 1977年 │454 │ │ │454 │ 66 │ │ │ │ │388 │ │ ┃
┠─────┼──┼──┼──┼──┼──┼─┼──┼─┼─┼──┼──┼──┨
┃ 1978年 │324 │ │ │324 │ │ │ │ │ │324 │ │ ┃
┠─────┼──┼──┼──┼──┼──┼─┼──┼─┼─┼──┼──┼──┨
┃ 1979年 │140 │ │ │140 │ 22 │ │ │ │ │118 │ │ ┃
┠─────┼──┼──┼──┼──┼──┼─┼──┼─┼─┼──┼──┼──┨
┃ 1980年 │323 │ │ │323 │ 1 │ │ │ │ │322 │ │ ┃
┠─────┼──┼──┼──┼──┼──┼─┼──┼─┼─┼──┼──┼──┨
┃ 1981年 │449 │ │ │449 │ 26 │ │ │ │ │423 │ │ ┃
┠─────┼──┼──┼──┼──┼──┼─┼──┼─┼─┼──┼──┼──┨
┃ 1982年 │361 │ │ │361 │ 20 │ │ 160│ │ │18l │ │ ┃
┠─────┼──┼──┼──┼──┼──┼─┼──┼─┼─┼──┼──┼──┨
┃ 1983年 │400 │ │ │400 │ 20 │ │ 88 │ │19│267 │ │ ┃
┠─────┼──┼──┼──┼──┼──┼─┼──┼─┼─┼──┼──┼──┨
┃ 1984年 │545 │ │ │545 │ │ │ │ │ │545 │ │ ┃
┠─────┼──┼──┼──┼──┼──┼─┼──┼─┼─┼──┼──┼──┨
┃ 1988年 │625 │ │ │625 │ 72 │ │ 245│12│ │296 │ │ ┃
┠─────┼──┼──┼──┼──┼──┼─┼──┼─┼─┼──┼──┼──┨
┃1950-1952 │ 615│169 │416 │615 │ 39 │ │ │ │ │576 │ │ ┃
┠─────┼──┼──┼──┼──┼──┼─┼──┼─┼─┼──┼──┼──┨
┃ 1953年 │89 │ 10 │ 79 │ 89 │ │ │ │ │ │ 89 │ │ ┃
┠─────┼──┼──┼──┼──┼──┼─┼──┼─┼─┼──┼──┼──┨
┃ 1954年 │141 │ 50 │ 91 │141 │ │ │ │ │ │141 │ │ ┃
┠─────┼──┼──┼──┼──┼──┼─┼──┼─┼─┼──┼──┼──┨
┃ 1955年 │353 │ 61 │292 │353 │ 39 │ │ │ │ │ 314│ │ ┃
┠─────┼──┼──┼──┼──┼──┼─┼──┼─┼─┼──┼──┼──┨
┃ 1956年 │107 │ 45 │ 62 │107 │ │ │ │ │ │107 │ │ ┃
┠─────┼──┼──┼──┼──┼──┼─┼──┼─┼─┼──┼──┼──┨
┃ 1957年 │299 │ 20 │279 │299 │ 6 │ │ │ │ │293 │ │ ┃
┠─────┼──┼──┼──┼──┼──┼─┼──┼─┼─┼──┼──┼──┨
┃ 1958年 │205 │ │ │205 │ │ │ │ │ │205 │ │ ┃
┗━━━━━┷━━┷━━┷━━┷━━┷━━┷━┷━━┷━┷━┷━━┷━━┷━━┛
1987年,国务院发布《退伍义务兵安置条例》,博山区认真贯彻《退伍义务兵
安置条例》等法规和政策,积极开展工作,达到了退伍军人本人、家属和接收单位
“三满意”的要求,1986年至2002年全区接收安置退伍军人5000余人,转业志愿兵
600余人,革命伤残军人50多人,带病退伍军人100多人。接收安置率达99%以上。
2005年,共接收2004年度退伍义务兵172名,其中向企业推荐军地两用人才60多人。
并根据规定, 为3名立功退伍义务兵办理了“农转非”手续。按照“功绩挂钩,优
者优先安置” 的原则,安置2004年度退役士兵35名,士官8名,两用人才安置率、
使用率均达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