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世俗 礼仪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3&A=12&rec=60&run=13

婚俗

旧社会封建包办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的可以三妻四妾,女的只
能守一而终,寡妇只能守节,不得改嫁。买卖婚姻,索取钱财,甚至以人抵债,
有歌谣为证:“旧社会好比是黑枯隆冬的枯井万丈深,井底下压着咱们老百姓,
妇女在最底层……”女人倍受歧视,命运紧紧地被封建礼教束缚着。
婚姻习俗极为繁琐:
一曰提亲。儿女长大后,父母便托人提亲(说媒)。新中国成立,《婚姻法》
公布后,托介绍人通过多种途
径了解男或女的家庭经济状况、人品等方面的情况,若双方父母没有意见方
能定亲。
二曰定亲。双方父母事先选定吉日,举行定婚仪式,一般由男方设宴请女方
长辈等人赴宴,向女方赠送衣料、首饰、化妆品等礼品及聘金。
三曰送日子。男方选定吉日,由介绍人(媒人)到女方家中征求女方一家意见,
定好结婚日期。
四曰搬缘房。在结婚前两天,男方多人用车拉、人抬、肩挑到女方家中把女
方陪送的家具、衣物等运回男方家中,男方从这天开始筹备结婚宴席,大厨上岗,
开火点灶。女方嫁妆,旧社会贫富不等,有多有少,富者金、银、财、宝无所不
有,而穷者,有的只身一人便可出嫁。
自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嫁妆随之升格变
样,由粗老笨重的家具,变成了电器化用具。冰箱、彩电逐渐已不为奇,手机、
电脑、空调也进入了嫁妆行列。
五曰娶亲(结婚)。旧时,半夜男方便到女方家中“抢亲”,新郎头戴礼帽,
身穿长袍,披红戴花,用轿迎娶新娘。新娘身穿红衣,肩披红纱,腰系彩裙,头
戴凤冠,顶蒙红盖头,由伴娘搀扶上桥,在鼓乐声中抬到夫家。
六曰过门。旧时,花桥抬到男方大门前时,对着喜神所在方位落定,待男方
大门楼上压一对红砖、两双筷子后,燃放鞭炮,鼓乐齐鸣,新娘由伴娘搀扶出桥,
脚踩红毡走进家门。迈过门槛时,门槛放一马鞍,让新娘迈过,意寓平安。进入
院中,在天地桌前,由司仪宣布结婚典礼仪式,拜天地,拜高堂(父母)、夫妻对
拜入洞房。
七曰坐帐。入洞房后,新娘在坑上,朝喜神方位坐定,称之“坐时辰”,随
后是“闹房”的人不论辈份,年龄大小,即称作“三日无大小”,七言八语说笑
话取乐。
八曰待客。即款待贺喜客人,客分两种:一是送亲客人,俗称“油客”,隆
重招待,烟、酒、糖、茶、饭菜特别厚重;二是亲朋好友,乡里乡亲贺喜的客人,
一律设宴招待,席间由执事人带领新郎之父(或其他长辈)逐席向客人敬酒,以示
感谢支持庆贺,次后再带领新郎逐席敬酒。席终,新娘家的送客与新娘的公婆话
别。
九曰吃团圆饭。结婚后的第二天一早,新娘拜见公婆,然后给公婆清扫室内
卫生,全家共进早餐,俗称吃团圆饭。
十曰回门。 也叫“三日回门”,结婚后,新娘在三日这天回娘家,一般住3
天,也有住6天至9天的。
随着时代的变迁,旧的婚俗也随之去掉,恋爱自由、结婚自愿,旅行结婚,
度假结婚。婚礼有简有繁,有豪华,有节俭,有的轿车成串,有的双双提兜远行,
有的家常便饭一家人围坐一起欢笑团圆。

丧俗

旧的丧葬习俗, 封建迷信思想浓厚, 强调“慎终追远”,“厚殓重葬”,
“入土为安”,“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丧葬礼仪给劳动人民在精神上戴
上了沉重的枷锁,在经济上造成了巨大的负担。
旧的丧葬习俗主要是:做寿衣、修寿坟。有钱人家,人到老年便准备后事,
砌寿坟、做寿衣、打寿棺。寿坟一般用青砖砌成,大旋棚顶,坟内有的雕琢山水
花鸟、人物。寿衣多为五根领(即五件上衣),多用绢棉做成,取“眷恋”、“缅
怀”之意,寿棺多用柏木做成。
“倒头饭”、“照尸灯”:人死后穿上寿衣,移至灵床上,灵前设供桌,点
“照尸灯”,供祭品,用水捞小米饭1碗,上插筷子1双,供奉灵前,叫“倒头饭”。
死者子女披麻戴孝, 焚烧纸马, 叫“倒头马”。孝子为死者“指路”,送亡者
“归西”。
报丧:人死后,丧主指派专人遍告亲朋好友,为报丧。
殓棺:将亡者移入棺内,棺内铺黄表垫褥,用红绫作元宝形枕头。亡者入棺
后,亲属用棉絮蘸酒为亡者擦脸,叫“净面”。然后提扣入殓,叫“殓棺”。家
属跪于尘埃,举哀号哭。女儿做棺衣,女婿送冥经。
守灵: 人死后,小户人家,一般在家停灵3天。穷苦群众甚至当日土埋;富
户人家则停灵7天、9天,甚至49天。在停灵期间,院内扎灵棚,雇吹鼓手,还有
的请僧道,设坛场做佛事,诵经超度。亲朋好友前往吊唁,子女跪于灵棚,举哀
陪吊,吹鼓手在外吹奏。
殡葬事宜,由族人、邻里帮办。为首帮丧者为“大总”,下设文、武两司。
文司执丧仪,支使诸事;武司办理生活安排和殡葬诸事。
暖坟:出殡前,亡者亲属,到墓地坟内设火煎糕,叫暖坟。
出殡:出殡时,亡者长子或长孙“顶棺、打瓦”,富户人家,棺木外套彩罩,
以旗、锣、伞、扇、幢幡、纸牛、纸马、童男、童女、摇钱树、聚宝盆、吹鼓手、
和尚道士为前导;送葬孝子,披麻戴孝,手持哀杖引棺哭行;眷属哭送于棺后。
殓行路线多选于通衢大街,叫“绕丧”。棺木行至村(街)头,亲朋好友设祭,叩
拜亡灵,诵读祭文,叫做“送钱”。棺至墓地后,火烧纸扎。然后下葬,幡幢插
于坟顶。
圆坟:殡后第三天,诸亲属到墓地供祭,绕坟转圈,抛撒五谷,叫做“圆坟”。
人亡后第七天亲属到墓地供祭一次, 叫“过七”;第35天叫“五七”;100
天叫作“百日”。做“五七”、“百日”时,“五七”提前,“百日”延后。提
前延后的天数多与亡者儿子的数目相等,即谓“长百日短五七”。
持服:自人亡日,其亲属着孝服,叫“持服”。儿、女、媳等嫡亲持服期为
三年,庶亲不拘。百日内孝子不剃须发。

喜俗

祝寿。俗称过生日:人到60岁,子孙为其祝寿,如上有老人健在,不能祝寿,
只能叫过生日。新中国成立前后,一般家庭很少搞寿宴,只做几个简单的菜肴,
一家围坐在一起,表示寿辰祝贺。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祝寿日益兴盛,寿礼宴席越来越好,品位越来越高,有的还在电视台点歌或电视
录相。
乔迁。新中国成立前后,乔迁新居,只是至亲好友前往祝贺名曰“温锅”。
从此,新的生活开始,20世纪90年代开始,农民居住面积越来越大,家具越来越
豪华,择日举行宴会,亲朋好友前往祝贺。
盖房上梁。旧的习俗,盖房上梁这天,放鞭炮,贴对联,以示祝贺。
坐月子。妇女生孩子,妇女在家休息1个月,故叫“坐月子”,婴儿出生第6
天或第12天,孩子的姥姥家
要给产妇和婴儿送“祝米”,送的东西有大米、小米、挂面、鸡蛋、红糖及
小孩衣服、被褥、首饰等,男家要设宴款待女家来客。
百岁。 小孩出生100天,俗称叫“百岁”。旧时,这天多为亲朋前往祝贺看
望,祝贺婴儿“长命百岁”,祝贺者常以“百岁钱”“百岁衣”、“百岁鞋、帽”
祝贺,婴儿的父母、祖父母给婴儿戴“长命锁”,婴儿的父母、祖父母设宴款待
来客。20世纪90年代后,生活日好,常大摆宴席招待宾客。
生日。婴儿出生满一周岁这天,亲朋好友前往祝贺,给小孩过生日,孩子的
父母设宴招待客人。 有的连续3年给小孩过生日。宴请宾客。随着生活水平的日
益提高,一些家庭年年都举行家宴给孩子或大人过生日,祝福健康、长寿。

称谓

本家族内子女对父母俗称爹、娘或称爸爸、妈妈,书面称父亲、母亲,对他
人称家父、家母或称俺爹、俺娘。
祖父母称爷爷、奶奶。曾祖父母称老爷爷、老奶奶。
父之兄、嫂,口语称大爷、大娘 (二大爷、二大娘、三大爷、三大娘以示长
幼之分)书面称做伯父、伯母。
父之弟、媳,口语称叔、婶子(二叔、二婶、三叔、三婶,区别长幼)。书面
称叔父、婶母。
父之姐、姐夫,称姑、姑夫(二姑、二姑夫、三姑、三姑夫)。
父之妹、妹夫,称小姑、小姑夫依此类排。
哥哥、弟弟统称哥哥、弟弟,家族人口多的在哥、弟前加大、二、三、四…
…年龄较大的兄对弟还可称老二、老三……
夫称妻:口语称孩子他娘、老婆子、老伴。书面称爱妻。
妻称夫:孩子他爹、老头子、老伴。
夫之父母,俗称公公、婆婆或随夫称爹、娘、爸爸、妈妈。
妻之父母,称丈人、丈母娘、岳父、岳母,或随妻称爹、娘、爸爸、妈妈。
书面称岳父为“泰山”。
妻之兄弟,口语称孩子他舅,书面称内兄、内弟或直呼兄、弟。
妻之兄弟媳妇,口语称孩子他妗子,或直呼大嫂、弟妇。
妻之姊妹,俗称姨子、大姨子、小姨子或直呼姐、妹。
妻之姊妹的丈夫,俗称连襟、拉杆、一担挑或直呼姐夫、妹夫、哥、弟。
父母对女儿的丈夫,俗称女婿,口语称他姐夫,或直呼其名。
夫妻双方的父母,互称亲家,男的称亲家翁,女的称亲家母。
非亲属人际间称谓,古今不同。旧社会对有身份的人称老爷、少爷、先生、
公子、太太、夫人。新中国成立后,大都称同志、师傅、大爷、大娘、叔叔、阿
姨、大哥、大嫂、小妹妹。社交场合称先生、小姐、老板
禁忌避讳
吃饭吃饭时,禁忌用筷子敲碗碟,筷子不能直插在米饭的碗中,吃水果、梨、
桔子,两口子不能分开吃。
请客,酒要满,茶要浅。
宴席,主人为主陪,坐上席正中,主宾在右,副主宾在左,酒席上鱼时,鱼
头要冲着主宾。
衣服破了不能穿着缝,小孩、女人的衣服夜间不能凉在露天里。
旧时,禁忌很多,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吃、住、穿、行等都有忌讳,新中
国成立后,移风易俗,讲文明,树新风,旧的忌讳逐渐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