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消费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3&A=12&rec=56&run=13

新中国成立前,村民都是穿着自己缝制的棉布衣服,棉布皆从集市购买,一
件衣服穿几年甚至十几年。俗话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再三年。”颜
色大都是青、蓝、黑,花色单调。男的穿对襟上衣,下身穿免腰裤子;女的穿大
襟上衣,下身同样穿免腰裤子。衣服有单、有夹、有棉;
帽子。男女因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各有差异,男的戴帽垫、毡帽、皮帽、三
大扇;女的年龄大的戴“老婆婆帽”,青年妇女戴围巾。
鞋、袜。男的多是自己缝制的,“老铲鞋”“千层底”的元口布鞋,年轻女
子多是自做的绣花鞋,老年人一般穿自己做的黑布鞋。
随着时代的变迁,粗布衣服被细布代替,布匹由色调单一被花布代替。新中
国成立后, 年轻小伙子开始穿中山装、 青年服、国防服、学生服。女的开始穿
“列宁服”花布上衣,“洋袜”。帽子,有了遮沿帽、学生帽。围巾有了布的、
绸的、毛的。袜子有了尼龙袜。“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男、女青年一时兴起穿
“国防绿”、戴军帽、穿解放鞋。80年代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衣服、鞋,
花样繁多,质量好,档次高。男的开始穿西服、皮鞋;女的开始穿裙子、高跟鞋、
羽绒服、皮大衣,金、银首饰也佩戴起来。

旧社会,穷人多,富人少,以农为生,农民大都是糠菜半年粮,食不饱腹,
衣不遮体,吃糠咽菜是常事,年年岁岁不得温饱。
土地改革后,特别是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后,日子一天好似一天,吃上
了玉米煎饼。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生产结构和种植结构,
科学种田,粮食产量提高,农民主食不仅仅是煎饼,而成了白面馒头、蒸包、水
饺、面条,而且也吃上了蔬菜、肉、鱼、蛋……
饮用水,不仅喝上了自来水,纯净水、矿泉水也成了部分家庭的常用饮水。

新中国成立前,村民住房因穷富不同而不同,富人住的是砖瓦到顶的四合院,
有的两处,三处宅子,而穷人多是用乱石、土坯盖的又矮又小的草房,一家几口
挤在十几平方米、 二十几平方米的一口屋里, 有的房屋破烂不堪,逢到雨季,
“外头大下,屋里小下,外头不下,屋里还下”。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有的村民开始建新房,土坯换成了砖、石,草房换成
了瓦房。1995年旧村改造,村上建起了每户三室一厅80余平方米和二室一厅70平
方米的三层居民住宅楼2栋,2000年又建成三室一厅90平方米的三层住宅楼一栋,
1997年到2001年,36户村民搬进了新楼。第二批、第三批村民住宅楼正在筹划中。

新中国成立前,农民外出靠两条腿走路。20世纪70年代有的村民骑上了自行
车,80年代坐上了拖拉机,90年代坐上了汽车。进入21世纪,有的村民有了私家
车,自1987年12月起,万山有了通博山城、白塔镇的公共汽车,交通更为便利,
出门坐汽车已成为常事。

北万山村民,日常生活用品,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条件的改善,收入的增
加而逐步改善、提高,逐步向高档化、现代化、电器化发展。
家庭用具:由粗、大、笨重的衣厨、衣柜、土炕、木板床先是变成了组合家
具,后改用席梦思床。厨房用具由自盘炉灶,改用上了电子灶、液化汽、抽油烟
机。日用家具,有的村民用上了洗衣机、电冰箱乃至空调,看上了彩电,按上了
电话,拿上了手机。
雨、雪天气,由过去戴斗笠、草帽,变成了雨伞、雨衣、雨鞋、风衣、风镜、
太阳镜。
餐具:餐具由粗陶制品逐步演变成不锈钢、细瓷、高档瓷、塑料盒、罐、桶
等。由一人一碗一筷演变成了杯、碟、盘、碗、勺的宴席格式。
到2003年, 全村有440户村民看上了彩电,有340户用上了电冰箱,有360户
用上了洗衣机。全村村民已有80余户超过小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