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碑记与传说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3&A=12&rec=47&run=13

重修金地院碑记
金地院寺位于博山和淄川交界的北万山村北首,为博山所辖。据考证,该寺
始建于唐朝末年。后经扩建,于元朝至元五年僧人福元创建成寺院,其间经过多
次重修。
该寺有两进院落和一个西跨院,院内有殿房四十余间,占地十余亩。殿内佛
像、神尊齐全,是淄博地区较大的寺院之一。自成为寺院以来曾有数百名僧人在
这里诵经礼佛。1951年寺院做了学校,佛像和石碑被砸碎。1982年学校迁出后其
状更残,寺院无人管理,殿房倒塌,荒草遍地,榛莽丛生,残碑卧于荒草,螭头
埋于淤泥。颓墙断壁,十分凄凉。近千年的古建筑几乎成了废墟。
为了保护古迹文物,继承民族文化遗产,不让该寺自今日而废。北万山村党
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路慎厚积极倡导,精心筹划,成立组织,募集资金,鸠工
修葺。父老乡亲和社会各界人士慷慨解囊,各位领导鼎立相助。于2001年动工,
2002年10月竣工。历经一年的时间所有垣墙和殿房全部建成。主殿内的佛像、神
尊业已塑完。昔日灿烂辉煌的古建筑群重新恢复了原来的面貌。
这次重修仍按原来的布局和方位。其建筑风格仍为明清建制。除香雪楼外均
从根基开始,全部打底圈梁。
全部工程共投资357056.9元。其中北万山村投资183013元。并投入木材40多
方。募捐款174243.9元。
首事人:北万山村路慎厚、丁慎标、赵增俊、丁慎孝、常隆元。东万山村国
树询、马泽鲁、孙继明、马文现。北峪村张元友。南万山村国洪禄。小店村宋本
彬。小良庄胡立荷。
工匠:木工丁乃俭,瓦工孙兆文,石匠周本孟、杨光顺。
为彰善其功德,在新寺落成之际,特将捐款(物)人员名单勒诸于石,永垂后
世。
撰文赵增俊
公元2002年10月

重修窑神庙并筑戏台记
东省无祠,自通邑大都迄荒村僻壤,各有所当祭之神,神赫赫,庙峨峨,不
能保其久而不废也,所赖于人废者,修之庙更新而神,愈灵矣。万山南北两庄界
以大溪,溪之东垠,旧有窑神庙,其由来没可考。里人告余日,窑者瓷窑也,瓷
成,以窑神实相之,故首祭祀窑神。凿山而求,故配以山神。凝土而造故,配以
(土)神。鼓之用风,故配以风神。炼之,用火,故配以火神,一瓷器而诸神集焉,
合祀之,以云报也。余以暇日之四旁访求窑之遗失,而里人无能言者盖窑之废也。
窑废而窑神庙以风雨剥蚀,将与窑俱废。里人韩其广等,不欲庙自今日而废也,
谋诸里人捐资而重葺之,且於溪之西垠筑石台壹座,以演戏奉神猗舆哉。神喜人
欢,欢又自今日伊始矣。万山庄以山得名,在济青两界首一荒村僻壤耳,而俗朴
民淳好善乐施,此庙与台不日而成,里人莫肯居功成举,而归于神。神喜而之,
以福俾旱涝不侵,疾病不染。於演戏奉神之日扶老携幼,听歌饮酒从客而乐,太
平之乐岂非山居中一地也哉。志诸石,余为里人庆也。
乾隆乙酉选拔贡生宋怀忍撰并书
清嘉庆七年岁在壬戌六月大暑前一日里人公立

重修窑神庙记
窑神庙迁址重修碑记
窑神庙坐落于北万山村南首,河溪(渭阳河)东岸。溪之西筑有戏台一座,与
窑神庙同是清嘉庆七年六月重修。在《重修窑神庙并筑戏台记》碑文中载,《旧
有窑神庙,其遗址莫可考》,由此可见,窑神庙的始建地址和时间不详。
窑神庙只有主殿房一间,庙内配有窑神、山神、土神、风神、火神五位神像。
当年万山地区盛产瓷器,人们为了使其产业久盛不衰,特建窑神庙以求诸神
集而助之。瓷成人喜戏而庆之。今南万山古瓷器遗址,乃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它和窑神庙同是当时瓷器生产的历史见证。万山地区出土的瓷器和生产瓷器的工
具,说明了先为创窑后为海的传说具有很大的真实性。从此领悟出万山地区形成
村落的时间早于全市乃至全省的其他地方。享有盛誉的淄博陶瓷其起源就是万山。
窑神庙由于年久失修,即将倒塌,加之当今经济的飞速发展,农贸市场急于
拓宽,窑神庙再在此重修已不适宜。
为了保护古迹文物,继承民族文化遗产,现将窑神庙迁址重修。迁址前经多
方考查,终选在北万山村北首,金地院寺东侧,杨家山半山腰上,认定此处为最
佳位置。定位后,于2001年10月动工,12月竣工。为了让后人有志可考,特立此
碑,志诸于石,以作后记。
撰文赵增俊
公元2001年12月22日
辛巳年十一月十八日公立

八楞碑与海连洞的传说
金地院寺庙外原有一高约2.5米的八楞碑, 20世纪50年代被毁,只有碑座犹
存。
寺中有一洞,名叫海连洞。由于洞深无底,人们说此洞通往东海,故又叫东
海连洞。至于该洞是否通往东海谁也没有进去过,不知真假。
该洞在寺院内的香雪楼后高堰之下,洞口隐蔽,不易被人发现。庙前有一古
道是通往青州和济南的必由之路,客商、行人由此而过,有时客商、行人借宿于
寺中。一年,寺院被贼人强占假冒和尚,在此为非作歹,抢劫民女,杀人越货,
将僧人赶跑,无恶不作。
这年中秋节,贼人将抢来的钱财和良家妇女藏于洞中,命一无处可归的老和
尚看守。当贼人在寺内寻欢作乐、饮酒行令吆五喊六之际,老和尚用绳索将少妇
从洞中救出,少妇要去青州府告发贼人。老和尚告诉这一少妇,青州知府与金地
院贼人首领是知己,去青州府告状万万使不得,要告只有进京告御状,你若有胆
量,老僧舍命相伴,不然若再落在强人之手,难以逃命。二人商量好后,便进京
告状,一路上千辛万苦,重重磨难,终于告了御状。朝廷派官兵血洗了金地院,
将300余名贼人全部斩首。 其尸体挖坑埋于南山,首级埋于山门外,竖一八楞碑
压于其上,以示惩戒。碑上刻着贼人的罪状和他们的名字。
西厢房内的后墙上嵌一匾额,上写着孙敝五“咏海连洞”的诗句。因匾额有
较高的史料价值,1993年被人盗去。上面的字迹残缺不全,无法辨认。里人孙拯
民曾抄录在家,保存完好。
由于八楞碑和孙敝五“咏海连洞”诗句的事实存在,所以八楞碑与海连洞的
故事流传至今。
《咏海连洞》
——孙敝五
□□□□兴海连洞中应
许蛰龙眠渊源有自通潮
□□窈窕□从辨水 借
神 朝邑露技分若木晚
□□烟来时抵挎河伯诵
□□石穴导隆泉便觉鲜
瀛在眼前望远何年垮海
若情深此外过成连蛇龙
□如虎间地岛屿应今映
天 浮刚半日麈濯尽
即神仙原山岳
孙拯民草记于1979年丁丑壬寅十二

登香雪楼
清末秀才 马勤斋
香雪高楼几度乘,一番悲眺一徘徊。
举头窗前参天柏,对面屋前夹道槐。
四壁山水名士画,半庭花木寺僧栽。
更看村处东南秀,兼与西峰次第开。

“廖菩萨”金地院显神威
1937年“七七事变”平、津失守,抗日战争爆发,国民党军队在蒋介石不抵
抗主义的指令下,不战而退,望风而逃,溃不成军,侵华日军长驱直入,跨过黄
河,山东省府济南沦陷。日本侵略军沿胶济铁路一线继续东进,周村、张店、淄
川、博山相继被侵华日军占领,淄博人民处在了水深火热之中,人心惶惶,动荡
不安。
国破山河碎,百姓在遭殃。
“国难当头,匹夫有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号召下,有志男儿纷纷放下锄
镢,脱下长衫,拿起刀枪,奔赴抗日战场。
青年救国会、农民救国会、妇女救国会、儿童团等群众抗日救国组织相继成
立,形成了强大地抗日救国统一战线。有钱的出钱,有枪的出枪,有人的出人,
有力的出力,一致抗日,保家卫国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
趁时局混乱之际,一些散兵游勇、土顽势力也乘机打起“抗日”的旗号,招
兵买马,扩大自己的势力,拉起什么“游击队”“救国军”“保卫团”等等,用
抗日之名,发国难之财,刘黑七、王六、伊来浩、翟汝鉴、王连仲之流,莫不趁
机而动,一时,3人一伙,5人一帮,自封司令,向老百姓要粮要款,搜刮民财,
扰的老百姓鸡犬不宁,民不聊生。
翟汝鉴的“抗日游击队”是淄博地区较大的一股地方武装势力。日本侵略者
为加强其在中国的统治,达到以夷制夷之目的,敌酋多次派人对这些土顽地方势
力进行引诱,收买拉拢,许以高官厚禄以为之效劳。翟汝鉴部是淄博地区一股较
大的地方武装势力,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四支队为了把翟汝鉴部引上抗日救国的正
途,1938年农历七月初,廖容标司令员亲自带队从鲁中抗日根据地连夜赶到博山、
淄川交界的万山、大奎山、渭头河一带争取翟汝鉴联合抗日。
廖容标,红军干部,抗日战争爆发后,被党中央派往山东任八路军山东纵队
第四支队司令员。廖司令有着丰富的军事知识和经验,治军有方,爱民如子,爱
憎分明,嫉恶如仇,四支队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公买公卖,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与百姓有鱼水之情,血肉相连,处处事事为百姓着想,走到哪里,就为哪里的百
姓排忧解难,因此,老百姓称廖容标司令员为“廖菩萨”。
农历七月的夜晚,闷热难耐,廖司令带队一夜山路急行军,拂晓时,从百里
外的鲁中山区赶到了万山庄外,在地下情报员的带领下,在人们还在甜蜜地熟睡
中,人不知鬼不觉地悄悄进入了北万山庄的金地院大寺庙,司令部就设在了金地
院的寺庙中。
为争取翟汝鉴抗日,廖司令多次与翟汝鉴接触,反复宣传共产党联合抗日的
主张,晓以大义,讲明利害,指明前途。卖国求荣,是死路一条。只有携起手来,
联合抗日才是唯一的光明出路。翟汝鉴在廖司令诚恳的争取、教育下,同意了联
合抗日的主张,为表现共同抗日
的决心和行动,先后配合四支队一块到白塔炸日军运煤的火车头,扒铁路,
破坏日军运输线,并在渭头河一带抗击日寇的扫荡……
廖司令把翟汝鉴的工作做成熟后,便带队离开了金地院大寺庙,不久翟汝鉴
部在草铺被四支队收编。

母猪铺的传说
北万山村西北有座兴隆山。兴隆山的别名叫母猪铺。母猪铺的传说有三:一
种说法是小店村一姓宋的道士,住在兴隆山庙中。子夜时听到山上猪叫声,开庙
门一看,只见一老母猪领着一群金光闪闪的小猪,在山上觅食……另一种说法是
下路的人(即小店、北万山以西的人)去万山推炭,起五更路过此地,发现山上跑
满了金猪,他们放下小车就去逮,结果,谁也没逮着一头小猪,猪都跑到山洞里
去了。第三种说法是:
传说,明末年间,万山庄就有砂锅厂,生产各种类型的砂锅。
小店村一姓宋的人家,因生活艰窘,过不去年,就到亲戚家借钱去万山庄买
担砂锅打算卖了赚几个钱给孩子添件衣服。他用条编白筐,办上砂锅,起五更赶
黑路,刚爬上兴隆山,忽然筐上的绳子被路旁的一木茬子挂住了,一挣一晃悠,
一担砂锅全打了,他窝窝囊囊地回了家。
第二天,他借了钱,又去买了一担砂锅,快走到出事的地方,他倍加小心,
不料,一脚又踩到碎砂锅片上,脚下一滑,筐子前仰后倾,绳子又被木茬子挂住,
一担砂锅又打了。他又气又恨抡起扁担照木茬子打了两下,手震得生疼,痛定后,
他忽然产生了一个“清除路障,以免后患”的念头,于是他把白条筐盖在木茬上,
把路上的锅片拾干净,一路小跑回了家。
回家后扛上镢头,拿着锨,到了出事地点,把扣在木茬上的筐拿到另一边,
仔细辨认这木茬,原来是个荆疙瘩。他抡起镢头就刨,气劲恨劲全使在镢上了,
刨着刨着,刨到了一块青石板,疙瘩根从青石板与山石缝里又扎下去了,他还来
了倔劲,非连根刨不行。他用镢一撬,青石板起来了,忽然,眼前出现一片金光,
耀得眼睛发花。只见一头金母猪领着一群小金猪一闪而过,钻向洞的另一个方向
……当最后一只小金猪从眼前经过时,他才如梦方醒,他想为何不逮住一只? 他
一把抓住了小猪的尾巴,拼命地拽,小猪叫着使劲挣,结果尾巴挣下来了,定睛
一看竟是一根金条。
这位姓宋的穷人因祸得福,大发义财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地在万山地区
传开了,从此,该山便得一别名叫“母猪铺”。据查证,山上确有一洞口,洞口
外还有两墩荆棵。

老龙湾的传说
在博山与淄川分界的地方有座山,叫奎山。从它的正面看,就象一只展翅欲
飞的老鹰,因此,人们叫它鹰峰。山南五里处的万山庄南,有个很大的水湾,叫
老龙湾。这老龙湾在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
传说,在老龙湾里有条青龙,原是东海龙王敖广的一位堂弟,只因对龙宫里
那种阿谀奉迎,争权夺利的风气十分厌恶,便决心离开富贵荣华的龙宫,到偏僻
乡村去为百姓做点事情。
一天它告别了龙王,驾起云头远行。路过瀛洲、方丈、蓬莱三座海上仙山的
时候,仙人们都再三挽留,他都没有停下,驾着祥云一路西行。有一天,它从云
中看到一个去处,四周群山环绕,芳草鲜美,家家屋宇整齐,炊烟袅袅,男耕田,
女采桑,一片安宁升平景象,而且山坡上有个波光粼粼的大水湾可以安身。青龙
便降落云头,在这里定居下来。
青龙所在的水湾,便是现在万山庄南的大水湾。青龙对这地方喜欢极了! 常
常游出水面倾听牧童悠扬的笛声和农夫们粗犷的山歌。它觉得比龙宫里那种勾心
斗角的生活不知要好多少倍! 有时它还化作白胡子老头,去了解民间的疾苦,帮
助乡里人民解决了许多困难。春天它告诉人们该种什么庄稼,秋天一到,这庄稼
准会丰收。有时天旱了,它就从海里吸水来灌溉农田。乡亲们对青龙十分感激。
再说这奎山,为什么象只老鹰呢? 原来它是如来佛头上的金翅鸟所化。这金
翅鸟日日伴随如来佛参禅打坐,听到的唯有锤响磬鸣和单调的诵经声,耐不得佛
国的寂寞。而且它本是食肉的鸟类,吃不惯素淡斋饭,因而常常凡心躁动,要到
广阔的天空和原野去展翅高飞和一饱口福。
这天,乘如来佛祖打坐人定的机会,它悄悄地离开宝刹,飞向野外。恰好看
见一只正在吃草的白兔,便把它当作猎捕的对象追逐起来。那白兔已有警觉,跑
得飞快,而且很会躲闪,始终没有被金翅鸟抓住。金翅鸟很不甘心,紧追不舍,
眼看到了青州地界,金翅鸟又一个俯冲,还是扑了空。它正想再飞起来追赶,却
见旁边有条青蛇在晒太阳,金翅鸟心想:这蛇肉不是也很好吃吗? 便用它那锐利
的爪子一抓,把青蛇带上天空。
这晒太阳的青蛇正是老龙湾的青龙所化,它受到这意外的袭击,气愤极了,
便狠狠地咬了金翅鸟一日,蛇牙中的毒汁很快传遍了鸟的全身,金翅鸟飞不动了,
从空中摔了下来,渐渐地便化成了这座奎山。青龙却只受了点轻伤,很快便痊愈
了,继续住在水湾里为乡亲们做好事,后来老龙湾修成了老龙湾水库,岸边绿树
成荫,常常有老年人在水库边歇息乘凉,指着对面的奎山,向人们讲述着青龙和
金翅鸟的故事。

龙芝草的传说
很早以前, 村子里3个孩子到老龙湾处割牛草,一个姓路的男孩在谷子地边
上发现了一棵野生甜瓜上长了一个花皮甜瓜,便告诉了两个小伙伴,两个小伙伴
听后就要上前去摘这个甜瓜。路姓男孩用手中的镰刀护着不让两个小伙伴摘。护
来护去一不小心镰刀将姓田小伙伴的手划了一道很深的口子,鲜血直流,疼得他
直叫。路姓男孩一见害了怕,但没有东西可包扎伤口,便急中生智,从堰边上拔
出一墩青草,拧了拧就堵在了田姓小伙伴的伤口上。不一会,血不流了,伤口也
不疼了,田姓男孩把草丢在了地上,一看伤口竟不知啥时候不见了,就同没有受
伤一样,就对两个小伙伴说:“你们快看呀,我手上的伤口没有了! ”两个小伙
伴一看果然手上没有了伤口的痕迹,三人再往地上找他丢到地上的那墩青草时,
青草也不见了,三人左找右找,找了好大一会也没见那墩青草的踪影。回到家,
他们跟大人一说,有人说那是龙芝草,一传十,十传百,流传至今,从此以后,
再没人在老龙湾处见过“龙芝草”。

赞村志
常隆元
村志出版是一喜,
精神财富万金值。
前人写下光辉篇,
后续史章更灿烂。

编志有感
路慎厚
其一
吾立村志留财富,志士踏出辉煌路。
与时俱进促发展,更有志者谱新曲。
其二
一部村志是史诗,自有智者立标路。
穷乡僻壤创辉煌,代代辈有能人出。
其三
奎山脚下雄鹰飞,万山后人尘步追。
颠峰更上一层楼,栽下梧桐凤凰归。
其四
颜山古村第一志,父老乡亲齐协力。
编志之人无所求,扪心只为留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