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卷 杂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3&A=10&rec=131&run=13

一、山头窑神庙

清代山头窑业的发展,使窑主更加拜敬窑神。1794年(乾隆五十九年)12月,
山头窑场集巨资新建窑神庙于村北,占地十余亩,其建筑甚是壮观,陶制影壁独
具匠心,窑神大殿庄严肃穆,各处画金绘彩,匾额盈联,布置华丽精巧。
窑神庙山门座北朝南,两侧石鼓,鼓身横放,两鼓面相对。门外左右行道,
筑有石阶。门前陶制影壁,高约5米,宽约4米半,方钻石底座,琉璃瓦盖顶。影
壁前后两面都用浮雕陶砖砌成,黄褐色釉面,雕刻技艺精湛。前面雕有两鹿三鹤,
名日《鹿鹤同春》。左上方雕一松树,树枝上挂一颗方印,并雕一只顽皮的猴子
蹲坐树叉手拿杆子捅蜂窝,名曰《挂印封侯》。左右雕《八仙图》。后面雕有一
只麒麟样的怪兽仰首望月,名日《贪狼望月》。传说贪狼脚踏八宝,仍不满足,
还妄想得到月亮, 以此典敞劝戒有权势者, 不要贪得无厌,贪赃枉法,两边雕
《博古图》。这两幅壁画是本市最早的陶制壁画,更使窑神庙增辉加彩。
窑神庙东西三套院,建房29间。东头前院有窑神大殿,大殿座北朝南是整个
工程主体建筑,殿顶斗拱飞檐,琉璃瓦覆盖,大脊雕刻精致,图案生动,前雕云
龙图案, 后雕凤串牡丹图案,前檐下有4条方石柱,刻云蝠图案,中间两柱刻有
正楷对联,对联书写端正,刚劲有力,上联是:“范金合土另铸五行补造化”,
下联是:“食德饮和俎豆千载拜冕旒”。大殿三间相通,除正门外,东西另有边
门。殿内神台上供有窑神,窑神金身头戴冕旒,两侧是火神、风神、山神、土地,
东西各三个站班神像,东壁绘《窑王出巡》,西壁绘《窑王进京》,后壁是条屏
式壁画四幅,绘有山水、人物。院内砖石甬道,东西廊房,东南墙下有一火池。
东廊房两套六间存放石碑数块,西廊房三间,南端多一套间是庙主息宿之地,西
廊房中间有一过道屋,从此入中院。中院三面屋,一面墙,西大厅三问相通,高
扇门窗,宽敞明亮,是接官迎客,窑主议事之地。大厅南端接一套间是厨房。北
房两套五间为善人住所。院内西北角有一便门,出便门往左拐,进一月亮门便是
后院。 后院狭窄,宽约不过5米,只有三间大厅房北接两间配房,此房与中院大
厅平行。后院大厅也叫观厅,打开观厅后壁高扇木窗,正对石戏台,是当地坤士
名流赏戏娱乐之地。从后院出月亮门往左拐,有一后门与石戏台场院相通。
石戏台是高台尖顶亭式建筑,戏台底座用方钻石砌成,台高一米半有余。台
上四角立有方石柱,台顶木结构,小黑瓦覆盖,瓦檐外仲,内有斗形顶棚,中间
绘二龙戏珠,四边绘花卉翎毛。台后有三间化妆室,左右边门出入戏台。台前广
场十分宽阔,可容千余人看戏。
窑神庙每年五月端午、八月十五,远近数庄来赶庙会。庙内香火旺盛,窑主
赠匾颂神,石戏台连日唱戏十分热闹,可谓窑业盛世。
光绪年间窑场聘范成祥和刘在英等能工巧匠,将窑神庙内外修葺一新。窑神
庙每年下“转牌“由窑户轮流管理,负责当年收经费,安排活动。民国初年,曾
在庙内中、后院开办私塾学堂。解放初期,山头窑业工会在此办识字班。1959年
底,本厂保健站迁入窑神庙。使人惋惜的是1959年下半年陶制影壁拆除。1960年
下半年, 东廊房内的所有石碑全部砸碎填七车间大屋地槽。1980年7月,窑神庙
大殿拆除。现窑神庙荡然无存,遗迹全无。

二、《山头杂字》与窑业部分

《山头杂字》 作者宋信中,山头西庄人,根据清代同治4年(1865年)山头
《宋家族谱》考证,其父宋子强膝下三子,他为长子。后世追记,他自编七字句
《山头杂字》留于后世。
《山头杂字》 序144个字,阐明了作者的编写意图。正文十六篇4859个字,
系统地记载了当地窑场、山场(煤场)、杂货、食店、粮食、衣布、木匠、铁匠、
石匠、泥水匠、银匠、屠户、器物、走兽、疾病、人事方面的内容,叙述详尽,
文字朴实无华,通俗易懂,接近口语,读来朗朗上口。此书曾被后人广为传抄背
诵,成为当地学童的识字课本,但因年代久远,建国后知道的人已很少,特别是
经过十年浩励更是鲜为人知,现存《山头杂字》系本厂退休工人侯本杰的抄录本。
这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它对于考证清末博山地区,特别是山头的历史有
其重要价值。
其中《山头杂字》的窑业部分对当时窑场的劳动组织、生产工艺、产品品种
及销售情况作了翔实的记述,这是后人了解清代山头窑业不可多得的史料,现将
原文中的序及窑业部分摘录,以飨读者。

附:《山头杂字》原文部分摘录

山头杂字
作者:宋信中
古有四书共五经 文章诗词天下行
万事有尽学无尽 千物有穷书无穷
若有用力务读者 俱是诚心求功名
富有能攻功名易 贪家欲求力不能
寒童读书无大志 惟求买卖记帐明
此志随小难随意 十有八九不能成
今序一本明帐记 敬心编出诲蒙童
莫笑粗俗少文句 不过就正器物名
虽然各行不全备 寻常用者皆可凭
商贾背读记心腹 写帐不用求人情

窑场第一

博邑窑场第一行 三房九匠一齐忙
匠人攻作大博士 每人一脚工难旷
匠人括来博士旋 刮子约有三寸长
扈泥揉泥攻作做 扈泥铁锨两三张
收晾碗坯撺板条 看火烧水不离旁
匠人搅轮旋风转 博士药碗在坯场
成药全凭使心窍 药水差错货不光
斗子行碗有两样 各样颜色分弱强
上色下脑没灰色 白黑表里与姜黄
人号盆子三一套 小碗论罗笼内藏
海碗欧子骷盆子 蒜臼外药里头荒
各样货物做足数 装窑另请匠人装
倘若泥水不足用 赶碾碾泥必承当
担上青土打上水 好牛一犋就套上
犍子八牯色不等 字牛带犊不敢伤
湫沟走泥泥池聚 积窝造成进作坊
起窑之日即点火 掌鞭备驴把炭装
鞍屉辔头嚼环子 垛篓大的盛四筐
头午过午按遭数 驼足遭数就下晌
烧班数数多半雇 投哨大撞三尺长
小窑约烧三昼夜 临熟俱有看窑方
看锥全凭要武艺 药鸡化了是几双
打门三日始冷透 凭窑揽头来商量
说就价钱若干数 窑货贩子雇车装
车子推到窑货铺 大集小集卖四方
黄货窑上做黄货 拔罐鸡嗦共四两
凉枕扁壶小鱼子 灯台香炉好烧香
茶盅碟子油罐子 罐口使用灌洒浆
酒瓶出处在八陡 汲水罐子出窑广
李家窑上做大瓮 杌子庄内出瓷缸
单盆半盆斗盆子 腿子出处不一方
大瓮洒坛盛酒用 尿壶茶壶卖街厢
疙疸湾里大盘好 白药药得里外光
若问套盆出何处 与碗同出山头庄

注释:
(三房九匠)是指一个窑厂一般有三口作坊屋,每口作坊屋有匠人、攻作、大
博士三个人。匠人负责手拉坯(即括碗),攻作负责扈泥、揉泥、收晾坯,大博士
负责旋、药坯及刮钱几道工序。

三、山头窑业民间传说和习俗

(选编)
1.窑神即舜王
山头世代相传舜王造福人民,合土烧制陶器,被奉为窑神,此说无处考汪。
据山头世人所知,早年村北大窑神庙以东不远处有一座小窑神庙,庙内窑神塑像
身后,墙壁上绘一幅“舜王耕田”的壁画,其内容是舜王孝子之心感动神灵,百
鸟飞来合助拔草,这是窑神庙内唯一记载舜王的事。
2.窑神显灵与活窑神
传说很早以前,山头有一烧窑后生与窑主开了一个玩笑,有一次、他在装窑
时,预先把印有手印的坯匣钵装入窑内,当烧到大火时他向窑主谎报窑内栏前外
倾,即有“倒窑”发生。窑主得知十分惊慌,马上吩咐家人摆香案,窑主叩拜祈
祷窑神显灵相助,果有“灵验”,待出窑时,窑主看到匣钵上留下手的印迹,确
认是窑神把栏前扶正,使之化险为夷。以后他将这一“显灵神物”供奉窑神庙内,
以示神威。其实真正的窑神是人不是神,多少年来,人们一直习惯把经验丰富的
烧窑工称为“活窑神”。
本厂建厂初期被称为“活窑神”的就有侯兆纯、赵继海等人.
3.孕妇冲走窑神
早年山头有一禁律,不准妇女特别是怀孕妇女进窑场。起因有一段故事,传
说很早以前,这里有个很有名气的烧窑工,他有一次给人烧窑,因妻子有孕,在
离家时嘱咐妻子,每次送饭,只须把饭放到窑场门口,千万不可进去。几天过后,
妻子送去的饭未见来敢,也不见丈夫回家,十分纳闷,便送饭进窑场看望丈夫。
这时窑正烧至大火,丈夫见妻到来知道坏了烧窑大事,大惊失色,便头也不回地
纵身跳入窑内,瞬时不见踪影,随后一阵巨响窑内坍塌。此时,妻子铸成大错,
悲痛万分,后悔莫及,方知丈夫已得道成窑神。后来规定妇女一律不准到窑场看
烧窑,这种欺视妇女的旧习延续到解放前,建国后才得以改变。
4.夜间烧窑陪班的由来
山头窑业夜间烧窑有人陪班,传说年代并不久远。早年山头河南东头瓦窑地
处村边,地荒人稀,有一年发生这样一件事,有个烧窑工夜间烧窑无人作伴十分
困倦,不觉睡去,一觉醒来,方见将窑烧坏,如此损失难以承担责任,甚为不安,
他方蒙骗窑主,便急中生智,谎编了一个死鬼缠身的故事,次日讲给窑主听。述
说:“昨晚夜深人静,有一女鬼到此,披头散发,身穿寿衣,浑身战栗噢噢怪叫;
好冷! 好冷!将手伸到窑内烤火,烧得吱吱作响也不缩回,我当场被吓死,天亮
方醒”。窑主听后惊惶失色,信以为真,立即请神除鬼,以安民心。结果这事一
传十,十传百,越传越广,有人大加渲染说是窑广一家死了人,走尸到此。以后
夜间烧窑谁也不敢来了,窑主无奈。只好增加一人陪班给烧窑工壮胆,山头其它
窑场工人也相继要求照办,烧窑陪班由此延续至今。
5.祭窑与玩热季
过去山头有一古风,窑主每年都要祭一次窑神。此仪式非常隆重,多安排在
即将熟窑的时刻,烧窑工添完最后一口火,祭窑开始,窑主在窑门前摆上酒菜供
品点着香。举香叩头焚纸祭拜窑神,待香束燃尽,祭窑结束。撒下供品,窑主请
烧窑头家和匠人享用。
山头烧窑工玩热季传说约有一百多年历史。烧窑工终年高温作业十分艰苦,
特别是夏季高温季节更是难熬。最早有一家窑场的烧窑工,集体商量对策,向窑
主提出条件,要求窑主买办酒菜,停工数天,让窑工到附近野外饮酒取乐歇凉避
暑,不然就不干活。窑主深知陶瓷是火里求财,烧窑工一旦消极怠工他就得赔钱
垮台,被迫无奈为收买人心只好应允,一家这样做,其它窑场也照办,后来便成
了惯例。解放前窑工歇凉避暑之地有博山团山、自石洞、小顶山、峨峪等处。据
说那时窑工玩热季酒菜齐备。抬着什盒,拿着炊事用具,有的带京胡等乐器,热
闹非常。解放初,山头陶瓷工人玩热季更是盛况空前。以后每年夏季陶瓷工人自
动组合,利用工休玩热季,至今这一习俗不减当年。

四、陶瓷工艺美术世家“冯家三兄弟”的师承关系

提起本市陶瓷美术师冯乃庄、 冯乃藻、冯乃江,自1981年2月中央新闻电影
制片厂拍摄《冯家三兄弟》新闻片,向全国播放以后,致使他们的名字远近闻名,
有口皆碑,但对他们的师承关系知者甚少。这事应追溯到其父冯升谱的老师彩塑
艺人范成祥。
范成祥,博山山头西庄人,生于清代咸丰年间,寿终70多岁,是当地著名的
能工巧匠民间艺人,相传年轻时曾三次赴青洲府考油漆绘画工匠,均名列第一。
他一生主要从事庙宇塑神和绘制壁画工作,民国初年兼作陶塑、彩绘和纸扎营生。
他的泥塑绘画技艺造诣极深,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为世人敬慕。他收有三徒:
冯升谱、张敬思、焦可忠,均为高手。
范成祥从清末至民国初年,先后去博山文庙、山头窑神庙、八陡黑山玉皇庙
和外地蒙阴、沂水、泰安等地修饰庙宇。传说山头窑神庙光绪年间重修时,他在
大殿东壁绘有《窑王出巡》壁画,人物众多,神态各异,构图严紧,疏密有致,
笔法生动,色彩艳丽,可谓佳作,使人叹为观止。在山头石戏台的顶棚上,他绘
有《二龙戏珠》和四幅花鸟画,更是出手不凡,显示了他高超的绘画技艺和聪慧
才智,他的陶塑作品流传后世的有《罗汉》、《马》等,令人惋惜的是他的彩绘
花瓶至今已无处可览。
冯升谱,博山冯八峪人,清末迁来山头在墙后街定居。他生于光绪二十三年
(1898年),20岁后从师范成祥,多年随师在各地庙宇学塑神像和画壁画,成为范
成祥的得意门生。他自1937年后因各地无人修庙立神便改做陶塑。1948年12月去
世,终年50岁,是山头较早的陶塑艺人之一。
冯升谱的陶塑作品有《吕祖》、《关公》、《周仓》、《关平》、《观音》,
《罗汉》《济公》等,雕塑技艺精湛,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富有生活气息。在
制作工艺上首用石膏做模型,人物线面清晰,为顾客青睐,产品远销北京,近销
本省,供不应求。
冯升谱膝下三子:乃庄、乃藻、乃江自幼随父学艺,继承父业,成为本市著
名的陶瓷工艺美术世家。长子冯乃庄专攻彩绘,三子冯乃江专攻刻瓷,两人现在
本厂工作,次子冯乃藻专攻陶塑,现在淄博市美术陶瓷厂工作。

五、山头窑业行业用语注释

(一)成型部分
括匠人——手拉坯成型工。
摁凤凰台——手拉坯成型,捧泥后在泥柱顶端摁成平台。
拉小搀——在凤凰台上摳成瓶嘴状。
拉大搀——摳瓶嘴后再外拉成碗状。
作水——成型用于坯体表面的水。
汁泥——较稀簿的泥。
串——在手摇石轮接地轴头上安装的陶制环状轴承。
水耙——括碗用的坯架。
汗耙——旋碗用的坯架。
挪耙子——在坯架上挪动坯体。
倒坯架子——担坯用的架子。
括线——手拉坯成型割离碗坯所用的线。
棘针沿子——手拉坯碗沿部过薄又不整齐的缺陷。
大博士——旋碗工。
割二轱辘——在青坯碗的足部,延长一段,割成略细于碗足的圆柱,便于施
釉拿放。
割大轱辘——割青坯碗足的外形。
圆铁刀——修碗坯盔部的工具。
刺沿刀——修碗坯沿口用的刀具。
漉沿——用湿布修擦碗坯沿口。
青带把——未修的青坯。
自带把——施釉后未修的白坯。
水坯——含水份较多的坯。
阴阳邦——碗壁厚薄不匀的缺陷。
阴阳足——碗足厚薄不匀的缺陷。
掏窝——掏碗足。
剐钱——在施过釉的碗内底部剐一个圆圈,以防罗装烧成沾结,这种碗叫毛
底,末剐钱的碗叫净底。
馍不(肚)脐——碗足底面凸起的缺陷。
马蹄足——碗足倾斜的缺陷。
花道——碗罗起,碗沿间隔距离是否均匀。
淀青——沉淀的釉没搅匀,药出的碗釉面厚薄不一致所造成的缺陷。
盔碗——碗坯叩在胎上,用胎规整碗坯形体(亦叫猴子摘帽佃)。
醒坯——坯体回潮使水分均匀。
长虫头——介线缺陷,起笔粗,收笔细。
起龙——碗沿起泡缺陷。

(二)烧成部分
笼盆——粗而矮的匣钵,未烧的叫坯盆,烧过的叫焦盆。
垒子——细而高的匣钵一般指碗匣钵,未烧的叫坯垒,烧过的叫焦垒。
杀垒、杀盆——在装窑前用瓦匠刀砍去匣钵周身的沾结物。
续垒——用带子吊起碗坯放入匣钵。
点盆——把坯体装入匣钵。
端窑——平稳地把匣钵端进窑内。
戏台座、两节窑、尖子——指圆窑内、匣钵柱上、中,下三段。
行、柱——在圆窑内匣钵的排列,横为行,纵为柱。
中花——圆窑中间匣钵柱的间隙。
窑堵——圆窑烟囱。
带堵、出堵——在圆窑烟道口内装、出产品。
药鸡——在圆窑内用来测定温度的釉锥。
趴药鸡——药鸡在窑内熔化,锥尖下弯。
扁担立、四指立——是装圆窑的一种方法,窑内前一排匣钵(即栏前柱),上
下内倾弯曲呈扁担状,叫扁担立:内倾重心扁离四指叫四指立。
天子眼——圆窑顶端的圆孔,装窑后封闭,熟窑后打开。
狗洞子——圆窑烟道进口。
窑栉——园窑炉条。
窑戗——窑内支撑匣钵行柱的楔子。
哨井——圆窑炉条下的炉渣坑道通向窑外地面的竖井。
两山——圆窑两边的窑壁墙。
后山——圆窑后边的窑壁墙。
锥窗——在圆窑窑顶后部,两烟囱之间开一小孔,装窑后放入釉锥在外面封
闭,待烧至大火便于打开观察烧窑温度。
压台——维修圆窑窑台。
燎晃——圆窑炉温约1000℃,栏前药鸡熔化。
台晃——在“燎晃”之后,炉温升至1000℃以上,窑台药鸡熔化。
小火、 中火、大火——是圆窑烧成的三个阶段,小火炉温600℃以下,中火
炉温600℃至1000℃,大火1000℃以上。
几口火——是指烧窑向火堂投几次炭。
苍蝇翅——是形容窑内初开药时釉面形状。
投哨撞——圆窑投炉渣用的圆头火柱。
拿窑——是指出窑时从匣钵柱上直接搬。
跟二路——跟在拿窑人后边传递匣钵。
跑路板——从窑门通过火堂搭一木板,站在木板上传递匣钵。
一个明俩——也叫“俩块明”意思是匣钵已成两块,出窑时前边的人提醒后
边的人注意安全。
零带——在匣钵下有较大的沾结物,出窑传递提醒别人小心,以防脱落伤人。
剐耳——在匣钵邦沿上有沾结物,出窑传递提醒别人,以防剐伤。
落带——在匣钵内有套装产品,出窑传递提醒别人端稳,以防产品碰破。
有刀——在匣钵或产品上有锋利的沾结物,出窑传递提醒别人注意,以防割
伤手。
拔札——出圆窑到最后搬掉窑台底部的匣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