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劳动服务站的由来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3&A=10&rec=118&run=13

一、家属回乡: 家属回乡始于1958年下半年,通过精减职工,压缩城市人
口。 1960年至1963年办理回乡安家落户的家属有17户和知识青年6名,这些回乡
落户的手续,有的是厂里办理,也有的是村上居委会办理。1964年至1969年,经
厂里办理回乡的有18户。1988年3月,厂里根据(84)鲁民家2号文《关于解决城镇
居民成户下乡遗留问题的通知》 ,由孙即柱等5人组成办公室,对1964年至1966
年上半年(后来扩大到1969年)的回乡户作了适当处理。
二、 上山下乡办公室:1964年5月贯彻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知识青年上山下
乡工作随之展开。据本厂党委1964年底以前工作总结中记载:“1964年底以前,
已有90多名职工家属到农村安家落户”。1964年5月至1974年8月,知识青年上山
下乡工作,如去甘肃、青海、莒南、郯城、孤岛等地,均由山头公社领导,各村
居委会组织,厂方仅仅调派部分人员以厂家属委员会名义出面,参与动员和帮助
工作。
1974年兴起厂社挂钩安置待业青年上山下乡, 本厂是年10月1日成立知识青
年上山下乡领导小组,成员10人,其中组长1人,副组长3人。领导小组下设办公
室,主任1人,副主任2人。办公地点在俱乐部北侧三间东屋,办公室印章于1976
年4月12日刻制启用。 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由社办改为厂办过渡时期,1974
年9月20日社厂曾合办一批去临淄吾台公社,知识青年100人(男23人,女77人),
山头公社带队1人, 本厂带队1人。根据规定,每名青年供粮一年,折款300元,
安家费600元,福利费100元,共计每人1000元,由政府如数拨给挂钩单位。同年
11月5日由本厂办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第一批去桓台县侯庄公社111人带队2人。
1975年至1978年本厂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人数最多, 除8人回乡安家落户外,四年
计有1509人,分布于临淄区皇城614人,梧台401人,齐陵494人,3个公社59个大
队,带队人员多达68人,带队人员每两年轮换一次。
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就业安置工作始于1975年11月,就业单位绝大多数在本
市,以齐鲁石化总公司为最多,但也有安置到惠民地区北镇造纸厂、纺织厂等较
远的单位。根据(80)淄知青迁字第42号文《关于同意……下乡知青收回城市的批
复》精神,于1980年10月将最后一批带队人员会同尚未就业的31名知识青年撤离
回厂,1981年1月份这些青年全部就业(本厂招收18名) ,至此青年上山下乡工作
随告结束。
三、 劳动服务站: 1980年7月26日,本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办公室改为劳
动服务站, 主任1人,办事人员5人,瓦工3人,待业青年36人。办公地点迁至山
头河南现服务公司处, 1980年10月1日财务立帐,自此经济独立。营业范围主要
是陶瓷包装、管道安装、门窗油漆、房屋修缮、原料拣选、厂内搬迁等。在安置
青年方面, 1981年安置待业青年195人,人均月收入27.10元,推荐招工527人;
1982年安置待业青年271人,人均月收入30.50元,推荐招工87人;1983年安置待
业594人, 人均月收入31.50元,推荐招工127人,其中服务站自招集体所有制工
人50人。在经济效益方面,1981年总收入156800元,利润136000元,固定资产净
值1900元,专用基金13636元,流动资金2836元;1982年总收入1213900元,利润
27980元, 固定资产净值3370元,专用基金61235元,流动资金31480元,1983年
收入l91320元, 利润总22532元,固定资产净值5009元,专用基金108890,流动
资金2786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