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辑 丧葬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3&A=1&rec=601&run=13

旧时的葬仪繁琐铺张,而且封建迷信色彩浓重。
人到老年便着手准备后事,砌寿坟,做寿衣、寿棺。寿坟一般用青砖或雕琢
的石灰石砌成,大碹棚顶。寿衣要5根领(即5件上衣),用绢棉做成,取“眷恋”、
“缅怀”之义。寿棺喜用柏木做。
人亡后,穿上寿衣,移至灵床上。灵前设供桌,点油灯,供祭点,并用开水
淘小米饭1碗,上插筷子1双,供奉灵前,叫作“倒头饭”。亡者子女轮流守候遗
体前,叫作“守灵”。家族邻居帮助办理丧事,发讣文,告亲戚。帮丧者为首的
叫“大总”,下设文、武两司。文司办理丧仪、支使诸事。武司办理生活安排和
殡葬诸事。同时,孝子为亡者指路,烧纸马,送亡者归西。
移亡者入棺时,先在棺内铺香表垫褥。枕头多用红绫子做成元宝形,也有用
香表包成者。入棺后,于亡者身旁衬香表,以固遗体。然后,亲者用棉絮蘸酒为
亡者擦脸,叫作“净面”。之后,提扣入殓,叫“殓棺”。家属跪于尘埃,举哀
号哭。女儿做棺衣,女婿送冥经。
葬礼(俗叫出殡)一般于人亡后3日或5日举行。大家富户也有7日、9日甚至49
日者。其间,有的请僧道设坛场作佛事,诵经超度。亡者配偶如有先逝者,丧主
予发丧前1日晚迎灵供祭。
富户人家的发丧十分铺张,于庭院内扎灵棚,街巷扎五色彩棚。灵棚内摆灵
楼⑩、灵刍⑾和香案,挂挽联。举哀者穿白衣,披麻戴孝,手执哀杖,跪于灵棚
两侧。乡亲友朋叩拜,吹手吹奏哀乐。发丧前,亡者亲属至墓地于坟内设火煎糕,
叫“暖墓”。发丧时,亡者长子或长孙“顶棺打瓦”。棺木外套彩罩。殡行路线
多选通衢大街,叫“绕丧”。殡行路上,旗、锣、伞、扇、幡幢、挽联和马、牛、
车、轿等纸扎以及吹手、和尚道士作前导,男孝家引棺哭行,女孝家哭送于棺后。
到村(街)头亲朋设祭,叩拜亡灵,诵读祭文,叫作“送饯”。棺至墓地后,先烧
挽联纸扎,然后下葬,幡幢插于坟顶。
殡后第三天,亡者亲属至墓地供祭,并绕坟转圈,抛撒五谷,叫作“圆坟”。
人亡后第35天叫“五七” ,100天叫“百日”。做“五七”、“百日”时,
前者提前,后者延后。提前延后的天数要与亡者儿子的数目相等,这就是所谓的
“长百日短五七”。
自人亡之日, 其亲属着孝服,叫作“持服”。儿、女、媳等嫡亲持服期为3
年,庶亲不拘。百日内,孝子不剃须发。
旧社会,有钱人家对于丧葬礼仪如此讲究,而穷苦百姓遇上丧事则是一场灾
难。有的迫于封建陋俗负债累累;有的典地卖房,倾家荡产;上无片瓦,下无立
锥之地者,只有席箔卷,土坑埋,葬于荒郊之外。
建国后,旧的丧葬礼仪逐步改革,剔除封建迷信,提倡丧事新办。60年代开
始推行火化,棺、墓从简。亡者亲属送丧不穿白衣,不持哀杖,只是臂挂青纱或
戴孝章。“三日”、“五七”、“百日”也做,只是上坟祭奠,以寄哀思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