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辑 五阳山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3&A=1&rec=568&run=13

五阳山因五峰簇拥向阳而得名,坐落于石马乡东石马村北,故又名石马山;
东西绵亘4公里许,向有三台(擂鼓台、醉酒台、凤凰台)、四顶(蛟龙寨、东石寨、
中石寨、碧霞顶)、五峰向阳之说。主峰东石寨,标高668.5米。
山南麓有通往山上的林荫曲径。半山处旧有山门雄踞,曰“小蓬莱”,左倚
峭壁,右临深壑,今山门只有遗迹尚存。进山门40余米,昔有吕祖阁,前为霭台,
上建望月亭。阁西峭壁间有一宽不盈尺的斜向裂缝,缝中有一“龙尾”石乳凸于
石壁,名“藏龙洞”。过吕祖阁是会仙桥,桥洞长30余米,因跨涧连东西,所以
又名“担山桥” 。这里地势平阔,面积约300平方米。“重修志公殿”、“增修
会仙桥”等碑碣大多完好。桥北悬崖数丈。“五峰向阳”、“惠洽邻里”、“道
统三三”等磨崖石刻于上。崖上绝壁三叠直达山巅。每逢雨汛,汇三叠之流成一
挂瀑布,飞泻而下。桥东面三宫殿旁有一石室,中有泉,名“伏龙池”,面积约
6平方米,水深1米许,源于石壁上一小孔中,水质甘洌,虽大旱而不涸。池东南
雷音阁,分上下两层。下层为洞璇式过道,上层为佛阁,阁门南向,面阔进深各
一间,单檐硬山瓦面,东西南三面环辅石条为台。登阁远眺,淄水如带;俯视悬
崖,惊险万状。阁后石壁上有“仙班列伍”大字石刻。佛阁后有一石室,名老君
庙,座北向南,高2米,宽3米余。级、檐、门窗均就崖壁凿成。室呈圆形,状如
古钱。室内雕须弥座、神龛。整座石室玲珑奇巧,为淄博所罕见。从会仙桥北,
登十八盘,可达志公殿(明万历二十四年建)、玉皇宫(清雍正七年建)遗址。志公
殿基的岩隙中长一古柏,盘根错节,冠如华盖,相传已历四百个春秋。玉皇宫基
前有一古柏,状若凤凰展翅,俗称凤凰松。山巅一巨石横陈,平滑光洁,名醉酒
台。台南石壁缝中一株桧柏,五桠分生,每个分枝直径均在半米以上,枝干虬屈,
相传唐代贞观年间就有此树。
醉酒台主峰向东,经立有“道脉绵长”碣的道士茔,过明德岭谷,便是号称
“群仙之府”的雾云洞。此洞狭长,天然生成,因洞内一穴直透山顶,天将雨便
有云雾涌出, 故名。 洞前曾有山门、三皇庙、观音祠等建筑17处。山门额曰:
“白云深处”。洞前碣碑颇多,尚有明正德元年、二年摩崖石刻和清康熙五十一
年“五戒精严碑”、五十七年“三圣宫碑”、咸丰二年“兴山并寿碑”。洞门砌
璇面南,两侧有楷书石刻楹联:“石洞云封自古无人开密窍,天门雾锁从今有钥
透玄关”,额曰“披云见天”,系清代人书刻。洞深二里许,高处10几米,宽处
近30米,顶呈穹形,嵌巨石,似坠非坠。洞内40米处渐狭,极狭处仅容一人匍匐
往来。洞顶石幔、石钟乳,千姿百态,渗水落石,叮咚作响。
五阳山右2华里处有凤岭山, 林木繁茂。上有殿宇多间,上下三层,参差错
落,一层为泰山行宫,二层为藏书阁及东殿,三层为凤亭及北殿。泰山行宫是主
体建筑,所有建筑保存完好,庙中壁画依然清晰可辨。
五凤山在西石马庄北,树木荫翳。山腰建有社庙,现仍完好。山门为嗾洞式
结构。凤阁外拓平台,台下为石室。庭院平坦宽敞,内建1亭3殿,共9间,“一”
字平列。院内有井2眼,各深丈余。